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为什么撤档,2017年12月有什么好看的电影上映
芳华为什么撤档,2017年12月有什么好看的电影上映?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分两部分来回答吧,第一就是12月份已经在放的电影,第二:12月份将要上映的电影。
12月份已经在放的电影:
第一:外国片
在这里推荐两部评分比较高,大家认为比较好看的,不好看的就不推荐了,免得浪费金钱,
《正义联盟》和《寻梦环游记》两三部评分都比较高,前者8分以上,后者高达9分多。是很值得看的电影。
这两部都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评,《正义联盟》是一部冒险科幻片,场面比较惊险刺激,适合带女盘友去看的,而《寻梦环游记》则是一部动画片,比较适合一家大小去看,都是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在这里还有另外一部我觉得是比较适合我们去看,通过这部戏我们可以了解下历史,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片,《至暗时刻》
《至暗时刻》讲述了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作为首相期间面临的最重要的审判:是向纳粹妥协做俘虏,还是团结人民群起反抗?丘吉尔将集结整个国家为自由奋战,试图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度过黎明前的黑暗。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很好的了解下那段黑暗的历史,不管是对大人还是小孩都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第二:国产片
国产片在这里推荐两部《引爆者》和《嘉年华》,这两部片子都是在国内好评率比较高的,
特别是嘉年华,获得金马奖的影片,在质量上海算不错的,虽票房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口碑还是很不错的。
12月份将要上映的
第一:外国片
对于外国片在这里推荐两部,觉得这两部应该是不错的,毕竟还没有上映就获得不错成绩,还有就是还没有上映就有那么多人表示很期待的。
正好跟上面的一样,一部是动画片,一部是动作冒险片,既有乐趣又有刺激,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
第二:国产片
国产片在这里也推荐两部,一部是由袁和平执导,徐克编剧,演员阵容可就强大了,有早段时间靠《缝纫机乐队》大赚一笔的大鹏,还有倪妮、李治廷、周冬雨、伍佰、柳岩、艾克拜尔·黑血、刘一麟等主演的奇幻武侠电影,要影后又影后,演颜值有颜值,要其它的也有,看点十足啊!特别是由袁和平执导,相信在动作方面会是很精彩的,
另一部则是冯导的大作《芳华》,由黄轩领衔主演,苗苗、钟楚曦联合主演,杨采钰、李晓峰、 王天辰出演、王可如、隋源等参加演出。这演员阵容全是俊男靓女,是一部很值得期待的战争片。
这两部片均在本月15日上映,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来了。
会成为冯小刚第一部票房破10亿的作品吗?
冯小刚导演的《芳华》经历国庆撤档审查后备受瞩目,不少影迷颇为关注,所幸该部电影即将在12月15日正式正式登陆各大影院。冯导不愧为受争议的大导演,在《芳华》点映后口碑很受好评,但也有人对这部电影异议很大,认为这是烂片。明天电影即将正式上映,那《芳华》是否能成为冯小刚的第一部票房破10亿的作品呢?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分析。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一.导演
首先我们来看看冯导历年的电影票房:
片名 上映年份 票房
《甲方乙方》1997 3600万
《不见不散》1998 4300万
《没完没了》1999 3300万
《一声叹息》2000 3000万
《大腕》2001 4300万
《手机》2003 5300万
《天下无贼》2004 1.2亿
《夜宴》2006 1.3亿
《集结号》2007 2.49亿
《非诚勿扰》2008 3.25亿
《唐山大地震》2010 6.65亿
《非诚勿扰2》2010 4.82亿
《一九四二》2012 3.71亿
《私人订制》2013 6.66亿
《我不是潘金莲》2016 4.84亿
这些电影我都看过,除了《夜宴》和《私人定制》的口碑颇受争议以外,其他电影评分都不低。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冯导的电影质量还是很高,在国产电影中属于质量上乘。冯导有没有可能拍出破10亿票房的电影?有!
二.题材
那我们再看看2017年电影票房过10亿的电影排行榜:
数据来源于电影票房网
这13部电影中有5部国产电影,这5部电影卖点各异但明确,《战狼2》主打爱国之情、《羞羞的铁拳》主打娱乐喜剧、《功夫瑜伽》主打成龙,《西游降魔篇》主打星爷+徐克,《乘风破浪》作为文艺轻喜剧能达到这个票房高度,已经很难得。
那么《芳华》作为军旅题材的电影,“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在场面制作上比不上《战狼2》,在喜剧风格上远没有《羞羞的铁拳》好笑,情怀比《功夫瑜伽》、《西游降魔篇》差点,在10亿票房榜中唯一可以与之一战的是《乘风破浪》。《乘风破浪》可以,《芳华》有没有可能?有。
三.主演
《芳华》这部电影的主演是黄轩、苗苗、李晓峰、钟楚曦、杨彩钰。怎么样?如果你不经常看电影,你是不是看名字一个都不认识?据传冯小刚在选择女演员的时候非常严格,将近一千个新人女演员,都要求她们穿着朴素、素颜来面试,所以这些女演员主打的是新人、素人,不是什么流量明星。
当然,你们可能会说黄轩不是新人啊。对,黄轩也是本人非常喜欢的一个演员,我去看这部电影部分原因也是为了看他。黄轩是一个拥有书生气质,而且还温润如玉、淡定耿直的人,然而他的性格与浮躁的娱乐圈却不合拍,因此黄轩的演绎事业却很不顺。
我虽喜欢他,但不得不承认黄轩的票房号召力比不上《乘风破浪》中的邓超、彭于晏、赵丽颖。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四.同档电影
12月15日《芳华》正式上映,而《奇门遁甲》突然提档改到了12月14日,就像我刚整理妆容准备上台表演,你突然挡住了我的镜头。另外《妖猫传》、《机器之心》、《心理罪之城市之心》也在近日上映。可以想象《芳华》的票房受挤压的程度很大。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芳华》没有可能破10亿?有...但可能性不大,小编在此估计《芳华》最终票房在5亿左右。欢迎各位来打脸。
如果让你为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和吴京的战狼投票?
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和吴京的《战狼》哪个好,我可能会投给《芳华》,下面我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可以多了解下冯导其人其事
从国庆撤档到重回贺岁档,电影《芳华》上映三天票房已破3.5亿,豆瓣评分目前是7.9。
观众翘首以待的冯导新作《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变数。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对于《芳华》的解读都不尽相同。
今天DOCO君只想通过一部快要被人遗忘的纪录片《冯小刚2000年的某一天》,结合冯导在片中对于自己艺术创作和生活态度的解读,来聊一聊电影《芳华》透露出的导演个人印记。
在那个年代,文工团就像一个隔离外界疾苦的世外桃源,所有年轻人,都削尖脑袋想往里钻。
但是这些才子佳人们却在文工团里有着鲜明的区分,刘峰和林丁丁就属于家境一般、需要表现十分优异,才能被评为标兵、楷模的这一类。
这个70年代末的文工团集体和导演冯小刚年轻时生活的集体很类似,在纪录片《冯小刚2000年的一天》中,他坦然透露了自己的心声:
从小在大院里,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
心里没底,感觉整个人在社会中是很无助的。
这种无助也直接导致了冯小刚一直渴望用成绩证明自己,进入电影圈之后更是这样。
初入行时,冯小刚属于半路出家,当时的中国拍电影是要专业科班毕业持证上岗的,很显然他“不够格”。
多亏了韩三平力排众议,才让冯小刚正式进入导演行业。
▲冯小刚在2000年电影座谈会上发言
从小跟随父母浸淫在电影圈里的孩子,显然起点较高——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圈内文化、享受优渥的家庭背景,来自父母的帮助往往让他们的事业之路事半功倍。
而出生于普通市民家庭的冯小刚,心气很大,他想要用电影证明自己,用电影讲述自己经历的集体生活和个人命运。
▲ 冯小刚对于自己40岁前所获成功的自我评价
于是,我们看到了力求表现个人与集体之间博弈的电影《集结号》。
看到了拼尽半生为47名被集体抛弃的战友寻找身份、几近丧失了自我的谷子地。
也看到了个人几乎无力与集体博弈的电影《芳华》里:
刘峰被戴上“活雷锋”的高帽,这是集体在神化个人;
一次“触摸事件”让刘峰被控“强暴”——仅仅是因为树榜样学雷锋的年代,“活雷锋”拥有人的七情六欲是“不被人理解的”,这是集体在绑架个人。
电影尾声,文工团解散,一代人的青春永远留在被文工团集体赋予的专属记忆里。
冯小刚电影中对于集体的刻画之所以精准,正是因为集体生活已经根植于他的一生中。
而他的成功,或许跟他能清楚地探知自己的来路和准确把握每一段时光里的情绪有关,正如他在纪录片《冯小刚2000年的某一天》中所说:
每个人生存在这世上,需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在纪录片《冯小刚2000年的某一天》里,他还谈到了这么一个话题:
人要是老了,最恐惧的是什么?
他自己的答案是:不被大家所需要了,变成了一个闲在家的人。
所幸他还没老,正在被家庭、观众需要:
妻子徐帆需要他支持自己的艺术创作;
观众也需要一个电影工作者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
而他自己,还有一个又一个斑斓的梦,要去实现。
虽然“电影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是被一些电影工作者所不屑的,但是在冯小刚看来,他日渐看涨的身价都是源自于观众对自己的认同。
同时,他还解嘲自己的电影是满足不同人的“低级趣味”,包括电影投资商、外国评委、观众,等等。
▲ 冯小刚在2000年电影座谈会上发言
半路出家的冯小刚,从第一部电影《北京人在纽约》开始就一直在协调各个投资方的关系。
他要满足庙堂文化的需要,满足观众的需要,满足投资方的需要,剩下的才是满足自己的一点需要。而原则基本是:
自己的需要能满足就满足,满足不了就算。
他说:
老百姓的孩子会撒谎,因为个人承担不起表达了真实看法之后所产生的恶果;
这就注定了要谨小慎微为人行事,处处换位思考。
▲ 上图中人物:2000年冯小刚工作室制作主任 陆国强
图为冯小刚在工作室召开《一声叹息》剪辑工作会
冯小刚解析自己的待人接物方式为“被主动和被动裹挟”,一方面主动朝着内心初衷出发,一方面又要被动取悦别人。
而这一点,也能在电影《芳华》中看到踪迹——尽管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但是它的叙事策略却迎合了不同群体的不同观影口味:
大学生能从《芳华》里看到青春洋溢和情爱纠葛;
喜欢战争历史的也能看到一场似乎要被人们遗忘的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
年过六旬的也能从电影里找到那段特殊时期的回忆和想象。
兼顾方方面面观众的观影诉求,或许可以说是冯小刚用来“取悦观众”的手法了。
然而电影里有没有他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心世界呢?
毫无疑问是有的,或许就是那集体和个人的冲突,或许还是那一去不复回的青春年代。
冯小刚对电影情节的处理并没有严歌苓小说中的情节那么残酷:
林丁丁嫁入颇有背景的家庭却因不学无术被嫌弃的结局被抹去了;
萧穗子参与批斗刘峰的情节被抹去了;
郝淑雯耍阴暗手段夺爱的情节被抹去了……
既然原著中的阴暗面都被抹去了,那电影里还留下什么呢?
那就是冯导对于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生活时代的柔情,是加了怀旧滤镜的冯氏电影。
冯小刚只是选取了严歌苓小说中的若干人设和情节,然后用情怀包裹,把整个时代的故事变成了自己的一段独家记忆。
这种处理方式无疑削弱了《芳华》的批判性,那是好还是坏呢?导演与“哈姆雷特们”肯定自有评判!
不过至少,他这次应该没有纪录片《冯小刚2000年的某一天》里所说的那句“自己的需要满足不了就算”的遗憾了吧!
17年前,他在《冯小刚2000年的某一天》中如是说道:
我就是现在死了也不冤;
但是如果老天爷说——小子,我再让你多活几年
我肯定会告诉老天爷说——老爷子,您等着,还有大彩儿呢!
不知道2017年功成名就的冯导是否还记得当初说过的这句话,不知道如今的他是否还会这样说。
但冯小刚身上那份不服输的倔强和舍我其谁的自信,或许也正是一种暗示:
咱们都别着急,他还有大彩儿呢!
今年贺岁档哪部电影会拿下票房冠军?
先说我的结论:成龙会胜出。
中国电影市场,一年有4个重要档期。 在这4个重要档期里,基本都不会有好莱坞大片过来凑热闹,国产片可以尽情发挥。
这4个档期分别是2月春节档(持续时间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大约2-3个星期)、7月暑期档(持续时间7月下旬-8月上中旬约3-4个星期)、10月国庆档(持续时间9月底-10月中旬约2-3个星期),以及贺岁档(持续时间12月中下旬-1月上旬约2-3个星期)。
自有统计以来,取得国产片票房冠军,以及当年前十的电影,很少是这4个档期以外上映的。但贺岁档近年来一直是4个档期里面最弱势的那个档期。
贺岁档又要到了,6个种子选手,有哪些能取得更好票房呢?
我先预测一下:这个档期估计没有哪部电影票房能破10亿。我最看好成龙《机器之血》大概率会取得最后胜利,按照看好程度,接下来是邓超《心理罪》和陈凯歌的《妖猫传》很可能是二档选手;其次《奇门遁甲》和《芳华》;《妖妖铃》和《二代妖精》恐怕翻不出什么风浪。
具体解读一下。
首先啊,大家看这些电影上映的时间,就知道谁的信心更强大。比如刚刚过去的国庆档,《空天猎》和《缝纫机乐队》提前抢跑,这就是属于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后来果然是种子选手里面票房最差的。
那么这次,提前于12.15上映的2部,冯小刚《芳华》和袁和平《奇门遁甲》显然就是属于没有信心和后面对手直接竞争的,所以先上抢票房。而12.22上映的3部,是头号种子;12月29上映瞄准元旦的《妖妖灵》等又次之。
逐个说一下。
成龙的《机器之血》
延续了成龙一贯以来,国际化视野制作模式,《绝地逃亡》从俄罗斯一路南下跑到澳门,《功夫瑜伽》去了迪拜印度,这次是打到了澳大利亚悉尼,还是成龙的典型风格。票房下限非常看好,从预告片来看,还是令人放心的。
不利因素:成龙今年已经是第3部电影上映,还有不靠谱的欧阳娜娜,这些可能会影响最后票房。
但我估计会在8亿左右吧。
邓超《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本来是定档国庆节上映,最后因为不可知因素撤档,跑来贺岁档。历来定档又临时撤退的电影很少会有好下场,所以这次我不是太看好邓超这部电影。
从预告来看,犯罪片的格局和气势也很难达到之前《烈日灼心》。如果不是因为邓超这几年的电影很少低于5亿,我是不会把这部作为二号种子的。恐怕这次不一定能过5亿。
陈凯歌《妖猫传》
这是陈凯歌筹备长达10年的野心之作。能不能一举挽回之前《无极》对陈凯歌电影生涯造成的灾难,就看这一锤子买卖了。
这是贺岁档投资最为巨大的一部电影,也是风格化最为突出的一部电影,也是某种程度上今年必看的一部电影。至少我肯定会去看,邓超那个我都不一定去看。
但陈凯歌这辈子还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票房超过5亿(《道士下山》刚刚4亿已是最高)。这么多年他的票房号召力一直很差,我也很难相信这回陈凯歌能够突然大翻身。加上陈凯歌电影一贯的审美格调,我觉得这部也很难破5亿。但如果拍好了也很可能一举迈过这道坎。
上面是一档选手,我看好成龙获得最后冠军,但还有1%的意外性。
接下来说说二流选手。
冯小刚的《芳华》
又是一部从国庆档撤离到贺岁档的电影。而且是一部文艺片,基于这种惯性,我相信《芳华》票房也就是3-4亿样子了。其它不多说了。
徐克监制袁和平导演的《奇门遁甲》,主演是伍佰、大鹏,我已经有点无语了......
导演不太靠谱,主演也不太靠谱,预告片也不靠谱,我很难看好它。我只能把它当作是袁和平玩票的一个电影吧。
吴君如的《妖妖铃》
这恐怕也是吴君如借着夫君陈可辛的光,来玩玩票,试试水。反正什么电影,只要你看到岳云鹏出现,90%烂片无疑。
最后说说我不确定的一部电影,《二代妖精》
我之所以现在不敢确定,是因为监制陈国富很少出烂片,当然也有比如彭于晏、杨颖主演的蒸汽朋克系列的《太极》,就是风格及其有点奇怪。
这次的《二代妖精》又是一个很奇怪很独立特行的设定,不知道会玩出什么样。它可能是黑马,也可能是彻底炮灰。其实这部电影我觉得应该是万圣节上映的。
总结:《机器之血》获胜几乎没有悬念。《妖猫传》很可能会有黑马相。《芳华》品质稳定但票房不会太高。这3部是我可以判断的,也是优先推荐大家观看的。
《奇门遁甲》和《妖妖铃》几乎可以肯定会是炮灰,邓超《心理罪》不知道能不能看。《二代妖精》就更加扑朔迷离了。但是这4部我不推荐大家观看。除非口碑逆天。
中国电影为什么在十几年间质量下降这么多?
中国电影到底是电影质量下降了,还是电影观众欣赏水平下降了呢,还是其实中国电影是慢慢在进步的?可以肯定的是和审查没有任何关联。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很复杂,回答内容有点长。
为什么现在感觉质量差的电影越来越多,因为质量差的电影票房票房却很高,谁为这些电影买票的呢?电影是一个商品、产品、艺术品,观众才是决定电影质量的关键。
有个来自美国的词,电影工业。
我知道有人会抱怨,都是我国电影审查制度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分级制度。
先不说,我们现在电影质量和十几年前比,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
把现在所有电影的问题归结于审查制度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电影是商品,需要上映卖票的,卖票就是为了赚钱。就算有些电影,是文艺片或者说“艺术品”,但是没有人想亏本做电影吧。
电影是商品,由我们观众自己买票看什么类型的。是我们观众告诉,电影从业人员,拍什么样的电影能够赚钱。
郭敬明的《小时代》4部的总票房,达到17亿人民币。
然而评分,一部都没有超过5分的。
然而,一部都没有超过5分的。不是郭敬明想一直拍,是他的粉丝逼着他一直拍。
中国电影发展很快,电影银幕在2016年底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有各种各样现象,很正常。但是中国电影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听我往下说,说之前还要强调一下,不要把全部责任归到审查制度。
和十几年前比到底电影质量下降,还是提升?2017年开始,电影质量和观众欣赏水平都提升了。问题说:中国电影为什么在十几年间质量下降这么多?
今年是2018年,19年前,也就是1999年,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电影,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
国家版权局为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红头”保护。
该通知规定:未经授权,不得制作、批发、销售和出租该片的录像带, VCD、LD、DVD等音像制品;不得在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上播放该片;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制作发行各种与该片有关的印刷品。违者将由管理部门进行制止及进行行政处罚,严重者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一个都不能少》上映,中国电影进入版权时代。电影未经许可制作的盗版制品,是违规甚至是违法的。19年过去了,只是看盗版更容易了,版权意识可能有提升。
电影是商品,需要在电影院卖票,有观众买票票房才会高。从1999年到2018年,中国电影其实是在进步,电影越来越商业化,电影质量也越来越好。
尤其是2017年和2018年。
2017年的票房冠军是《战狼2》,2018年目前的票房冠军是《红海行动》,票房第三是《我不是药神》。
现在中国gdp是世界第二了,电影市场越来越商业化。如果一部电影很差,票房还很高。这不只是中国电影差,而且是观众审美也差。
比如说2017年12月29日上映的《前任3:再见前任》,被记录在2018电影年中的,最终票房16亿人民币,目前排行第8。
比较差的电影,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一定的票房,但是没有占到最主要的位置。就说明中国电影朝好的方向发展。
2016年票房冠军是周星驰的《美人鱼》,2015年票房冠军是《抓妖记》。这两年的电影是不是过于商业化,太让观众选择了呢?
不可否认,1999年之后有段时间,中国电影发展太快太快了。很多电影人,迷失了方向,随便糊弄观众。而且观众确实好糊弄,只要有明星,有导演,有ip,大家会买票。票房都是亿元人民币为单位的,这样巨大的利益下。还抱着想做好电影的人,越来越少。
但是《小时代》,《爵迹》,《富春山居图》,《封神传奇》这累非常差的电影,越来越不受观众的喜欢。观众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不买票,甚至抵制这些电影。我们中国电影在2017年的时候,开始慢慢的注重电影质量。2017年和2018年的电影,质量不高的电影,肯定不会获得最多的关注,最大的利益。
仅仅看2017,2018这两年和之前十几年相比,中国电影质量越来越好,我们电影观众欣赏水准和需求也越来越高。
2016年的《封神传奇》要特意拉出来,太差了。
相比之下,2018年的《阿修罗》同样也很差,但是上映了3天,就撤档下映了。
我们市场越来越成熟,质量差的电影,不管投资多高。观众都不买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好电影,质量高的电影会越来越多。
电影过度市场化,经过十几年各种粗糙电影的折磨,到了2017年,才开始慢慢回归到追求电影质量。国家看不下去了,观众也看不下去了,有追求的电影从业人员也看不下去了。2017年开始,想要随便找几个明显就能赚钱不容易了,电影质量才是好票房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中国电影,正在慢慢变好。
为什么现在经典很少。因为经典需要时间的沉淀,正在经历的事情往往不如回忆来的美好。很多人觉得中国最好的电影是,25年前1993年的《霸王别姬》。有些说《霸王别姬》好的人,可能《霸王别姬》一遍都没看完。
很多人怀念香港1980到1990前后的电影,特别喜欢。其实这些电影,在电影院在放一遍,看得人不会太多。
回忆是美好的,青春是美好的,回忆中的经典更是非常美好的。
《无间道1》上映是2002年,有史以来最好的香港警匪,悬疑电影。很多人怀念30年前的香港电影,可是最好的一部却是在2002年出来的。
不要沉迷于以前的美好,新人不够好,我们也过于沉迷老面孔。
我们要对我们自己自信一些,2017年和2018年改变和进步非常明显,中国电影正在变好。
不要怪审查制度。没有审查,完全靠市场,问题会非常的大。
真的不要怪审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