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潮汕地区的丧礼的习俗是怎样的
习俗,潮汕地区的丧礼的习俗是怎样的?
虽然同属潮汕地区,但老人去世却大同小异,办丧事程序也不尽相同。即使同样是潮州市也很有区别。
首先在办丧的时间天数就有不同,有的只用3天,即老人过世当日算一天:
人死出客厅,这是常规,先把死者洗干净,穿上寿衣古鞋,卧置于客厅正中木板床上,床边放茶酒各一杯,茶壶一个,床脚下饭碗盛米插1根或3根香连续不断点着,有客人来奔丧哭拜,孝子、女等陪拜,晚上孝子要守灵点香。
第二天收棺,娘舅验棺,孝子、孝女、孝孙等逐一(喂生),也即挟点米饭豆腐干以老人吃,当然人死吃不了,只是效防个动作而已。当然这个过程都有和尚尼姑操办。颂经完毕即收棺。
第三天送老人上路到家门口或巷口,送上火葬车去火化,不管是二重土葬还是入塔、树葬、海葬,最终只留一支香回家入香炉。
最简单的第三天白换红对联、蜡烛、脱孝,孝子、女等直属应3年才能脱孝,但有第5天巡山,第6天拜白,第7天换红,才算回满结束。
另外,家里死了人,7天内不宜到别人家里,若非去不可,应清洗干净,1年内不得参加婚庆等宴会,3年内不得进入他人新宅。
潮州老人过世很多禁忌,限入编幅,无法一一介绍,我只是说一些皮毛而已。
出九到底是哪一天?
说农村人讲究出九,这有些片面了,现在的农村人,真的不怎么过出九这个日子,特别是咱们南方农村,更是没有过多的庆祝活动,但出九,大家还是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的。
出九其实指的就是数九歌谣数完了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说,从冬至开始记录一年中最为寒冷的一段时间彻底告一段落,今年的出九就是昨天,有的地方也说成今天,用昨天更容易记住,因为昨天也是植树节,不过这不重要。
关于出九吃的习俗数九始于去年冬至,结束于第二年的惊蛰到春分之间,冬至开始叫交九,春分前结束数九叫出九,不管是交九还是出九,旧时的人们都有一些风俗,部分农村地区类似的风俗到今天依然在传承,关于出九的风俗主要体现在吃上,而且南北方还有一些差异。
北方人这一套爱吃饺子,有“出九饺子入伏面,谁家不吃烂腚片”的老话传下来,对于旧时北方农民来说,饺子就是家里最好的食物了,逢年过节,饺子必备,到了今天,依然如此,而出九吃饺子,还有一些特色,讲究的农民会挑选九样不同的馅来包饺子,以表达对出九的喜悦。
南方人则不一样,出九这天喜欢酿豆腐,每个地方说法不一样,像咱们这叫豆腐包,也有的叫豆腐圆子。酿豆腐也很有意思,为了表达对出九的喜悦,有心的农民会挑选九样食材混合在一起,酿进豆腐包里,常见的有糯米、虾、五花肉、木耳、香菇等等,酿好后蒸熟就可以直接吃了,也有的地方喜欢油炸,根据个人口味而异。
出九对于农民来说,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呢?数九歌谣被广泛传颂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记录了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而且还是衔接农耕最重要的一段时间,从一九开始变冷,从五九开始温度升高,到了出九,耕牛遍地走。
出九意味着人们度过了一年中最冷的一个时间段,也意味着春耕正式开始,对于古人来说,食物缺乏的年代,过冬极为不易,出九就表示已过冬天,出九后又迎来万物复苏,心情自然愉悦,当然就值得庆祝了。
为什么今天不怎么重视出九了?这说明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再也不惧怕数九寒冬,北方有暖气,南方有一身正气,农村还有烤不完的火,食物充足,以前叫难过冬,如今叫过好冬。关于出九,很多人都已经淡忘了。
总结:个人觉得,出九如果也算一个节日的话,过一下也挺好,让人忆苦思甜,记住曾经困难的岁月,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山东有哪些地方特色的习俗?
山东民俗文化之简介: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是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条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塞食力不生火做饭,普西北规县居延(分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他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国关东"。山东人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山东剪纸
山东民间需纸从造型风格上大数可分两:一要是的海湾区城粗着表效的风格,与黄河流城其他省传的剪纸一原相承;一奏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股东沿海地区以孩为,孩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以代画像石细微素得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吕剧
博兴县是吕剧的发祥地。吕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民间杂曲小调逐步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吕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蕴涵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出齐鲁民俗风情,内容健康活泼,戏词风趣诙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而雅俗共赏,不仅在我国北方流行甚广,而且风靡全国,成为亿万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市、县吕剧团历年演出的剧自主要有:传统戏《后娘打孩子》《三打四劝》、《李怀玉借妻》《王定保借当》、《借年》、《井台会》《小姑贤》、等近20出,现代戏《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中秋之夜》、《沂河两岸》、《都愿意》、《半边天》、《隔墙姐妹》、《王邪招亲》等。
山东秧歌
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三种,其中跷秧歌历史最久、分布最广,表演形式简单。寸秧歌象征四十年代以前女人的小脚,四十年代以后逐渐消失,大部分转化为地秧歌。地秧歌表演形式丰富,群众参与范围广,角色扮演可分老中青少等,一般是高路与秧歌融为一体对应表演,并能扮演历代英雄人物及体现民俗风情的片断。其中最主要的有“鼓了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山东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扩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鼓子秧歌
是滨州民间的传统舞蹈,起源于阳信、惠民一带,居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滨州民间流传甚广,惠民县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了“大鼓子秧歌”。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鼓和大锣。主要以大鼓的节奏划分为“三点子”、“五点子”、“七点子”秧歌。舞姿粗矿豪放,节奏强劲,场面宏伟壮观。充分表现了滨州劳动人民强健的体魄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堪称民间艺苑的奇葩。
祭海
是沿海地区的渔民在出海时祈求神抵保佑的典祭活动。青岛地区沿海渔民历来有祭海的习俗,他们多在海边立龙王庙,并尊龙王敖广为“海神”。青岛即墨周戈庄的祭海活动相传源于明末。清明节前,春汛来临,气候转暖,渔民在出海前要选一个黄道吉日到龙王庙祭神,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海上平安。笔者因从事民俗博物馆工作,在设计条海风俗陈列的方案前期曾到过周戈庄采访,征集有关祭海方面的文字资料及实物资料,但年岁己久,那种原始的祭典方式已不复存在,特别是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记载更为缺乏。庆幸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渔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渔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祭海不再是一种迷信的祭典活动,而是作为一种风俗沿袭至今;祭海的形式、内容也由单纯的祭神变成了欢送渔民出海、预祝渔业丰收的盛大节日——“上网节”。青岛地区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里,发展着经济和文化。青岛由于三面环海,先民们大都靠海洋生物作为食物,便对海洋的利用有了自然的认识,在海边或近海进行采贝、捕鱼等活动。这就是早期的渔业活动和海上活动,它们创造了古老而灿烂的海洋文化。
鲁西斗鸡
古称唤鸡,俗称咬鸡,是我国特有的观赏型珍贵鸡种。其体态雄健,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生性善斗,厮头时啃咬、爪蹬、翅打并用,具有宁死不屈的性格,据史料记载,菏泽斗鸡已有二千三百年的历史。
渤海大鼓
是沾化县河家村鼓书艺人魏尊昌在西河大鼓的基础上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将东路大鼓、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曲艺的旋律融于其中,为滨州特有。渤海大鼓唱腔高亢委婉,朴实俏丽,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尤以演唱“三国段”最为著名。渤海大鼓旋律千变万化,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唱腔时而挺拔激越,跌宕起伏,时而婉转缠绵如流水行云,听起来韵味无穷,绕梁三日。渤海大鼓的声誉不径而走,在华夏曲坛独树一帜。
淄博打铁花
元宵之日,在山东淄博地区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欢乐浪潮的冲击。打铁花是淄博地区独特而古朴的民间娱乐,据说产生于元朝。那时,这里的治铁业特别昌盛,铁水熔化之后,金星四溅,这触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于是一项神奇而又壮观的民间活动-一打铁花便产生出来了。打铁花有很高的技术性,打花者无不使出浑身的绝招,打它个满天开花。
菏泽斗羊
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一次曹操被袁绍打败,退兵曹州,人疲马惫,士气低沉。曹操正无计可施,忽见两羊相抵,十分威武,他精神为之一振,即召部下观赏。只感染得群情激昂,士气大振,曹兵随之反戈一击,大败袁绍。在曹操的倡导下,曹州兴起斗羊活动。斗羊通常有“自由式”和“规范式”两种,自由式在裁判吹哨之后,两只羊放开,彼此用力撞抵,不管几个回合,直到一方败下阵来为一局。“规范式”是彼此拉开,一头一头的抵,直到一方抵败为一局画般当局量胜特泽斗羊,在全国难树一帜,自1984年以来,菏泽已举办过七次全国性斗羊大赛。亚运会期间,被定为晋京表演项目。1991年12月,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上表演,被列为《中华百绝》之一,深受国内外游人赞赏。
曹州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菏泽城内的主要街道上都要张灯结彩,点花放炮,举行规模盛大的彩灯会。届时只见人们扶老携幼,倾城而出,游弋于繁花彩带的灯海之中,指指点点,啧啧称称赞,观灯猜迷,欢歌笑语,这便是传统的曹州彩灯会盛况。一首民歌赞道:“正月十五月儿明,观灯进了曹州,步步霞光步步彩,犹入云霞仙境中。”曹州彩灯会始盛于清乾隆年间,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会首,进行筹备。花灯名目繁多,大体分静灯,动灯,“消息灯”三种。各种彩灯,做工精细,雅俗共赏。且色彩强烈,条纹粗犷。或静或动,意味无穷,显示出鲁西南一带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性格特征。
潍坊风筝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不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己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竟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霉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泰山岱下民俗
许愿还愿:这一民俗是泰山周围方圆几百里的古俗。据民国时的泰安县志载:“泰山为五岳首,而圣田之庙在焉,既有求而必应,亦无感之不通。上山祈愿一般在山顶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诉”。“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并向元君许下承诺。一旦实现就必须要还愿,既落实所许之承诺,若没达到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终满意后再行还愿。
香社:香社是民间进香的自发组织,由本村或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组成。有社首,或叫会首,规模大、历史长的香社称“老会”,是其它香会的领袖单位。
石敢当: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国外都有源于泰山的石敢当信仰。将写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或石人,立于路、桥要冲或者砌于房屋墙壁内,起避妖邪、压灾殃的作用。据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有此风俗。
节令习俗:泰山脚下,除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乞巧(七月初七)、中秋、重阳等节外,还有天观节和浴佛节。天赐节源于宋真宗封禅泰山。公元1008年,旧历六月六日天降天书于泰山,于是宋真宗大举封禅,为感谢上天,不仅在岱庙修建天观殿,而且定六月六日为天见节。此节现已延习成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看望双亲的节日,或晒衣、晒书的日子。浴佛节为四月八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
东岳大帝诞辰:东岳大帝的诞辰日为三月二十八日,自宋朝始,每年此时立泰山庙会,以祭东岳大帝。地点在东岳庙即俗庙。除祭祈活动外,增加了经济活动,服务于八方朝拜者。
泰山庙会:元君的生日为四月十八日,与东岳大帝生日较近。至晚清两代碧霞元君的信仰影响超过了东岳大帝。因此,庙会往往时间较长,加进了祭碧霞元君的内容。“文革”期间,泰山庙会一度取消。现在的泰山庙会会期在5月6日至12日,庙公内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动外,主要是商贸活动、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届时,八方人士纷至香来。近来,国外客商和游客不断增加。
大家最喜欢春节的什么习俗?
谢邀。新年自古有一习俗,充分体现着中华美德源远流长,值得现代人继承和发扬。古时很多土豪每到过年时,都要做一件善事,古籍上记载,土豪、富户在过年时会吩咐家人拥丁把用纸包的一包包碎银子,找穷人家送去,判定穷人家是看其外表就知,比如这家过年了,门窗还破烂,没有贴对联、窗花等等。在派送银子时,嘱咐一定要偷偷摸摸的进行,如果被发现了,土豪会不高兴的。古人讲:“善欲人知不为真善”,讲究“施恩不望报”,称“伪善为极恶”,当然更不会手里摇着钱,高调做“伪善”了。古时还有一些土豪富户,会在过年时或平常不定期的,在院门里支一大锅,锅中煮肉,旁边放勺子和碗,乡亲或是过路人,任由自取而食。另外富门大户还有养外戚习惯,尤其外戚生存困难的,都会在姥爷门上免费寄养,甚至还会给外戚买房娶妻,最多时同时会养几个外姓外戚,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些不是笔者乱编,而是真实存在的。过年,家人团聚,共同总结一年的收获,祈福新的一年更上一层楼。更应继承这样的习俗,继承这份中华民族的美德。
(图片源自网络)
农村应不应该取消闹洞房习俗?
在农村结婚是一件非常热闹喜庆的一件事,可是因为闹洞房而发生的不愉快也是比比皆是,因此我认为在闹洞房这个习俗上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因为我们对待这种习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来看待。
现在婚礼上闹洞房发生的伤人的情况越来越多,原本一场喜气洋洋的气氛被这种低俗的闹洞房所改变,那么我就用身边的真实例子来讲述农村现在的闹洞房是否应该被取消。
农村婚礼的现状现在结婚父母也被闹腾,想必大家现在也都看到过,父母被装扮成各种各样的人物,原本在结婚时对待父母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可是现在看来好像也成为了一场闹剧现象。
农村闹洞房的真实例子要说农村闹洞房其实也有比较好的,不过那应该都是30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婚礼闹洞房习俗已经失去其原本的热闹气息反而现在成为了一场场的“闹剧”。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在去年5月1的时候办的婚礼,他的婚礼当时办的是非常的热闹,亲朋好友也基本上都到场了,但是在举办婚礼的时候由于我们农村老家都要像长辈鞠躬表示感谢,但是有的新娘就是鞠躬没有做到位但是新娘子确实是鞠躬了,于是身边的一群小伙就开始起哄,整得原本喜庆的场面瞬间冷清了很多。
到了闹洞房的时候,现在很多人把新郎架了出来,有的人拿着灭火器就超新郎的面部喷洒,要知道灭火器里的干粉是对人体有害的,难道这些闹洞房的亲朋好友就不知道吗,显然我的这位朋友由于在婚礼当天被灭火器喷洒送进了医院。
综上所述:闹洞房的习俗也是一种流传至今的文化,因此我们要正视这种习俗文化,不能让其成为闹剧,因此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去看待闹洞房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