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之死,骆驼祥子大结局介绍
老舍之死,骆驼祥子大结局介绍?
结局:
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 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
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
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
祥子
十八岁,身材高大,年轻力壮的洋车夫。为全书灵魂人物。祥子是个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但他也不讲理,满嘴谎话,好占便宜,还出卖人命。
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但祥子被旧社会摧残压迫,他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打破。
祥子的悲惨生活深深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骆驼祥子》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人民艺术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1899年生于北京。正红旗人,满族。“五四”时期开始新文学创作。作品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老舍先生四世同堂里的祁天佑?
祁天佑被日本人勒索、折磨、羞辱,最后心灰意冷,投河自尽。
祁天佑是祁老人的独子,50几岁。是一家布庄的掌柜,为人诚实可靠,规规矩矩;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自从日本人占领北平后,布庄生意越来越冷清,货源稀缺,缺货也无法补。
天佑虽然表面云淡风轻,其实心里像毒蜂蛰一样难受,每天都在为布庄缺货和冷清感到焦心。这时日本人又出损招,要求所有店铺,清点货物。清点完了把货物售价定的极低,售价比进价还低得多。天佑感到愤怒,但还是选择认命,毕竟日本人占领着北平。日本人又以“少了一匹布”为借口,敲诈勒索了天佑60元,为了补齐这笔款,天佑当了心爱的狐皮袍。
经过日本人几次几番的盘剥找茬,天佑感到心灰意冷,头一次丢下布庄外出散心。散心归来,发现店里多了许多价格奇贵,质量极差的日货,天佑顿时火冒三丈。
就在这时,又来了一波日本人,原来日本人送错货,多送了10双在天佑布庄。天佑布庄伙计当时没有细看,日本人把自己送错货说成是天佑多拿。天佑被日本人拖走,给他穿上写着极大的“奸商”红字白布坎,然后拖着天佑游街示众。并且逼着他边走边大喊:“我是奸商”!
天佑是个布店掌柜,老实本分,只想安稳度日,没有什么野心,也不是个心路宽的人!受了这等奇耻大辱后,天佑把家人布庄抛之脑后一心求死,一心只想去另外一个世界洗刷耻辱。活着,他只是耻辱本身。日本人的羞辱永远挂在身上,粘在身上,印在身上,他将永远是祁家和铺子的一个很大很大的黑点。所以天佑在寒冬腊月天的傍晚十分,扶着城墙,投入河中。
祁天佑出场次数极少,但是他在祁家的四世同堂里份量极重。他是祁老人的独子;是天佑太太的丈夫;是瑞宣、瑞丰、瑞全的父亲;小顺和妞妞的爷爷。他一死,祁家四世同堂立马断了一层,祁老人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天佑太太死了丈夫,成了寡妇;瑞宣、瑞丰、瑞全丧父。一家人从老到少,个个悲痛欲绝。
结语:侵略者入侵家园,多少老实本分的无辜民众枉死!铭记耻辱,自强不息!老舍写的月牙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民国初年,感化院女工宿舍的地铺上,孤零零坐着暗娼韩月容,望着窗外的月牙儿,她思绪万千。小时候,去世的父亲被人放在一口破棺材里抬走了。送葬时母亲那一声声惨绝的哭喊,她至今记忆犹新。以后,母亲给人洗衣服,一闲下来就坐在院子里发呆。八岁的月容懂事了,母亲当掉家中所有的东西来维持生计。
有一天,一顶大红轿子来接母亲,此后的那段好日子使她终生难忘。新爸爸供月容母女衣食,还送她去小学校读书,可是,好景不长,新爸爸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了,母女俩一下又陷入衣食无着落的困境。母亲找不到工作,唐婶来找母亲说事。
一天放学回家,她看见从母亲屋里走出一个猬琐的男人,那狗男人还上前调戏她,月容一气之下搬到学校去住。过了几个月,母亲来学校找月容,含泪告诉她自己又要嫁人了,月容没有原谅母亲。月容小学毕业了,当她在社会上经历了一次次的磨难后,才慢慢理解了母亲。
月容没有找到工作,一个叫高俊生的男人主动为她安排住处,陪她散步,还答应一定帮她找个好工作,月容以身相许。当她发现高俊生是骗子时,只能忍气吞声一走了之。月容来到春园楼当女招待,一个叫康先生的人用花言巧语想占有她,月容反抗挣脱,但为此而丢掉饭碗。月容遇到高俊生的妻子,从高妻的话中她悟出了一个道理:体面和道德是有钱人说给别人听的,对穷人,填饱肚子才是最大的真理。
月容终于走上了与母亲相同的道路,她从各种各样的男人身上拼命地挣钱,然后悄悄地给已经沦为乞丐的母亲送去,后来月容染上花柳病,凄凉地躺在床上等死,母亲闻讯来到她的床前,母女俩抱头痛哭。新区长上任,要扫清暗门子,然而新区长不是别人,正是调戏过她的康先生。月容被巡警抓进感化院,她宁愿在阴暗的牢房里永远住下去,因为外面并不比这里好多少。
你知道司马迁为什么在遭受宫刑之后还要苟且偷生的活着?
因为司马迁深刻知道自己的事情还没有做完,那就是父亲的遗愿:继承祖先未完成的事业——记录历史、编纂史记!
我认为宫刑对于太史令司马迁来说,精神的伤害要远远大于肉体的伤害。虽然不能保证他当时没有想死的心态,但是面对自己肩负的重任,刑罚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想想历史上诸多巨著都是名人身败名裂,艰难困苦时写就的,无形中给司马迁提供了精神支柱,遂奋发图强,以刑代死,勇往直前永不回头的投入到编纂史记的工作中去!
一、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请求开罪李陵而受罚。汉武帝时期,刘彻喊出来“寇可往,我亦可往”的霸气口号!遂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讨匈奴,为了保障后方的军需粮草,欲派李广的孙子李陵负责此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
但是李陵自认为凭借自身能力足以带领军队攻击匈奴,独当一面。遂请求汉武帝准许他带兵直指匈奴单于王庭,不要让他干后勤保障工作。汉武帝被李陵的报国之心感动,就答应了他带领领兵五千开赴沙场。
李陵带领军队打击匈奴的战斗是惨烈而又悲壮的,以五千将士对阵数万匈奴士兵,以少敌多不畏生死,一心杀敌,最终战至一兵一卒,在既无援军又无兵器的情况下,无奈诈降于匈奴单于,以求日后伺机反攻。
李陵的投降使他受到朝廷众多官员的非议,司马迁却向刘彻说李陵的投降实为诈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他的战功比李广利的还高,要说想投降,何必至此啊。但是后来汉武帝听了误报说李陵在为匈奴练兵用以攻打汉朝,震怒之下,夷了李陵三族,为其开罪的司马迁也被赐以宫刑,从此背负了胯下之辱。
二,司马迁以腐刑赎身死,自强不息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史诗巨作。司马迁在为李陵开罪后,被汉武帝以诬枉之罪受以宫刑。诬枉之罪,按律当斩,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辈遗愿,决然选择以腐刑赎身死!
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我认为对司马迁用这种刑罚无疑是诛心的,相信平常人宁愿砍掉头颅也不愿受此侮辱。我想宫刑在某种意义上使司马迁得到了心灵的洗礼,所以更加奋发图强,完成父辈未完成的事业。
司马迁受刑后,虽然身残,但心更硬了,在对照历史的励志名人后,更加信心百倍。就这样在忍受着巨大屈辱的司马迁,不遗余力的开始了巨作史记的编纂。
《史记》全书完成。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三,总结。司马迁是成功的,他史诗般的巨著为我国历史文献的参考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遭受非常人能忍受的酷刑,但对于肩上的重任来说,生死已是再渺小不过的事情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斧正!谢谢!@玺印芳华
老舍家传摘抄?
早就听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非常好看,在阅览室里逛了许久,终于看到了它。我并没有急着看简介,而是立刻抱着好奇开始了阅读。也许是我的性格急躁,在一阵子的平静里,开始对此书产生了烦感。但想到它被融入激流三部曲中,打消了念头,一门心思钻进去。
这里,仿佛现实的平静是虚假的,因为它有邪恶的历史,孕育着结局的悲剧。
高潮部分出现了!三弟高觉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觉醒者,因其觉醒之早,故称“慧”吧!大哥高觉新并未觉悟,二哥高觉民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觉悟。高府底层,人们正在或先或后地觉醒。
“家”并没有昔日的温馨,仿佛一座城堡,城堡中的人受着束缚,每个人的一生是秩序的安排,命中注定。旧秩序、旧道学是绳子紧紧捆住每个人。有些人虐来顺受,有些人因遭受不起而自杀,却从未想过反抗。但三弟觉慧并没有遭到束缚,他对高家旧秩序不存任何幻想,他敢于宣传新思想,抨击旧道学、旧秩序。
更可怕的是,那些高府底层一些人竟被这些封建家族制度的绳子活活害死。
巴金所要表达的内容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老舍的《骆驼祥子》一样,20世纪30-50年代的文学创作者们的顾虑。还有《西游记》中大家熟知的孙悟空大闹天空曲折表现对封建秩序的反抗精神,还有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那一时代的悲剧,高府中一代年轻人的悲剧。
家--荒谬的词,充满了讽刺,却又真正地表现封建家族高家的悲剧。
在文字中,我看见的是作者歇思里底的呐喊,那轰轰烈烈的沉默中孕育着的是每个人物必然的悲剧。封建的传统束缚了多少春夏秋冬,是时候超越了,不要让它再残害人命,不要再让它影响我们了,新的传统将要到来。黎明前的黑暗是漫长的,但却点燃了先行者的激情。波澜背后,必然是湛蓝的天空。
读完书后,我思索着这本著作的成功之处,巴金将每个人的心理捉摸的透彻,背地里的勾心斗角以及因为姨妈们一场麻将,两方不合,而拆散了两个忠情的孩子,使双方生不如死。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加强了可读性。还有巴金本身的写作能力:文辞绚丽、细腻感人。著就《家》这部惊世文作,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封建家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关于老舍《家》读书笔记范文2
家,对于我们来说是幸福的象征,温暖的标志。它给那些失落和悲观的人带来希望和光明。但是,在巴金先生的笔下,家失去了原有的温馨,被封建礼教束缚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的世界。
《家》描写的是高公馆的这个封建家庭,小说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还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小说中塑造了觉慧、觉民、觉新这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觉新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有着较强传统观念的人,为了维护家庭,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他处处表现出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性格特征。他希望这个大家庭能和平共处,每一个人都生活好,因此他一方面遵从祖父意愿,一方面又帮助觉民逃婚、觉慧离家;觉慧、觉民、琴三个受到新思想的影响的青年投身革命,用自己的笔去教化他人,传播新思想。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有许多人遭到封建礼教迫害,觉新就是受它毒害的典型例子。他虽有一腔冲破旧礼教的热血,但却失败既而沉沦了。因为他受的毒害实在太深,在强大的势力下他无可选择,只能屈服。就因为他服从,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梦想,割舍了自己的爱情,最后又碍于压力致妻子惨死,这一切都表现出他的懦弱。
相比觉新,我更欣赏觉慧,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大胆地与旧礼教抗争,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他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旧社会,用自己的文章去影响更多的人。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觉新就是代表之一。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是有拥有新思想的人们,他们带领人们走出了这个可怕的囚笼,一步步开导人们,就像主人公觉慧一样,挣脱了牢笼,舍弃了自己从小长大的家,远赴他乡去寻找自己所追求的光明,他这份敢于追求新思想、敢于探索、敢爱敢恨的热情与毅力值得我们学习。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生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极度讽刺,对那些在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的人们给予了无限同情,对那些争取自由生活、新思想的人进行了大力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即使是在最阴暗的时候,也会有人去争取自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时代的潮流。虽然在流经的途中,总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和改变它的流向,因为这种水流具有排山倒海之势,可以轻易击倒沿途的阻碍,朝着那唯一的海洋流去。
关于老舍《家》读书笔记范文3
《家》这本书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巴金中国四川成都人,百岁老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家》长篇小说,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生命是用来征服的。“对于生活的信仰,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方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巴金说。
《家》的主角是围绕高觉惠写的,写述了在绅士家庭下的故事,这个家庭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充满了仇恨和战争。觉惠是三少爷,二少爷高觉民和大少爷高觉新。《家》是一部想哭,有悲愤,有喜悦的书,明白了青春毕竟是美丽的东西。
《家》不仅围绕了三个少爷,还写了梅、琴、瑞钰和鸣凤。梅初见时穿着“一件玄青缎子的背心”,她是这个家庭的远方亲戚;瑞钰是大少爷的太太;鸣凤是一位丫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牺牲的女人叫出一声:“冤枉”。
这个家庭里有许多人和事都是腐败的,许多人的思想还是保守的,正如女子不应和男子同班读书;女子不应剪短发;女子应照意结婚……许多不公平的事都在《激流三部曲》中展现。而觉惠正是一位充满正义感的少年,在这个悲欢离合,不稳定的家庭中你忍无可忍,直到一个你深爱和爱你的少女死后,你才毅然决然地打算,离开这个家庭!
《家》中的这个家庭,随处都可以找到,也许吧,现在可能不怎么找到,但在那时,可能是一抓一大把!那时的封建是难以想象的,你的兄弟依然在那个你憎恨的家庭里生活,有的绝望、有的乐观,他们都在为生活生存下去,而你,离开这个家庭,会怎么样?
《家》这部充满生机、封建的书,让许多人都深有感触,我也如此。
关于老舍《家》读书笔记范文4
爱家的人言“家是心灵的避难场所。”;厌家的人言“家是争吵纠纷的根源。”而出自巴金笔下的家,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逐渐走向衰败的家。
多数读过《家》的人都会赞美觉慧。认为他的反抗奋斗是青春热情的表现。但他又何尝不是加速这个家灭亡的祸首。众人都想方设法维持这个家,而他却不听亲朋好友的劝阻,参与请愿。从积极一面来说,在国与家中,他以大局为重,支持国家,他拥有不顾及,不害怕,不妥协的信念,反对觉新剑云的生活态度。他敢于打破封建的束缚和枷锁,向纯真的鸣凤表达爱情,执着的他积极编写书刊。但从相反的一面来说,觉慧与家族的规矩背道而驰。他的反抗在家族形成了恶劣的影响,从而加速了家族走向灭亡,当然,落魄的家必定会灭亡,但是,觉慧却加速了这一切。
当然他的结局也并不美好,面对,鸣凤,瑞钰和梅芳的死,他不能忍受,离开了这个家。
当然不能说他不爱家,他也希望自己的家人和他一起争取,自己愤斗,可是他并没有在意,无形的封建思想已给他的家人带来了心灵的锁,这把锁的钥匙他没找对。
也想聊聊陈建云。一个封建统治的畸形人,这个家中的一员,他从不反抗,也没想过挣扎,他是家中最软弱的人,但相比于觉慧,他更是家中合格的一人。但用当今的眼光,不果断,无志向,更无计划,是当今社会一个彻头彻脑的失败者。他只把自己对琴的爱看成一盏明灯,却从不敢琴知道丝毫,只想的是自己身体不好,家境不富裕,一个悲观者。
当然如今的社会,已经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峥嵘岁月。回望过去的悲哀,为自己的幸福庆幸。
关于老舍《家》读书笔记范文5
说起书的味道,它不仅仅拘泥于油墨的清香,也不仅仅局限于淡淡的纸香,书之味是生活之味,是书中的酸甜苦辣,是书外的雨露阳光,生活少不了书,书亦是生活。
我与《家》相遇是一个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楼前一排杨树上,竟也闪着零星的光芒,秋风微拂,吹到正坐在书柜旁的我的身上,我亦如往常一样,挑选着书读。“《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我随意地看着,指尖停在一本泛黄的书上。“《家》,会是写什么的呢?”随手翻开它那泛黄焦枯的书页,一种尘香拂面而来,夹杂着书柜里淡淡的木香,竟也让我觉得有一种洗去铅华之感。“啊!”我情不自禁地又仔细闻了闻,或许这就是《家》的味道。
翻开书页,开头就是描写:“风刮得很紧,雪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已是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燃起”。我脑海中浮现出觉慧觉民兄弟两人的背影,他们亲切和谐的谈话,华美的大宅子,青年们的笑容……与其说是在读字,不如说我在读画,作者的文笔着实细腻,那一物一事的出现与发展,仿佛都在脑海中浮现,甚至于我能嗅到大宅古院里浮动的尘香。
每天晚上,或三五十页,或一二百页,我总是伴着明月读书。《家》的语言很美,很轻,很细,就如同月光洒在地上一样铺在我的心上。当觉慧参加报社,共同游行时,我听到了他们的呐喊,也感受到了拂面的细雨;当琴在灯下读信时,我能听见窗外的蛙鸣,也能触到纸的温度。每每抬起头来,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化了,头上的灯似乎泛黄,窗外的月似乎更清净了,我久久无法从书中回到现实。《家》的文字,一点也不浓,就如清风流水,月光白云,淡淡地,但一直都在心中回荡。书融入了生活,书中的生活亦是我的生活。
《家》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悲剧,亦是一种客观的评述,为了时代的发展,总有些事要发生改变,而改变又难免带来痛苦。巴老说:“我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的。我也曾参加在这博斗里面,我有我的痛,我的爱,我的欢乐,我的悲伤,但我并没有失去信仰,对生活的信仰。”
有时候,望着窗外的月亮,我时常会想,觉慧那一代人的生活是多么矛盾。《家》中所描绘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文字也氤氲在心里。一想到《家》,就仿佛闻到那清雅的木香,就想起读书的日日夜夜,就想起书中人们的悲欢离合。这便是生活,这便是书。
书也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