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的含义,为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这个谥号

2023-09-04 03:00:05 79阅读

华表的含义,为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这个谥号?

齐桓公的“桓”是谥号,是一种美谥,是对齐桓公的赞誉。

所谓谥,就是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或批评。所以,谥号有褒号,有贬号,有中性号之别。

华表的含义,为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这个谥号

一般情况下,帝王、诸侯的谥号由大臣合议制定;卿大夫的谥号由帝王或诸侯赐予。

中国的謚法,起源很早,在周初就开始形成了,据载周公始制定謚法。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自从周孝王之后,就开始正式施行谥法。

春秋时期,孔子儒家认为谥法可以作为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一种手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大概认为这有失帝王威严,助长臣子的叛逆,所以,废除了谥法。汉朝时又重新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谥法逐渐向平民化发展。唐宋明时期,谥法发展到了极致。清朝废除了謚法。

据《逸周书謚法解》:”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就是说:开辟疆土使远国归服的谥号为“桓”,能慎重行事又勉励民众的谥号为“桓”,开辟疆土兼并方国的谥号为“桓”。

在上述三项事迹(也可称为功德)中,能占上一项的,就可謚为”桓“。

一、开疆辟土

桓公在即位前,曾逃亡时经过附庸国谭国,谭国对待桓公不好,于是桓公二年(前684年)出兵灭掉了谭国 。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桓公主持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齐国的"北杏会盟",旨在平息宋国内乱。会盟前曾邀附庸国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吞灭遂国 。

二、使远国归服

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燕庄公为表谢意,亲自送齐桓公回国,不知不觉送到了齐国境内。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君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并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

这是驱逐戎狄,保护中原华夏民族不受侵犯,为燕国夺回被外族侵占的土地,也属于为兄弟之国开辟疆土的范畴;"尊王攘夷",勉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向周朝天子纳贡,这也属于使远国归服的范畴。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春,齐、宋、曹三国之君各率本国军队击退狄人对邢国的入侵,齐桓公又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的夷仪(今聊城西南) 。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又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 。

齐桓公六年(前680),宋国背叛"北杏会盟"的盟约 ,齐桓公请示周天子后,会同周朝大夫单伯,以及齐、陈、蔡军队讨伐宋国 。宋国请求归顺王室、与诸侯和好。

第二年冬天,齐桓公与周天子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地会盟 ,诸侯国君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齐桓公还率军到达楚国边境,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其后与楚国签订了盟约,阻止了楚国对中原的称霸野心等。

三、慎重行事,勉励民众

桓公任用管仲实行改革,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实行合理的"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使得齐国经济繁荣,民众富足。

综上所述,謚齐君为”桓“,是恰如其分的,基本上概括了桓公的平生事迹。

天安门前的一对柱子?

相信不少人都去过北京因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北京旅游,除了完成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承诺之外,也是为了能去当初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地方——天安门。在天安门前,有一对造型特殊的柱子,你知道这对柱子是干嘛的吗?你知道这就是华表吗?天安门前一对特殊的石柱子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华表,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之一,通常是一种作为标志或者装饰的柱子。在一些古代的宫殿或者陵墓等大型的古代建筑面前,你经常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这种建筑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气质。在天安门前,就有这样一对由汉白玉制作而成的柱子,人们将其称为华表,也可以叫做望柱。华表出现于尧舜时期,在那时候,华表是一种指示路牌。也就是说,在当时,人们在一些十字路口等地方树立一个木桩,以作指示路牌之用。后来,一些邮亭也用这些木柱作为标志。在那时候,华表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被叫做“桓木”。再后来,因为古代读音中“桓”与“华”读音相近,渐渐地就被称为“华表”了。 在古代,这些柱子的作用就好像现在的意见箱一样,人们可以在上面提意见。现在我们在天安门前看到的华表,保留了尧舜时期的特点,那就是横木交于柱头,用以指示大路的方向。在古代的建筑上,我们经常都能看到中国古代的瑞兽会被刻画在上面,华表也不例外。在华表的柱头上,就有一只叫做“犼”的瑞兽。根据这种瑞兽面朝方向的不同,也会表达不一样的含义。在天安门前的华表上,一对石犼就会面朝南方,是希望皇帝不要因为贪图在民间游玩享乐,而忘记了回皇宫中处理天下朝政大事。所以,这一对石犼也被称为“望君归”。与之相反的是,在天安门的后面,也有华表上有一对石犼。这一对石犼面朝北方,表达着希望皇上不要终日都身居在皇宫之中,要懂得多点体察民情,感受人间疾苦的愿望。所以,这一对石犼被称为“望君出”。 从这个角度看来,华表不仅仅是一种起装饰作用的建筑物,同时也是一种提醒古代执政者要勤政为民的标志。 华表作为一种从尧舜时期就出现的建筑,刚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道路的标识所用。再后来,人们在上面书写谏言,赋予了它一种新的价值。在这同时,华表上的石犼也在提醒君王要关心人间疾苦,更是成为了提醒君王要勤政为民的标志

电影三大奖项含义?

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一起并称中国电影的三大奖。百花奖是观众奖,金鸡奖是专家奖,华表奖是政府奖。这三个奖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三项常设全国性文艺大奖。若再加上中国电影童牛奖(儿童奖),也称为中国电影四大奖。

表可以组什么词?

表情,表情包,表格,表示,表现,表演,表白,表达,表哥,表妹,表姐,表面,表弟,表扬,表嫂,表叔,表伯,表章,表明,表态,代表表彰,表述,表上,表去,表白了,表一,表里,表里不一,表一幅画,表一个人,表扬你,表扬我,表侄,表孙,表现的,表现的,表姑,表单,表姑,表面上,表里头,表里边,表里面,表率,表皮,外表,表兄,表达了,表演了,表情里,表情图,表情吧,表情呢,表情吗,表情况,表情啊,表情呀

我们发现了哪些夏代文化遗址?

引子

通过二十世纪的百年考古,夏代文化目前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晚期,这已经成为共识…但确认《史记夏本纪》的任务还很遥远。因为《史记》认为夏王朝的龙兴之君是大禹,但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

大禹治水

事实上西羌之地秦汉以来尚无定论,但非中原是定论,…而冀都也未有考古证据尚须甄别!洛阳民间有大禹治水和“三川并流”传说,包括一开伊阙的“鱼跃龙门”,二开洛水邙山口的“水漫金山”,三开平陆砥柱山(三门峡)的“愚公移山”…如图所示:

三川并流示意图

西周《遂公盨》出土后,李学勤教授指出:“《遂公盨》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但没有指出大禹治水的地点何在,以至让后人颇有微辞!

遂公盨及铭文

包括疑古派顾颉刚,在1923年写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认为“大禹是一条虫”:他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一种动物,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就是十分有名的一家之言。

顾颉刚

当然,至于大禹骨骸和遗址等文物实证,更象海市蜃楼一般遥不可及!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大禹地望和传说,尤其四川汶川(三星堆)和甘肃天水(大地湾)及浙江绍兴(会稽山)为最典型…但是考古要求“盖棺定论”,确凿大禹骨骸和文物,否则仅仅只有史料及传说是不足以信服天下民众的…

会稽山大禹陵(绍兴)

发现“禹墟”二里头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沿着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区域进行考察,不经意间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了很多带有纹路的陶瓷碎片,直觉告诉他这片区域,可能是古夏城遗址…如图所示:

双身龙纹陶片(二里头)

自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1号宫殿和2号宫殿遗址、青铜冶炼遗址,又挖掘出3号宫殿,陆续发现了绿松石龙形器,及中小型墓中的绿松石的铜牌饰…规模日益扩大(近3~4平方公里)!

二里头遗址

目前遗址面积不少于3平方千米。经过考古队员的发掘和历史学家的研究,考古学界逐渐确定了二里头遗址涵盖的历史时间上到龙山文化,下到东周时期,其中的主要遗址涵盖了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1600年的夏朝。根据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新郑望京楼商城、焦作府城商城,辉县孟庄商城、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等商代早期城邑,与二里头多座城邑改建的时间大体耦合…如图所示:

证明北方的下七垣文化和辉卫文化、东方的岳石文化、西方的东下冯文化等文化因素大量汇聚郑州商城和二里头,这段时间也与文献上的夏商之际相当,这些考古材料无疑是夏、商王朝更替的表征,二里头恰是夏王朝最后一座都城。

夏文化和先商文化带

二里头申夏风波

不过最近二里头遗址因申请夏都博物馆引起轩然大波,争论十分激烈…

支持者认为: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唐李泰《括地志》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夏本纪》记载:后羿为东方某部落的首领,入驻斟鄩执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二里头遗址十分有可能就是夏桀都斟鄩,申请夏都有相当基础…

二里头遗址分布图

反对者认为,目前二里头并没有发现夏代自证性文字,许宏教授在《最早的中国》中虽然承认二里头“极似是夏”,但因没有发现夏桀自证性文物,包括甲骨文或铭文,所以并不清二里头是否夏桀都城,目前争议仍然不断…

三星堆重启事件

而与二里头一样没有史载,没有甲骨文,没有出身的三星堆遗址,从上世纪初被发现至今达90年之久,也因挖不出甲骨文而无法断代!

目前三星堆遗址暂被分为了3期6个阶段:

第一期是中原文明中的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的初期阶段;

第二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到殷墟文化前段这个阶段。

第三期相当于殷墟文化中的第一期到第三期。

从断代史的角度来看,三星堆文化跨越龙山、夏、商这三个时代。另外,三星堆文化涉及的绝对纪年是公元前1800年~1250年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三星堆遗址所处的年代究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尴尬局面呢?为什么纷争总是那么多呢 ?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文字记载和史料根据。尤其是我们目前尚未发现像殷墟那样典型的夏代遗址,包括自证性的文字,所以引起大家诟病。

而“极似是夏”的二里头遗址,虽然挖掘了几十年,文物垒成山,遗址规模十分巨大,但总是被史学专家们垢病为商代早期遗址,只因没有甲骨文或铭文这种自正性材料,所以身份至今成疑。 而最近重启的三星堆遗址,虽然与二里头和殷墟有相似文物及交叉纪年,但也因为没有挖出甲骨文,而让史学专家疑神疑鬼。

尤其是过于迷信C14测年鉴定,忽视了纪年误差±40~100年;而专家解读甲骨文又过于迷信许慎《说文解字》!忽略了夏汉之间1000多年的文字会意误差,以致无形间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纪年标准,造成如今华夏探索陷入迷茫的误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简单,《史记夏本纪》对夏代各王的记载清楚明了,共17代王470年,包括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及商汤灭夏…但是,至今未挖出各王遗址和文物 ,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史学界上也是如此:在史料上讲的非常热闹的夏本纪,在考古学上却冷冷清清!在考古学上热热闹闹的二里头三星堆,包括甲骨卜辞中十分抢眼的妇好,在史料中却毫无踪影…九五攻关《夏商周断代表》也仅仅是对史记“背书”,根本没有古迹支持!

文献和考古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立,这种矛盾现象本应引起有关专家们的强烈关注和怀疑, 可是却集体无意识,熟视无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断代标准不同!夏代遗址都已发现 ,文物都已出土 ,只因解读标准不同而不予以承认…在史料记载与文字解读之间,专家与普通民众之间存在巨大认知断层:是靠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读甲骨文, 还是靠商代铭文会意三星堆问题,两者出现了原则性分歧 …

许慎《说文解字》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文字解读与古籍落差问题 !尤其对三星堆二里头石峁良渚,乃至殷墟亚长墓,妇好墓,僕阳龙虎墓,必须重新鉴定!彻底放弃碳十四和《说文解字》对夏代问题的鉴定,消除C14±50年(100年)纪年误差,及《说文解字》距夏1000多年,因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场浩劫,引发字形擅变为商金文/周鼎文/秦小篆/汉隶,字义更因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和三星堆文物而产生主观臆断的解读…

而残酷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让司马迁和许慎都不敢评论的《山海经》,却被三星堆文物一一验证了,尤其是青铜树证明了扶桑木的存在…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上古神话传说很可能就是三星堆文明呢?也就是传说中的夏代史实?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是否说明夏代自证性文字不是甲骨文,而是三星堆龙虎图腾?…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夏代根本就没有甲骨文,只有氏族图腾,找什么文字呢?

而C14根本无法验证此事!所以,针对夏代遗址,而必须改用距夏最近的商代铭文或图腾符号作标准才行…否则的话,夏代遗址就永远淹没在专家口水里了…也就是说,夏代问题根本不是史料问题,而是我们自己认识问题!根本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夏代鉴定标准,而唯一能解决问题的甲骨文始终没有出现…所以迫使我们必须改用铭文和图腾来解读一切!简单一句话 :只要有图腾重复出现的地方就可以鉴定!

发现大禹墓和铭文

秉承这一思路,我们广大网友和专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发现了疑似大禹骨骸的遗迹!经过图腾会意和铭文对比,发现“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与史载大名鼎鼎的禹贡十分相似!如图所示:

并以此为线索在濮阳西水坡寻找到了夏代早期都城颛顼帝丘,尤其是发现了龙虎图腾,证明是华夏氏族的起源地…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判断,二里头抱龙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且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如图所示:

二里头抱龙人pK金文抱虫人禹!

其次,大量蚌壳出现也证明当时温湿气候的洪水特征,如图所示:

也符合《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的夏历特征,即大禹根据颛顼十月历而创造的绿松石龙形象代表的十二月夏历,而绿松石龙即阳历6月22日天空星图,如图所示:

第三,“二里头抱龙人”的图腾形态,与周鼎铭文“禹"字“抱虫人”造字法“撞脸”,并得到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式”文物支持,而且大立人所抱之蛇也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发现了,如图所示:

当然,苍天不负有心人,最为关键的“大禹铭文”也被我们发现并识读成功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预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禹铭文,其实就是我们在青铜鼎上天天见的“网状符号”,即二里头青铜网格鼎,和殷墟青铜圆斝上的网纹符号!即真正的夏代禹符号!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符号经图形会意即是“抱龙人”,与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一致,铭文解读为“又其”,周鼎文即禹字,如图所示:

而二里头网纹鼎,经铭文会意是金文“其″字,也就是甲骨卜辞中大名鼎鼎的“贞人”!如图所示:

又即手形,其即鼎形,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又其/其又″文字符号…如图所示:

所以我们推测:二里头是大禹墓,绿松石龙形器被铸成网纹鼎,代表大禹权力,象征“有夏在手,号令天下!”而绿松石龙图腾又与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鲧鱼(鳄)”图腾,形成史载“鲧生禹”传说的起源,如图所示:

同时,殷墟亚长墓中也出土了“夏启”铭文,与大禹铭文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十字符号",图形会意为“日抱龙",甲骨文为“日又其/司其",篆文即汉字启!公式为:“启=日+手+虫=日又其”,简写为“司其”!如图所示:

符合《史记》记载“鲧生禹,禹复生启”的史实记载。

所以汉史专家认为“禹生启”是禹生了儿子启是完全误读,生不是生育而是王权继承!“禹生启,家天下”根本不存在,而是《史记》“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地"…妇好墓即是禹生启的夏启祠堂,殷墟即是商契受封的夏启都城斟鄩!古称北蒙。而亚长北蒙和妇好即是商周两代启王的名号写法,即商启(契)和周启(弃),北蒙→亚长→商启→契→后稷→妇好弃铭文,如图所示:

禹铭文→商启(契)铭文→周(弃)铭文,就是妇好铭文,如图所示:

自从20世纪初,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殷墟以来,有关商朝是否存在的争论停止了,继而代之是对商朝内部情况的研究,并因甲骨文印证了汤王世系,使《史记》的信使地位得到提高…但对夏本纪的质疑依然存在!故此90年代后,国家又启动九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及《中华探源工程》,对郭沫若利用《说文解字》鉴定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殷墟妇好墓重新推断…

尤其是妇好墓铭文数量之多,礼器级别之高,所处宫殿地位之显赫,与贵妃地位明显不符,大量铭文尚未与史料互证情况下,就匆匆作结论,显然是十分草率的 !为什么国家却对此毫无感觉 ?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尤其是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风波,引发网友强烈争论…难道郭老并不知道《说文解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1000多年的会意误差吗?至少经历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次浩劫,甲骨文本义和字形早已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夏代遗址就在眼前,只不过我们不认识,甲骨文中本来就有夏字,只不过我们不认识,夏字历经千年已经变身,或者就是一个文物图腾符号,就摆在眼前,几乎撞脸了,可是我们就是不认识… 这才是最根本因素 !

那么,郭沫若把妇好鉴定为商代23王武丁的贵妃,依据是什么呢?核心就是把商代铭文女字解读成汉字女了,把铭文冥字解读成分娩了…而事实上,铭文女代表的不是女人,而是戴面具的跪人形象,指面具王(戴胜王母)如下图:

那么它的引申意就是王权继承人含义,只不过他这个王权象征,并不是商代的青铜鼎, 而是戴在夏王脸上的龙面具了,三星堆青铜面具就是证明!而冥是祭祀先祖之义,而娩有本字孕,与冥无关!如图所示:

冥→宗庙祭祀

孕→腹中有子

娩→孕

所以妇好正解是“帚女子”,帚和女是两个铭文而不是一个铭文,更不是什么妇女,经三星堆文物对比和史料印证,帚是青铜树(代表十日轮流执政的扶桑木),女是执政面具人(启王),子是太阳玄鸟象征(少昊/颛顼氏族图腾),这才是夏墟的自证性标准文物,大名鼎鼎的禅让夏启制的华表,并不是什么武丁的贵妃人名…这才是最重要的认识!

尤其是根据图腾追踪,发现了河南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图腾及偃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图腾,及陕西神木石峁的虎面石雕图腾,与殷墟饕餮图腾之间存在王权继承关系,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王权及四大夏都城遗址,完成了《史记》上古史少昊颛顼到鲧禹契舜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濮阳西水坡→龙虎图腾→斟灌;二里头龙图腾→抱龙禹→禹生启!目前根据铭文解读和图腾会意,暂定的夏商周遗址有:

良渚颛顼南巢,陶寺尧都,石峁舜都,二里头禹都,殷墟启都,妇好启祠,亚长启墓,易水尧墓,鹿邑长子口(微子启)墓,曲阜少昊祠…

结论,由于近百年来过于迷信西方碳14纪年标准,忽视了C14纪年误差带来的断代混乱,并任意拉长纪年时间,造成错误认知。及过于迷信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甲骨文的解读,忽视了夏代至汉代1000多年的文字演变过程!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的标准,这是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必须彻底改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