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傅恒的妻子,乾隆的皇后富察为何在36岁就香消玉殒了
富察傅恒的妻子,乾隆的皇后富察为何在36岁就香消玉殒了?
富察皇后是乾隆帝的原配发妻,和乾隆同岁小几个月,16岁嫁给当时的四阿哥弘历为嫡福晋。乾隆继位后成为皇后。
富察皇后出身高贵,父亲李荣保是察哈尔总管,伯父马奇是雍正乾隆都很信任的大臣。生在这样的家庭,富察皇后从小受到很好的闺秀教育,成为皇后之后主持后宫事务井井有条,还提倡节俭,刺绣用鹿尾绒代替金银线,头上的花朵也用通草花,少用金银珠玉。如此做后宫和天下女子的表率,很受人称赞。
皇后共生了两子两女,皇二子永琏八岁夭折,皇七子永琮不到一岁就夭折,皇长女也夭折,只有和敬公主活了下来。其中皇七子永琮是富察皇后35岁高龄时所生,永琮夭折后不到两月,富察皇后也去世。因此,富察皇后早逝,可能和高龄生产,痛失爱子有很大的关系。
电视剧《如懿传》中基本是按照这一逻辑设计的。二阿哥永琏夭折后,富察皇后身体本来就受了很大的损伤,但是为了乾隆的“嫡子继承”理想,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为了富察氏的荣耀,皇后一直坚持再要一个孩子。但是因为皇后身体不好,永琮生下来也体弱。此时,玫嫔听了嘉妃的挑拨,以为是富察皇后害死了自己的孩子,就借宫中痘疫(天花)爆发的时候,让永琮染上痘疫夭折;富察皇后唯一的女儿和敬公主又远嫁蒙古。一系列的打击已经使富察皇后身体虚弱到极点,当南巡的船停靠在德州的时候,玫嫔故意大声说“一报还一报”,刺激之下皇后失足落水,救起后不久就去世了。
其实关于皇后落水,有另外一个传说。据说皇后的“舅嫂”(傅恒的夫人)与乾隆私通,还生育了一子福康安。皇后虽然知道,却敢怒不能感言。
皇后遭遇丧子之痛,福康安却被乾隆养在宫中,傅恒夫人也经常进宫看儿子,早就让皇后心痛。乾隆东巡时偷偷带了傅恒夫人和福康安,一天去“私会”,被皇后发觉,发生龃龉,乾隆打了皇后,富察皇后一个想不开,投水自尽。
《延禧攻略》中傅恒妻子尔晴的角色设定,就是基于这个传说。尔晴虽然嫁给傅恒,却得不到傅恒的感情,为了报复,尔晴进宫探望皇后时,找机会“爬”上了龙床。同时,一直暗恋傅恒的纯妃得知自己的真心错付也加以报复,故意在除夕之夜纵火烧死了永琮。皇后丧子伤痛之际,尔晴又故意说出自己和皇帝私通之事,让富察皇后伤心绝望,选择自杀。
富察傅恒历史上娶了谁?
历史上的富察傅恒娶的是瓜尔佳氏,容貌清丽,身形娇小,更难能可贵的是通晓诗书,多才多艺。富察傅恒是朝廷重臣,更是乾隆第一任皇后的弟弟,所以瓜尔佳氏是乾隆的内弟媳。
为何最终只有5位与其合葬裕陵?
乾隆皇帝,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上最为长寿,同时也是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时间的帝王,当然而如此漫长的帝王生涯,其所坐拥的后妃数量也是极为庞大的。
据统计,乾隆皇帝的后宫中,经过册封、有名分的后妃就有四十一位,包括皇后三位、皇贵妃五位、贵妃五位、妃六位、嫔六位、贵人十二位、常在四位。再加上其他更低层级以及没有被册封的后妃,虽总数比不上他的祖父康熙皇帝,但就整体数量而言,在清朝的历史上也绝对称得上是“名列前茅”。而这些乾隆皇帝的后妃们,去世之后,都被安排葬入了乾隆皇帝的裕陵之中,继续陪伴着她们这位共同的皇帝丈夫。
然而,按照自雍正朝时期确定下来的,皇后与皇贵妃去世后随皇帝共同葬入帝王陵寝地宫的传统与祖制,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之中除了乾隆本人外,还应该有八位后妃,即他的三位皇后以及五位皇贵妃。
可最终的结果是这八位后妃中只有五位葬入了裕陵地宫与乾隆皇帝合葬,分别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以及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另外的三位,也就是乾隆的继皇后辉发那拉氏以及纯惠皇贵妃苏氏、庆恭皇贵妃陆氏并未葬入其中。
康熙去世后,雍正首开皇贵妃葬入帝王陵寝地宫之先河。怡亲王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母以子贵”的重要典范。
章佳氏的出身是非常的卑贱,其家族为满洲镶黄旗包衣,而她入宫的时候也仅仅是名宫女。其实,这样的地位和出身与雍正皇帝的生母乌雅氏的出身颇为相似,比起辛者库出身的八阿哥胤禩生母良妃卫氏,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完全属于“五十步笑百步”。
尽管章佳氏先后为康熙皇帝诞育了一儿两女,即怡亲王胤祥、和硕温恪公主与和硕敦恪公主,可章佳氏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的册封,级别始终为庶妃。直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章佳氏去世,才被康熙正式追封为“敏妃”。
然而,章佳氏所生的胤祥,在整个“九子夺嫡”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站在了雍正一边,于是在雍正登基之后,在对胤祥进行极度的封赏的同时,对于章佳氏也给予了极高的礼遇与推崇,对其家族也进行了极度的优抚。
就这样,章佳氏直接从敏妃,连升两级,成为了敬敏皇贵妃。不仅如此,雍正还下旨,将章佳氏的棺椁抬出,重新按照皇贵妃的规格与礼仪进行下葬,并且是葬入到了康熙皇帝的景陵地宫,就此与康熙皇帝本人以及康熙的四位皇后合葬。
可以说,雍正的这一举动,开妃子从葬帝陵的先例,至此皇贵妃葬入帝王陵寝的地宫与帝王合葬也成为了清朝的传统与祖制。
当然,雍正以如此礼遇对待章佳氏,根本原因还是为了拉拢与安抚怡亲王胤祥,使其更好的辅佐自己,正如《清史稿》中所记载的:
“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而在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也同样将雍正非常宠爱的敦肃皇贵妃年氏,葬入了雍正的泰陵地宫之中。
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康熙皇帝的指婚安排下,雍正迎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为王府侧福晋,雍正登基之后随即又将其册封为贵妃,使其地位仅次于雍正的结发妻子,也就是后来的孝敬先皇后乌拉那拉氏。
自嫁给雍正开始,年氏就得到了雍正极度的宠爱,后来年氏病重,雍正为了给其“冲喜”,在乌拉那拉氏皇后尚且健在的情况下,便将其册封为皇贵妃。只不过年氏没能逃过这一劫,很快便去世了,雍正又亲为其上谥号为“敦肃皇贵妃”。
由于此前已经有了敬敏皇贵妃葬入康熙景陵地宫的先例,于是在乾隆二年(1737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在将雍正以及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葬入泰陵地宫的同时,也将年氏的棺椁随同葬入,以让自己父亲雍正的这位宠妃,在九泉之下继续陪伴、侍奉雍正。
继皇后与纯惠皇贵妃没有葬入裕陵地宫,但这二人却是“合葬”。实际上,与其说是继皇后辉发那拉氏与纯惠皇贵妃苏氏“合葬”,不如说是继皇后直接被“丢”进了纯惠皇贵妃的陵寝之中,其原因就在于前者为乾隆皇帝所痛恨与厌恶,而后者却又受到了极度宠爱。
先来说说这座陵寝本来的“主人”,纯惠皇贵妃苏氏。
早在乾隆皇帝尚未登基的时候,苏氏就已经嫁给了当时还是宝亲王的乾隆,成为了王府格格。而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皇帝正式登基开始,苏氏也便一步一个脚印,级别逐步提高,直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苏氏被晋封为皇贵妃,其地位仅次于当时的皇后辉发那拉氏,成为后宫之中的“二把手”。在此期间,他也先后为乾隆皇帝诞育两子一女,即皇三子永璋、皇六子永瑢以及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
当然,乾隆皇帝将苏氏册封为皇贵妃,与雍正册封年氏为皇贵妃的目的颇为相似,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病重的爱妃“冲喜”,而最终这两位帝王都没有如愿。也就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苏氏去世,乾隆皇帝为其上谥号为“纯惠皇贵妃”。
而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这位爱妃的思念与宠爱,乾隆皇帝专门下旨,为纯惠皇贵妃苏氏修建皇贵妃园寝,不仅打破旧制,为其营建了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更是在宝顶周围建有带马道和垛口的宝城,这也使其成为了清朝两座超越规制的两座妃园寝之一。
当然,为皇贵妃修建专门的陵寝,一直就是古之惯例,并不违制。况且,早在乾隆四年(1739年)的时候,乾隆就为当年抚养过他的两位康熙后妃,即悫惠皇贵妃佟佳氏以及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修建了著名的景陵双妃园寝,并没有像其父雍正对待敬敏皇贵妃章佳氏那样将其二人葬入康熙的景陵地宫之中。
“朕自幼令,仰蒙皇祖慈爱,抚育宫中,又命太妃皇贵妃、太妃贵妃提协看视。两太妃仰体皇祖圣心,恩勤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为两太妃千秋之后,另建园寝,令王大臣稽查旧例。”就这样,纯惠皇贵妃苏氏已然有了自己的一座独立园寝。
至于乾隆将继皇后辉发那拉氏,乾隆皇帝对其的态度则是充满了愤恨。
辉发那拉氏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嫁给当时还是宝亲王的乾隆皇帝弘历为侧福晋。乾隆皇帝登基后,在乾隆二年(1737年)册封为娴妃,乾隆十年(1745年)晋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1748年)晋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册立为皇后。
但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在第四次南巡途中,突然安排福隆安将继皇后秘密从水路送回京师,随后直接收回了辉发那拉氏手中的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一年之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继后辉发那拉氏便在凄凉与忧郁中病逝了。
至于辉发那拉氏皇后突然失宠并遭到乾隆皇帝厌恶和冷落的原因,直到直到十二年之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才予了自己的解释。
“孝贤皇后崩逝时,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年,乃册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且其立也,循序而进,并非以爱选色升。及其后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按照乾隆皇帝的说法,他并不是因为年老色衰而对继后移情别恋,而这一切都是辉发那拉氏咎由自取的结果,原因就在于其当众削剪头发。
要知道,按照当时的礼节,皇上和太后在世时削剪头发是在诅咒皇上和太后,这是大不敬的行为。而这也直接引得了乾隆皇帝的震怒,虽未将其直接废黜,但是却收缴辉发那拉氏四份册宝夹纸,算是彻底剥夺了对其的册封,辉发那拉氏的皇后之位也就这样“名存实亡”了。
而在辉发那拉氏去世后,乾隆不允许其葬入自己的地宫,与自己合葬,只是将其象征性的将她安葬入了纯惠皇贵妃的陵寝地宫中,并且不是安葬在正位,而是以偏位安葬。
与此同时,尽管乾隆下旨要以皇贵妃的礼仪下葬,但是实际上,只相当于一般嫔级妃子的标准进行下葬,而根据内务府档案显示,整个丧事仅用银207两,可以说是相当的寒酸。不仅如此,辉发那拉氏去世后没有获封任何的谥号,她也成为了清朝历史上唯一没有获得谥号的皇后。
这也充分表明,虽然乾隆皇帝没有下旨将辉发那拉氏的皇后之位废黜,但是其在乾隆心中,早已不是皇后了,因而也就“不配”享有皇后的殊荣与待遇。
至于庆恭皇贵妃陆氏没有葬入裕陵地宫,这完全就是嘉庆皇帝的“责任”了。庆恭皇贵妃陆氏出身并不高贵,而她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的后宫殊荣,靠的还是两位“贵人”的帮助。
第一位“贵人”,便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陆氏籍此晋封为庆妃。
第二位“贵人”,便是乾隆朝中期非常受宠的令贵妃魏佳氏,她也是嘉庆皇帝的生母。由于陆氏与魏佳氏保持了非常和睦友好的关系,并且尽职尽责的帮助魏佳氏抚养了幼年时候的嘉庆,使得其在没有诞育皇嗣的情况下,依然被乾隆皇帝封为了庆贵妃。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将皇位禅让给了嘉庆。与此同时,乾隆还追封了嘉庆的生母魏佳氏为孝仪纯皇后。
然而,众所周知,乾隆皇帝虽然已经禅位坐上了太上皇,但是依旧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此时的嘉庆皇帝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上却仅仅是个“三皇帝”,他的影响力甚至比不上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在此期间,嘉庆不仅要继续住在王府,所有事情也都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尽管嘉庆对于陆氏充满着怀念与感恩,甚至这份感情全然超过了其对待自己的生母魏佳氏,可在这样的情况下,嘉庆也是断然不敢将陆氏升格的事情搬上台面。
终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驾崩,嘉庆正式掌握大权。而在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四,嘉庆皇帝马上追封陆氏为“庆恭皇贵妃”:
“朕自冲龄,蒙庆贵妃养母抚育,与生母无异。理宜特隆典礼,加晋崇封,兹追封为庆恭皇贵妃。所有应行典礼,著该衙门查例具奏。”
可嘉庆毕竟不是雍正,他没有那么大的胆识与魄力来打破常规,将陆氏重新安葬进入裕陵地宫。况且,陆氏并无子嗣,嘉庆也不需要像雍正那样,为了安抚胤祥而厚待其生母,以使其全力辅佐。
于是,嘉庆皇帝选择了保持现状,陆氏虽被追封为了“庆恭皇贵妃”,但依旧不能享受同乾隆皇帝合葬入裕陵地宫的待遇。
综上所述,这三位后妃没有葬入裕陵地宫的乾隆后妃中,纯惠皇贵妃苏氏是由于太过于受宠而享受到了单独营建园寝的待遇;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则是因为皇后之位“名存实亡”,早已“不配”葬入裕陵地宫,只能以偏位,下葬纯惠皇贵妃苏氏的陵寝;而抚养过嘉庆皇帝的庆恭皇贵妃陆氏,则是因为其皇贵妃尊号并非乾隆册封,再加上嘉庆没有足够的魄力,最终也没有能够享受到如同怡亲王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这样的殊荣与待遇。
除此之外,其他品阶、地位较低的后妃,本身就不具备葬入地宫与皇帝合葬的资格,因而其只能葬入妃园寝之中。
所以,最终也就只有前文中所述的五位后妃葬入到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
你喜欢延禧攻略的魏璎珞吗?
感谢邀请。
我目前正在追《延禧攻略》这部剧,坦白而言支撑我追这部剧的两大动力就是帝后cp和魏璎珞不傻白甜的人设。对于帝后cp,当然就一个字概括就是:甜。对于女主魏璎珞就是:撕。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魏璎珞的人设的,主要是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点:魏璎珞不傻白甜。女主不同于大部分国产剧的傻白甜人设,这部剧的女主的智商一直处于在线的状态(虽然偶尔不在线,但是女主很快就能够纠正过来,这点还是要值得表扬哒)
第二点:魏璎珞的目的明确。比如一开始她进宫就是为了查出姐姐的死因,不管她如何历经波折,她都没有忘记过这个目的。相比较以前有些女主虽然也是抱着一定的目的而进宫,但是一遇到爱情瞬间把目的忘记的剧情简直要强的太多。
第三点:魏璎珞知恩图报。皇后娘娘对璎珞有知遇之恩,而且对她特别好。而璎珞就全心全意照顾皇后娘娘,而且对皇上也没有任何非分之想。这种知恩图报的态度让人完全讨厌不起来。
第四点:魏璎珞爱恨分明。魏璎珞对于爱情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喜欢就是喜欢,喜欢傅恒完全毫不掩饰。就连最后要跟傅恒分开,就算皇上罚她跪着去长春宫,她也勇敢承认自己爱过傅恒,这种敢爱敢恨的人设谁能不喜欢。
其实很多人喜欢《延禧攻略》,喜欢魏璎珞,大多都是看这部剧很解气,不像以前追个剧还比较憋屈。
以上观点都是个人的看法,欢迎跟我一起讨论交流哦!
谁满足了你对男人的审美?
邓伦!!!!!!!!!!!!!!!!!!!!!!!!!😍😍绝对是大伦子!!!!!!!!!!!!两年不曾失望过!!!![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