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欧姆定律陈述了什么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陈述了什么?
欧姆定律阐述了电压与电流的正比关系。
欧姆定律是怎样发现的?
现在,欧姆定律是经典物理中一个浅显的电学定律,但自1800年伏打发现电流和电堆,一直到1821年温差电池和1820年电流磁效应发现之后,欧姆才于1826年发现了电流的定律。因为当时电阻、电压等概念还没有出现,同时也没有一个高灵敏电流计来测定电流的强度值。一个未知规律的取得,无论今天看来有多么简明易懂,都需要科学家付出辛勤的努力和勇敢的探索。
欧姆定律是通过类比法发现的。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热现象很相似:导热杆中的热流相当于导线中的电流,导热杆中的两点之间的温度相当于导线中两端之间的驱动力。如果导热杆中两点之间的热流强度正比于这两点之间的温度差时,那么电流强度也应该正比于驱动力。但是,无论如何类比也只不过是一种思维活动,其结论还要由实验来检验。
欧姆用伏打电池或温差电池做实验时,遇到了测量不准确的困难。他转向利用电流的磁效应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经过大量实验发现,通过计算的数值和实验数值基本吻合。欧姆正式在《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中公布了这样的规律:电流强度与导线长度成正比。1827年又在《动电电路的数学研究》中作了数学处理,得到一个更加完满的公式:S=R?E。其中S表示导线的电流强度,R为电导率,E为导线两端的电势差,这就是著名的欧姆定律。
欧姆生于埃尔兰根的一个锁匠家里,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他的论文发表后,曾遭到非难,但他的工作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科普利奖。1849年当他62岁时,被任命为慕尼黑大学的非常任教授。后人为了纪念他在电学方面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把电阻的单位定为“欧姆”。
为什么叫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由德国物理学家乔治·西蒙·欧姆1826年4月发表的《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论文提出的。明确指出伽伐尼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总电压成正比,与电路的总电阻成反比,式中S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I),A为导体两端的电压(U),L为导体的电阻(R),可见,这就是今天的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公式。 数学表达式 I=U/R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公式:I=U/R其中:I、U、R——三个量是属于同一部分电路中同一时刻的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由欧姆定律所推公式: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I总=I1+I2 I总=I1=I2U总=U1=U2 U总=U1+U21:R总=1:R1+1:R2 R总=R1+R2RI1:I2=R2:R1 U1:U2=R1:R2R总=R1R2:R1+R2R总=R1R2R3:R1R2+R2R3+R1R3即1/R总=1/R1+1/R2+……+1/RnI=Q/T 电流=电荷量/时间(分钟要变成秒)也就是说:电流=电压÷电阻或者 电压=电阻×电流欧姆定律和电阻定义式区别及适用条件?
欧姆定律是指电路中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即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而电阻的定义式是指电阻的大小等于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对单个电阻来说,这里的电压是指电阻两端的端电压,电流是指通过电阻的电流值。欧姆定律是对整个电路而言,而电阻的定义式是对单个的电阻为研究对象
电阻定义式和欧姆定律的区别?
导体电阻的定义式为R=ρ*L/S,其中R为导体电阻,ρ为导体电阻率,L导体长度,S导体截面积。电阻定义式中的各个参数都是导体自身的参数,导体电阻的大小随着导体的几何尺寸以及不同材料的导体改变而改变,反映了导体自身的电阻性。
欧姆定律反映了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条件下,电阻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电阻电流的关系,欧姆定律为I=U/R,说明电阻一定条件下,电阻上电压与电流成正比,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压越小,电流越小。
电阻的定义式反映了导体电阻与自身参数的关系;欧姆定律反映了电阻与外部参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