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规则,国际象棋晋级制度
国际象棋规则,国际象棋晋级制度?
,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棋士等级共设17个等级,最低等级为十五级,往上依次是十四级、十三级……三级、二级、一级、候补棋协大师、棋协大师。
晋级规则是按照比赛得分率计算,得分率=得分÷轮次×100%。八级之前可以跳一级,八级以上组(含八级)不能跳级升级,而是逐级升级。七级以前是5轮比赛,七级以上组(含七级)是7轮比赛。具体得分率对应的分数如下:50%对应的就是3.5分,40%对应3分,70%对应5分,55%对应4分,65%对应5分。
为什么象棋不能像围棋一样走向全世界?
象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瑰宝,有几千年的传承,这种独特的文化扎根于中国,只对周围有较大影响是很正常的事情。象棋虽然没有走向世界,但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象棋,而华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今天的围棋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超过象棋很多,但是最为主要的还是中日韩三国。
围棋比象棋更加抽象,棋子棋规没有办法再简单了,普及推广不需要汉语言和文字的辅助,对于学习的异族而言,直接用本土文化接受推广就大事完毕。所以相对容易学习和推广普及。就是说围棋更容易走向世界。
以上并不是象棋走向世界的最大阻力,最大的阻力是有国际象棋的存在。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因为欧洲的扩张殖民遍及欧洲大地,随着西方的崛起影响整个世界。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有着高度的“同质化”,就是说二者从本质上讲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可以说接近两只手套的相似程度。这种高度的同质化,致使国际象棋在其所涉及的范围内,在强大的基础和强大的传承惯性支撑之下,不可能或者极难接受中国象棋。就像国际象棋上我们农村、偏远地区来普及,一定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围棋也好,国际象棋也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主要靠原有的普及基础和强大的财力,象棋不缺乏爱好者群体的基础,因为我们有上亿的人的爱好者,那是不是就是因为财力支持呢?也是,也不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财力绝对不行,但是有财力,在国际象棋的先入为主面前,财力的力量和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用强大的财力可以促进一定的推广,但是绝对难以撼动国际象棋固有的影响力。象棋作为相似的后来者,永远一定是后来者。因为如果有人用强大的财力去刺激象棋的发展,必定有人用类似强大的财力去刺激国际象棋的发展。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只有是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只有立足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发展,才是最根本的根本。
象棋文化,象棋艺术,通过千年的发展已经发到一个相对的高峰,也到了瓶颈期,很多的不如人意都频繁的暴露出来,已经不止一年的原地打转了,这里不再一一例举。不管是和棋过多还是棋软的出现,都是在呼唤象棋的变革,都是象棋需要改革的信号。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变革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需要。只有促进自身的进步,只有进一步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质的变革,从本质上有别无并进步于类似文化,才能达到象棋文化的更加繁荣,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
中国象棋真的起源于国际象棋吗?
先来说说西方人怎么看这件事。
《不列颠百科全书》很有权威性。
其在“国际象棋”条目下说——
国际象棋于6世纪或更早起源于印度或中国的古棋,……。象棋往西流传,通过波斯到阿拉伯,从那里很可能由穆斯林传给西班牙人,又由拜占庭人传给意大利人。在后来的的年代里,棋戏为守护女神凯萨所倡导,这位国际象棋女神第一次出现在1763年W.琼斯的诗中。国际象棋完全定型不会早于15—16世纪;18世纪才被西方记载;1851年伦敦举行了有规模的第一次国际象棋比赛。
而在11世纪的北宋末年,中国象棋已经定型与现代完全相同。
北宋末南宋初的李清照,著有《打马图经》,其中载有中国象棋棋盘。
南宋著名学者陈元靓所著《事林广记》中,记有两局完整象棋对局记录和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象棋排局“二龙出海势”。
考古发现,宋代古墓出土的铜铸一面楷书凸字、一面浮雕图像的圆形扁平象棋子,其兵种、名称、数量业已和现代完全一致。
(考古出土的宋代青铜象棋子)清楚了吧?还会有人说中国象棋起源于国际象棋么?
于是,只剩下一个问题——中国象棋是不是从印度传来的。
有一个叫方舟子的人,硬说“是”,他的理由是中国没有象而印度有象。
这真是数典忘祖、少见多怪了!
甲骨卜辞记载,殷商所在的黄河中游一带,曾象群遍地,一直扩展到现在的张家口一带。商王狩猎,一次可以猎到几十上百头大象。商廷还有专门的大象“驯养基地”,卜辞中多次记载商王前往巡视,叫“省象”。
直到公元200年前后,三国时期的孙权还送巨象给曹操,于是有了《三国志》关于“曹冲称象”的记载。此时的长江流域,仍然有象群活动。
说回到象棋。
现在国际上关于印度曾有象棋的最早证据,是公元六世纪,大约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而中国关于“象棋”这个名称,目前所知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3世纪宋玉的《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博些。”
“ 棊”,是“棋”的异体字,还写作“碁”。这三个字,都是指棋子的质料——木质或石质。
但“象棋”或“象棊”,是因为战国时期或更早,棋子是用象牙制成的。
显然,“象棋”原本是一种只有贵族玩儿得起的所谓“高雅”游戏。
“六博”,是指对弈双方各有六种棋子。
这种博弈方法,延续到唐代。
唐朝名相牛僧孺著有《玄怪录》。其中说到古墓中掘出“宝应(唐年号)象棋”,有王(将)、上将(象)、军师(士)、辎车(车)、天马、六甲(卒)共六种棋子的着法。其载——
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卒次第不乖行。
马走日,象走田,后来象棋的一些走法,是从那个时候继承来的。
唐《续藏经·佛祖历代通载》,在唐文宗开成己未年(839)之下,记有“制象棋”。《注》曰:“唐相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砲”。
可知,牛僧孺对于改进中国象棋,是做过重要贡献的。
印度虽然有六世纪关于象棋的记载,但始终未闻其详,也从没见过有出土的实物。
两汉时期,中土与西域的交往日渐频繁。如果西域传来和中国战国时期的“象棋”十分相似或更高明的游戏,汉代以来汗牛充栋的史籍早就有所记载了。
只能说,印度,是中国象棋传遍世界的中转站之一。
国际象棋裁判员规则?
是指裁判员在国际象棋比赛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和要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象棋裁判员规则:
1. 资格和许可:成为国际象棋裁判员需要通过相关考试和培训取得资格,并获得国际象棋世界棋联(FIDE)认可的裁判员许可。不同级别的裁判员(如国际裁判员、国际大师裁判员等)有不同的权益和责任。
2. 判决和执行:裁判员负责判决比赛中的规则违反,确保选手遵守规则,防止作弊行为的发生。裁判员有权对违规行为进行警告、罚款、时间惩罚或取消比赛资格等处理。
3. 观众和媒体管理:裁判员负责维持比赛场地的秩序和安全,确保观众和媒体遵守相关规定。他们也应该提供比赛相关信息和答疑解惑。
4. 纪律和操守:裁判员应秉持公正、客观、中立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在处理矛盾和争议时保持冷静和公正。
5. 更新和培训:裁判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加培训和进修课程,保持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这些规则和要求有可能会根据国际象棋世界棋联的政策和规定不断变化和更新,裁判员需要及时了解最新的规则和要求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
国际象棋王怎么吃子?
1、兵:可以吃任何前进中斜一格的子。进到对方底线后可以变成你所想要的任何子。
2、车:可以吃所有横、竖直线中的子。
3、马:可以吃所有日字格中的子。没有压马脚的限制。
4、象:可以吃所有斜线中的子。
5、后:可以吃米字中的所有子,就是横、竖、斜线中。
6、皇:可以吃所有他周围一格内的子,共8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