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作者,为什么悯农是锄禾日当午

2023-02-24 17:56:03 103阅读

锄禾日当午作者,为什么悯农是锄禾日当午?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是中小学必背古诗文,因此许多人对这首诗非常熟悉。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文字十分浅显易懂,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深入分析的地方,以至于太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了李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珍惜粮食的思想内涵上,而忽略了诗中对“锄禾”的解读。因此,也延伸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锄禾日当午”,而不是“锄草日当午”呢?把禾苗锄掉,那不更加重了农民的税收负担吗?本文就着重分析一下诗人“锄禾”的含义。

“锄禾”是古代固定的农业术语,意为“锄草”

唐朝形成了一种“北方种粟,南方种稻”的格局,由于北方的干旱天气,导致一些杂草在雨后疯长,甚至出现了一种与粟长得十分相似的草,即狗尾巴草。《说文解字注》有云:“禾粟下扬生,莠也”,这里的“莠”就是狗尾巴草,而禾粟相生正是真实记录了粟和莠长得过于相似,导致农民不得不下地锄草。而古人对待杂草,多以“锄禾”作为名称。“锄禾”作为一个农事专业术语,早在唐代韩鄂的《四时纂要》中就有记载道:

锄禾日当午作者,为什么悯农是锄禾日当午

四月,锄禾:禾生半寸,则一遍锄了。二寸,则两遍。三寸、四寸令毕功。一人限四十亩,终而复始。

禾苗长到一定的高度,需要农民到田地里去除草,只有庄稼长出来后,才能分辨出哪里是庄稼哪里是草,所以,古人在打理庄稼的时候,也需要根据禾苗的长势而定。在谷子的苗期,狗尾巴草与粟生长在一起,很难区分,农民经常为此头疼劳累。

狗尾巴草与幼小的粟

如明代冯复京在《六家诗命物疏》中注解道:

稂、莠苗既似禾,实亦类粟。锄禾,除非类。莠既别是一物,稂亦当是一物。

稂和莠均是狗尾巴草的别称,均伴随着粟的生长而生长,古人称之为“害稼之草”、“恶草”均表明了农民在进行农事活动时深受杂草的困扰,所以导致农民三番两次的去田地里锄草,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所以《悯农》中的作者看到庄稼地里的农民如此辛苦劳作,受困于杂草的劳累,特别是在夏日的中午去锄草,更是农民把握住了耕种的规律,趁着中午炎热的太阳,晒死杂草,杜绝狗尾巴草再生长的后果。

李绅笔下写的“锄禾日当午”,而不是“锄草日当午”,其实并不是病句,而是“锄禾”的农业术语深受古人的认可,在许多作品中均有记载“锄禾”的说法,由于粟与莠极为相似,生长周期也一样,导致农民在锄禾的时候分不清草与苗,均以“锄禾”总称。

“锄禾”能够保证庄稼生长均匀,促进农作物高产

农作物种植是一件很麻烦的时期,包括播种、育苗、锄草、施肥、甚至是拔苗。所谓“拔苗”,也叫“定苗”,是真真正正的“把禾苗”拔了,因为只有把禾苗拔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作物生产。古人种植,多是靠牛拉犁子,进行半人工、半自动的播种,在播种的过程中,难免保证农作物的稀疏得当,所以等到禾苗长出来后,需要保证幼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锄掉一些生产过密的禾苗,保证禾苗生长,最终实现定苗。正如西汉刘章在《耕田歌》中写道:

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而去之。

刘章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在吕雉专政后,封他为朱虚侯,可刘章却有称王之心,吕雉为了安抚他,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可刘章依旧憎恨吕雉。刘章写这首诗,是以“田家语”的角度,写农民耕种田地的技巧,说耕地的时候应该“密种”,就是撒种子应该稠一点,但是等到禾苗出来,应该稀一点,不是同种的禾苗,应该早日拔除,蕴含了他欲根除吕雉的心声,但也道出了庄稼人育苗的理念。

此外,北魏的贾思勰也曾在《齐民要术》中写道:

谷,第一遍便科定,每科只留两茎,更不得留多。每科相去一尺。两垄头空,务欲深细。第一遍锄,未可全深;第二遍,唯深是求;第三遍,较浅于第二遍;第四遍较浅。

定苗是农民在耕种时十分关键的一步,古人也对定苗的方式有过严苛的概说。贾思勰认为每一棵谷物应该只留两个苗,不能多留,每一棵谷物之间也应该相距一尺,每一尺相当于33厘米,在锄禾的时候,第一遍应该仔细谨慎一点,一般不要深锄,因为大多数的禾苗较嫩,容易多锄掉其他禾苗;到了第二遍,禾苗已经长高了,要锄得深一点,第三遍和第四遍都是比较浅的,因为禾苗已经极深了。

李绅所写的《悯农》刻画出一个在夏日炎热下劳作的农民,正值七八月份,此时的粟已经衍花了,也经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锄禾,但依旧需要再次锄禾,才能保证农作物间没有杂苗,日照充足,利于农作物生长。

“锄禾”也是松土,为庄稼保墒的过程

“锄”是一种农事工具,用它来松土、切断杂草地上部分与根部的联系,从而保留杂草的根部,因为杂草的根部不仅可以锁水,而且可以吸附土壤里的重金属,从而达到植物与土壤间的循环滋养、共生共存。在古代生产水平低下的时代,没有机械化的松土器具,特别是在农作物种植之后,只能需要人工进行松土。如北朝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

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锄者非止锄草,乃地熟而实多,糠薄,米息。锄得十遍,便得八米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针对北方旱地提出了农作物耕种要求,他认为农民种植庄稼并不一定是为了锄草而在田间耕作,而是为了追求高产的粮食,而去松土、保墒、促进土壤呼吸的过程。古人受困于自然的干旱无雨,却又希望庄稼能够在充足水分的环境下生长,而锄掉的草正好起到保墒的作用,多次翻土也能够更好地促进产量的提高。

如明代《王祯农书·农桑通诀集》中记载:

候黍粟苗未与陇齐,即锄第一遍,经五七日,更报锄第二遍,候未蚕老,更报锄第三遍,无力则止,如有余力,秀后更锄第四遍......

古人在重农抑商的政治制度下,多是自给自足的靠天吃饭,所以他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天地间的风调雨顺上和个人的努力耕耘中,而“锄禾”也讲究锄地的次数,一般要经过三遍,若还有更多的力气,想获得更高的产量,可以锄第四遍,从而使得粟粒变得饱满。这也应了民间的谚语“耕三把四锄五遍,八米二糠再没变”,“谷儿黄挂头,全凭锄一锄”正是体现了古人在耕种时对“锄禾”的重视。

“锄禾”是古人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打理田地的重要措施,锄禾能够促进土壤间的流动、松弛,能够使锄掉的草保墒、抗旱,从而减少灌溉的次数;也能通过疏松的土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轻农民的负担,这对于收入微薄的农民来讲,是一种“走投无路”的选择。

结语

李绅的《悯农》作为一首妇孺皆知的古诗,被收入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多数人以为对此诗特别了解,却从未深究过其中的细节。近些年来,很多人探讨“锄禾”为何要“当午”,却忽略了“锄禾”的含义。为何是“锄禾”,而不是“锄草”,究其原因,是由于“锄禾”被视为古代农事活动的术语,被古人常用来作“锄草”的含义,特别是在古代粟与莠混长、没有除草剂的年代下,农民只能无休止的干活劳作;由于农民渴望庄稼长得均匀,又害怕种子不能全部生根发芽,所以一般种的都比较稠密,导致农民需要亲自下地“定苗”,锄掉多余的禾苗,才能帮助农作物更好生长;此外,古人十分重视“锄禾”的次数,来帮助土壤疏松,增进粮食产量。总而言之,李绅的这首五绝,真是言少而凝练,读来意犹未尽,让后人每当吃饭,均懂得节俭不浪费的真理。

作者:蔡小记

锄禾日当午是哪个写的?

锄禾日当午出自《悯农》,作者是唐朝的李绅。

80年代锄禾日当午的诗名?

《悯农》,作者是唐代李绅。

《悯农》共有两首,“锄禾日当午”出自第二首。

全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这首诗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扩展资料: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本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锄禾这首诗的题目叫什么?

这首诗的题目是《悯农》,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

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原文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锄禾日当午?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不是李白写的,是唐朝时期著名诗人李绅写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