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清风朗月无处寻的意思
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清风朗月无处寻的意思?
清风朗月无处寻是什么意思?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组成这句话的词语各是什么意思,然后加以分析。
清风:有三层意思。一是清凉的风、清新的风。清朝沈复在《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写道“八窗尽落,清风徐来,纨扇罗衫,剖瓜解暑。”二是清惠的风化。宋朝苏辙《贺致政曾太傅启》 “出同忧患,措国步於安宁;归共优游,播清风於长久。”三是高洁的品格。明朝李贽《豫约·感慨平生》“夫陶公清风千古,余又何人,敢称庶几。”
朗月:明亮的月亮。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白日既匿,继以朗月。” 《晋书·陆机陆云传论》:“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迴舒,若重巖之积秀。”
无处寻:没有地方可以找到。
清风、朗月、无处寻这三个词组连在一起,我的理解是三层意思:
一是很难找到清朗秀丽的生态环境。今年年初发生的重大灾害,火灾、蝗灾、疫情等等,无不说明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恶劣,非常的可怕。由于烧荒耕作、过度采伐、过度放牧,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3%,至今还在不断地减少。热带雨林正以年均23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污染,全球海洋目前的酸度达到了“数千万年”以来的最高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由于城乡人口聚集,日益普及电器设备、数以百万的汽车以及各种人为的热量,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愈加恶劣。
二是很难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相处。关系户、关系网、关系单位纠结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利用、相互影响,可能会因为不经意的一句话得罪一个人,也可能会因为一个正确的立场被别人孤立,关系的复杂使得工作环境很紧张,一切为了利益、为了金钱的目的,极度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公正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再加上人性生来偏疑,自我保护意识强,情绪起伏变化大,使人际关系更加复杂。
三是很难结交到品格高尚、志趣相投的朋友。朋友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代表着忠诚和友谊,就如同周华健的歌词所唱“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社会找这样的朋友太难了,有的只是利益互动、办事互用,不能互相信任的朋友了,其实这样理解也是片面的,肝胆相照、同甘共苦的朋友还是大有人在,只是还没有找到、没有遇到。
我的回答只是从字面上理解,当然也不要过于悲观失望,在全球高度重视环境治理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清风朗月无处寻”,一定会变成“清风朗月处处有。”
为什么沙滩上可以长花?
在秘鲁南北狭长、宽度仅30~130千米的滨海区,地面广泛分布着流动的沙丘,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该地区年平均气温超过25℃,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部低于25毫米,气候炎热干旱。但有的年份降水量突然成倍增长,沙漠中会长出较茂盛的植物,并能开花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沙漠开花”。那么,沙漠为什么会开花呢。海洋气象学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所谓的“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因为它大约每隔2~7年发生一次,但每次都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所以美洲人给它取了个原意不错的名字“圣婴”——“厄尔尼诺”。
08年雪灾会重现吗?
前段时间,冷空气来袭,北方人冻得发抖,南方人却表示,热得光膀子,只能穿短袖,天气真的让人捉摸不透,南北的气候差别实在太大。大家一定对2008年的暴雪记忆犹新,那时临近春节,很多地方的公路受到大雪影响,旅客被滞留在车站或公路上。
我从工作的地方回家,只有340公里的距离,平时只要3个小时,那一年回去却花了6个小时,不过庆幸的是总算回家了。
什么原因导致08年大雪平时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拉尼娜、厄尔尼诺等词语,用来概括一些气候的变化,其中深层次的意思不是很了解。
08年发生暴雪时,很多人就会认为是拉尼娜现象导致的,它刚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
海洋表层的信风,威力可不小,可以将太阳光照热的暖水刮走,海底的水就会进行填充,赤道两边的气流不一致,信风又被加强,导致这种现象恶性循环。
海洋的暖水消失,表层会长时间持续变冷,就要比平时低0.5℃左右,别小看这0.5℃,它的威力可不小。冷气团从东太平洋吹送到西太平洋,取代大陆的副热带气压,对我国气候造成牵制作用。
一方面受到极地冷气团的影响,另一方面,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长驱直入,拉尼娜现象产生的信风,带来大量的水汽,让当年冬天不同于往年寒冷干燥的天气。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两股冷气团在这里交汇,大量湿冷水气被蒸发,从而形成了2008年南方大范围暴雪。
由此可见,拉尼娜现象导致了2008年的暴雪,出现拉尼娜就一定会下大雪,但也未必,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出现极端天气,罪魁祸首是气候变暖。
双拉尼娜现象给天气带来的影响拉尼娜,听到这个词语时,还以为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在西班牙语中,“La Nia”也就是圣女、小女孩的名字,很多人不会将它与极端天气联系在一起。
根据统计,从1950年以来,全球就有17个冬天出现拉尼娜现象,频率并没有什么规则可循,一般是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以后,第二年发生拉尼娜的概率比较大。
出现拉尼娜的17个冬天,有13个冬天偏冷,大概率会造成降雪,范围集中在南方,北方受影响不大。
网友表示,拉尼娜是个“坏女孩”,只要有它的出现,天气就不正常,影响人们的生活。
而今年又是双拉尼娜年,从去年一直持续到现在,预计到12月份,影响程度会达到顶峰。
其实,天气反常从去年就已开始,气象部门统计,2020年6月份,长江流域一带发生了严重性的暴雨,降水量达759.2毫米,农民的房子和作物被淹没,造成不小的损失。
2020年冬天,有3次寒潮侵袭国内大部分地区,比往年平均温度低6℃,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冷。
今年又是双拉尼娜年,3~4月份,北方地区出现了12次沙尘暴天气,公路上能见度低,汽车上不了高速,空气中的颗粒物超标,出门就要戴口罩。
10月份,原本已经进入秋季,但南方很多地区,依然过着夏天,36℃的高温热倒了不少人,原本8月份开的桂花,硬是拖到10月份才绽放。
拉尼娜不是导致暴雪天气的根本原因,一般会造成夏季的时候降雨多,对中高纬度地区的气流产生压迫,到了冬天,南方的天气会更加寒冷。
今年是双拉尼娜年,到了年底,冷空气会更加强势,但还不能确定会出现极端大雪天气。
大雪天气是如何产生的2020年2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下了7~15毫米的暴雪,最低气温降到零下20℃,道路被大雪覆盖,断水断电,出门购物都困难。大家可能会好奇,暴雪天气是如何产生的呢?
雪是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地面的水被蒸发,进入大气层,形成水蒸气,以云滴的方式隐藏在大气中。
当冷气团进入,与暖湿气流交汇,双方会发生碰撞,造成大气层中的云滴融化,同时会产生水汽和冰晶。如果碰撞的机会不多,气温也不是很低,水汽就会以下雨的方式降落到地面。
若是两股气流发生长时间激烈碰撞,冰晶就会吸附周围的水汽,颗粒也会变大,慢慢冻结起来,当重量达到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就会以雪花的形式降落下来,这就是所谓的下雪。
雪花从云层降落到地面的距离有3000~6000米,下降过程中,相互之间会附和在一起,多片雪花被粘住,合成以后晶体直径达3~10毫米,形成了鹅毛大雪。
下雪要有几个条件
1、云层中要有冷空气,并达到一定的低温,若是温度高于0℃,即使云层中产生了雪,也会直接融化,以雨的形式降落。
2、到了冬天,云层中要有饱和的水汽,再加上外来因素促进凝结核,水汽才会变成冰晶,气流碰撞就能产生雪花。
3、下雪的天气,主要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有利于雪花的形成,像广东、海南等地区,很难出现下雪天气。
2021年冬天出现极端大雪的天气概率并不高气候变化没有规律,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天有不测风云”,即使预测也没有那么精确,随时有可能发生变化。
拉尼娜根据强度高低,分为弱、中、强等不同的等级,像08年的极端天气,属于强度比较高的等级,并不多见。
2020年,拉尼娜现象引发全球大气连锁效应,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气候异常,以标准值零下0.5℃来看,显然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值。
2021年,是否会出现极端大雪天气,不得而知,冷空气、暖湿气流等影响气候的因素不确定,不能仅凭拉尼娜现象来判断大雪天气。
从大环境来看,全球变暖加剧,拉尼娜引起地球降温是一种自然现象,对降温起到推动作用,有可能出现雨雪天气,但地球升温同时存在,出现极端大雪天气概率并不高。
出现大雪天气的预防措施1、出现大雪天气,随时关注预报信息,冬天适当储备一点物资,特别是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
2、下雪路面结冰以后,出门上班或办事,尽量选择乘坐交通工具,路面湿滑,减轻交通压力,步行也要避开积水和浮冰,以免发生危险。
3、大雪过后,要注意周围的环境,不能在大树、危房、陈旧公交站台等位置逗留,以免发生垮塌,通过容易积雪的涵洞、坡道、临河路段时,最好绕行。
4、天气寒冷,做好保暖措施的同时,也要注意室内通风,防止有害气体中毒。
写在最后大雪天气,拉尼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并不能代表每年都会出现。今年是双拉尼娜年,冬季偏冷的概率要高一些,从目前的气候状况来看,水汽条件并不是很强,今年出现极端大雪天气的可能性较小。
什么是基本形势?
形势的含义是什么 - —— 基本解释: 在其周围环境中所处的情形或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形的相对的或综合的境况.基本形势1. 1我国可能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给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重大的影响, 进而严重地影响可持续发展。
例如, 气温升高会增大地表水的蒸发量, 加重华北、 西北的干旱, 引起土地沙化、 碱化以及草原的退化, 给我国的淡水资源利用可能带来更多困难。 研究表明: 20 10 ~20 30 年我国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 0 亿m 3; 近几年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的一些极端气候事件, 如厄尔尼诺、 干旱、沙尘暴、 森林火灾等发生频率和强度在增加; 近50 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呈明显上升趋势, 近年平均每年上升2. 6 m m , 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将达到30 至7 0 cm , 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带来严重威胁; 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农业可能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最为敏感, 初步估算到20 30 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 %, 其中小麦、 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气候变暖还会导致生物带的转移, 使部分物种灭绝, 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 与热浪有关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将大大增加, 并加速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受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将会增加; 农业病虫害将频繁发生, 近年来一些地区已发生“锈病南下” , “稻瘟病北上” 、 “白粉病东迁” 、 。
今年雨水为什么这么多?
最近一个月,长江流域地区暴雨频繁打卡,造成了大面积地区受灾。
根据下图国家气候中心统计的数据来看,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贵州等地近一个月降雨距常年同期偏多50%以上,江苏和湖北的部分地区偏多200%以上!
南方地区有近60%的县(市)出现暴雨,西北东南部、江淮北部、江汉、江南西部、西南东部、华南西部等地有49县(市)日降水量破6月极值。
综合应急管理部的统计数据,6月以来,洪涝灾害已对20多个省份造成影响,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近日公布,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已造成1216万人次受灾,78人死亡失踪,72.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8000余间房屋倒塌,9.7万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57亿元。
未来一段时间内,南方地区降雨形势仍不容乐观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最新预报,未来十天长江流域防汛抗洪压力进一步增大。
未来10天(7月4-13日),西南地区东部、江汉、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累计降雨量有50~120毫米,其中云南西部、重庆东部、贵州北部、江汉南部、江淮、江南北部及黄淮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150~300毫米,局地可超过400毫米;上述大部地区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8成,部分地区偏多2倍以上。此外,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东北地区及青藏高原中东部等地累计雨量有10~30毫米,其中华北东部、东北地区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有50~80毫米,局地可超过100毫米。
受到降雨影响,7.4~7.5日四川中部、重庆东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和东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河流洪水有一定风险黄色和橙色区域洪水风险更高。
降雨偏多,副热带高压是幕后主使早在今年今年四月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服务首席专家周斌介绍到:预计今年5月到9月,今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特征,涝重于旱!
今年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强度强并且迟迟不北抬,加之影响我国的西南季风比较稳定,导致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了持续性强降雨。
在这里笔者给大家科普一下副高这个大家伙
副高内的天气,由于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少云、微风、炎热为主,这也是最近我国华南地区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的原因。副高的西北部和北部边缘因与西风带交界,受西风带封面、气旋活动的影响,上升运动强烈,水汽也充足,多阴雨天气。
根据欧洲气象中心的最新预报,未来十天副高并没有北抬的意思,并略有南退,后期又会重返华南并且给江南地区制造大范围强降雨天气。
另外今年气温偏高,南方地区大气能量充足,容易爆发强对流天气,这也会加剧防汛压力
总的来说今年气候并不是太好,高温和洪涝灾害突出,今年防汛工作一定要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