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改革,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管仲改革,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人的改革都使各自的国家强盛起来,不同是管仲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军事,从而强国,李悝通过政治,军事改革使国家强大起来
李悝变法的异同点?
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异:商、管成功,吴,李失败。
商吴重军事,管重经济,李重权谋
管仲多大死的?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这样算管仲大概是38岁左右任职。
基本信息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颖上人(当时无今颍上县,应为颍河上游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历史上的五改是指哪五改?
在历史上,对社会生产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变法了,每一次变法后,社会生产力都会迎来一个爆发性的发展;但是变法哪有那么容易,每一次变法,必然都要伤害很大一批旧有既得利益体,阻力必然很大。而这里要盘点的就是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五次变法,看看是哪五次吧。
第一次:管仲改革
第一次变法当然非管仲变法莫属了;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与齐国大臣鲍叔牙关系极为要好,后鲍叔牙将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其实齐桓公与管仲算是仇人,管仲曾差点一箭射死齐桓公,但齐桓公也知道管仲的能力,所以齐桓公并不记仇,并将管仲任命为国相,而管仲也是知恩图报,全力辅佐齐桓公。其实齐桓公在位时期,齐国已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库空虚,而外部也是危机重重;面对这种情况,管仲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对齐国进行改革,使得齐国很快富强起来,而后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因管仲的作为,所以管仲在历史上的地位极高,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而且还是诸葛亮的偶像。
第二次:商鞅变法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家;商鞅本是卫国人,后入魏国,但一直不得重用,偶然得秦孝公招贤纳士,力图改革,于是就入秦面见秦孝公。其实当时的秦国处境已经十分危险,内部十分空虚,连年的征战,让秦国的百姓穷苦不堪,而贵族们却垄断权力和经济;而外部,魏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对屡屡侵犯,不仅夺走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还欲吞并秦国。其实秦孝公虽然渴望秦国变强,但当时真正的有识之士还真没几个愿意来贫苦的秦国。商鞅和秦孝公相互测试了对方两次,最终明白对方才是自己需要的人,于是商鞅开始在秦国进行真正彻底的变法,而秦孝公则全力支持他,最终在这对千古罕有的君臣紧密合作之下,秦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一百多年后,秦始皇统治时期,灭了六国,一统天下。
第三次: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改革家。王安石以进士身份踏足北宋官场,从一个小官慢慢爬了上来,后在宋神宗时期崛起。当时的北宋也是内忧外患,首先是内部,出现了很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而外部则面临辽国和西夏的侵扰,看似强大的北宋王朝,被压迫得积贫积弱,相当的危险。所以宋神宗和北宋王朝其他的帝王不一样,他迫切的需要北宋王朝重新崛起,所以大胆的启用王安石对北宋王朝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也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在宋神宗去世后,王安石的变法也就被废除了,虽然没被杀,但却也是被贬。
第四次: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是明朝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的升官之路极为传奇,在考中进士后,得徐阶的赏识,一路平步青云,很快便入主内阁,并成为次辅。在万历皇帝继位后,张居正成为首辅,大权在握之下,开始实行改革。因为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自内而外的腐朽不堪,如果没有强有力且行之有效的改革,大明王朝离灭国已经不远了。张居正改革俗称“一条鞭法”,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可惜的是,在张居正死后,他的变法立马就被废除,并被清算,实在是可悲可叹可惜。
第五次:洋务运动
在晚清时期,为了挽回颓势,也进行过多种常识,比如洋务运动,比如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要说哪次改革是最有效的,那当然是清末新政,但由于清末新政实行的实在是太晚了,积重难返。而戊戌变法纯粹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不值一提。这里要说的是持续时间最长,效果也最显著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很多人批判洋务运动只是虚有其表,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洋务运动也的确有一定的效果,清王朝的确在一定时间内强大了,但由于统治阶级实在是太腐败,在取得一定成就后便开始沾沾自喜,忘了进行洋务运动的初衷,导致甲午之战时败给日本。但洋务运动却是极大的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以上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五次变法,其中真正成功的变法唯有管仲变法和商鞅变法;管仲变法使得齐国在春秋乃至战国时期,一直都很强大;而商鞅变法则使秦国最终一统六国。其实之后的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以及洋务运动都算是不错的改革了,如果能持续进行下去,富国强兵是必然的,可惜的是失败了。
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齐桓公的政敌。
齐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长齐襄公。齐襄公是一个丧失人伦的衣冠禽兽,把齐国搞得一塌糊涂,使齐国政治潜藏着极其管仲像深刻的危机。诸公子纷纷逃亡,以避灾难。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
不久,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后,分别由他们所居的国家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两兄弟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成为国君。
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单人匹马驰向通往莒国的大道,奋力追赶上了公子小白。他假装恭顺,上前拜见小白,乘小白不注意,突然猛发一箭,直向小白心窝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来。管仲大喜过望,急忙策马而逃。
管仲赶上公子纠的队伍后,把事情对公子纠讲了。他们以为政敌已除,于是便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原来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便幸运地躲过了劫难。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于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栽下马去,瞒过了管仲。然后他们抄小路疾驰回国,抢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鲁国军队见小白捷足先登,便用武力攻打城门,哪知齐国早有防备,鲁军大败而回。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
为了能让管仲回国,齐桓公派人对鲁国国君说,杀掉公子纠,缚送管仲回国,以报一箭之仇。若不应允,即兴兵伐鲁。鲁国弱小,只得照办,杀了公子纠,把管仲捆绑起来,装入囚车,送回齐国。
管仲自知道有鲍叔牙自己一定不会死,果然当他被押进宫廷时,齐桓公快步走下座位,亲自为他松绑,当即拜他为宰相。
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管仲又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存邢救卫,九合诸侯,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扩展资料管仲,史称管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管仲另有《管子》一书传世。《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儒、道、阴阳、名、兵、农的观点,其中一些篇章被学术界认定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
《管子》一书既显露了春秋时学术多元,又表现了管仲学派的综合意蕴,其论道讲德,不离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话题——道德之意。
《管子·四称》篇章中的“君臣对”,论述了君主应该具备哪些优秀人格、应该摒弃哪些恶劣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国家的兴亡,君主的人格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君主人格,还具有极强的教臣育民的导向功能,直接感染着民众的行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