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习俗,清明节的习俗由来
清明习俗,清明节的习俗由来?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纪念介子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和文化名人介绍?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清明节也是春秋战国时对介子推的祭奠。
清明节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或十六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追思故人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先人、扫墓、祭奠忠烈,感恩祖先,缅怀历史。下面,本文将从清明节的来源以及唐宋时期的有趣习俗两个方面来介绍清明节。如今清明将至,你清楚清明节的由来吗?古人又是如何过清明的呢?本文将为您细细道来。
一、清明节的来源
清明节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时的清明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死者和祖先。到了汉代,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官方的节日。此时的清明节,人们会到公共墓地去祭祀先人,同时也会给予一些象征性的祭品,如酒、糖果等。这些仪式旨在缅怀历史、追思先人。
唐宋时期,清明节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也逐渐发展出了很多有趣的习俗。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唐宋时期的清明节习俗。
二、唐宋时期清明节的有趣习俗
冲青
唐代时,有一个习俗叫做“冲青”,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活动。人们会去野外采摘一些青草,然后将这些青草插在头发上,或者系在衣服上。这是因为人们相信青草可以驱邪,保平安。同时,这个活动也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让人们更加充满生机。
摆“五果”
唐宋时期,人们有一个习俗,叫做摆“五果”。摆“五果”是指在清明节的时候,在祖先墓前摆放五种水果,包括苹果、梨子、葡萄、柿子、橘子。这些水果代表五种颜色:红、白、黑、黄、绿,寓意五行和五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马球
唐代时,清明节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叫做“打马球”。这是一场以马球为主的比赛,参赛者用球杆将球打进对方的球门,来争夺胜利。这个活动在唐朝时就很流行了,据说就连皇帝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玩蹴鞠
除了打马球,唐宋时期的清明节还有一种流行的体育运动叫做“蹴鞠”。蹴鞠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足球的运动,参赛者需要用脚将球踢进对方球门。这个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备受人们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赏花
在唐宋时期的清明节,人们还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活动,那就是赏花。在清明节的时候,各地的花卉开始盛开,人们会到花园里赏花,欣赏花的美丽。其中,梅花、桃花和杏花是清明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花卉。
农民画
唐宋时期的清明节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活动,那就是农民画。在清明节期间,很多农民会用炭或泥土在地上画一些画,来庆祝这个节日。这些画通常都是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自然景色的描绘,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吃清明糕
清明节期间,人们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那就是清明糕。清明糕是用糯米粉、芋头、红豆等材料制成的一种糕点。这种糕点味道鲜美,口感柔软,非常适合在清明节期间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唐宋时期的清明节有着很多有趣的习俗和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人们缅怀历史、祭祀先人的一种方式。这些习俗和活动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清明节时,人们也会注意到一些节气和气象变化。清明节标志着春季深入到了全国的各个角落,自然界万物开始复苏,新生的生命和希望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此时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早晚较冷,中午较暖,人们需要注意保暖和预防感冒等疾病。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些民间传说和风俗,比如“探骊歌”、“扫墓歌”等,这些歌曲歌颂了逝去的祖先和英雄,表达了人们对于亲人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在民间还有一种燃放爆竹的风俗,这是为了驱逐瘟疫和邪魔,祈求平安和祥和。
总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和感人的一个节日,它承载着人们的祭祀和缅怀,也代表了春季的开始和希望的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习俗和方式可能会有所改变,但它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明节快到了?
清明节,是全球华人祭奠祖先,寄托哀思的日子。
忘记祖先意味着丢掉了根,失去了魂。
我们家乡,清明祭祖是非常有讲究的。而清明节祭拜又称插青。
凡是离世一年之内,称之为新清明,而离世两年以上的自然称之为老清明了。
据老一辈人讲,清明节前后四、五天,皆可祭祖,非常照顾每个人的时间,具备高度人性化。
只能祭拜自己的祖先、亲人,其他的不是直属长辈是不能去祭拜的。
新清明就在清明节之前祭奠,而老清明则在清明节之后。
清明祭祖和腊月三十、正月十五一样,同样庄严、肃穆而充满仪式感。
子女集齐之后,由老大带队,拿着准备好的清明幡,一种有五颜六色的纸,经过能工巧匠扎成的花。
鞭炮、纸钱、香自然是必备品了。
墓前首先由老大恭恭敬敬装上三柱香,然后作揖,跪下三叩头,口中还要告诉先祖,都来了哪些人,给些钱你去用。
你要保护我们健康、平安、发财等吉祥话。
然后一个人个按大小次序,依次叩头,烧纸钱,最后是放鞭,这样仪式就基本结束。
清明大于年是老一辈代代相传的传统 ,所以说,无论多忙,过年可以不回家,但清明节一定要回家祭拜。
这就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传承和绵延,也是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独具魅力的地方。
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割不断血脉亲情,永远留住我们的根!
清明前后十天有什么习俗?
您好!我是雪梅瓶,很高兴能跟大家聊这个话题。清明在我国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不同的省市、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但总起来说,应该是大同小异吧!
抬东西上坟
我们这边在清明节前后十天的风俗习惯很多,这几天,每家陆陆续续的带着煮好的糯米花饭、剪好花纸、纸钱,和鸡、鸭、鹅、羊和野炊用具等到祖宗坟上挂青、祭奠。一大家族有的挑水,有的烧水,有的杀鸡、杀鸭、杀羊、杀鹅,有的插香烧纸钱,有的挂青除草,大家一起动手,在山上祖宗的坟墓旁边搞起了野炊。
野炊吃得特别香
我们这边还在每年清明节那天做运动会,有赛马、蓝球、斗牛、象棋、跳舞……等很多种项目,来庆祝过去的丰收和平安,同时祈祷和祝愿春耕开始的一年里吉祥如意、万事平安、丰收满满。
泼水节,幸福的水、吉祥的水!
我小时候随父母在云南芒市生活过几年,那里有个风俗节日——泼水节,就是每年清明节之后第七天开始,一直到第十三天,也就是七天,每天街上热闹非凡,不管你是男女老少,只要你出门,就会被水泼得满身湿湿的像落汤鸡一样,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忆犹新,念念不忘。一个泼水节竟然七天,可见很隆重,都快追上春节了!
可见,清明节在我们国家是很隆重的一个节日,虽然各个地方不同,但风俗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