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山是什么山,山海关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天下第一山是什么山,山海关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古渝关在抚宁县东二十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山海关是由那些建筑组成的呢?山海关为什么又会被称会"天下第一关"?
(图)山海关旧照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西罗城等长城建筑。
(图)满洲时期的山海关城内鼓楼
(图)“天下第一关”巨匾
在箭楼之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天下第一关”巨匾,楼内外一共三块匾,一楼内悬挂的为原匾。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19米,高1.5米,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关于匾额是谁题的字流传有很多说法, 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两种:
一说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题。当地的民间传说中,说是他大笔挥毫之后,叫人把巨匾挂上城楼,一看,却发现“下”字少了一点,怎么办?正当围观者议论纷纷之际,只见萧显抓起一块麻布,揉成一团,沾上墨汁,往上奋力一抛,恰好就打到了点儿上,这一下,匾额就更显得气势不凡了。
二说是明代嘉靖年间武英阁大学士严嵩所题。书载明代严嵩所题的匾,每字大1.7米见方,一向藏放在关城东南角的魁星楼中。日寇攻破山海关时,将其掠往东京,并公开陈列。
(图)1929年山海关地图
(图)山海关长城旧照
山海关为什么被誉为“天下第一关”?
主要是从地理位置上,从山海关再往南,就是建筑在海滨上的老龙头,1990年以前这里曾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 山海关就是明长城的东北的第一座关隘。
(图)老龙头景貌
而且山海关从地理形势上,依山邻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贡,成为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史上“关”的代表称号了,代表最强之意。在高山大海相距7.5公里之间,长城纵贯南北,山海关城紧扼隘口。并且东有峻岭是一道天然屏障西的石河,成为一条自然壕堑,从而构成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地。
所以人们认为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中国历史上谁是首次在泰山封禅的人?
中国历史上,谁第一次在泰山封禅?为何要去?怎么又有人到嵩山封禅呢?
壹说到封禅,一定要看司马迁的《封禅书》。 《史记》一百三篇,五十二万多字,司马迁干嘛非要写一个《封禅书》呢,而且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第一部分,本纪,是五帝、三代、秦朝和几个帝王的事迹。楚霸王项羽,司马迁极其崇敬,他认为是应该放在与高祖刘邦齐肩位置的——他内心里,对这个当过“亭长”的小公务员多少不太以为然。所以,吕太后也进了本纪。第二部分,表,是三代以来的帝王世系和诸侯重臣年表,也即大事记。第三部分就是书,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排在第六,这一部分,是对周以来国家重大基本制度的记述。 也即是说,封禅,是当时流传下来的历代国家基本制度。
除了《封禅书》,还可以看看《汉书.郊祀志》、《续汉书.礼仪志》,以及更晚一点的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贰这几本书里,有的说,七十二个上古帝王曾经泰山封禅。都是谁呢?又语焉不详。反倒是司马迁最靠谱,他在《封禅书》里,借管仲之口,讲了一个十二人名单——
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三人,属于“三皇”那个时期的;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加上炎帝;禹、汤、周成王,属于“三代”。按照这个名单,传说中的无怀氏,就是最早泰山封禅的人了。无怀氏,中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东岳泰山)
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管子·封禅》,但这本书早已佚失了,只剩下一些文献里的引用。晋陶潜 《五柳先生传》说:“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唐前期大臣 尹知章 注曰:无怀氏 “古之王者,在 伏羲 前。” 宋罗泌 《路史·禅通纪三·无怀氏》:“ 无怀氏 ,帝太昊 之先。其抚世也,以道存生,以德安刑……当世之人甘其食,乐其俗,安其居而重其生。”其他别无更多信息,当作传说就好了。
但是,可知史书明确记载的,秦始皇、汉武 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这六个人确定是登过泰山,封过禅的。 (西岳华山)
叁干嘛要封禅呢?司马迁的《封禅书》开宗明义,说:“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意思是必须都这么干。
所谓“封禅”,可以拆开来解释——“封”,是在高山山顶积土为坛,祭天;“禅”,则为大山之下,小山之顶,寻一处场所,平整设墠(shàn),祭地。墠,原指整理荒地野土;禅字由墠字演变而来,专指整理土地进行祭祀的仪式。
司马迁说的明白,封禅不是普通民众的事,你爬一百次泰山也不能叫封禅,只有帝王才行。帝王这么干的原因——
第一,是表示天人合一。《周易》所谓天地人三才,帝王无疑是天和地之间的那个人——脚踏高山,离天最近;俯瞰大地,率天行事。
第二,是宣示主权。李零教授有个很搞笑但很恰当的比喻——老虎在这块儿岩石上蹭蹭,在那棵树下撒泡尿,干嘛,它是在宣示主权,说:这块地盘是我的。帝王封禅,其实不外乎也是这个道理,否则没事撑的爬那么高的山,即便花花轿子有人抬,仍然是蛮危险的,无非借此宣示——朕,奉天承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第三,是集巡查、办公于一体。借着封禅,帝王必定接见属地和周边主官,听取汇报,检查工作;遇到问题,现场办公,立马解决问题。 (南岳衡山)
肆其实,开封禅先河的,说是大禹比较说得过去。他是有文献记载的四处巡查的大官——即便不是帝王也是大头领。
大禹先是被舜任命顶替他爸爸鲧治水。自己扛着工具,由伯益和后稷辅佐,忙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累的小腿上的汗毛都脱落。前后十三年,“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于制服洪水。舜也因此让位于禹。此后,大禹仍然四处寻查,登泰山,涂山会盟各路诸侯,一直到崩于会稽。
大禹划定的九州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根据这九州,有了五岳四镇之说。
五岳,最早见于《周礼.春官》的《大宗伯》、《大司乐》和《礼记.王制》。所谓“岳”,古时写作“嶽”,意为“山之尊者”,就是最最重要的一等名山。《说文解字》里,“嶽”单指五岳,其他山不能称岳。
四镇,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司乐》。所谓“镇”,就是镇守九州的“压舱石”,镇尺、镇石都是这个意思。“四镇”,郑玄说是“山之重大者”,是二等名山。
原来五岳和四镇统称“九镇”,大约因为五岳山又高面积又大,而且位置重要,就自周代之初被分离出来单独叫五岳了,剩下的四个还叫“镇”。 (北岳恒山)
伍除了五岳四镇之外,古代还有一个重要说法,是“四渎”、“四海”。
所谓“四渎”,《尔雅.释水》曰:“发源注海者也”。“四海”,《尔雅.释水》说:“海者,晦也”——昏蒙一片,望不到边。所以在楚帛书里,“四海”写作“四晦”。四渎和四海,是重要的水系和注入之渊。
五岳四镇,加上四渎四海,构成了整个国土,古时称为“天下”,即所谓莫非王土的“普天之下”。“世界”,是佛教的说法,世指时间,界为空间。后来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被日本人用来和英语的“world”相对应。在中国古代,就叫“天下”。这是帝王的说法。“江山”、“河山”则为文人的用语,比如苏轼《赤壁赋.后赋》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江山不可复识矣。”不是帝王的人,随便说天下如何如何,那就快被杀头了。当然,唐时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里面说:“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人之天下”。这是说,天下不是你武家的,而是李家的。
五岳四镇四渎四海,形成于周初。这是因为,周朝,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王国,远远大于前面的夏和商。由此,也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什么是大一统呢?就是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权、统一的法律、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礼仪、统一的文化,包括统一的语言和文字。 这之后的帝王的封禅,就是宣示这样的主权、这样的“大一统”思想。 (中岳嵩山)
陆正因为五岳四镇四渎四海代表天下,所以,其也是一个集合概念——统称。也正因为是统称,里面包含的岳、镇、渎,不同朝代有所变化。四海没有变过。
唐代以后,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于是变成五岳五镇。
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是——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谁在嵩山封过禅呢?武则天。她公元690年称帝,改唐为周。695年,登嵩山封禅。然后以“万岁登封”作为自己的年号。现在的河南登封,就是拜武则天所赐留下的地名。
为何登嵩山?大概因为她那年已经年逾七十了,嵩山离新都洛阳比较近,真要跑到泰山去封禅,舟车劳顿,未必能够承受。另外,她改唐为周,重臣将领中反对势力不小,远离京城去封禅,很可能会导致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古代,交通实在不很方便。按照皇家礼仪,三年一郊祀,五年一封禅,这既劳民伤财,又是很折腾黄帝的事情。所以,汉武帝临终,告诫继位之人,以后考虑一下是不是还要这么干了。于是,后来汉代不少皇帝就没再搞封禅。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皇帝面对的局面好,国立昌盛,自己身体也行,他们就会到处寻查,不仅仅在泰山封禅,其他岳镇也有。
总体来说,封禅这种仪式,是秦皇汉武给历代帝王留下的遗产。王莽当政期间虽然不长,但他也留下了政治遗产,就是在国都修建祭坛,祭天祭地,不少古都的天坛和地坛,都是从他那儿继承来的。
你认为毛泽东诗词?
我认为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意境高。
诗词原文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廊,
问苍芒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诗词大意与意境
深秋,毛主席独自站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向北流去;遥望远处的群山红遍了,岳麓山的枫叶红了!;碧绿的湘江面上好多大船争相前行;雄鹰在空中拍击着翅膀;鱼儿在清沏见底的水里游着。看这大千世界,自然万物,宇宙亁坤,又谁来主沉泘、掌握命运?
毛主席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一九一三年一一一九一八年)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一起到桔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谈国事。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才华横溢的时候。大胆地评论国事,心忧天下,发表揭露黑暗,颂扬真理的文章。曾经到大江中心去游泳,激起的巨浪把飞快开过来的船都挡住了!
毛主席在二十二、三岁时利用两个暑假,走了九百多里,翻过五个县(湖南安化和涟源县留下了他的足迹)进行大规模的农村调查。于一九一五年九月袁世凱准备做皇帝时,毛主席印发反对袁世凱称帝的小册子,人心大为振奋。
毛主席学生时代就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有其非凡的举动。真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时候写的诗就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为什么泰山比泰安还出名?
泰山,国山,文化之山!
自传说中的黄帝起,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络绎不绝,登临泰山。或祈祷江山永固,国泰民安;或俯视天下,寄托雄大志向;或祈求生活安康,子孙满堂。
总之,中国人心中有一座不能不登的山,那就是泰山!泰山,寄予了国家之愿,百姓之望!
如此,泰山如何不声名赫赫?如何不闻名遐迩?
至于泰安,由于名称多有变迁,治所迁移不定,故而闻名不久,也在意料之中吧。
(下面的图片都是泰山之景,既有壮美,又兼秀丽,何其美哉!)
黄山和泰山相比?
我国地大物博,名山遍布神州大地,自古素有“三山五岳”之说。泰山是五岳之首,享有“五岳独尊”的美誉;“三山”之首的黄山,一峰一姿,一石一态,一松一画,到处是美意,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从古人的诗句来排的话,黄山为首,泰山为次。其实两座山各具特点,各有千秋。
【黄山在于“美”字】黄山之美,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意境之美。无论是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透出的浪漫之美,还是在雪花纷飞的严冬,处处银装素裹下的圣洁之美,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黄山一年四季景各不同,各有千秋,各领风骚!
春天的黄山万象更新。苍山黛石之间,百花竞开,杜鹃花尤为夺目。松枝吐翠,山鸟飞歌,到处是一派勃勃生机。黄山一到春天全身着绿,青翠欲滴;万花盛开,娇艳无比;百鸟欢唱,悦耳动听。
夏日的黄山一片清凉。黄山松葱茏如华盖遮阳;云雾缭绕黄山,或轻飘漫舞,或怒涛排空,瞬息万变;瀑布如万马奔腾,泉水如拨瑟叮咚,真乃避暑休闲胜地。满山苍翠欲滴,林间百鸟争鸣,别有一派盛夏的风采。
秋天的黄山浓妆艳抹。那青松、苍石、红枫、黄菊……调绘出一幅幅色彩缤纷的立体书卷,美不胜收。黄山秋色,别有种种胜景。秋高气爽,丹枫似火,草黄果熟。山下已经是浓浓的秋意,而黄山上的秋天还是那样林茂色鲜,鸟语花香,就像是“秋天里的春天”。
冬日的黄山银妆素裹。漫山遍野的冰雪之花,如冰雕玉琢,晶莹剔透。此时黄山的一大景观,即是雾松。黄山之冬,奉献给您一个童话般的仙境,或许在某一个早晨推窗遥望时,会突然发现窗外已经成了一片银色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棵棵树木像丛丛白色的珊瑚,就像诗人所说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时的黄山一改往日葱茏苍翠的面貌,到处一片洁白无暇的晶体,就像披着无数晶莹剔透的“珍珠”,美丽极了。此时的黄山,就像是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1990年12月12日,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黄山的评价是: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
【泰山在于“雄”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直接道出了泰山的雄伟,被古人认为五岳之首,无数名人雅士登过泰山,时刻众多闻名天下,有的为帝王亲制,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封禅也是泰山特有的一种文化,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称作“封”,报地之功称作“禅”相传秦七十二代帝王封禅泰山,给泰山增加了神秘色彩。
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是我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因为气势磅礴称为五岳独尊,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也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自古便被视为是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
从夏、商时代开始,各朝代的皇帝登上皇位后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据记载,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泰山也成为我国古代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
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千古绝句。
泰山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