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的母亲,辛追夫人是汉文帝的母亲吗

2023-09-13 18:30:05 80阅读

刘恒的母亲,辛追夫人是汉文帝的母亲吗?

不是,辛追不是汉文帝的生母,辛追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稀,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亲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个皇帝

汉文帝刘恒和刘彻是什么关系?

汉文帝刘恒是汉武帝刘彻的爷爷,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

刘恒的母亲,辛追夫人是汉文帝的母亲吗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他的母亲薄姬出身卑微不受刘邦宠爱,在吕后去世之后,他在一帮大臣拥戴下平安地住进了未央宫,继承了皇位。汉文帝时期属于休养生息的阶段,极少进行对外战争,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关注民生,废除了许多比较残酷的刑罚,是一位非常宽厚仁爱的皇帝。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他的母亲是汉景帝非常宠爱的一个妃子,在汉景帝废掉他的长子刘荣后,刘彻就被立为了太子。他十六岁登基,汉武帝时期,是国力强盛,频繁进行对外战争,最终驱赶匈奴的时期。他将中国的领土整整扩大了一倍,使得汉朝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所做出的功绩,让后代无数人都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历史上的皇太极为什么会娶大玉儿?

13岁孝庄嫁34岁的皇太极,姑侄共侍一夫。在宫中她最不受宠,地位最低,皇太极爱的根本不是她,而是她背后的科尔沁。

大玉儿本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的公主。虽说身份尊贵,可依然逃不掉联姻的命运。

在姑姑哲哲的撮合下,布木布泰在13岁嫁入盛京,成了皇太极的五宫之一庄妃。

可她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

庄妃嫁给皇太极时,他早已妻妾成群。同时,出于维系部族的需要,皇太极还在不停地接收各部送来联姻的女子。

其中就包括庄妃的姐姐海兰珠。皇太极第一次见到海兰珠,就动了要娶她的心思,完全不介意她寡居的身份。

自打海兰珠进宫,就一直独享专宠。而庄妃的地位、排名一降再降,最后垫底五宫之末。皇太极甚至几个月都不进她的宫中。

皇太极既然如此不喜庄妃,为什么又要娶她?

1、科尔沁部为求自保,主动嫁女

科尔沁跟满州的结盟,缘于他们不堪忍受察哈尔林丹汗的压榨。

科尔沁隶属于察哈尔部,当时察哈尔首领林丹汗横征暴敛,附属部族稍有不顺他的意,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林丹汗的的举动,引起了各部的强烈不满。

当时,科尔沁跟满州接壤,看着他们跟明朝生意往来,不仅经济发展,还兵强马壮,便想借满州的势力来对抗察哈尔部。

精明的努尔哈赤,看到了科尔沁的动摇,便主动提出:两部以联姻的方式结盟。

一方想寻求保护,一方想招纳笼络,双方一拍即合。

两部首领商量好后,科尔沁部领主莽古思,就把16岁的女儿哲哲嫁给了皇太极为福晋。科尔沁,是蒙古最先投靠满州的势力。

哲哲嫁过来,只是科尔沁自保的第一步。

接下来,她的使命就是生一个有着满蒙两部血脉的孩子,以稳固两部的关系。

可哲哲嫁给皇太极11年,都一无所出。

这些年,皇太极从一个跟在父兄身后拼杀的勇将,变成了部族领导圈子的核心成员。他的地位越高,哲哲越是着急,后宫历来母凭子贵,如果没有儿子,她这福晋也当不长久。

不仅哲哲自己着急,她背后的科尔沁更急。

在这样的背景下,13岁的布木布泰被送到了盛京,成为了皇太极的侧福晋庄妃。不只是姑姑,整个科尔沁的希望也都寄托在了她身上。

庄妃倒是很快就有了消息,不过连生三娃,都是清一色的格格。

或许庄妃真是天生的福星,自从她来了之后,婚后11年没有子息的哲哲,肚子也大了起来。遗憾的是,她也连生三女。

姑侄俩努力了18年,生下六个格格。科尔沁虽然沮丧,却不死心。

他们将希望放在了草原第一美女海兰珠身上。海兰珠是庄妃同母所生的姐姐,庄妃的母亲假借看女儿的名义,将海兰珠一块儿带到了盛京。

这回,科尔沁是赌对了。

皇太极自从见了海兰珠,就再也挪不开眼。立即将她纳入后宫,封宸妃,地位仅次于大福晋哲哲,皇太极丝毫不介意海兰珠已嫁过人的经历。

海兰珠除了温柔貌美,更让皇太极惊喜的是,嫁过来第二年就给他生了皇八子。皇太极喜得大赦天下。可惜,小皇子不足百日就夭折了。

海兰珠也因丧子之痛,抑郁而终。

科尔沁部的心情,此时真是一言难尽。本以为总算是熬出头了,没曾想,竟是一场空欢喜。

巧的是,皇八子刚去不久,庄妃就生下了皇九子。皇九子给悲痛中的皇太极带去了些许安慰,故赐名福临。

至此,科尔沁姑侄们的“生子大业”终于功成圆满。

出于生存需要,科尔沁想依附日益富强的满州,让部族走向安定与发展,在当时来说联姻是最好的方式。

所以科尔沁才会再三将女儿送往建州,又那么坚定地要生下满蒙血脉的子嗣,以稳固彼此之间的盟约关系。

不得不说科尔的眼光非常独到。

当时在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皇太极并不出彩,受汗王亲睐的是禇英、代善这些嫡子。然而,科尔沁就是一条道走到底,不遗余力地要跟皇太极绑在一起。

皇太极娶庄妃,科尔沁极力促成是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草原上一上喇嘛的预言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皇太极深信孝庄是天降贵人,也有利益的考量

其实,哲哲福晋跟皇太极提出,让侄女布木布泰给了做侧福晋时,皇太极曾推辞过。毕竟,那小丫头叫自己“姑父”,娶她不太合适。

有什么不合适呢?

哲哲说,此女出生时喇嘛曾预言她是“天降贵人”,将来要母仪天下。皇太极听后脸色一变,立即改了心意,开始准备迎娶贵人。

当时,努尔哈赤已统一了大部分建州的女真部落,可谓形势一片大好。可皇太极的处境却不容乐观。

虽然众贝勒中,禇英被废,代善失宠,三贝勒莽古尔泰因弑母被汗王厌弃,角逐皇位的对手只剩下13岁的多尔衮。

可小小年纪的多尔滚,却是竞争对手中实力最强的一位。

多尔衮兄弟三人不仅握着两黄旗的兵力,努尔哈赤还打算百年之后,将镶白旗交给多尔衮,他们兄弟三人是货真价实的手握重兵。

除此之外,他们的母亲阿巴亥大妃,不仅深受汗王宠爱,还十分机敏,能力了得。

反观皇太极,年幼丧母,舅舅家跟建州还存着血海深仇。可以说除了自身的努力,他唯一能借助的就是妻子娘家的势力。

而科尔沁,就是他最为倚重的支持。对皇太极来说,于公,满州可以利用科尔沁牵制察哈尔;于私,科尔沁是他的姻亲。

面对老迈的汗王,跟一天天长大的强劲对手,“母仪天下的贵人”不仅给了皇太极极大的心理安慰,也进一步巩固了他跟科尔沁的结盟。

或许,布木布泰真的是天降贵人。

就在她嫁给皇太极的第二年,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继承汗位。

可以说,皇太极娶布木布泰,完全是出于利益的考量。

所以,尽管皇太极对孝庄没什么感情,但因为她背后科尔沁的实力,皇太极也想把她娶回来,放在后宫相敬如宾。

只是,皇太极没想到,布木布泰不仅是能给他来好运的“贵人”,更是大清的“贵人”。

其一,辅助福临登基称帝

1643年,皇太极猝死宫中。

由于没有立下传位遗诏,引发了皇位之争。睿亲王多尔衮跟皇长子的争斗,从暗中较量转变成了明面上的火拼。

清世祖实录: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

孝庄作为这次斗争中的“旁观者”,在孝端皇后(哲哲)的支持下,她争取到了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图赖对皇九子福临的支持。

然后,又对多尔衮进行劝说。虽说多尔衮当时并没有表明立场,但此举为事后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最后,在大家推举豪格,而他又假意推辞自己不堪大任时,多尔衮立即提议,让福临继位。

这一提议当时就得到了,威望甚高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

孝庄就这样,利用种折中的方案,抓住机会将儿子推上皇位,同时也赢得了两黄旗的拥护。

孝庄不仅保住了儿子的皇位,还平息了一场极有可能爆发的朝局动荡。

其二,辅佐玄烨开创盛世

1661年,顺治帝(福临)因天花卧病不起。

眼见病情日益严重,孝庄吸取皇太极未立嗣而引发冲突的教训,让顺治尽早立下储君。

经过多方商讨,顺治最后决定,让已出过天花的玄烨为继承人。

就这样,顺治病逝后,八岁的玄烨登基为帝,改年号康熙。

从此,孝庄便将所有心思都用到了小皇帝身上,对康熙的培养和教导倾尽心血。

她告诉康熙,要刻苦勤学,心系百姓苍生。

《清史稿》:祖宗靠骑射创业,武备不可驰,虽当今天下太平,四海宁谧,也应知道居安思危的道理。

她教导康熙,人心才是天下。

《清史稿》:为人君者,必须明白,得人心则得国的道理。

在孝庄的教导下,康熙擒鳌拜、平三藩、亲征噶尔丹,将大清带入盛世,成为一代英主。

这么看,喇嘛的话所言不虚。

孝庄的确是皇太极的贵人。她以一已之力,护佑了两代清主。

写在最后

皇太极妻妾众多,但他对妻妾的选择,都是只看利益不谈感情。

事实上,皇太极的每一次娶亲都有着明确的目的。他娶的不仅是妻妾,更是妻妾背后的实力跟背景。

所以,皇太极之娶孝庄也不例外,他跟科尔沁都各有企图,只不过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

生一个兼有满蒙血脉的儿子,稳固双方的盟约。

大玉儿孝庄,一开始完全是一个为部族利益牺牲的角色。只不过她太过聪慧,最后竟把自己活成了大清的“兴国太后”。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为什么是西汉第五个皇帝?

刘邦攻下魏国后,将魏王的妃嫔全部纳入囊中。一个个排队临幸后,独独落下了薄姬。没想到多年后刘邦偶尔心血来潮,薄姬竟然就怀了孕,汉文帝就这样出生了。

可是,薄姬虽然生了儿子刘恒,却并不得宠。从那一次偶尔地播下龙种后,刘邦再也没有临幸过薄姬,甚至把这个女人忘到了脑后。

而她的儿子自然也成了墙角的草,自生自灭,卑微生长。

01 不得宠的皇子

薄姬当然非常漂亮,但是她的性格并不讨刘邦的欢心。

刘邦喜欢的女人每一个都是个性突出,棱角分明。

无论是他落魄乡间时候喜欢过的曹寡妇,还是他的妻子吕雉,抑或是他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都是有勇气、强势不服输的女人。

而薄姬却低调内敛,柔情似水。这个调调显然不是刘邦的菜。

刘邦对薄姬的偶尔临幸也是出于怜悯而不是喜欢,起因在于刘邦偶尔听到两个妃嫔在背后说薄姬太蠢,被冷落了两年也没有沾到雨露。

刘邦动了恻隐和好奇之心,又见薄姬生得漂亮,给了她一次恩宠。

这是薄姬在作为刘邦妃嫔生活中唯一的高光时刻。可是,一夜风流后,尘归尘,土归土,不喜欢还是不喜欢。

如果不是上天的恩赐,薄姬恰好怀了未来的汉文帝,她也会像后宫绝大多数的女人一样,默默地度过一生,在历史上留不下一丝印迹。

儿子的到来,让本来就没有太大野心的薄姬更是隐忍低调,能和儿子平安度日已经是她人生最大的愿望了。

薄姬以自己的智慧审时度势,不仅不参与任何后宫争宠和政治角力,也注意避开吕雉的锋芒,隐忍而又低调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眼中没有薄姬的刘邦自然也不在意她生的儿子,刘恒从小就在母亲的爱和父亲的无视中长大了。

刘恒在薄姬的影响下,从小不争不抢,默默地汲取有益的东西,随遇而安地生活。

皇子们长大一些后,都要去封地生活。

汉初的时候,代国(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是边疆,防御匈奴进犯的要塞。

皇子们都嫌弃此地艰苦贫瘠,人口稀少。因此这块封地没人想要,最后就给了不受宠的刘恒。

最初刘恒也非常郁闷,薄姬开导儿子:“先贤孔子曾说‘贤者避世,其次避地’,现在世道虽安宁但宫内不安宁,我们跑得远一点儿才安全。”

刘恒认为母亲所言甚是有理,因此高高兴兴地去了封地,成为代王。

可是,刚到代国时,满目苍凉还是让刘恒非常伤感和失落。

薄姬发现后及时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老子的“无为”和“不争”,是避免灾祸的处世法宝。

刘恒在母亲的抚慰下,接受了现实。并努力管好自己封地上的事情,爱戴百姓,轻徭薄赋,不结党,不争位。在低调中展现了自己的治国才能。

刘邦死后,皇后吕雉掌握朝政大权。

那些曾经竞相争夺刘邦宠幸的女人们,遭到了吕雉残酷的反击。最惨的就是刘邦宠妃戚夫人,被砍去四肢,刺瞎眼睛,割去舌头,刺聋耳朵,成为可怕的“人彘”。

薄姬却因为一贯的隐忍和委屈,让吕雉心生怜惜,允许她与儿子团聚,赴儿子封地享受天伦之乐。

正像薄姬之前所料到的那样,“世道虽安宁但宫内不安宁,跑得远一点儿才安全。”

刘邦死后,大汉王朝在吕雉的干政下,掀开了血雨腥风的权力保卫战。

薄姬与刘恒母子相聚,偏安一隅,仿若远离风暴中心的小船,安然地漂泊在平静的港湾。

02 外戚干政,乱象丛生,汉帝接连驾崩

刘邦死后,吕雉的儿子刘盈顺利继位,即汉惠帝。

刘盈仁厚懦弱,面对咄咄逼人的母亲,他只能一再退缩,毫无争权之心。

吕太后手握大权,却总是没有安全感,看谁都像是要造反,因此对付似是而非的敌人,吕太后的手段相当毒辣。

刘邦留下了八个儿子,在他死前,除了太子刘盈,其他七个儿子皆有封地,成年后到封地称王,在各自的地域内拱卫大汉王朝。

经过吕太后的一番修理,儿子们接连覆灭,连自己亲生的刘盈也未能幸免。

吕太后将戚夫人折磨成“人彘”后,还叫刘盈来参观。刘盈见到戚夫人的惨状,心中郁闷,借酒浇愁而致成病,最后抑郁而终,年仅23岁。

刘盈死后,按照父死子续的原则,皇位由他的庶长子刘恭继位。

刘恭的身世颇为凄惨,他本是刘盈和宫女所生的儿子。

他出生时,刘盈的皇后是自己的外甥女张嫣,张嫣的母亲是吕太后的女儿鲁元公主,也就是刘盈的姐姐。

听上去够乱的,在汉初,这样的亲上加亲并不少见。

特别是吕太后为了将政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当然更希望有可能接触到皇权的都是自己的亲戚。

只不过张嫣嫁给刘盈的时候实在太小,只有11岁。

虽然吕太后使尽千方百计想让张嫣怀孕,可是终究未能如愿。

于是,吕太后又想出一个歪主意。她教张嫣假装怀孕,夺取宫女的儿子刘恭,谎称刘恭是张嫣所生,之后又杀掉宫女,将真相隐藏起来。

汉惠帝驾崩后,刘恭被立为皇帝,史称前少帝。

因为刘恭年纪太小,由吕太后临朝处理政事。

吕雉为了能够继续掌权,依旧自称为太后,张嫣继续顶着皇后的名头。

刘恭渐渐长大后,大概7、8岁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知道自己并非张嫣的亲生儿子,而生母已经被杀。

他替死去的生母愤愤不平,口出怨言:“皇后怎么能杀死我的母亲而把我当作她的儿子呢?我现在还小,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报仇!”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刘恭言):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

吕太后一听,这还得了,刘恭以后肯定会成为祸患。

于是她将刘恭幽禁在后宫永巷之中,对外称皇帝病重。不久后,吕后派人杀死刘恭。

汉惠帝的另一个儿子刘义被册立为帝,改名刘弘。史称后少帝。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太后闻而患之,恐其为乱,乃幽之永巷中,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见……帝废位,太后幽杀之。五月丙辰,立常山王义为帝,更名曰弘。

刘弘即位后第五年,吕太后死去。

大臣周勃、陈平发起兵变,将吕氏家族一网打尽。为了斩草除根,带有吕氏血统的人统统被诛灭。

刘弘是吕太后所立,又有吕氏血统,首先就在被诛杀之列。

不仅如此,汉惠帝的六个儿子,刘恭被吕太后所杀,其余五个儿子都是吕雉的孙子,均死于此次兵变。

周勃、陈平大肆屠杀了吕氏家族后,准备拥立新帝,突然发现能够选择的目标并不多。

03 汉文帝上位的原因只是因为与世无争

汉惠帝已经绝嗣,父死子续已经不可能。那么,只能从刘邦的儿子们中间寻找继位者。

刘邦原本有八个儿子,六位皇子死于吕太后之手。

大皇子刘肥是刘邦未称帝时,与村里寡妇所生的私生子。他的封地在肥硕的齐国,吕太后曾经想要毒死他,却被他幸运地逃脱。从此他极尽所能讨好吕太后,虽得以寿终,却战战兢兢地活了一生。二皇子刘盈继位称帝后,被戚夫人的惨状吓坏,郁郁而终。三皇子刘如意被吕太后用毒酒毒死。五皇子刘恢有自己喜欢的女子,却被迫娶了吕氏家族的女子为后,吕王后将刘辉喜爱的女子毒死,刘恢愤而殉情自尽。六皇子刘友不喜欢吕太后为他安排的王后,王后诬陷刘友有谋反之心。因此刘友被吕太后幽禁起来,活活饿死。八皇子刘建死因不详,他死后,吕太后诛杀了他的儿子,刘建因此绝嗣。

刘邦如果泉下有知,自己的儿子们几乎都被吕太后诛杀殆尽,一定会死不瞑目。

如今摆在群臣面前的有资格竞争皇帝位置的皇子只有两个:刘邦的第四子刘恒和第七子刘长。

刘长自幼丧母,一直由吕太后抚养长大,因此他在吕太后当政时期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他的性格冲动,骄横不逊。

群臣担心他与吕太后有感情,万一上位了可能要为吕太后报仇。因此不考虑推举刘长为帝。

众人的目光转向远在代国的刘恒,在他做代王的十几年中,一直以低调、宽厚的形象示人。各方都感受不到刘恒的强势和威胁,对他上位自然没有太强烈的反对情绪。

最无可辩驳的理由:薄姬是个清心寡欲的人,没有强大的外戚胡作非为,所以不会再出现吕后把持朝政的局面。

此时代国出现了一件匪夷所思之事,代国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均突然暴毙。

此事在历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最让人信服的说法是:代国王后是吕氏家族的女子,为了表明自己与吕氏家族毫无关系,刘恒默许了王后和四个儿子的死亡。

排除了一切障碍,群臣派出使者去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

刘恒见到使者,并不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他的属下也对此表示怀疑,担心其中有诈,建议他称病推辞。

刘恒犹豫不定,用占卜来决定凶吉,竟然拿到了一个上签,预示卜卦人要即位做天子。

于是,刘恒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向长安进发。距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他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

确定性命无忧后,刘恒才进了长安城,群臣以臣礼拜见刘恒,刘恒亦谦逊回拜。

太尉周勃跪着送上天子玉玺。刘恒辞谢说:“请到京都代邸再议。”

陈平和周勃拥戴着刘恒进入代邸。刘恒西向两次辞让、南向三次辞让,在五让天下后,终于同意即皇帝位,史称汉文帝。

04 结束语

汉文帝刘恒虽然是刘邦的儿子,却经过了十八年,才登上皇位,成为大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

在刘恒之前,汉太祖刘邦在位七年,汉惠帝刘盈在位八年,前少帝刘恭在位五年,后少帝刘弘在位五年。

终于在公元前180年,汉文帝继位后,大汉朝的政权总算稳定下来。

此后,汉文帝一改以往低调老实的形象,将他的治国智慧全部展现出来,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汉文帝和窦漪房合葬了吗?

窦太后死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年约七十一岁,与文帝合葬霸陵。霸陵位于陕西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东北角,当地人称为“凤凰嘴”。

这里安葬着汉文帝刘恒,陪葬墓主要有薄太后陵和窦皇后陵,一位是文帝的母亲,一位是文帝的皇后。这里环境幽美,依山傍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