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汉的民族习惯有哪些
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汉的民族习惯有哪些?
一)花灯节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蕴涵生育风俗文化。流行于桂东岑溪、富川等县,已有百多年历史。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十,凡上一年添有男孩之家,要到社庙挂花灯。灯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上写吉祥谜语,内点油灯,逐日添油。
挂灯者众,社庙自然形成灯棚。添丁之家同日饮花灯酒,外公外婆给小宝宝送去衣服、背带、玩具,亲友、邻居赠衣服和红包致贺,共饮同欢。正月十六落灯。
(二)查日子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
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
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三)贺郎歌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
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
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四)坐红堂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
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
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五)讨钥匙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
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六)看屋
中国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
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
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七)黑房抢亲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
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
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十)拜堂彩语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
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流行于桂东北灌阳一带。时在农历七月初七。当地民间传说,是日晚织女将与牛郎相会,白天她梳妆打扮,胭脂香粉撒得满天飘香,故名。
届时妇女们取出衣服及箱子暴晒,并用盆装水,水中放几根青草以示百药,置户外晒温,叫做“晒香水”。据说穿了“香日”晒过的衣服,洗了“香水”可防瘟疫,促健康,并能使夫妻更加融洽恩爱,犹如牛郎织女一样。民间有“七月香,晒笼箱”之谚。
云南十三寨婚礼风俗?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结婚习俗,云南也不例外。云南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地区,结婚风俗也丰富多彩。
风俗一:婚礼当天,需搭一座青棚在男方家院子中间,并在棚子的正中间摆放喜神牌位,以此保佑婚礼平安顺利的举行。
风俗二:接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时,女方的兄弟姐妹及同辈好友会向男方前来接亲的人泼水,表达对新人的祝福。接亲队伍进入女方家后,男女双方互相展示给对方的礼物,如衣服、鞋子、被褥等物品。
风俗三:女方家招待接亲人,先喝茶水再喝糖水,寓意着先苦后甜,再由女方家的舅辈为新郎披红彩带。
风俗四:女方家的舅辈带着新郎,新娘则由兄弟背着一同前去女方宗庙祭祖。
风俗五:女方家请婚宴时,新郎要等所有宾客吃完离开后,方可接新娘回家,新人在前往男方家时,无论路途有多远都必须步行,不过近年来也有部分新人选择坐车的方式接亲。
风俗六:接亲队伍到达男方家,新娘必须在手持火把少女的带领下进入男方家中,并且新娘在呼你当天不得吃两家饭,由伴娘将女方家中带来的饭菜热给新娘吃。
风俗七:男方家婚宴结束后,在之前搭好的青棚中心烧一堆火把,然后宾客围着火把唱歌跳舞,新郎新娘也可以参与其中,往往是直接唱到天亮。
汉族语言风俗划分?
汉族主要主食饮食习惯以稻米和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汉族语言都是以汉语为主,文字都是以汉字为主。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蕴涵生育风俗文化。流行于桂东岑溪、富川等县,已有百多年历史。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十,凡上一年添有男孩之家,要到社庙挂花灯。灯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上写吉祥谜语,内点油灯,逐日添油。
挂灯者众,社庙自然形成灯棚。添丁之家同日饮花灯酒,外公外婆给小宝宝送去衣服、背带、玩具,亲友、邻居赠衣服和红包致贺,共饮同欢。正月十六落灯。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
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
三月三节日的由来?
农历的三月三,也叫上巳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原始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流行。古时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上巳,由于巳日大多在三月三日,魏晋以后,上巳节就定在三月三。
上巳节处于季节交替,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们容易患病,就会到水边沐浴,祈求祛除病痛和灾难。到了魏晋时代,除了水中沐浴外,还成了皇室贵族、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日子,这就是重要的习俗“曲水流觞”。
唐朝以后,上巳节逐渐淡出了。但在一些少数地区,它仍然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各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怎样过的吧。
能否用一句话介绍少数民族的习俗?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光是我们贵州就有很多的奇风异俗。
给牛过生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贵州务川道真一带的仡佬族同胞都要过一个“牛王节”,杀鸡备酒,敬奉牛王,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一天牛是主角,不用耕田犁地,还有主人家的糯米饭奖赏,感谢它一年的辛苦劳动。
正月十五“偷青”和八月十五“偷瓜送子”
黔东南黄平清水江一带的苗族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要去附近菜地偷菜俗称“偷青”。这一天主人家不会怪罪,还会特意留一些让别人来偷。八月十五中秋节,黔南一带的水族布衣族同胞要偷老瓜来煮糯米饭。还要偷瓜送给没有小孩的人家,让这家能够尽快添丁, 俗称“偷瓜送子”。
种姑娘树和酿姑娘酒。黎平,从江,榕江一带的侗族在小孩出生时,就要栽一些杉树,待小孩年满十八,把树砍了来办置嫁妆。还有女儿出生时釀一坛米酒,窖藏在地下或埋在池塘里,姑娘成人出嫁时才开窖启用。
藏在花蕊里的节日“姊妹节”。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在台江施洞地区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吃姊妹饭,跳踩鼓舞。游方对歌,挑选意中人。这也是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侗族的萨玛节:萨玛节是南部侗族地区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要祭拜他们的祖先“大祖母”。大祖母也是神灵的化身,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风俗遗存。
行歌坐月:这是侗族男女青年交往恋爱的方式,也称玩山或走寨。通过唱歌,互相倾吐心声。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坡上,在树下。女的纺线绣花,男的弹牛腿琴,以歌传情,互诉衷肠。
赛马和鱼包韭菜。黔南三都荔波一带的水族在水历的十二月(农历八月)要过端节。这一天要进行庄严隆重的祭祖仪式。要吃节日菜肴“鱼包韭菜”。除鱼之外,其他都是素菜,还要进行赛马比赛。这让人产生疑惑,贵州全是山地,怎么还有赛马习俗?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水族是一个迁徙民族,祖先从中原一带迁徙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