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官话,唐朝官话是否就是今天的粤语吗

2023-09-08 04:30:04 76阅读

中原官话,唐朝官话是否就是今天的粤语吗?

1,粤地因为受北方蛮族影响相对较少,因此粤语保留着较多古汉语的发音乃至词汇,这是自然的。但说广东话(主要是指广州白话)就是唐朝官话,也不尽然。

汉唐时期,南粤等地肯定尚未开化,当地土著的语言,在长安和洛阳人听来,肯定很难懂。随着中原文化对南方的一步步侵入,包括人口迁徙以及帝国派出机构的驻扎,广州城里的官民逐渐地以中原官话为日常交流语言,很有可能,也很好理解。而随着历史的演进,语言也会流变,最大的可能是与当地方言交汇融通,甚至会形成新的语言(方言)。这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我认为粤语肯定保留了很多唐宋甚至秦汉时期“国语”的音韵与词汇,但说它就是唐朝官话,并不准确。

中原官话,唐朝官话是否就是今天的粤语吗

2,说粤语就是唐代官话,不如说客家话保留了很多唐宋时期中原官话的神韵,它或许更称得上古汉语的活化石。

在广东梅州的客家博物馆,有这样的文字介绍:

“客家人之根在汉族。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1,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2,泰山石敢当的传说。3,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像中州的河南话。河洛的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长卷画作《从围龙走出的客家人》局部)

大体上,客家人有过5次大规模南迁。第一次是西晋时期,因内部纷争导致中原帝国衰落,一部分有文化的人“衣冠南渡”。第二次是唐末五代,因安史之乱、黄巢民变、藩镇割据、胡人内迁等等战乱之故,汉人再一次南迁。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因金人南下、元末民变、蒙古入主,致大量中原汉人空前南迁。第四次是明末清初,满人入主中原,大量人口从江南等地迁至广东中部以及沿海地区甚至台湾。最后一次是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被平定后,大批客家人逃往港澳及海外(因太平军多为客家人)。

这其中,主要是前三次大迁徙的客家人,到了闽中、岭南等地后,发现平原富庶地区已无立足之地,只好扎根山乡,客观上令客家话得以基本保留了中原的古音古韵。因此,称客家话更接近唐宋时期的官方语言,是说得过去的。

关注巨蟹朱达志,心有灵犀一点通。

客家话是属于什么语系?

你若认识客家人的话,用汉字写一段文字让客家人用客家话念来听,然后你就知道为什么客家话属于汉语语系了。汉语论是南方话还是北方话,都可以和汉字对应。。。客家话用的是南方的音腔,却是北方的声调。

我五岁回到父母身边前,满口是客家话。在城里大家都说西南官话,没有人和我说客家话。七岁读书的时候,一开口说普通话,就不会说客家话了。。。客家话的声调非常接近普通话,小时候的我把普通话和客家话混淆了。。。西南官话和普通话的区别主要是声调:普通话的第二声,西南官话常用第三声;普通话的第三声,西南官话常用第四声;普通话的第四声,西南官话常用第二声。。。而客家话用词的发音接近白话、闽南话,但用词的声调却接近普通话。。。典型的南腔北调。

什么叫古代中原官话和现在河南话差别很大?

因为古代的韵书,如《切韵》《广韵》都保留了下来,与现代方言进行对比,汉朝到唐朝的官话接近闽南语,唐末到元初接近粤语,在这之后逐渐演变为官话

其他同一种官话却基本可以互通?

江淮官话属于汉语官话存在较多争议的大区语言,主要的争议包括:

1、黄孝片是否属于江淮官话

黄孝片的鄂东部分,虽然有入声调,但它的入声调音长比普通声调还长,与洪巢片、通泰片大为不同;黄孝片里的九江市区、九江县、瑞昌市一带方言,是否应属黄孝片、是否应属江淮官话,都有争议。

2、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关系

有以下几种看法:

所有江淮官话(或洪巢片、通泰片的全部)均由吴语演变而来;

只有部分江淮官话均由吴语演变而来;

江淮官话仅带有吴语的底层,不一定是(或一定不是)从

吴语演变而来。

是否也有一种统一用来交流的官话呢?

首先说,在我国有七大或九大方言,一百七十多种家乡方言中到今时今日都无法统一。诞生了大家通用的普通话,而普通话成为国语才一百多年的历史(看看太平天国就好,其主要语言就是客家话)。这当然在古代是没有统一语言的结果,那么在古代是如何与外地人沟通交流的?看看元朝的官话就懂了。元皇帝与汉官说话都有译官,而传达旨令都是以书面形式的。汉官都得写奏折上奏朝庭,实际上元朝官话就是蒙语。而清代早期是以蒙、满、汉三种文字形式存在的,到了清代中后期才有普通话的形成。在秦王吞并六国后,实施的“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实际上是没有统一的语言的,那么如何统一语言,有一种叫“雅语”的。但各朝各代的“雅语”是不同的。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因此“雅语”也随着政权的更换而更改了。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尤其朝代越远的,离我们今天的认知就越远。例如古文言文中,有许多谐音与同音字的注解,就像翻译外语一样。说明古代的语言是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汉语拼音的形成也是在十九世纪才形成的。古人不可能统一方言的,灭其族方可断其根。那么古人是如何号令地方官员的。早在商周时期,其各地的地方官其实就是皇亲国戚,那么皇亲国戚之间怎不可沟通交流呢?一般说,地方上的高层都是皇帝亲自委任的,因此交流上不成什么问题。而战争时,都会喊:来者何人?报上名来。其实这种招呼,就是两个不同地方的人在报家门,当然是用各自方言问候的。例如我是广东的XXⅩ,我是河北的赵子龙。可想而知,三国演义的十八路诸侯不可能是有统一的语言的。那么唐诗宋词元曲也是以不同形式形成的,因此古代的语言不可能是统一的。在宋代没建都在北京,更不会使用今天的普通话。而明代是以金陵话为正统的,明太祖是安徽人。那么古代的金陵话与我们今天的南京话区别到底有多大?这就不得而知了。其实时代不同,地方方言也是会有差别的。例如普通话就渗杂了许多舶来语。如坦克、摩托车、博客等等现代词汇。个人认为,在普通话产生之前,中国各地的人说话是没有统一的一个谱的,但文字就有统一的形式存在的(那么我们就知道为何始皇帝要焚书坑儒了)。中国人讲的是文化认同,看看中国周边的日韩朝与越南就好了,其文字都离不开中国的文字为基础的。还有广东有三大方言,七十多种家乡话,他们间不用普通话的交流更像古人在交流。另例如近代的潮汕人下南洋谋生,泰国有些语言就和潮汕话是相通的。而越南话自然与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的十分相似的,因为是地缘关系产生的。谢谢邀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