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异史,为什么河南能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中华异史,为什么河南能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燧人氏(前?------前4354年),燧明国(今河南 商丘)人 。风姓,名允婼 。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在《尚书大传》等著作增补“三皇五帝”中被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 。燧人氏【 华胥之夫,伏羲、女娲之父 】( 中华始祖、万姓之祖、三皇之首 )华胥 【燧人氏之妻,伏羲、女娲之母】伏羲氏【燧人氏之子、女娲之夫 】女娲【 燧人氏之女,伏羲之妻 】少典氏 (上古时期,男子尊称氏,女子直呼其名)【有熊国 国君, 伏羲与女娲之子】
女登【少典氏 娶 平逢山以蜜蜂为图腾的有嬌氏两个女儿做妃子 ,长妃 女登(任姒)炎帝之母 、次妃( 附宝)黄帝之母 】
炎帝【 黄帝之兄、少典之子 】附宝 【 少典氏 次妃 ,黄帝之母 】黄帝【 炎帝之弟,少典之子 】嫘祖【黄帝之妻 】【 炎帝与黄帝 】
古老的石期时代 没有书籍,那时候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依靠口口相传;自从黄帝的左史官 仓颉的出现,才开始有了文字记载 。《 国语 》是唯一最早记载炎帝、黄帝的史记书籍,根据《国语》载:昔 少典氏娶平逢山 有娇氏部族之女,生炎帝 、黄帝 。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炎黄二帝的父亲 有熊国 国君(少典氏) 出生于河南新郑 。故此 ,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 。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与文化为什么能够一脉相传?
外国教授在研究中华文化中发现,在人类上古历史记载中,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录,西方的解决方案,就是上帝会派诺亚方舟来振救大家,然后重新创世纪。而中华民族,上古大神,却是由鲧到禹,从堵到疏,面对洪灾不仅不退缩,反而迎难而上,从抗争到治理,最终战胜水患的不屈抗争和接续奋斗。同时,在《山海经》中,那一大批神话故事展现出的民族精神,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戟等硬核伟力,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精神内核。
或许,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和追求,我们也应当看到,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阴暗面和负能量。每个时期,都有人如九斤老太,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甚至,在民族历史上,也不缺那每每发出“江河日下,人心不古”的悲悯。
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支柱着民族的脊梁,一代一代的先驱者,不论是与自然界的生存斗争,还是与天灾地陷的灾难斗争;还是面对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候;多少能人志士,披荆斩棘,茹毛饮血;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永远指引着民族前行的方向,生生不息。
中华民族为何为“华夏”,“华”即“花”是花开的国度,美好的家园。“夏”的本意是蝉,是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是歺风饮露,声高自远。这种民族精神,不仅没有消亡,而是代代相传,薪火不息。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虽然我也进入了前浪的行列,但是,我看到的后浪,不是B站的《后浪》。我认为:真正代表后浪的,应该是他们-在航天逐梦的英雄中!在舍身忘死,逆行战疫的群体中!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的人群中!在守护国境,维和维稳的将士中!在勤奋好学,辛勤劳动的万千青年中!-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接续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传承的,真正的后浪!
虞美人_后浪
娘炮佛系流粉掉,逆行知多少?人民有难唤先锋,五千华夏精神接续中,抗洪战魔冲锋在,崩山色不改。夸父女娲当惊殊?逐日补天后浪自横流。
了解民国史看什么书?
北洋军阀时期:
《历史深处的民国》通过描写民国几个著名人物来构建民国历史,走的是诙谐轻松路线,当枕边如厕书完全可以。
若想了解北洋军阀史,由台湾知名报人丁江中编写的《北洋军阀史话》非读不可,由于作者是民国过来人,掌握第一手资料,相比正儿八经的编写民国史来得有趣,作者喜欢运用当时的民间传说,全书读起来十分有趣,比如他说袁大头登基那天,很多老百姓看到北京城街上路过很多瘌蛤蟆。
同样是民国过来人陶菊隐写的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作者主观意识太强,常按个人喜好填充资料。
不久出的《北洋军阀史》不妨翻翻,补充些新资料。
唐德刚写的《晚清七十年》嬉笑怒骂一体,最好看港台版,更有喜感。
正史类:
《剑桥中华民国史》由费正清主编,西方学者用数据来探讨民国,观点新颖,资料准确,《走向共和》的知名导演张黎把它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书
八十年代,由李新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
《中华民国史》全书十六册,当资料翻翻也无妨
虽说是包含晚清民国史,读读陈恭禄写的《中国近代史》可以加深对民国这段特殊历史的理解
政治类: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中国的军阀政治》
《共和国的帝制》
《中国的军阀政治》
《走向世界的挫折》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人物.回忆类:
《文武北洋》觉得写武将比写文人写得好
《袁氏当国》
王鼎钧的回忆四部曲系列
中文翻译版《蒋廷黻回忆录》
根据何兆武教授口述改写的《上学记》,让人不免感叹在民国读书那是多么的幸福,无论是当时的上学气氛还是学生的精神状态,那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真的不是一句口号。
和齐邦媛写的《巨流河》一起看,能更加深刻理解当时知识分子的国恨家仇
宗教.下层人们生活习俗
《中国秘密社会》可以从民国那段直接开始看
李敖曾说,写白话文写的最好的排名前面前三的分别是李敖、李敖、李敖。这么一个自恋的人,却在自己的集子里不止一次的夸赞毛泽东的白话文写的好。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华》
《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虽说是论犯罪,但由于作者是民国时期的人,关注焦点当然是民国的犯罪问题,用现在的观点看,作者的格式是旧时论文格式,观点陈旧,但好在材料有趣。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基本特征:蒙昧时代
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基本特征:文明奠基,元典创制
像世界其他地区独自生成的文明系统一样,此一阶段已经奠定了文化的基本构架,后来影响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化达两千多奶奶许多特征在此阶段已初步显现。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宗法伦理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三、定型期:秦汉
基本特征:大一统的帝国模式和文化模式基本定型
从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后220年的这四个多世纪,是一个连续的文化过程。如果向前追溯,一统帝国文化的端绪应该溯源至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其时所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已经寓合着政治的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汉民族在政治、军事以及所有的内外事务上都表现出强劲态势,民族的文化原创力得到辉煌的迸发,并显示出帝国文化的外拓气象。这是“古代帝国的完成期”、“古代中国文化的总归结时代”,它完成了对先秦多元文化的一统整合。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基本特征:胡汉文化、中印文化大融合
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五、强化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基本特征:近古文化定型
公元9世纪的中国,继春秋战国之际和汉魏之际以后,发生了又一次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它同时还引起东亚文化圈内朝鲜、日本等地文化也相继发生变革。有不少日本学者和欧美学者,将此次转折看作是中世纪(或称“中世”)向“近世”的转型。中国学者陈演恪则认为:“唐代之史可分作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唐代前后期的转折,规范了中国文化史后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间,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总体上已显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韵语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称之为近古文化期。
六、转型期:明末迄今
基本特征:中西文化交汇,中国文化走向近现代化
这一阶段,已先期完成现代转型的工业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中国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过程异常艰难也异常痛苦,但这一过程也赋予了中国文化新的发展际遇,中国文化在制度、物质、行为、精神诸层面进入现代转型期。
扩展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 ,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至今。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为历代儒客尊崇;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它们的丢失都有什么影响?
1842年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在其所著的《圣武记》中讲述了清王朝兴起之后入关消灭农民军、平定三藩、征服蒙古、平定准噶尔、平定回疆、统一西藏、改土归流、镇压苗瑶起事、扫除南明势力、平定台湾等事,从而基本上完整勾勒了清代前期的整个版图形成过程。清朝自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汗国以及大小和卓叛乱后版图就已扩张到最大化:最东部远到库页岛、最西部远到帕米尔高原、最北部远到外兴安岭、最南部远到曾母暗沙。这时清王朝的疆域总面积高达1316万平方公里。
在清代之前还没哪个王朝能完完全全同时控制今天中国版图之内的所有领土:汉唐时期开拓了西域,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国却不在其控制之下;明代治理东北、西藏,却又失之西域。清代对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比起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已变得更为稳固: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终于第一次完完全全被置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控制之下。清王朝实际上是一个涵盖汉、满、蒙、回、藏等多族系的多元一统帝国。
乾隆年间清朝的领土面积已达到了巅峰值,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始对外割地赔款。1840年6月由48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从印度侵入了中国广东海面。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在武器装备、军事技能上早已落后于时代。几千人的英国远征军在中国海岸线上如入无人之境一般从广州一路北上打到了天津。清政府在京师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只好派琦善去和英国人谈判。这时的英国已于1841年1月26日强占了香港岛。
因此英方的谈判条件之一就是中方要承认英国占领香港的既成事实。被英国人吓怕了的琦善在与英方在广东一个叫穿鼻的地方达成了《穿鼻草约》。《穿鼻草约》的内容之一就是清政府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穿鼻草约》毕竟只是琦善与英国人达成的草约,至于这份条约能否生效还得报请朝廷批准才行。当道光皇帝看到《穿鼻草约》有关于割地的条款时很是犯难:之前康、雍、乾历代先帝一直在开疆拓土,到了自己这儿就开始割地赔款实在是有损皇威。
道光皇帝这边觉得太丢人了。那边英国政府同样也对条约内容不满,因为他们觉得在广东这边和中方谈判的英国代表索要的利益还不够。既然两边都觉得不满,那就只有接着继续打了。英军再次从广州出发打到了南京城下终于令清政府服了软。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份条约把面积78.10平方公里的香港岛正式割让给了英国。
如今中国东北三省中只有辽宁省是靠海的。然而辽东半岛西部所滨临的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完全被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市环抱;辽东半岛东部的黄海也被我国领土和朝鲜半岛环抱。辽宁省从地理格局上看是没有可以直接出入太平洋的外海港口的,而东三省中的吉林和黑龙江更是完全不靠海,因此目前我国东三省是没外海出海口的。然而历史上吉林、黑龙江两省曾有过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外海出海口。
如今吉林省最东端的珲春防川距图们江入海口仅10公里左右,在这里甚至都能看到海,然而却只能望海兴叹。吉林因此成为我国唯一能望见海却没出海口的省份,然而曾几何时吉林却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如今西北太平洋北起为库页岛、北海道,西抵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东到日本列岛,南达朝鲜半岛南端的这片海域被称为日本海。日本海可不是日本的海,正如印度洋并非属于印度的大洋。事实上在中国古籍中这片海域被称为鲸海,朝鲜与韩国则至今仍称这片海域为“朝鲜东海”。
如今日本海处于日、俄、朝、韩四国环抱之中,然而历史上我国也曾是日本海沿岸国家:至少在唐代中国就已在日本海沿岸设置有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自唐以后辽、金、元均拥有一部分日本海沿岸领土。明代的奴儿干都司、清代的吉林将军辖区也承袭了唐、辽、金、元对这部分日本海沿岸领土的管辖。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清朝行政区划图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吉林和黑龙江都有出海口。当时清政府将东北作为自己的龙兴之地圈禁起来禁止中原百姓向东北迁徙。
同时东北在行政区划上并没设立和内地一样建制的行省,而是设有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清朝行政区划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到看到图中右上角的吉林将军辖区是滨临日本海的,当然这时的吉林将军辖区和今天的吉林省的范围并不一致:今天吉林省西部地区在当时隶属于内蒙古,与此同时当时的吉林将军辖区一直向北延伸到今天黑龙江和俄罗斯境内。当时的吉林将军辖区不仅拥有陆地滨海领土,还拥有面积约7.64万平方公里的库页岛。
这已不单纯只是拥有日本海出海口了,事实上是扼守出入日本海的北方门户。如果这一状态维持至今,那么无疑对我们今天的东北振兴战略是极为有利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拥有良好的外海出海口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纽约、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直布罗陀、横滨、新加坡、香港、深圳、上海、广州等地最初都是凭借相对优良的港口优势得以发展起来的。侵吞中国黑龙江地区以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是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历代俄国政府的一贯图谋。
鸦片战争之后沙俄更是加紧了侵略黑龙江的活动。1849年至1853年沙俄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指挥大批俄军闯入黑龙江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得知这一消息的沙俄随即对清政府的黑龙江将军奕山进行威逼利诱。1858年5月28日奕山与沙俄的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了沙俄,同时还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在与英国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中割让面积11.1平方公里的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今天的南九龙半岛)。沙俄方面以调停中国与英法联军的冲突为由再次对清政府进行威逼利诱,从而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11月14日与之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至此中国失去了第一大岛库页岛以及在日本海沿岸的全部领土,从而丧失了北太平洋的出海口战略优势地位,同时还失去了大面积的农业生产黑土地和森林地。1864年10月7日沙俄又迫使清政府在《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割让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今斋桑泊)南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侵略军在英、俄两大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入侵中国新疆。1870年阿古柏又越过天山攻陷北疆的乌鲁木齐以及吐鲁番盆地等地。
到1871年底为止迪化、玛纳斯、鄯善先后被阿古柏攻克。趁火打劫的沙皇俄国在1871年7月4日占领了伊犁地区。1878年1月2日左宗棠指挥的西征大军攻克了阿古柏政权在新疆的最后据点和阗。尽管阿古柏政权已然覆灭,然而这时新疆全境并未完全收复——此时伊犁地区仍被沙皇俄国所占据。1881年2月24日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伊犁条约》。中国因此得以成功收回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和1881年的《伊犁条约》使沙俄得以侵占中国西北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事实上后来俄军还进一步越过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国界线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清政府被英、俄等列强侵略的现实竟令弹丸小国葡萄牙也起了觊觎之心:尽管葡萄牙人从1553年起就已窃居澳门,但那时葡萄牙人在澳门只有居住权,而澳门主权一直属于中国,直到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的《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后又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后来在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下辽东半岛未被割让,但清政府又为此多支付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马关条约》后日本对中国台湾实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台湾才得以回归祖国。台湾地区的丢失使得通往南海的海路被阻隔。中国因此丧失了通往太平洋的出路,从而被周边国家限制在第一岛链。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初三李鸿章与英使窦纳乐订立了《中英滇缅境界及通商修正条约》(又称《中英续议缅甸条约》、《西江通商条约》、《滇缅重定界约专条》)。该条约不仅承认原属中国藩属国的缅甸成为英属殖民地,而且在与英属缅甸划界的过程中将部分原属中国的汉族、佤族、克钦族聚居地区划入英属缅甸。1898年6月9日清政府和英国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又使英国得以租借九龙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附近262个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