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之旁的字跟什么有关,汉字繁体字東的本义是什么
走之旁的字跟什么有关,汉字繁体字東的本义是什么?
汉字「東」的字形,的确给人很困惑,怎么表示「东方」的意思呢?
如果一个字从字形上说不通,就要考虑从「字音」着手,则能涣然冰释,不要以字形强解。
------------------------------------------------------------------------
那就先说结论:汉字「東」取像自上古的「旅行箱」。古人也要走亲访友、远游出行,要带换洗衣服,路远的可能还要带点干粮食物,古人用什么装这些东西?
我想读者应该在古装电视中都看过,类似一块布做成包袱,搭在肩部上,社会我小燕子哥镇楼:
其实,小燕子这种类似这种包袱一样的东西,先秦称为:橐(tuó)囊(náng)。
所以,汉字「东」是一个假借字,「东」的本义就是「橐」:「东」为「橐」之本字,「东、橐」上古音相通:旁纽双声,对转叠韵。(音韵术语,意思就是二者读音相同或者相近就行了)。
汉语中「东方」的意义太过于抽象,无法造字,就假借同音字「东」来表示。假借义「东方」霸占了本字「东」,本义「包袱、布囊」就另造「橐」字表示。(造古代的训诂学中,古人称之为:「鸠占鹊巢,假义夺正义」)。
东汉的许慎《说文》的解释是「东,动也」,并引用官溥说法是:「从日,在木中」
《说文》: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日在木中,徐徐上升,一轮红日东升之貌,将「东」释为「动」,很合理!
清人段玉裁注解接着补充:
「日在木中」为「東」,
「日在木上」为「杲」,「日在木下」为「杳」。看起来无懈可击,可信度非常高,比汽车维修员带扳手踢足球还合理!
但甲骨文和金文一出,我们知道许大官人和我玉裁哥都错了,而且错得离谱,纯粹的望文生义:汉字「东」的演变脉络图:殷周的甲骨文和金文:
所以,「東」字正是象形「袋有物而绑束两端」之形,「橐」之本字,被「借走不归还」而已。
汉字「东」虽然在出土的古文献中未见表示本义,可见这个假借非常早。但是从汉字的初文:「重」,可以看出来——「重」字从「人」负「东」」:取像于「人背负橐袋」之形,这个象形「沉重」的意思不言而喻。西周金文「人」与「東」变成上下结构,共「中竖」笔划,为小篆字形所本,楷书「重」则承袭小篆。
「橐」的实物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袋子呢?《说文》中 「橐、囊」是互训的:
《说文》:橐,囊也。《说文》:囊,橐也。这就是典型的「循环解释」,「橐、囊」我都不是认识的话,就一头雾水了。
对汉字追本溯源,我们就要从最古老的经传文献寻找线索:
《诗·大雅·公刘》: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毛传:小曰橐,大曰囊。郑玄笺:乃裹粮食于囊橐之中。《左传·宣公二年》:……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战国策·秦策一》:负书担橐。高诱注:「无底曰囊,有底曰橐。」从古人经传文献可以看出,先秦、秦汉的袋子有有两种,可以放置物品:书本、衣物,也可以放食物,有「大、小」之别和「有底、无底」之别——
「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
细讲要要引证经传,那就很长了,失去了本文的主旨,因为主要是讲汉字「东」,如果有兴趣可以百度去读这篇文章:黄金贵. (1994). 「囊、橐」辨释.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57-58.因为是布和皮革制品,并没有先秦时代实物出土。
最早的「橐囊」是甘肃武威磨咀子古墓群,出土汉魏时代的「无底布囊」和「有底的草橐」:
「无底布囊」在女墓主的头旁边,可能是放置比较私人的东西:出土的「草合」装的是食材,有底的「草橐」似乎是装食物的,正如《诗经》说的「乃裹糇粮,于橐于囊」。
草袋装食物可以保温,今天即便是农村还有一种草窠用来装食物保温:
图引自:陈贤儒. (1960).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掘. 考古(9), 15-28.敦煌魏晋壁画中的「包包」都有底,有些形制就是古代文献中描述「橐」,有些跟今天的包包一样:
唐朝「爆款包」,跟今天已经很相似了: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唐朝包包实物,(注:来自微博,无法核实真假)
「无底之袋」需要「绑束两端」才能装物品,所以古人「绑束两端的袋囊」之形,表达「束口、束缚」的「束」字:「束」、「東」也是同源字,古无翘舌音,二者上古音也是通的,二者的区别是:
「东」字多一笔表示「袋囊有物」。
「束」是「绑束两端的空袋囊」。现在我们知道,本字「东(束)」被借走以后,以「袋囊」之形为基础符号,孳乳派生了一系列的后起字「橐、囊、㯻、㯱」,意义都很相近,就是囊袋的不同叫法。其古文字都是像「布袋有物之形」,有些干脆用声符表示所装的物体,起到「既形亦声」的作用。
「橐」是「有底之袋,袋中有物」之形,表示物体的笔画改为声符「石」,古无翘舌音,「石、橐」音近。
「㯱」,念piao2,是「囊」的异体字,甲骨文用「一点」像「囊中有物」之形,金文改为声符「缶」:古无轻唇音,「缶」上古音在滂母,读音有点像「剖」,所以能表音。
汉字「㯻」也是也训为「橐」,读作「hun」,可能是动词「捆」的初文。
《说文》:㯻,橐也。从束,圂聲。------------------------------------------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墨子·备穴》:具炉橐,橐以牛皮「橐龠」或者「炉橐」就是先秦时代用牛皮做的橐袋子当做鼓风机使用:
后来慢慢改进的「皮囊鼓风机」:
后来加上轮子,将圆周运动变为直线运动,这就有点意思的,懂机械的都知道,这就是汽车发动机上的连杆飞轮装置反过来的。所以,李约瑟对这个机器评价很高:
图引自:中国数字科技馆http://b2museum.cdstm.cn/ancmach/machine/jb_31.html所以,还是那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出土文献一直都能证实或者证伪传世文献,这就是「二重证据法」的厉害之处,也是考据学最有意思的地方:不管什么事物,哪怕一句熟语、一个字,追根溯源都有意想不到的有趣点。徐字换什么偏旁在组新词?
徐字换成食字偏旁部首组合成新的字词馀字(剩馀,馀下),换成阝偏旁部首为除字(除数,除以,被除数,除去,除此之外,去除,别除,产除),添加三点水偏旁部首为涂(涂乐,涂料,一败涂地,糊涂,涂抹),加走之旁为途(途经,用途,路途,归途),换成反犬旁为狳(犰狳动物),
偏旁一般和什么有关?
例如:“厂”字旁多与山崖或住处有关 ,厅、厉、历、原;
“匚”字旁多与盛物的器具有关, 区、医、匠;
“勹”包字头多与包、裹的意思有关,包、句、旬、匀;
“ 鬼”字旁多与鬼有关,魂、魁、魄、魔。
传统的汉字结构学说里,根据汉字的构成单位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合体字两类。独体字(日、月、牛、羊、上、下等)由笔画构成,合体字(休、取、涉、森、竿、架等)则由偏旁构成。
所以,偏旁是传统汉字结构学说里的一个名称,指的是“六书”中会意、形声字里的组成部分,或表义或表音。如“休”中的“亻”和“木”,“取”中的“耳”和“又”,“架”的“加”和“木”等。偏旁由笔画构成,比笔画高一个层次。偏旁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如是否成字的,是否复合可再分的等。
六书分析方法已不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因此文字学界构建了汉字结构分析的新系统,这个系统是:笔画-部件-整字。与以前不同的是新系统提出了“部件”。部件同偏旁一样,也是介于笔画和整字之间的汉字基本结构单位。与偏旁不同的是,它着眼于所有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不仅仅是“六书”中的会意形声,也不仅仅指具体有表音表义的构字成分。如简化字“云”中的“二”、“ㄙ”,“竖”中的“ㄧㄧ”、“又”、“土”并不都是偏旁,但它们都是部件。又如“薅”由“艹、女、辰、寸”四个部件组成。绕开了生僻字及不好称说的偏旁。把汉字分解为部件可以使通用汉字的基本结构单位减到五、六百个,大大减少了中文信息处理的困难。
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如今合体字各部位的部件统称为偏旁。
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所以,“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声旁两类。如“语”字,由“言”和“吾”两个偏旁组成;“盆”字由“分”和“皿字底”两个偏旁组成;“问”字由“门字框”和“口”两个偏旁组成。
远和近都是什么结构的字?
问题:远和近都是什么结构的字?
回答远和近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古三观也很明显部首辶把里面的部分左边挡住下边托住形成个半包围圈,所以远和近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象这样半包围结构的字还很多如连莲达迈边送迷退追逍遥这迟还迁进运途造。还有另一种形式半包围结构的字裁戴截裁。
古代文言文中跑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1)会意。
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
合起来表示人在跑。
本义:跑。
(2)同本义:跑。
走,趋也。
——《说文》来朝走马。
——《诗·大雅·緜》某将走见。
——《仪礼·士相见礼》险其走。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若蝉之走明火也。
——《吕氏春秋·期贤》在位者皆反走辟。
——《大戴礼记·诸侯迁庙》扁鹊望 桓侯而还走。
——《韩非子·喻老》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韩非子·五蠹》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海外北经》双兔傍地走。
——《乐府诗集·木兰诗》飞沙走砾。
——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几欲先走。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3)又如:走马观花;走堂的跑堂的;走塘的跑堂的;走百病元宵节妇女出游,认为可驱邪除祟;走骤飞奔。
疾驰;走丸如丸迅速旋转;走解在跑动的马背上表演特技;走三家不如坐一家比喻专心一事,比较容易成功。
(4)逃跑。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石壕吏》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
——《史记·田单列传》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
——《战国策·燕策一》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 假亡走楚。
——《史记·项羽本纪》老官,走了牛也!走了牛也!——《西游记》(5)又如:走避逃去,避开;走北战败而逃;走匿逃走躲避。
(6)往。
奔向某地。
渔者走渊,木者走山。
——《淮南子》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咸阳。
—— 唐· 杜牧《阿房宫赋》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晁错《论贵粟疏》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孟子》若蝉之走明火也。
——《吕氏春秋》走诉行御史台。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7)又如:走起起身、起床;走转逃转、返回;转、转圈儿。
又如:走奔快步前往;走晤走访、前往相见;走趟走、前往;走谒前往拜见;走趋奔往、前往。
(8)泄漏。
不是旧话儿走了风,却是甚的!——《西游记》(9)又如:走作超出范围或改变原来的样子;走泄走漏、泄露;走阳精泄不止、遗精;走话说话泄露秘密;走火入魔因过分沉溺于某种事情而方法又不正确,以致身心受到伤害。
(10)丧失,失去。
沟不要深,则不走肥。
——《沈氏农书》(11)又如:走油旧法用桐油漆饰器物,油饰融褪,称为“走油”;走板唱歌时不合节拍;走失丧失;丢去;走泄放泄,流失。
(12)步行。
如:走班行走的序列;走差服役奔走。
(13)遵循;沿着。
如:走群众路线;走水路。
(14)拜访,访问。
如:走娘家;走亲戚。
(15)死亡、逝世。
如:中午还看见他好好的,怎么下午就走了呢?在现代汉语中,将走字作为死、死亡、逝世的婉辞已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