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柱国是什么官,牛角挂书是何意
上柱国是什么官,牛角挂书是何意?
“牛角挂书”形容刻苦攻读。
此典出自《旧唐书·李密传》:“密大喜,因谢病,专心读书为事,时人希见其面。尝欲寻包恺,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捉牛绳,一手翻卷书读之。尚书令、越国公杨素见于道,从后按辔蹑之。” 隋代人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本是辽东襄平人。父亲李宽,在隋朝任上柱国、蒲山公,迁徙为京兆长安人。李密小时候非常聪敏,一次,隋炀帝见了他,对许公宇文述说:“刚才站在左边仗下的黑色小儿是谁?”宇文述回答道:“那个小儿,是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叫李密。”隋炀帝说:“那个小儿的眼光与常人很不一样,不要让他在我跟前转来转去的。”有一天,宇文述对李密说:“贤弟聪敏异常,应当以才学取官,不要再干宿卫之类的事了。” 李密听了宇文述的话以后,满心欢喜,于是就声称自己有病,不能再担任宿卫了。他一心以读书为业,闭门不出,苦心钻研。他听说饱学之士包恺在缑山,就去寻访从学。他骑着一头黄牛,以草垫为鞍,把一部《汉书》挂在牛角上,一手牵革带,一手翻书,吟读不已。尚书令、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有人对读书这么痴迷,从后边骑马赶上前来,问道:“你是何处书生,如此专心读书?”李密认识越国公杨素,就下牛再拜,自报姓名。杨素又问他读什么书,李密回答道:“我在读《项羽传》。”越国公杨素感到很惊奇,就同李密交谈起来,十分高兴地对自己的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我看李密的见识和气度,你们都赶不上。”于是,杨玄感一见倾心,就与李密成了好朋友。李世民爵位?
在登基成为皇帝之前,李世民身上的主要官职和勋位有秦王、太尉、司徒、尚书令、中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蒲州都督、上柱国、十二卫大将军、天策上将等。
这时候的李世民已经在事实上是功高震主了,接下去的发展,要么就更进一步,坐上皇位,要么跌落深渊,万劫不复。
上驻国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经常看电视剧的同学们有时会听到古代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官职,叫“上柱国”。仅从字面上看,这个官职的名字的确很会让人把它和丞相、宰相联系起来。但事实上,上柱国这个官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拉风,但是职位也确实不低。
上柱国的官职最先是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所设,是统帅军队的最高职位,处于令尹之下。令尹是国家的最高官职,统领文武,但上柱国只是外出打仗时统领军队的最高长官。比如楚国的令尹昭阳就做过上柱国这个官职。在战国时期,上柱国是握有军队实权的职位,必须要有军事很强的军事能力才足以担任。
南北朝时期的上柱国
春秋战国后上柱国这个职位就被取消了,从秦汉、魏晋后到了南北朝之时上柱国的职位又开始授予有军功的将军。当时北魏孝庄帝因朱尔荣有翊戴之功,封其为上柱国将军;西魏文帝以宇文泰有建中兴之功,封其为上柱国。值得一提的是,除去宇文泰外,魏文帝还陆续封了七个人为上柱国,史称“八柱国”。但宇文泰为“八柱国”之首,位极人臣。
隋唐时期的上柱国
隋唐时期,上柱国的职位已经没有实权,仅仅是皇帝赏赐有功之臣的一种荣耀。这样说吧,就类似于今天的“一等功”、“二等功”。但唐代把功勋的等级分为十二等,最高等级是“上柱国”,其次是“柱国”,而且获得这种功勋时只看功劳,不看自身的官职级别,就是说从士兵到将领都可以获得各种勋级。
五代时期的上柱国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上柱国的授予又有了新的变化,但还是以授勋为主。规定文官只要官阶够高,就授予柱国,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在某个时期可授予上柱国;武官可以不用太高的官阶,但必须陆续积累战功,战功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授予上柱国。看来,五代十国期间,文官也可以作为上柱国了。
明朝的上柱国
明朝的上柱国也延续了历史上的惯例,以功劳获得的大小来授予。明朝的时候授予的上柱国分生前授予和死后追授。生前获封上柱国者,只有两人,而且都是首辅。一个是嘉靖皇帝时期的首辅夏言,一个是天启皇帝首辅叶向高。在死后能够追授“上柱国”的明朝有四个人,一个是明朝初年的名将常遇春、一个是明朝初年军事才能和人品俱佳的吴良,一个是永乐年间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一个是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明朝授予的上柱国是把一个人的资历、能力、官阶、服务朝廷时间都考虑在内,含金量是十分高的。
上柱国的名称从春秋战国开始,到明朝末期终止。起先是为了统帅军队设置的官职,后来演变为一种功勋的名称。
以后看电视剧别再搞混了。
贞观大闲人李元吉是谁?
李元吉(603年-626年7月2日),本名李记劼,改名元吉,字三胡,性别男,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四子,母为太穆窦皇后。
为人骁勇,猜鸷骄侈,擅长使用马槊。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时,领军留守太原,封姑臧郡公。唐朝建立后,封为齐王。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南侵并州时,纳长史宇文歆之计,弃守太原,逃归长安。唐朝初年夺嫡政治斗争中,支持隐太子李建成,主动安排刺杀李世民,为李建成所阻。
跟随李世民东征洛阳、讨平刘黑闼,屡立战功,拜上柱国、司徒、侍中、并州都督、检校左卫大将军等官职勋位。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随从隐太子李建成一同遇害,时年二十四岁。五子全部赐死,妻子杨妃纳入宫中。贞观二年,追封巢王,谥号为剌。
唐朝大臣的等级?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
爵:亲王、公主。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唐朝官员品级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唐朝官员品级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唐朝官员品级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唐朝官员品级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唐朝官员品级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