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的原理,历史上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是如何试制制造及发明飞机的

2023-08-25 02:15:03 81阅读

机枪的原理,历史上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是如何试制制造及发明飞机的?

美国的莱特兄弟梦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从古至今,想飞的人绝不只他们两个,但是他们兄弟二人第一次圆了人类想飞的梦。

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哥哥威尔伯·莱特生于1867年4月16日,弟弟奥维尔·莱特生于1871年8月19日。他们的父亲密尔顿·莱特是一名牧师,收入微薄,但为人正派,心地善良,而且知识丰富。兄弟二人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喜欢读书和思考问题,动手能力也很强。

机枪的原理,历史上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是如何试制制造及发明飞机的

威尔伯莱特

奥威尔莱特

儿时启蒙

一次,父亲从欧洲回来,给兄弟俩带回一件直升飞机玩具,可把他们乐坏了。他们除了读书学习和帮助母亲干活外,便一起拿着玩具飞机来到一片开阔地上玩了起来。飞机是用陀螺制作的,以橡皮筋作为动力。一般总是弟弟把飞机稳稳托在手中,哥哥则拧紧橡皮筋,然后猛地一松手,小飞机便“噗噗啦啦”地飞过头顶,向远方滑翔过去。

久而久之,兄弟二人对玩具本身丧失了兴趣,而是把它拆散,两人凑在一处观察它的构造。然后不约而同地到做木匠的爷爷那里找一些边角余料和斧凿等工具,自己动手做起了玩具飞机,一架,两架……一个多月过去了,沙地上整整齐齐摆了一排“直升飞机”。谁也没想到,从此兄弟二人与飞机结下了缘分。

飞机研发的背景

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热气球和飞艇等飞行工具,但都不是很理想。因为气球升空后飞行速度、方向完全取决于风力、风向;而飞艇自身虽然有动力和方向控制装置,但其体积过于庞大(有时它长达数百米,直径也在几十米),控制起来极为不便。于是人们开始研究新的飞行器。

莱特兄弟研发飞机的开始

当时在德国已有李林塔尔制造出滑翔机。消息传到美国,莱特兄弟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首先通过报刊、杂志和图书资料广泛搜罗有关飞机的情况,同时也学习一些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知识。

第一架飞机的出现

一段时间后,他们尝试着造了一架双翼滑翔机。这架飞机能飞到180米的高度,还可以在空中转变方向。莱特兄弟不会满足于先进的滑翔机,他们开始考虑给这架飞机加上发动机。可是经测定,兄弟二人发现它最多能载重90千克,而当时通用的发动机最轻也得140千克。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他们找到机械师狄拉,三人一起设计制造了一台重70千克的发动机,该发动机具有12马力的功率。莱特兄弟把这台发动机安装在自己的飞机上,并且赶制了两叶推进式螺旋浆,在发动机与螺旋浆之间以链条相连。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初步完成。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的首架飞机“飞行者I号”试航。这天早上,他们先把飞机拖到了海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然后由奥维尔登上飞机,启动了发动机。在马达的轰鸣声中,飞机向前冲去,飞机的滑行速度越来越快。终于在众人的欢呼中飞离了地面,升到空中约3米的高度,12秒钟以后,“飞行者I号”安全着陆,飞行距离超过30米。时间太短了,距离太短了,但它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稍后,兄弟两人又轮番驾驶“飞行者I号”试飞了几次。其中滞空时间最长为59秒,飞行距离为260米。1904年,莱特兄弟制出了改进的“飞行者Ⅱ号”。它的滞空时间延长到5分钟,可连续飞行5千米。

飞行者Ⅱ号的出现和军方的涉足

其后,他们在“飞行者Ⅱ号”的基础上推出“飞行者Ⅱ号”。它可以在空中连续飞行半小时,飞出40千米的距离。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连创佳绩,逐步引起了美国军方的兴趣。

军方组织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他们的基础上研制军用飞机。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飞机的发展步入快车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飞机时速已达76千米,飞行距离已增加到186千米,具备实用价值。

莱特兄弟一生效力于飞行事业,甚至都未曾结婚,为人类运输工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配一个视频,希望能帮到你(公众号:微型灯):

机关枪的子弹怎么连接的呢?

机枪子弹的的供弹大体分为弹容式、弹链式。

弹容式即弹匣、弹鼓、弹盘这类,子弹无需连接,直接塞进弹容中即可。

如美军M249机枪就可以插弹匣,二战的苏军DP28“大盘机”也是鼎鼎有名,我军的班用机枪标配弹鼓。

弹链式,顾名思义,将子弹通过结构联系到一起,形成长长的子弹链条,直接压入机枪发射,能提供持续性的火力,一口气打出几百发子弹。

弹链要分类的话,可分为帆布弹链、不可散弹链,可散弹链。

帆布弹链是马克沁的专利,他在发明并申请了马克沁重机枪专利时,同步开发和申请了机枪帆布弹链专利。

帆布弹链结构很简单,就是个厚帆布条,中间用金属扣住(或铆钉、缝纫都可以),每个空档可以塞进去一枚子弹,每3发有个长金属条提供定位参考。

这种弹链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但用久的话可靠性就会变得非常差,重量还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装备马克沁的国家仍在不同程度的使用这种弹链。

美国人为了不踩马克沁的专利雷区,也开发了自己的帆布弹链。

采用30-06弹药的美式勃朗宁机枪虽然外观与马克沁比较像,但二者区别还是很大的,比如勃朗宁M1917使用的弹链与马克沁就不一样。

美国人的设计更轻盈简洁,弹链布条非常的小巧,而且支持打完就扔,不然留着上吊也可以。浸了泥水、霉烂的勃朗宁布弹带非常不好用,这种250发一条的弹带二战时恒产了4000万根,就是给他们打完扔的。

法国人连雷区的边都不想碰,所以给哈奇开斯机关枪开发了保弹板,这也算是种比较独特的供弹装置。

哈奇开斯的保弹板以24发为一板,金属制造,子弹直接卡在弹板上的金属卡位上,打的时候一板接一板的往上送。

法国人后来改进了哈奇开斯的保弹板,将整条直尺般的硬弹板从中间打散成一节一节的,变成了3发的小弹板。这些小弹板一节一节的连起来,可以拼成特别长的弹链。

于是它成了不可散弹链的祖先。实际上,法国人正是不可散弹链和半可散弹链的先行者。

使用金属不可散弹链的机枪非常多,而且很好辨认,因为弹链不会散掉,它们与帆布弹链的机枪差不多,弹链都会这边进那边出,有时候这是种麻烦。

你问这些子弹怎么连接的?看仔细了,子弹卡位之间互相用活动的金属环扣在一起,形成类似活页的链接。

当年德军MG42使用的就是典型的不可散弹链,打空的弹链会挂在机枪的另一侧,所以不可散弹链会增加武器的重量。

后来德国在开发MG3机枪时,改用了北约制式的弹药,也就跟着应用了美国的M13可散弹链。不过,MG3通用机枪兼容两种弹链,使用不可散弹链并不影响什么。

可散弹链采用的是更精巧的“组合”方式搭扣在一起,这种结构其实也并不复杂,它是个品字形的连续卡扣,一只脚卡住前面一颗子弹,两只脚卡住后一颗子弹,不停地连续下去,即可形成活动的链条。

因为这种特殊的搭扣属性,可散弹链在打完后,会随着飞出去的弹壳分散掉,等于机枪一边吞弹链,一边将弹链掰开吐出去,这样就不需要像不可散弹链那样还挂着长长的空弹链碍事儿。

最后还有种输弹式也得说说,这种结构多用于需要在极端环境下(如经常震动)稳定供弹,或者极高速供弹。

如M134米尼岗机枪就使用了半刚性输弹带,它包裹了一条弹链,将弹链安然地送到枪膛中。如果不使用这种工具,快速入膛的弹链会有伤人的危险,也容易被射手的活动影响,导致供弹故障,要知道这挺机枪的理论射速是每分钟6000发。

除了MG42世界上还有那些通用机枪?

所谓通用机枪,就是兼具轻重两用机枪特征和性能的机枪,因此又称轻重两用机枪,德国人率先发现,因为《凡尔赛条约》禁止战败国德国军队拥有冲锋枪和重机枪,所以就研制了MG-34机枪,绕过条约对德军的制裁,对外宣称是一挺通用机枪,而不是重机枪。

因此,MG-34是世界上第一挺通用机枪,随枪附有两脚架,此状态时,就是一挺轻机枪,有效射程800米;当套上笨重的三脚架时,就是一挺重机枪,有效射程1000米。

在MG-34基础上德国改造提升采用了大量冲压件的机枪,被命名为MG-42通用机枪,采用弹链供弹,这两挺机枪一直服役到二战结束,是德国军队步兵最主要的火力支援枪械,尤其是其中的MG-42通用机枪以其高射速成了一代名枪,成了盟军士兵的恶梦,美国大兵增其“希特勒电锯”之绰号。

MG-34开了通用机枪之先河,由于具有重机枪射程远、威力大的优势,又兼备轻机枪携行方便、机动灵活的特点,是机枪家族的后起之秀,二战以后,有的国家研制装备并出口了通用机枪

MG-3:由其前身MG-42通用机枪改进而成,口径由7.92毫米改成了7.62毫米,莱茵金属1959年生产,最早西德军队将其命名为MG-1,改进型为MG-2,1968改进版命名为MG-3,并正式列装军队。

此枪长1.225米,将有效射程提高到了1200米,含两脚架枪重11.5公斤,100发弹链供弹,战斗射速每分钟250发。

M-60:美国在MG-42通用机枪的基础上,于1957年研制成功并装备美军第一挺通用机枪,采用7.62毫米口径,枪重10.51公斤,三脚架重6.8公斤,有效射程1000米,100发弹链供弹,具备结构紧凑,火力强大,用途广泛,重量较轻等特点,有是西方国家军队大量采购装备的一挺通用机枪。

PK/PKM:AK-47突击步枪发明者卡拉什尼科夫研发,上世纪60年代装备苏联军队,全枪长1.19米,采用采用7.62毫米口径,枪重12.6公斤,改进型10.6公斤,有效射程800(轻)-1000(重)米,战斗射速每分钟250发,采用100发或200发弹盒供弹。

此枪装备了华约组织国家军队,具备结构简单可靠,密封防尘性好,大量采用冲压、铆焊结合件的特点;中国军队小范围装备的80式通用机枪,就是在苏制PK通用机枪基础上研发成功,大量用于出口创汇。

MAG :比利时FN公司研制,发射7.62×51毫米北约口径步枪子弹,弹链供弹及气动式操作,被全球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所采用,在全球各地的武装冲突中被广泛使用,是一挺非常有名的通用机枪。

此枪,属于那种出了名的可靠、结实、耐操,尽管采用铆钉作为主要结构方式,其实是一种并不先进的手段,但用在MAG身上感觉还可以,但其份量作为车载机枪显然还行,但徒步作战显得有点沉。

88:口径5.8毫米,全球第一挺小口径通用机枪,显得非常特立独行,硬性小口径枪族化诞下的怪胎,好在产量不高,早已停止生产,军工也承认是一挺研发失败的通用机枪。

全枪重11.8公斤,有效射程1000米,150/180/200/250发弹箱供弹,原本打算作为连级火力支援武器,因远距离射击精度差的原因,目前已下放步兵班,实际上成了一挺班用机枪,谁都不愿驮载或配上笨重的三脚架。

现在,通用机枪的含意已不仅限于轻、重两项功能,而且还指携行和车载两种机动方式;北约的通用机枪既能利用两脚架、三脚架在地面使用,也可作为车载武器使用,以满足步兵大都乘步战车或越野车机动作战的要求。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

为何二战前后全世界都在仿制捷克式机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967条回答。

所谓讨论历史不能超越时代。

在二战那个时代,ZB26轻机枪还是非常优秀的。

ZB26轻机枪的优秀并不完全是性能的优秀,还在于设计理念的优秀。

相比当年的大部分轻机枪,ZB26机枪做到了几个特点:

第一,可以快速更换枪管。

当年很多列强将轻机枪作为一种自动步枪使用,而不是真正的机枪,所以火力持续性很差。

比如苏联的DP轻机枪,美国的BAR轻机枪,日本的歪把子轻机枪都不可以更换枪管。

以DP轻机枪为例,最多连续射击300发子弹就必须停止射击,冷却枪管。

而在激战中,DP轻机枪实际射速也,可以达到每分钟80到90发/分钟。

也就是说,DP轻机枪全速射击约4分钟,就必须停止射击冷却枪管。

诚然,轻机枪在很多时候不需要重机枪那样持续压制火力,但进行持续压制射击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那么,如果让DP轻机枪同捷克式对射,那么捷克式就可以在持续射击中轻松压倒对方。

这是非常先进的设计理念,后来很多国家也都学习了这个技术。

第二,弹匣供弹。

不要小瞧弹匣供弹,在ZB26时代轻机枪的供弹是五花八门的。

比如DP轻机枪是采用弹盘供弹,歪把子轻机枪采用漏斗式供弹,只有BAR轻机枪也是弹匣供弹。

事实证明,DP轻机枪的弹盘虽然能够容纳47发子弹,装弹量大,但问题很多,比如可靠性很差、导致枪支前重后轻影响射击、战时装填困难等等。

二战以后,苏军就没有采用弹盘这种设计了。

至于日本歪把子的漏斗供弹更是垃圾,故障百出、效率低下、人机功效极差,后来也被淘汰。

其实诸如法式轻机枪还有弹排供弹,也是供弹效率低下、操作繁琐,被淘汰了。

ZB26轻机枪采用弹匣供弹,最大特点就是甚至可以一个人操作。轻机枪手自己携带几个弹匣,就可以独立作战,不需要副手协助。

同时实战效果好,扛着机枪带着弹匣,就可以轻易跟随普通士兵前进或者撤退,可以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持。

而且弹匣操作简单,即便是没有受过轻机枪训练的士兵稍微训练,就可以使用机枪射击。诸如歪把子之流,没有长期训练过的士兵根本就用不了。

最重要的是,弹匣的可靠性非常高,故障率极低。虽然ZB26轻机枪的弹匣装弹只有20发,但由于可以快速换弹匣,所以问题也不大,自然布伦轻机枪就改为了30发。

就弹匣设计来说,ZB26轻机枪是非常先进的,所以布伦轻机枪到今天还装备印度等部分国家军队。

第三,极高的精度。

ZB26轻机枪的精度是很不错的,可以说是精度最高的轻机枪之一。

在各国老兵手中,ZB26轻机枪采用单发或者两三连发射击,可以达到枪响人倒的水平。

在进攻的压制性射击中,ZB26轻机枪可以精确封锁敌人碉堡的枪口。

这种高精度,是同ZB26轻机枪优秀的射击分不开的。

而二战同今天是有区别的,步兵班火力较弱,对于轻机枪是非常依赖的。

ZB26轻机枪在保证火力持续性的基础上,还保证了优秀的射击精度,就足以满足实战的任何需要。

作为一款上世纪20年代设计的轻机枪,当时轻机枪的理念还不成熟,ZB26轻机枪就做到了相当完美。

它唯一的弱点就是结构较为复杂,同时弹匣装弹较少,但复杂的程度有限,加上轻机枪都是有副手协同轻机枪参战,可以迅速帮助换弹匣,所以20发弹匣并不是大问题。

总之,站在二战角度,ZB26轻机枪就是一款极为优秀的轻机枪。

麦德森机枪怎么样?

迈德森的自动原理属于枪管长后坐+枪机摆动式闭锁,这种结构原理非常的鬼畜,但可靠性倒是不像同样是枪管长后坐的绍沙那么糟糕,因为他的机匣设计和绍沙完全不一样。而且从某种角度来看,长后坐带来的大质量后冲对可靠性还有一定加成。

但他也有长后坐原理的通病,射速慢...只有450发/分每秒,这对于机枪而言不合格。另外枪管长后坐以及开膛待击的模式让它的精度也不咋地。

至于弹鼓弹链,没有。首先弹链对于迈德森而言不现实,他机匣很短,没有足够的空间冗余去搞个拨弹杆。而弹鼓的话理论上可行(只要供弹口和弹匣一样),但考虑到它的准心位置在弹匣右侧。如果说是用弹鼓的话可能会挡视野,因此我也没看到过有弹鼓供弹的迈德森。但如果说改变照门准心位置,然后自制一个弹鼓理论上是可行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