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皇叔,别人眼里的刘皇叔

2023-09-07 01:00:05 79阅读

刘皇叔,别人眼里的刘皇叔?

神烦别人黑我大耳朵的皇室身份。

是何居心?

刘皇叔,别人眼里的刘皇叔

刘备自始至终没有自称皇叔,只是一位普通宗室。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三国志·先主传》

殊不知古代宗族多为群居,大耳朵这支就生活在涿县,他可是有亲戚可以证明的,你总不能他组团诈骗说自己是汉室宗亲吧?这位织草席卖草鞋的大耳朵能出得起这么多出场费么,能供应的起剧组的这些便当么?真要欺世盗名搞冒牌也要找这个刘德然啊,他家貌似条件就不错。当时汉室宗亲何止万数?曹吉利手下的大战略家刘晔可是真正的光武嫡派子孙,还颇有家族势力呢!人家不照样安心当个臣子?

如果刘备只是个欺世盗名的冒牌汉室宗亲,那么落魄之时身边连几百士卒都没有的他是如何得到袁绍刘表等大诸侯的待见呢?人家这刘表刘璋这两位地道宗亲都信了,你们凭啥不信?

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到底长什么样?

刘皇叔,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先说身高:三国时一尺大约24厘米,核成现在的尺寸,七尺五寸,就是1米七五左右,古人长一米七五,也属于大高个了。所以身高上,刘皇叔算得魁伟男儿;而且手臂很长,手臂长的人,就像颈项长一样,有优美之感,飒爽之风啊,且穿风衣是很帅气的;穿长衫,穿大氅,也是风流倜傥仪表堂堂。

再看相貌:自古以来,即便是今天,耳朵大都是聪明有福之相,今天银行招聘职员,也看耳朵是否大而圆呵(闲话);

面如冠玉怎么讲,说明刘皇叔天庭饱满,肤色白皙,用今天的话就是既白且高,跟黑猩猩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呀;

唇若涂朱,就是纯色红润,颜色很正。那是美男子的象征啊。今天,在电视上看到很多男演员,都是涂了唇膏的,就是为了有颜色呀。

另外,再看刘备,用曹操骂战时说的话:一贩履小儿,怎么能一跃成为蜀地之主,身边名将云集呢?靠的是什么?仅仅是他是汉室宗亲?仅仅是他为人大度宽宏吗?还有仪表相貌这一栏。古人的相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魅力指数,受欢迎指数,被拥护指数。

所以,亲们,想想,刘皇叔还是黑猩猩么?

如果三国时期郭嘉不是那么早就死?

谢头条家的史先生邀请。

开历史脑洞关键在于,一个历史人物对于历史究竟有多大影响。奠定三国分立的事件是赤壁之战,如果郭嘉不死,那么会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什么作用?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被描述的极其精彩,从黄盖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再到黄盖诈降,火烧连环船,一气呵成的画面,非常精彩。

但是真实历史的赤壁之战,却是一场遭遇战,曹操在公元207年基本平定北方后,第二年夏天开始南征,赤壁之战就发生在公元208年的冬天。

《三国志》里对赤壁之战描述的比较简单,过程是曹操军队首先遇到瘟疫,减员了不少人马,士气受挫。开战之初又被曹刘联军击败,随后又被黄盖带领的水军火攻烧掉战船,曹军死伤很多,曹操领兵北还,赤壁之战就此结束。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曹军不习水战,有遭到瘟疫,士气低落。而孙刘联军是被逼到家门口,不得不战,士气旺盛。古代士气低落的军队对阵士气低落的军队,失败的概率是很大的。

所以赤壁之战里谋士程昱,劝曹操不要盲目乐观,而贾诩干脆直接劝柬曹操不要南征,坐等孙刘两军内讧。不得不说,贾诩不亏为毒士,眼光极其毒辣。而曹操的第一谋士荀彧,是在大后方处理政务。

如果郭嘉还活着,很大概率也是劝阻曹操南征的。但是公元208年的曹操,统一了北方,是志得意满之时,正想一统天下,再现高祖、光武之功绩。

而事实上曹阿瞒也正是有这个毛病,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曹操的战略眼光可以说是曹营中最强的,也是很难改变的。郭嘉对于曹操的作用,并不是一个战略策划者,而是类似一个参谋的作用。

简单的说,曹操确定打谁,郭嘉认为可以打,而且胜算很大,比如十胜十败论。曹操决定消灭袁绍儿子,郭嘉认为不用出兵,坐等他们起内讧,就可以达到消灭的目的。

所以,郭嘉是典型的参谋,并非有决策权,而且是不带长的参谋,曹营里的参谋长是荀彧。因此曹操一旦决定南征,以郭嘉的作用,是可以尝试劝谏曹操改变南征的方式。

那么郭嘉有没有可能劝阻曹操放弃南征,坐等孙刘内讧呢?采薇认为不会,公元208年的曹操已经53岁了,在古代,这已经是老人了,而且曹操有头疼的毛病很多年了,指不定哪天就驾鹤西去了。

此时的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志得意满,又过了知天命的岁数,加上顽固性头疼的摧残,对于曹操这样一个意图天下的人来说,尽快的统一天下是最大的诱惑,这样的曹操,郭嘉是很难劝阻的。

若郭嘉劝阻不了曹操南征,那么赤壁之战基本会延续历史情节,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郭嘉在曹营里的地位是偏低的,现在多有对郭嘉的赞美之风,这并不符合历史上郭嘉的形象。

我是采薇,深度解读历史,欢迎关注。

为何称呼刘备为刘豫州而不是刘皇叔?

刘备最广为人知的称呼并不是“刘皇叔”,而是“刘豫州”。

刘备刘协谁是叔?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集团可以说是被罗贯中老先生安排得非常舒服,政治形象被无限拔高,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一千多年后自己在小说家的笔下的形象,是那么光辉。

汉光武帝刘秀属于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而刘备属于汉景帝第七子中山靖王刘胜一脉,刘协作为光武帝的子孙,世系在史书中记载是完整的,但刘备的家族世系在史书上记载不全, 中山靖王刘胜→陆城侯刘贞→……刘惠→刘雄→刘弘→刘备,中间部分丢失,无法考证,所以从辈分上来论刘备刘协谁是叔还不一定呢。可这难不倒罗贯中,演义中刘备的家世就让罗贯中给安排了,刘备与刘协的初次见面,成了认叔现场。

世人皆称“刘皇叔”?

在《三国演义》中,自从认叔现场之后,刘备坐实了“皇叔”的身份,但细心的读者应该会注意到,叫皇叔的都是刘备的铁杆粉丝,例如徐庶之母、坑妻狂魔刘安,还有刘备的丈母娘吴国太等人。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刘备无限崇拜。显而易见这些人都是罗贯中给刘备安排的狂热粉丝。至于刘备的对手怎么称呼,肯定是极尽侮辱,什么大耳贼、织席贩履之徒等蔑称,不必多说。

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是中立人和刘备盟友对他的称呼。

马腾和董承密谋时,提及刘备直接称呼官职:豫州牧刘玄德;董承夤夜会见刘备时称呼他为“将军”(刘备时任左将军);刘备投奔袁绍,袁绍直呼其字“玄德”,南投刘表时,刘备称其“贤弟”;舌战群儒中,张昭提及刘备没有用“刘皇叔”,而是“刘豫州”……这些事皆发生在认亲现场之后,马腾、董承、袁绍、刘表等人是刘备等人的态度都可以明确表明,“皇叔”一称不过是罗贯中牵强附会强行加于刘备的。

“刘豫州”才是正确称呼

在东汉,官员的正确称呼是姓氏+官职,同现在一样。地方大员特殊一点,为姓氏+地名。

如刘表的官至荆州牧、镇南将军,可以称呼他为刘荆州或刘镇南;刘璋官至益州牧,可称呼刘益州;袁绍死后,袁尚继承冀州,袁谭继承青州,兄弟火并的时候,刘表作为盟友曾写信劝阻,刘表在信中称呼袁谭为袁青州,称呼袁尚为袁冀州。刘备曾先后被朝廷任命为豫州刺史、豫州牧,虽然因为各种缘由,他从未真正统领过豫州,但他做豫州牧的时间最长,与曹操分道扬镳之后,他一直以左将军、豫州牧的身份在活动,也一直没有归还豫州牧的官印,但“刘豫州”之名早就深入人心。诸葛亮出使江东正是以刘备幕僚们的身份,代表左将军、豫州牧。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彼时的刘备集团被曹操打的一路南逃,都动了逃亡广西的心思,孙权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孙权的态度决定了刘备的生死存亡。

诸葛亮出使江东的目的就是为了联合孙权,但有一个原则:在不损害刘备集团的利益下完成。

因此诸葛亮的态度必须表现出不卑不亢,既要巧妙的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又不能奴颜婢膝委曲求全。在张昭称呼“刘豫州”的情况下,诸葛亮不能摆皇叔的姿态。

所以在张昭称呼“刘豫州”的情况下,诸葛亮也只能称呼“刘豫州”。

(图片均源自网络)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中刘备的作用?

刘备救孔融,政治作用远远大于军事作用。

刘备接到了孔融的求救信,因为兵少,找公孙瓒借了5000兵和赵云,来救孔融和徐州陶谦。

可是各路诸侯都不肯救,唯独刘备来了,还能与曹操为敌。这种政治的作用,使刘备的名声迅速传播,使陶谦特别感谢刘备,并且留下了三让徐州给刘备的佳话。

所以刘备的政治作用,远远高于军事作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