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水浒传三大太尉
太尉,水浒传三大太尉?
在《水浒传》一书中,一共出现了三个太尉,最早出现的太尉是洪太尉洪信,由于此人生活在宋仁宗时期,此时的太尉只是一个虚衔,更多是的是用来替皇帝办一些事情,就好像《水浒传》中的洪信洪太尉一样。而洪信洪太尉看来是一个办事不力的典型,不仅没有什么本事,还喜欢仗势欺人,让那些没有权利没有地位的道士们也不得不忌惮三分,最后甚至放了一百零八个妖魔来祸害人间,实在是罪大恶极。金圣叹有这么一句来点评洪信这个人:“天下本无事,游山游出事来。”可谓妙极!
第二个太尉就是宿元景宿太尉了,作为为宋徽宗心腹官员,官拜殿前太尉,在《水浒传》里作为正派人士来描写的,由于是蔡京、童贯之流的死对头,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好人。其实,身在官场,又是皇帝的心腹,能够做到绝对干净的人又能够有几个呢?不过这也就足够了,只要有一个较为正面的官员牵线搭桥,为梁山好汉寻找到一条比较合适的前途就足够了。在梁山招安这件事情上面,宿太尉可谓是尽心尽力,跑断了双腿,当然最终也促成了梁山好汉与大宋朝廷的和解。
第三个太尉便是臭名昭著的高俅高太尉了,其实高俅除了是太尉职位,还有一个身份才是大家所惧怕的,那就是殿帅府太尉,当然了,这个职位之宋史的正史之中是见不到的,只是小说家之言罢了。利用殿帅府太尉这个职位,高俅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军队,那个时候,军权在手,应有尽有,就能够做一些为非作歹的事情,即使皇帝知晓了,也会因为他手里的军权而忌惮三分。在《水浒传》中,高太尉作为最主要的反派力量,必然套承担起这样的角色。哪怕历史真正的高太尉并不是这个样子,最后的黑锅还是得找一个人来扛。金圣叹在点评高俅时说得好:“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或许像高俅这样一个不学无术偏偏又身居要职的人,注定了要成为那个小丑一般的角色了。
宋江的官职和高俅谁大?
没有任何可比性,自然是高俅,宋江那不叫官,叫吏,按宋代官场规矩,吏只能为吏,永不可为官,所以宋江才会削尖脑袋要当官,哪怕把所有梁山兄弟都拿去送死,也在所不惜,而高俅身为殿前司太尉,几乎是北宋最顶级的高官,这又岂是宋江这不入流的小吏可比
天天象棋太尉相当于业几的水平?
在腾讯天天象棋游戏中的太尉是5/10/20分场的游戏等级,而业几是则是棋力测评中的游戏等级,两者因分属不同的体系,所以是无法比较的。
为什么太尉的儿子叫衙内?
衙内”一词,最早始于唐代,是宫廷中担任警卫的官员的称呼。
唐末、五代及宋朝初年,各地方割据势力——藩镇,都设掌管警卫的官员,有“衙内都指挥使”、“衙内都监使”、“衙内都虞侯等(当时“牙”、“衙”同、所以也写作“牙内”)。
衙内
既然是警卫官,自然要选自己的亲信,而最可靠的莫若子弟,所以,衙内一职,多由长官的子弟担任,如五代时李嗣源、郭威等都曾以其养子任衙内职。到宋代以后、世俗相沿,人们就称官家子弟为“衙内”。这时,“衙内”已不再是官职名称,而是象“王孙”、“公子”“少爷”一样的称谓。
起初,“衙内”一词并无贬义。但是,在文艺作品和现实生活中,被称作衙内的多倚仗其老子的权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为人所痛恨。于是,衙内一词有了贬义色彩。
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太尉有什么区别?
在隋朝改革三公九卿为三省六部之前,太尉是三公之一,掌握军事的最高官员,汉朝中期改三公为三司(即司徒司空司马),大司马代替太尉成为国家军事最高级别官员。大都督是后来才出现的,相当于作战时军团最高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