沙皇氢弹,一颗核弹能摧毁日本东京吗

2023-09-14 09:00:10 84阅读

沙皇氢弹,一颗核弹能摧毁日本东京吗?

首先来确认下,东京的概念,题目不知道说的是东京都城市圈,还是说东京市核心23区,如果说是东京都,那整个东京都圈子面积为1.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接近4000万,如果说的是东京23区,面积为23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960多万。

沙皇氢弹,一颗核弹能摧毁日本东京吗

再回来说说核弹的威力,核弹正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核裂变,一种是核聚变,核裂变就是我们口中的原子弹,这种最大威力一般在几十万吨威力以内,而核聚变就是我们口中的氢弹,这种释放的能量没有上限,太阳就是核聚变,想象一下核聚变是极限是什么呢,根本没有上限。

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威力的核武器,就是苏联的沙皇炸弹,威力当量为5000千多万吨TNT,最初设定是一亿吨,担心威力太大而砍了一半,威力相当于二战投放到广岛原子弹的3800倍,是投放到长崎原子弹的2300倍的威力,爆炸的时候,亚洲板块移动了9毫米的位置。

这颗炸弹的威力体现在于,爆炸的火球半径达到4600米,1000公里外都能看到爆炸的火球,蘑菇云高度为60公里,170公里之外的地方会被热浪冲击导致三级烧伤,美国监测到了5级左右的地震强度,爆炸的冲击波冲到了一千公里外才平息,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大,第一个预估是6500年前的恐龙灭绝的陨石。

这个投放到东京会是什么样的效果,人类唯一拿核弹实战的是美国,对象是二战时期的日本,当时一颗几万吨当量的原子弹就造成了十来万人的死亡,方圆几公里内移为平地,而数千倍的核弹,对于东京23区来说,一颗下去不说全毁,至少直接完全瘫痪,说完全摧毁其实也差不了多少。

有人模拟过300万当量的氢弹攻击这个地方,爆炸火球半径会有800米,里面什么都会消失,2公里内的所有建筑物会全部被摧毁,里面的人全部蒸发,半径11公里内的建筑物会受损严重,大量的人死亡至少数十万人,半径20公里内的人会严重烧伤,半径40公里内的人会眼睛轻度烧伤。

而模拟的结果是,需要五颗这样威力在300吨当量的核弹才能让千万人口的城市完全摧毁,对于一颗十多倍的沙皇炸弹,对付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其实也差不多完全足够了,当然这些只是模拟而已,并没有在现实中存在,所以数据多少都会不是太真实,影响的因素其实也很多。

把1000枚大伊万分散投放到侏罗纪?

感谢邀请,“把1000枚大伊万分散投放到侏罗纪,其威力能否使恐龙提前灭绝,为什么?”,既然是开放回答,那我就说下个人观点,我认为一千枚大伊万完全有可能使侏罗纪的恐龙灭绝。

大伊万

大伊万是人类有史以来引爆的最大当量核弹,又被称为“沙皇炸弹”,大伊万属于三相氢弹,其设计当量为一亿吨TNT,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其试爆当量被削减为五千万吨TNT。1961年10月30日上午11时32分,大伊万在新地岛上空爆炸,爆炸时产生的火球直径超过4.6公里,爆炸后出现的蘑菇云高达六十公里,产生的冲击波扩散到一千公里外,在大伊万爆炸后,美国地震局还检测到5级以上的地震规模,本次爆炸产生的大气扰动环绕了地球三周,并将亚欧大陆向南推移了九毫米。

一千枚大伊万能否时侏罗纪恐龙灭绝?

科学研究认为,六千五百万年前有一颗直径十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其撞击速度高达每秒四十千米,科学家估计这次陨石撞击产生的能量高达100万亿吨TNT当量,大约为广岛原子弹的七十亿倍,大伊万的两百万倍。

单从能量角度来看,一千枚大伊万爆炸释放的能量比小行星碰撞要低许多,但是不同于小行星单一的撞击地点,大伊万是分散在陆地上爆炸的。我们知道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此时超级陆块盘古大陆刚刚开始分裂,大量的陆地依然联系在一起,我们依然可以把其作为整体来处理,假设大伊万对生物的杀死范围为100公里,那么一千枚大伊万均匀分布,其毁伤范围可达78亿平方公里,而现代陆地总面积才1.5亿平方公里,从这点来看,一千枚大伊万分散爆炸时,侏罗纪的恐龙根本无处可逃。不仅如此,由核弹爆炸带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更为严重,冲天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核冬天”现象,即使在核爆炸中幸存的恐龙也会因为食物匮乏而死去。

结语

虽然从能量角度来看,一千枚大伊万的爆炸能量远不及小行星撞击地球大,但是由于是分散爆炸,这就造成核爆炸的直接毁伤范围会非常大,再加上核爆炸造成的气候变化,我认为一千枚大伊万分散投放到侏罗纪,是完全有可能使恐龙灭绝的。

感谢浏览,我是漫步的小豆子,欢迎关注,谢谢。

俄罗斯拥有上千枚核导弹?

正常情况下,俄罗斯和美国都不会使用核武器。因为一旦有核武器被发射,无论被打击的其他国家能不能拦截,该国都会直接对发射国进行核武器回击,一场波及全世界的核战争就在所难免了,而众所周知核战争是没有赢家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俄罗斯的核武器只具备威慑能力。

上述就是相互保证毁灭理论的核心内容,即一方在遭受攻击的前提下,后手依然有毁灭对方的能力,这也是海基和空基发射核武器平台的重要性,这个也是冷战时期军备竞赛开始的原因,因为美苏双方会在理智的情况下,追求比对方更多的核打击能力。

核威慑是核武器最主要的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核武器是没有被使用机会的。

俄罗斯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军费研究,如何提高弹道导弹的不可拦截性,比如提高速度,改变轨道等;而美国就加强反导系统的拦截精度,拓展反导系统的范围,增加拦截的强。双方关于:提升核武器打击能力和提高反导能力的博弈,就是在争夺核威慑能力的主动权。

如果俄罗斯占据上风,俄罗斯在国际上,就永远存在一定程度的话语权;如果美国占据上风,那么在假设对方核威慑能力大幅度减小的情况下,目前拥有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的美国就可以为所欲为。

(PS:在这一点,我们和俄罗斯有些像,但不一样的是,我们作为一个在上升的国家,有经济能力作为后盾的常规军事能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俄罗斯在这方面的增长已经放缓,对于新装备的研究已大不如苏联时代。)

当然要注意“一般情况下/正常情况下”,核威慑也是存在风险的,存在不正常的情况,那就是极端势力。极端势力往往被宗教控制思想,很可能作出极其不理智的事情,有时候很可能会出现意外。

所以我个人是赞成只有少数大国拥有核武器这一情况的。

超新星爆炸可以有多恐怖?

超新星基本上是恒星爆炸的时候。它发生在恒星生命的最后阶段,通常只发生在像白矮星这样的大恒星中。虽然这些恒星爆炸对地球上的观众来说可能看起来很美,但它们也会对附近的恒星和行星造成可怕的后果。

一瞬间,一颗质量是我们太阳数倍的恒星就能以十亿个太阳的能量引爆。然后,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它再次变暗。一些爆炸成气体和尘埃,而另一些则变成像中子星或黑洞这样的奇异物体。

天文学家将超新星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和第二类。第一类超新星出现在双星系统中,在双星系统中,一颗恒星从另一颗恒星脱离,直到它达到一定的质量。这导致它爆炸成为超新星。第二类超新星是大质量恒星的爆炸,它们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所有比铁重的元素都是在超新星爆炸中产生的。

当一颗大质量恒星耗尽氢燃料时,它开始融合越来越重的元素。氦变成碳和氧。然后氧气变成更重的元素。它以这种方式熔化形成较重的元素,直到它达到铁。一旦恒星达到铁,它就不再能够从聚变过程中提取能量。核心塌陷成一个黑洞,周围的物质融合成比铁重的元素。你戴的黄金首饰,那都是超新星创造的。

1054年(宋嘉佑元年),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看到了一次超新星爆发,它非常明亮,在中午都能看到。气体和尘埃的爆炸形成现在可以看到的蟹状星云。最近一次强大的超新星爆发发生在1987年,当时一颗恒星在大麦哲伦星云爆炸。

天文学家用第一类超新星来判断宇宙中的距离。这是因为它们总是以大致相同的能量爆炸。当一颗白矮星聚集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4倍时,它就不能支撑自己的质量而坍缩。这个数额被称为钱德拉塞卡限额。当天文学家看到一颗I型超新星时,他们知道它有多亮,因此他们可以测量它有多远。

核武器能不能抹平一座山?

诚然,核武器是人类已经研发出来的杀伤威力最大的热武器。

不过,想要用核武器将一座山给炸平,这怕是核武器的毁伤能力有什么误解吧。

假如说,将土堆成高十几米的土堆也叫做山的话,那核弹头的确有这样的实力。

如果是一般意义上的山,那就是高度在500米以上的起伏地形,且是由石头组成的。

要炸平这样的山,现役的核武器还是具备这样的威力。

如果要将大型山脉给炸平,即便是大伊万临世也做不到的。

所以,核武器是不会将一座大型山脉给炸平的,遇到小一点的山估计还是可以的。

一般来说,向山区投放一枚核弹头,其杀伤范围会大幅度的减小,主要就是受到了山体的影响。

是山体将核爆炸之后的能量给遮挡了。

其主要原因就是:核武器并不是定向爆炸的,而是由中心向圆周扩散而开去的,且威力有限。

换句话说,核武器爆炸时产生的能量并不会单独指向特定的方位,而是会四散到周围。

基于这点原理,也可以知道核武器是不可能将一座山给炸平的。

在1965年,前苏联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塞米巴拉金斯克州的恰贡河滩区。引爆了一个当量为14万吨TNT的核弹,核爆炸直接炸出来了一个直径为430米,深约100米的人工湖水库。

当然了,这是将核弹放到地下100多米深的地方,直接将上方的泥土给炸上了天。

最终将一个容量为1700万立方米的水库给建好了。

而美国经过计算得出,一枚当量在5000多万吨TNT的核弹在地面引爆时,会制造出一个长约1600米,深度为160米的弹坑。

当然了,现在的核弹头当量最大的应该就是安装到撒旦洲际弹道导弹上的那么当量为2000万吨的核弹头。

至于该核弹头能否炸平一座山,还要看其具体威力如何。

根据核武器的毁伤面积与当量的关系为“C * 当量^(1/3),(C为比例常数,一般为1.493885)”根据这个公式就可大概推算出1枚当量为2000万吨TNT的核弹头的杀伤半径为1.493885X2000^(1/3)=18.88千米。

这就是核爆炸火球的杀伤半径,而不是核辐射的杀伤半径。

也就是说,一枚当量为2000万吨TNT的核弹头,爆炸之后,在以18千米为半径的圆球内部的一切物体都会遭到火球的攻击。不过,距离越远威力会越小。

正常来说,核弹爆炸之后火球可以将地面炸出一个大坑。

但是用于破坏山体的话,那难度就很大了。

其一:山体都是由石头组成的,石头的硬度,耐高温能力,内聚力要比一般的土质强。

一半石头的硬度在40Mpa左右,熔点是在800摄氏度~2000摄氏度之间。也就只有超过这个温度,才有可能将这种山给炸平。

而核武器爆炸之后,在瞬间可以释放出约为6000摄氏度的高温,不过这个温度持续的时间非常短,且范围也比较有限,要比火球的半径小得多。

也就是说,在核爆炸瞬间,也只有温度超过800摄氏度的区间才可以将山体的岩石给融化,从而达到炸平山体的目。

如果要靠着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山体的炸开的话,那就需要打破岩石之间的黏聚力。

而岩石之间的黏聚力为在40Mpa~60Mpa之间,也就相当于40个~60个大气压。

核爆炸中心产生的压强可以高达上千万个大气压,不过随着距离的增加压强也是逐渐减小的。

当冲击波的压强无法破坏岩石之间的黏聚力时,自然也就无法将岩石给分开了。

其二:核弹放置在山顶的话,是无效的。

毕竟核弹爆炸产生的能量是向四周以圆球状向外扩散的。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发生了核爆炸,那么放置在山顶的核弹的能量大部分都消失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作用在下面的山体上,如此而已,那自然就无法将山体给抹平。

假如说,将一枚核弹头放在山体内部呢?

这就与开矿极为相似了,一般来说,要开采100万吨的矿石,就需要开凿2千米~4千米的巷道,打一口1万米深的井,再用50万吨~60万吨的炸药进行爆破。

这样一套下来的成本,大约占整个开采出来矿石价值的30%~40%之间,成本还是相当高的。

如果选择核弹的话,那成本就可以显著地降低。

为了验证核弹开矿的效果,在1972年,前苏联在基洛夫斯克市北部的20千米处进行了一次试验。

这次是使用了当量仅有2100吨的核弹头,结果就是将长宽高各是50米的矿山给炸开了。

紧接着到了1984年,将两枚当量为1800吨的核弹头相距75米放置,最后粉碎的矿石量为155万吨。

由此可见,用核弹炸山开矿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不过,开矿和将山体炸平是两回事。

就用当量为2000万吨的核弹头,把它放到高度为500米,底部直径为1000米的山体内部,应该是可以将其炸平的。

不过当山体越来越大时,核弹头就无法将其炸平了,即便是从内部也不行。

就像地球上现存的喜马拉雅山,黄山,华山,泰山,嵩山等等。

要用核弹头将这些山炸平,全球的核弹头加起来也不会够用的。

所以说,要想知道使用核弹头是否可以将一座山给炸平,还要给出山的限制条件,否则就无从谈起。

事实上,核武器对生物最大的危害并不是爆炸直接产生的杀伤,而是后续随之而来的核辐射。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一般会选择空爆,因为地爆时能量会被建筑物给遮挡。

如果要将一些重要目标给炸平,那就得看核武器爆炸时的直接杀伤半径是多少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