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作品,川端康成雪国经典语句
川端康成作品,川端康成雪国经典语句?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品之一《雪国》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以下是其中几个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
1. "雪国":这个词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不仅指地理位置,更意味着一个精神境界和情感状态。
2. "寂静无声的大自然,在它那里我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的东西。":这是主人公在与女性相处时所说的话,反映了他对大自然和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安慰和满足的心态。
3. "你爱过吗?":"你爱过吗?" 这个问题贯穿整部小说,并成为主人公向女性表达感情时最常用的开场白。
4. "即使再见面也不会有结果。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彼此无法触及的世界里。":这句话道出了两位主角命运多舛、注定分离而不能长久相伴之苦涩遭遇。
5. “她就像冬天来临前夕飘落下来孤单地漂浮着等待消失。”:“她”指的是主人公爱上的女性,这句话表达了她孤独、无助和脆弱的心态。
想读川端康成的作品?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界的泰斗,和夏日濑石、横光利一、芥川龙之介等都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作家。 只不过,川端更倾向于承上,而芥川是启下。
虽然川端康成热衷于精神分析和意识流,但他更恪守日本文学的传统。比如他的《雪国》从叙事、结构、语言上明显受《源氏物语》的影响。大和时代述真;平安时代物哀;镰仓时代幽玄;江户时代闲寂,都能在川端的作品中看到影子。
日本文学讲求纤细、敏感而含蓄、精炼而诗化的语言,短小精悍的故事结构,唯美的意象,微言大意的效果,即“和风禅味”。 而这些也正是川端康成的创作特点。
如果你从未接触过日本近代以前的文学,那我的建议是不妨先看看川端稍早前的文学作品。比如德富芦花的散文,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将日常琐事也写得那么意味隽永,放在当下就是个小清新啊。比如伊藤佐千夫的小说,《野菊之墓》,同样是流水帐似的语言,四平八稳的结构,将一个当时见怪不怪的“宝黛”式悲剧写得催人泪下。了解了他们的语言、叙事、情感,更有助于你理解川端康成。
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首先推荐《伊豆的舞女》,这是川端的成名作,被三次拍成电影。但我觉得,你不妨从川端康成的一篇散文开始,《我在美丽的日本》。
这是作者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讲演辞,精辟地阐发了日本文学、美术、花道的精髓与情韵,全篇美感充盈,文字细腻,优美典雅。抛开了故事的框架和羁绊,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川端康成的语言特色、精神追求。
如果你是棋迷,那一定要从《名人》开始。这是1938年日本本因坊秀哉名人的引退之战观战记,川端却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来写,直到1942年8月才发表。
本因坊秀哉在围棋界是传统的象征,是尊严的体现,是神一般的存在,对于臭棋蒌子川端来说,更是高山仰止的膜拜对象。但随着吴清源、木谷实携新布局的冲击,这尊大神终于走下了神坛。
波涛汹涌的棋局、大神最后的抗争、神的崩溃及神和神周围人的复杂的情感变幻,都巧妙地隐藏在平淡的流水帐式的文字之中。本书值得一读再读三读四读。
有了这两篇垫底,相信你再去读《伊豆的舞女》、《古都》、《千纸鹤》、《山之音》等会更容易深入理解它们。
川端的文学之根植于日本的古典文学,而日本的古典文学始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模仿,如果你读川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味道,那就对了。
最后送一首在江户时期大名鼎鼎的俳句名家松尾芭蕉的《古池》供欣赏:
闲寂古池旁,
青蛙跳进水中央,
扑通一声响。
川端康成的古都的内涵是什么?
作品主题
《古都》是一部充斥着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作品通过对古都的名胜古迹、传统节日风俗等的描写再现了京都的古风名胜,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传统文化之美的欣赏和深入骨髓的眷恋。
但是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入侵,日本传统文化在逐渐走向衰落,作者为此感到惋惜和孤独。川端康成积极的对日本正逐渐衰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追寻,不是因为他个人所需要,而是作为一个民族,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随波逐流,民族性的文化不能轻易放弃,更不能随意丢弃,川端康成在自己文学创作中也表现出和传统文化高度的统一。
《古都》是川端康成末年之作,讨论川端康成一贯关心的主题,包括:两性之间的鸿沟、两性差异的焦虑、单纯无邪的向往、人间和自然的结合、环境和个性的结合——古都同时探讨居住战后古都京都的艺术家对现代与传统的爱憎情理,现代很吸引人,又使人迷惘,社会在变,大众的文学品味也在变,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站得住脚而保留传统性质是个大问号。
情感描写
《古都》这部小说中的思想基调是虚无和幽玄。川端康成把这对孪生姊妹襁褓中的分离和成人后的重聚加以情感化的处理,使两个人物始终陷在缥缈、缠绵的感伤之中。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她们微妙、细腻的感情变化和思想活动来突出虚无思想的主旨。千重子每每出现,她心头总有种解不开、剪不断的“一缕淡淡的寂寞情绪”,“一股难以名状的痛楚”。她对生活的前途毫无信心,养母向她提起婚事,她“面带愁容,久不言声”。姐妹的团聚,没有冲淡她心头的寂寥和悲愁,却给她增添了“新的哀伤”。苗子总是为一种“幻灭”感所主宰,就连自己的双胞胎姐妹也被她看成“幻影”。总之,作品就是通过这些人物感情和思绪的描写给人一种世事无常、缥缈无迹的感觉,体现出作者的虚无思想和颓废情感。
《古都》充满了人类天性中最纯真、诚挚的感情,体现了“风雅”的美感本质。日本美学传统的物哀、风雅和幽玄在川端康成的小说里得到很好展现,而且融合在《古都》中,相辅相成,使之显示出令人久久难忘的独特美感。由于对日本美学传统的执著和对西方艺术手法的探索,川端康成写出了不朽的《古都》。作品中,他发挥了作家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量,显示出了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美丽色彩。
《古都》中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之间至亲至爱之情是真挚感人的。姐妹重逢后,她们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对方的前程。千重子亲自选布料为妹妹做和服,并说服养父母,要把她接到家里来,使她脱离苦境。而太吉夫妇对千重子的爱又体现了深挚的亲子之情。千重子虽然不是太吉夫妇的亲生女儿,但他们从来没有把她当弃儿看待,总是像亲生女儿一样关心她。我们不仅为人还对作品中歌颂的纯洁爱情赞叹不已。《古都》开篇第—章,作家就以明快的笔调.单纯的线条,描画出在樱花盛开的节日里,千重子和儿时的好友夏一之间纯真的爱情。尽管这爱情带有几分稚气,但它是那么自然纯洁。
《古都》充满了人类高尚而诚挚的感情,这样的感情,又让高尚的情操和自我牺牲精神所升华。例如,当姐妹俩在杉树林会面时,突遭雷暴雨的袭击,苗子用自己的身体覆盖住姐姐的身体;又如,苗子为姐姐的名声地位,宁可放弃梦寐以求的姐妹团聚的幸福;她拒绝了织工秀男的求婚,打算隐姓埋名地远遁深山;尤助为爱情而放弃继承权,这些都给读者以净化灵魂的审美感受。
川端康成的雪国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的思想。 这篇小说中充满了失意、孤独、感伤等悲哀的感情,结局也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故事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岛村是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遗产,无所事事,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评论西洋舞蹈。
他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艺妓驹子,并被她的清丽和单纯所吸引,甚至觉得她的“每个脚趾弯处都是很干净的”,后来又两度到雪国和驹子相会。
小说就是从岛村第二次来雪国开始的。驹子的三弦琴师傅的儿子行男患了肺结核,叶子陪同他从东京乘火车返回汤泽,正好坐在第二次去会驹子的岛村对面。
岛村透过车窗欣赏黄昏的雪景,却看到映现在车窗上的美丽的叶子,不禁喜欢上了这个美少女。因而在他和驹子、叶子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关系。小说最终以叶子的意外去世而告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表现出的虚无与《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尤其是男女恋情的哀感。
这在《雪国》的创作动机中表现了出来,川端康成曾说过:“《伊豆的舞女》也罢,《雪国》也罢,我都是抱着对爱情表示感谢的心情写就,这种表现,在《伊豆的舞女》中纯朴地表现了出来,在《雪国》中则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现。”从男女间的恋情出发来表现悲哀思想,这是日本古典文学传统。
《雪国》中驹子真心爱上岛村,不能自持,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迷恋上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可悲的,岛村在驹子为生活而生活,为爱情而爱情这一女性悲哀的苦海是漂荡着,他的内心为苦涩所浸泡。
《雪国》整部作品都是在偏僻乡村发生的,似乎与现实联系不大。但联系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发现,在川端康成创作《雪国》时,日本军国主义正进行疯狂的侵略战争,川端康成没有正面反映这场战争,而是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川端康成把现实抽象化,把虚无世界把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劳。物哀的第三层观照性,它是对自然物的感动。
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以自然为友,以回时为伴,很了解自然的心,即自然的灵性。他们在自然中发现美的存在,进而创造文学的美。雪国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山上还有白花、杉树。在雪国,月色也是别有特色,“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惟一的景色,月色虽以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
“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照亮得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地浮现出来。”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浸透着岛村的主观情绪,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物哀是相通的,物哀不是直观而是靠情绪、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赏自然景物时潜藏着一种爱情的哀愁情绪留有诗韵,包含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
日本传统文化经由镰仓时代禅宗世俗化演绎出空寂幽玄,即强调从“无”的境界中发现完全的、纯粹的、可谓“无中万般有”,平安时代,闲寂与以幽玄为基调表现苦恼的更具情绪性的空寂相分离,表现出以风雅为基调,表现寂寥之情更具情调性的特征。
不像物哀那样耽于悲衣与同情的感情咏叹,而是让人们不断体味其不乐的寂寥感,一种精神性的“寂”。川端康成也说:“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不厌其烦地描写雪夜、夕阳、甚至于叶子的死,作者都展现出“银河泻入心理”那种欣赏似的闲寂的虚无。
正如川端康成喜叹引用的清少纳言在《枕草子》里的一句话:“往昔徒然空消逝”。在他眼里,终极的空虚才是真正的美的所在,而对于美,我们还需要感受。这种感受性格是川端康成对于闲寂的继承与发展。
千只鹤还是千纸鹤?
在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中,《千只鹤》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这部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创作的独特风格。同时,《千只鹤》也是一部十分复杂、非常容易引起歧义的小说。 《千只鹤》和《雪国》一样,是曾长期在报纸上连载的作品。这部小说共五章:《千只鹤》发表于1949年5月《时事读物》别册, 《森林的夕阳》发表于1949 年8 月《文艺春秋》别册, 《志野彩陶》发表于1950年《小说公园》,《母亲的口红》发表于1950年11~12月的《小说公园》,《二重星》发表于1951年《文艺春秋》别册。 如果仅仅从情节上来看的话,这部小说写的是不道德的乱伦。三谷菊治的父亲是个著名的茶道师匠,他生前与一位叫千加子的女人有染,后来又钟情于太田夫人,而且由于后者而疏远了前者,但前者仍出入于三谷家。在三谷先生去世四年之后的一天,在千加子举行的一次茶会上,太田夫人与菊治不期而遇,太田夫人思恋她的昔日情人三谷,竟移情于他的儿子菊治,菊治也接受了这一不道德的爱,在圆觉寺附近的一家旅馆过了一夜。后来太田夫人似乎出于负罪感的恐惧而自杀。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在代母谢罪和以后与菊治的接触中又成为母亲的分身,继续对菊治作了“奉献”。千加子原本要把她的一个女弟子雪子这位纯洁的处女介绍给菊治,后来雪子渺无踪影。最后只有那位左乳上长着巴掌大的黑痣而且长着毛成了中性人的千加子仍按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 显然这种以情节为线索的复述会使得读者对川端这篇作品产生简单化理解的导读,进而对这些内容会产生令人反感、作呕的感觉。如果仅以社会批评的方法来评判川端的这部作品自然除了对他的颓废的批评、否定很难得出其他结论。 然而,川端康成是位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都很复杂的作家。《千只鹤》也绝非仅用这种批评方法就能全面把握的作品。 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读者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接受屏幕而见仁见智。比如说欧美的日本文学接受者对于作品中的文子摔碎志野茶碗这一小说的高潮的细节是这样解读的:“在北美的学生中把这一细节作为文子张扬个性来接受而进行阐释的人很多:因为她认为自己是与母亲不同的人,就必须斩断母亲的羁绊,让把文子作为独立的个人来对待,为此她才打碎了茶碗……”(注:鹤田欣也《川端康成の芸术》,国文学研究丛书,明治书院,第131页。) 川端康成本人在1952年因《千只鹤》和《山之音》获艺术院奖时,曾在天皇面前陈述过对《千只鹤》的思考:“小说中的一位姑娘手拿千只鹤图案包袱皮,因而题名为《千只鹤》。自古以来,千只鹤的模样或图案,这是日本美术工艺和服饰方面所喜欢使用的。这是日本美的一种象征。从总体来说,可以称作日本式的。作者的心底,仿佛有一种观赏千只鹤在晨空或暮色之中飞舞的憧憬。”(注:叶渭渠著《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13页。) 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的演说辞《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又作过这样的表述:“我的小说《千只鹤》,如果人们以为是描写日本茶道的‘心灵’与‘形式的美’,那就错了,毋宁说这部作品是对当今社会低级趣味的茶道发出的怀疑和警惕,并予以否定。” 我们尽管不能完全把川端本人的话作为揭示这部作品主题的唯一定论而妨碍读者各式各样的解读,但是,它毕竟为我们提供了把握这篇小说的切入点。不管对川端上述两次谈话会有多少纷繁的解释,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这部作品是与日本传统美有着密切关系的。但是,川端在作品里不是对日本传统美的简单的褒扬,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孤独的川端康成一边拒绝现实中的热量,一边在文字的世界里绘制着想象中热量,那个时候他开始阅读《源氏物语》,在他的一生中,这本书是另一个重大的影响,评价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语》。中学时,川端康成对于《源》还仅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体会到的感觉,他开始尝试自己写作。 16岁时,川端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内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康成的创作才华的端倪。可以看出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文学家。在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皈《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柩》,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在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 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描写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 川端发表了《招魂节一景》以后,由于恋爱的失意,特别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他感到幸福的幻灭,经常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汤岛,写了未定稿的《汤岛回忆》。此后他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心头的积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笔,为杂志写出短篇小说《林金花的忧郁》和《参加葬礼的名人》。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非常》、《南方的火》、《处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的事件为素材直接写就,有的则加以虚构化。川端这一阶段的创作,归纳起来,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描写自己的爱情波折,叙述自己失意的烦恼和哀怨。这些小说构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个鲜明的特征。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川端本人也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他积极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著名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和创作了《感情的装饰》、《春天的景色》、《浅草红团》等少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并无多大的建树,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后来他公开表明他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了。 1926年,除了发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也被拍成电影,获得赞誉的川端康成并没有停留不前,其写作风格从新感觉到新心理主义,又到意识流,1931年的《针、玻璃和雾》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的代表,接下来,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佛教空、无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开始写《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 1936年,川端康成因为对于战争的反抗而宣布停笔不写文艺时评类文章,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相关活动。 1940年,川端康成参与成立日本文学会。 1941年受关东军邀请访问中国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他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编辑了《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 1944年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 1947年,历经13年《雪国》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千只鹤》开始连载,195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学勋章。 1968年10月17日,凭借《雪国》、《千羽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之后55年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当他在瑞典科学院领奖时朗诵了论文《美丽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这篇论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几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诗词,来抒发自己对于日本,日本这个民族的审美体验。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川端很受刺激,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