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慕容延钊与宋太祖的关系如何
斧声烛影,慕容延钊与宋太祖的关系如何?
慕容延钊出身将门,他的父亲慕容章,官至襄州马步军都校、兼开州刺史。慕容延钊在少年时代就以勇敢干练闻名。后汉高祖刘知远起兵时,郭威担任枢密使辅助刘知远,把慕容延钊收用在军中。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政权,是为后周太祖。郭威称帝后,慕容延钊被补官任西头供奉官,历任尚食副使、铁骑都虞候。
赵匡胤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他的那些兄弟们,可他却在稳定下来之后,对这些人挨个下了手。慕容延钊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出身军人世家,从年轻时起就非常的勇猛干练。他一开始是郭威的部下,后来跟随柴荣,在柴荣即位之后,慕容延钊还跟着他和北汉大打了一仗,在这场战斗中,慕容延钊表现出色,很快就得到了升迁。
在柴荣攻打南唐时,慕容延钊也跟随在侧,当时有探子上报说看到了南唐的大批军用船只,柴荣立即派出了慕容延钊和另一位将领一起去攻打他们。慕容延钊从陆路进攻,另一位将领从水路进攻,他们二人配合默契,很快就打败了南唐的水军,鉴于他的表现,在战争结束后,柴荣又给他升了官。
很多人都说慕容延钊和赵匡胤是关系不错的兄弟,可从一些史料的记载来看,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赵匡胤举事的时候,慕容延钊也领兵在外,当他听到赵匡胤受禅的消息后,只是说听命,而不是兄弟的那种狂喜,并且也能看出来,他虽然也在外边,但并没有参与赵匡胤的这次兵变,在事后他也没有因为忠于柴荣而反对赵匡胤,挺识时务的。
后来李筠反宋,赵匡胤派出了好几个将领去镇压,其中就有慕容延钊,但是和别的将领不同的是,赵匡胤在慕容延钊发兵前,把自己的一个亲信派到了那里。为什么要派人过去呢?应该就是为了安插自己的势力,一方面是监视慕容延钊,另一方面就是为取代慕容延钊打基础。因为赵匡胤是武将上位,所以他很忌惮武将掌握兵权,为了把兵权把握到自己手里,他把禁军统领撤掉了,慕容延钊因此变成了一名节度使。
慕容延钊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皇帝对自己有了戒心,与其让皇帝忌惮自己,还不如自己主动放弃。于是他去了京城,自己主动要求辞去军职,赵匡胤一看这人这么上道,也没有推辞,直接就准了他的请求。这是赵匡胤时期第一个主动解除军职的将领,当然他不是最后一个,只是给后边的人开了个头。
慕容延钊虽然被赵匡胤猜忌,但他确实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后来赵匡胤准备攻打湖南的时候,就特地派人叫上了他。其实那时候的慕容延钊身体已经不大行了,连路都走不了,可赵匡胤却说,只要他还活着,就是抬也得把他抬到战场上,让人听了有点寒心。并且赵匡胤这么做是在为另一个人铺路,他叫李处耘。
李处耘在兵变时立了大功,赵匡胤很想重用他,可他没有打过大的战斗,怎么办呢?很简单,找个经常打仗的坐镇不就行了,慕容延钊就是个很好的选择。事实证明赵匡胤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慕容延钊的帮助下,李处耘打了个大胜仗。后来赵匡胤给慕容延钊升了官,可之后不久,慕容延钊就因病去世了。所以说看君臣二人关系到底好不好,看他们干的事!
历史上有哪些惊天命案?
俺今天讲的这个案子,只杀了一个人,没有啥曲折离奇的故事,
但是,俺敢这样说,没几个人看完能够不火冒三丈滴,因为简直突破人类底线,
这个案子没有连环杀人,没有折磨以及虐杀的重口味,甚至没有高智商,
其实简简单单将,就是:一点小事就弄死自家娃,还将孩子腌制在餐馆的大缸子里面,
这个女娃儿临死前还嚷嚷:爸妈,我爱你们,我不想死,求求你放过我,我不想死!
古人说,虎毒不食子,何况是对自己的骨肉至亲,何况是仅仅五岁的天使般的孩子,
而且,还是夫妻两个一起动手,你说,他们算得上是人么?千刀万剐也不过分吧?
可惜,最后两个人渣,惩罚太轻:妈妈陈某被判刑15年,丈夫赵某被判刑10年。
到底是咋回事咧?下面,俺给大家讲一下,大家自己体会!
赵某和陈某是福建长乐区玉田镇人,两人大概是臭味相投,就成了夫妻,
要说刚开始,两人还真有上进心,厨艺在中国混不下去,听说老外都喜欢吃中国菜,
于是,2013年,跑到美国俄亥俄州开了一家餐馆,准备祸祸老外,赚取美刀,
两人虽然生意比较忙,但是生孩子方面还是很积极滴,一连串生了两个女儿,
其中,小女儿只有5岁,孩子们平时没又家长管,当然那都比较顽皮,俗称熊孩子,
赵某和陈某也是凶残,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对两个孩子天天非打即骂,
于是,悲剧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悄悄诞生了。
终于有一次,孩子妈陈某大概是当天生意不咋好,心情也不佳,
于是把气全部撒在娃身上,对5岁的小女娃,一点小事就拼命的用拳头揍,
孩子一直哭着,被打的连连求饶,然后口吐绿色液体,声称快被打死了,
母亲陈某依旧没有停手,孩子爸赵某不仅没有劝,还时不时补上两下,
直到孩子一动不动,孩子爸才停下手,但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
这两人见到这个状况,仅仅爸爸赵某草草的做了一个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
然后,可能是为了节约钱,可能是为了掩盖自己,居然连医院也不送,
两夫妻居然合谋一想,也没有杀人的慌张和失去孩子的难过,还有了一个骚操作:
他们两把女儿放进容器里用盐覆盖好藏在冰箱上方,并且报警声称女儿失踪了。
当然,这么弱智的手段,第二天就被警察识破,然后找到了小女孩尸体,
经过检查,最后认定:小女孩平时受虐多次,死因是被陈某多次重击头部造成死亡。
当问及那天为什么要打小女孩的时候,两人想了半天,居然都没想到原因,
话里话外还透露:俺打死的是俺们的娃儿,心情不好就打死而已,爱咋滴咋地。
甚至,夫妻双方为了少判几年,也是拼命的往对方身上甩锅,毫无愧疚以及后悔表现,
法庭上,听见这个案子的女法官以及陪审团都哭了,久经沙场的法官都情绪崩溃,
女法官甚至嚷嚷着:你们两狼心狗肺的家伙,简直关一百年都不够呀!
于是,刚开始,判决还是比较重滴:妻子陈某判处22年,丈夫赵某判处12年,
当然,听到判决的时候,两人才终于哭了,嘤嘤嘤的表示自己很冤,
后来,架不住两人有点小钱,一折腾,就变成了妈妈陈15年,丈夫赵某10年啦!
唉,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父母,也是真的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啊!
其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当然,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但只要我们愿意去包容孩子、只要我们多一点点耐心和同理心,
但只要我们愿意在教育孩子之前,先冷静思考那么几分钟。
相信世界上,将会少很多的悲剧,将会多很多幸福的孩子!
我是老鱼,一个有趣有灵魂的创作者,如果喜欢我,记得点赞评论关注哟!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没有立太子?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皇帝立太子乃是关乎权利交接的大事,然而赵匡胤自黄袍加身成为大宋开国皇帝以来,共在位十六年,令人奇怪的是他竟然一直没有立太子,这又是为何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惯例而已,自从唐末五代十国以来,中原政权便普遍没有立太子的做法,此外或许也有《金匮之盟》的影响。
△宋太祖赵匡胤
唐末五代十国以来,不立太子成为了普遍做法李寿的《续资治通鉴长篇》中有“自唐天佑以来,中国多故,不遑立储贰,斯礼之废,将及百年”的记载,也就是说从唐昭宗天佑年间开始,中原王朝不立皇太子便成为了惯例,直到宋真宗赵恒被册立为皇太子,才让这一制度重新出现。
△柴荣便曾是“晋王+开封尹”
当然,不立皇太子不意味这皇帝没有明确的继承人,五代十国以来,“亲王+京尹”便成为了皇储的标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被封王,且担任京尹的职位,那么便意味着这个人已经被立为的储君人选。例如后梁时期,朱温的养子朱友文便以“博王+开封尹”的身份成为储君;后唐时期,李嗣源的次子李从容也以“秦王+河南尹”的身份成为储君;后晋时期,石敬瑭次子石重贵也以“齐王+广晋尹”的身份成为储君;后汉时期,刘知远的长子刘承训也是以“开封尹”成为储君(没来得及封王,死后追封魏王);后周时期,郭威的养子柴荣也是以“晋王+开封尹”的身份成为的储君。当然,由于身处乱世,这些储君很多未能成功即位。
△赵匡胤和宋皇后
由此可见,在五代十国时期,不立储君简直就是惯例,赵匡胤依旧例不立太子,便也就说的过去了。而同样的,赵匡胤不立太子,并不代表他没有留下继承人。
开宝六年(973年)8月,一直主张父死子继,反对兄终弟及的宰相赵普被罢相。同年9月,时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被加封为“晋王”。自此,赵光义便拥有了“晋王+开封府尹”这样的皇储标配身份,而且大权在握,直接参与之朝政事物。
△赵光义的“晋王+开封尹”乃是皇储标配
可见,按照五代十国的惯例来讲,赵匡胤钦定的继承人正是赵光义,而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虽然年纪也已经不小,但却仅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且从未直接参与朝政,赵匡胤显然没有培养自己儿子的想法。而由于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就算要册封,也不会是“皇太子”,只能是“皇太弟”。
金匮之盟的影响,为了稳妥的权利交接虽然至今没有找到“金匮之盟”的原文,但一直以来学术界仍普遍认为它是存在的。《宋史·魏王廷美传》有载:“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杜太后病重期间立下“金匮之盟”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在病重之际,与太祖赵匡胤、宰相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共同约定在赵匡胤百年之后,将由其弟赵光义即位,再由赵光义传给赵光美,最后由赵光美传给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亦有说赵匡胤传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赵德昭)
而之所以会有“金匮之盟”,主要是由于当时北宋尚未完成统一大业,且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10岁)和赵德芳(2岁)年纪尚小,为了防止五代十国各种历史教训再度上演,采取这种奇怪的传承方式,便也在情理之中了。也正因此,一直以来关于这个盟约是否存在争议较小,争议较大的地方在于到底是三传还是二传。
△赵普便因反对“兄终弟及”而被罢相
或许正是由于“金匮之盟”的存在,赵匡胤为了保证权力的顺利交接,避免引起储君之争,便一直以赵光义为继承人来培养,而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则并未给予实际权力。之所以迟迟没有恢复立“皇太子”的传统,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秦昭襄王嬴稷,绝对堪称历史上的捡漏大王。
他本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庶子,他爹他娘从没想过要立他为王储,年纪轻轻就去了燕国为人质;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12年后,年轻的秦武王嬴荡意外身亡,还没儿子;当然,即使如此,还是没人想到他,就连他娘也没有;
然而,意外再次发生了,敌国君主竟然想到了他,点名要他回国即位!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争得面红耳赤的竞争对手们竟然同意了!
后来站上人生巅峰的嬴稷此时并不知道,他的捡漏之旅,才刚刚开始。
01与《大秦帝国》中描述的不同,嬴稷从来就不是天选之子,小时候的嬴稷,几乎是个透明王子。
嬴稷出生于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嬴驷称王的第二年,是其母芈八子的第一个儿子,但却不是嬴驷的第一个儿子。
为了突出这个未来的秦王,《大秦帝国》中的嬴稷,从小就享受着与太子嬴荡几乎一样的培养和待遇,但事实上,这基本上是扯淡。
首先,芈八子和秦惠王算是政治联姻。她在秦宫的地位并不高,而嬴驷对这个儿子并不重视;
其次,嬴稷大约属于激情的产物,芈八子后来又有了公子芾、公子悝两个儿子,对嬴稷并没有特殊的疼爱;
所以,嬴稷真实的童年,就是秦宫里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王子,爹不疼娘不爱。
这一点,从他入燕为质也可以看出。
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嬴稷入燕为质的时间和原因,但根据秦惠文王时的秦国大事,此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318年前后。
这一年,张仪的连横引起了山东各国的警觉,三晋深受其害,韩赵魏遂联合燕楚,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五国攻秦,史称函谷关之战。
然而,此战事实上参战的却只有韩赵魏三国,第二年秦国反击在修鱼斩杀韩赵联军8万,仍旧不见燕楚有什么动静。
这只能说明,秦国拉拢了燕楚,他们才会坐视三晋战败。而以嬴稷为质燕公子,大约便是拉拢燕国的手段之一。
战国时期,为取得信任,互质公子是常事,但嬴稷质燕却不那么寻常。因为他是单方人质。
也就是说,是秦国单方面急于得到燕国的中立,派了嬴稷为质,燕国方面却没有派公子入秦。
这足以说明,对于秦惠王嬴驷来说,嬴稷是个无足轻重的王子,修鱼之胜足以弥补损失。但对于嬴稷本人来说,这也就意味着生死由命。
当年仅8岁的嬴稷入燕为质的时候,或许不会想到,他这一去就是10多年不能回到故土,秦国的一切都跟他再无关系。
而10多年后,19岁的嬴稷或许更不会想到,一个人的意外死亡,会让他从此开启了幸运的捡漏之旅。
02公元前307年,嬴驷的嫡长子,即位仅仅四年的秦武王嬴荡,在洛阳举鼎身亡。他死时年仅23岁,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消息传到咸阳,惠文后却顾不得悲伤,因为他还要忙着给另外一个“儿子”站台,争夺秦国王位,以保证她的太后之位。
与电视剧描绘的不同,嬴稷此时还在燕国喝西北风,嬴荡死前并没有指定王位继承人,也没有人想起嬴稷,因为大家都在忙着争夺谋夺王位,包括他娘芈八子。
秦惠文王嬴驷儿子众多,并不缺继承王位的人选。而在觊觎王位的公子之中,呼声最高的是公子壮和公子芾。
关于公子壮的身份,并不十分清晰,比较得到大家认同的是,他是嬴驷的庶长子,担任庶长之职。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得到惠文后的支持,成为最有可能的秦王人选。
与公子壮针锋相对的是公子芾,芈八子的另外一个儿子。除了芈八子,宗室重臣樗里疾、将军魏冉也是公子芾的坚定支持者。
魏冉作为公子芾的舅舅,自然会支持自己的外甥;但樗里疾竟然为了公子芾,与正牌太后惠文后对着干,这就不得不说芈八子的手段了。
顺便说一句,这从侧面说明,芈八子并没有与儿子嬴稷一起质燕,而是在秦国,否则怎么能拉到樗里疾这么重量级的盟友。
一时间,两公子斗得如火如荼,秦国王位竟然久久悬而未决。
然而,在燕国孤苦伶仃地喝了12年西北风的嬴稷,估计从没想过他能捡这个漏,因为连他娘都放弃了他而选择了弟弟公子芾。
而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这关键时刻,另一位敌国君主竟然对他伸出了橄榄枝,最终帮他成功捡漏。
03这个从天而降的敌国君主,叫做赵雍,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胡服骑射的那个赵武灵王。
赵雍可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精,他曾冒充使者入秦亲自考察地理,并制定了从北地南下灭秦的战略,要不是后来阴差阳错地死了,或许还真能让秦国至少冒一身冷汗。
那么,既然如此,他为何要横插一杠子,干预秦国王位人选呢?
因为赵雍正在谋划一件大事,胡服骑射。看起来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
原理是这样的,伤筋动骨一百天,这个么大的军事改革,赵国内政肯定要动荡一阵子,这段时间内赵国会很虚弱。
所以,赵雍需要一个友好的国际环境,防止邻居们趁机浑水摸鱼。
而现在,强大的赵国已经从衰落的魏国手中,接过了三晋大哥大的位置,韩魏服帖了;燕昭王姬职也是他刚刚扶上王位的,燕国也搞定了;看看地图就知道,赵国的邻居之中就差秦国没有搞定了。
所以,秦王暴毙,王位空悬,对于赵雍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要是能扶立一个亲赵的秦王,那不就大功告成,可以埋头搞他的胡服骑射了吗。
这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赵雍为什么选择了嬴稷呢?
这个人选当然也是赵雍深思熟虑的。
首先嬴稷在燕国,燕国亲赵,所以有操作的空间,能保证接地回来;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嬴稷长期质燕,国内没啥根基,而秦国国内惠文后、芈八子、还有商鞅变法以来的两朝新贵,都不是省油的灯,让嬴稷做了秦王,猜猜会发生什么?
由此可见赵雍的阴险。主弱臣强,如此一来,秦国短时间内肯定是平静不了了。
要是嬴稷和芈八子斗败了,被赶出了秦国,那正好给了赵雍率军入秦的好借口;如果芈八子和嬴稷斗赢了,那么肯定元气大伤,短时间内不会威胁赵国,而且嬴稷会感激赵雍的扶立之恩;如果双方斗得难解难分呢?那当然更好,一个混乱虚弱的大国邻居,还有什么是比这更让赵雍高兴的事情呢?
赵雍的算计不可谓不深沉,但是人家同不同意呢?公子壮和公子芾斗得面红耳赤,你说嬴稷继位就继位吗,你哪位啊?
好歹,两位公子都是吉祥物,都是他们背后的两个女人说了算。
芈八子这边肯定没意见,反正都是我儿子,谁上位我都是太后;惠文后就有些尴尬了,不知是被赵国国势所逼,还是被什么人说服了达成了某种协议,总之,惠文后最终点了头。
于是,这场鹬蚌相争的大戏,最终让傻小子嬴稷捡了漏。
捡漏大王嬴稷估计只知道自己的幸运,而不知道赵雍的这些算计。而大阴谋家赵雍估计也没想到,嬴稷这辈子捡的漏,可不止他给的这一个。
04公元前306年,嬴稷在燕赵军队的护送下回到秦国,即位为王,这便是秦昭襄王;芈八子升级为太后,史称宣太后。
秦昭襄王二年,公元前305年,嬴稷估计刚刚适应过来自己的新身份,还没有从捡漏的惊喜之中缓过来,就又迎来了更大的危险。
到手的肥肉被人抢了去,公子壮心有不甘。他本是最有可能的秦王继位人选,惠文后支持他,秦国宗室、朝堂老臣、各地诸侯,也很多都是他的坚定支持者。
于是,正如赵雍算计的那样,公子壮发动了叛乱,准备武装夺取王位。
宣太后虽然没有宗室的广泛支持,但既然敢出来争夺王位,那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公子壮叛乱后,三下五除二就被魏冉干掉了。
跟着公子壮一起倒霉的,是大量的宗室元老、公子、诸侯,大臣,还包括惠文后和武王后。
经过此次变乱,秦国朝堂估计为之一空。嬴稷的王位虽然坐稳了,但秦国的实力却被严重削弱。
然而,大阴谋家赵雍算准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他失算的这个人,正是宣太后。
不得不说宣太后的手腕和识人用人的能力。她首先让宗室元老、智囊樗里疾出来撑住场面,而后又提拔弟弟魏冉主政。而魏冉也不负所望,很快就掌控了局面。
而另一边,楚怀王因为自己的小九九,又给宣太后送来了一大堆娘家人,宣太后又从中提拔了芈戎、向寿等一批人,很快就稳住了秦国政局。
虽然有人送来了王位,但宗室元老离心离德,庶兄弟们虎视眈眈,嬴稷又多年远离秦国,除了王位可以说要啥没啥。没人培养教育,也没有人脉基础,这本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
然而,不仅有深谙政治的母亲顶起大梁,还有实力超群的舅舅帮忙平叛,现在又有人送来了一大批肱骨,自己的王位总算坐稳了。
这可以算是嬴稷的第二次捡漏了。
可能有人质疑,宣太后和魏冉明明是架空了嬴稷,为何还要说嬴稷捡了漏?
事实上,如果没有宣太后和魏冉,宗室也不可能支持嬴稷,他除了被从王位上赶下来,没有别的出路。
而从后来的事情来看,宣太后和魏冉对嬴稷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将他完全架空。而且,对于嬴稷来说,会有人来帮他捡这个漏的。
05抛开别的不谈,宣太后和魏冉,的确是两个非常优秀的当家人。
对外,秦国在宣太后和魏冉的打理下,已经隐隐有了独步武林的苗头。
韩魏早在秦惠王时就已被秦压制,秦昭王时更是被打怕了,只要秦国一出兵,他们就得跪下来叫爸爸;
秦齐楚在秦惠王时号称三强,彼时秦国还略显下风;但昭襄王时代,秦通过武关和巴蜀地利,从两面将楚国钳得死死的;秦又利用五国伐齐一战将齐国打垮;赵国虽然崛起,但还是稍逊风骚;
对内,秦国内政也还差强人意。
嬴稷并没有完全被架空,虽然决策力有多少不好说,但各项重大决策,嬴稷多半还是亲自参与的。
虽然引入了楚系集团执政,但秦国各项决策都是以秦国利益为重,并没有因此把楚国看做娘家人而有所偏颇;
因此,40年间,秦昭襄王嬴稷垂拱而治,宣太后决策,魏冉当国,秦国国内至少保持了表面的和谐,各方都没有什么过激的行为举动。
然而,魏冉终究还是有些膨胀了。公元前471年,秦昭襄王三十六年,魏冉准备让客卿灶率秦军攻打刚、寿二城,以扩大自己的封地。
这件事,说好听点叫策略失当,不好听则叫以公谋私。
于是,第三个帮助嬴稷捡漏的人,也在这年来到了秦国。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范睢,大名鼎鼎的远交近攻策略的提出者。
昭襄王三十七年,范睢任秦国客卿,有机会接触到秦王,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他系统地向嬴稷介绍了什么叫权臣当国,以及权臣当国的危害性。
终于,嬴稷下定了决心,撸掉老娘和舅舅,自己登上人生巅峰。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嬴稷宣布罢黜宣太后、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以及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的的权力,以范睢为秦国丞相,而自己掌握秦国最高政权。
公元前266年,花甲之年、捡漏三次的嬴稷终于登上了人生巅峰,成为天下最大战国的唯一扛把子。
有人说,这是嬴稷的权谋和决断,算不得捡漏吧?
这话大体也没错,但嬴稷捡漏的方面在于,宣太后和魏冉主动放权,嬴稷掌权的行为十分平稳和顺利,并没有引起任何骚乱和暴动。
这不像是一场夺权运动,而更像是一场权力交接。
我们都知道,拿起来容易,放下来难,权力这个东西更是如此。况且,宣太后魏冉等人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有楚系一大帮子人,说不定谁就会鼓动他们做点什么,那时候他们还是有能力做点什么的。
但宣太后和魏冉并没有阻止这一切的到来,而是选择了安然隐退。嬴稷也没有为难,选择了让他们安享晚年。
第二年,宣太后和魏冉双双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切尘埃落定。
如此平稳而又和谐的夺权行为,历史罕见。所以,嬴稷捡了人生的第三次漏。
子彧说此后的人生中,包括长平之战和储位人选的决策,都是嬴稷独立担当的算不得捡漏。
然而,长平之战虽打败了赵国,却错失了灭亡赵国的良机,还逼死了武安君白起,算不得圆满;而身后事的传递,则差一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
对于秦昭襄王嬴稷,赞誉还是远远多于指责的,但秦昭襄王晚年的历史,却因此增添了许多遗憾和苍凉的感觉。
公元前251年,75岁的秦昭襄王嬴稷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无瑕不成玉,没有遗憾的人生也不完整。上天给了嬴稷足够长的寿命,三次捡漏的幸运,让他终于有机会登上了人生巅峰,而晚年的遗憾,或许正是为了让嬴稷的人生经历变得更加完整吧!
文/子彧
到底指的是谁呢?
宋代的“八贤王”是指赵德芳。
这是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颂,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辽宁省鞍山市曲艺团刘兰芳播颂的评书《杨家将》中听到记得的。
赵德芳是皇上的本家,博学多才,和蔼可亲,处事公道,童叟无欺,“八贤王”之名,是名有所归、当之无愧!
秦兴于二0二二年八月二日(农历八月初六)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