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儒家思想几几年才彻底消失
儒家,儒家思想几几年才彻底消失?
具体的说是1905年,即清光绪三十一年。这一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考试。
这时西学横行,有不少西方学校已经如春笋般在中国建立,儒家思想也没落了,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儒学后,儒学更加没落。这时的儒学应该是彻底地丧失了它的正统地位。
何为儒家五圣?
儒家五圣指的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颜子,即颜渊(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
3、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4、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5、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被后世尊为“亚圣”。
儒家思想合理性和不足?
儒家思想的合理性: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谐统一。
儒家思想的缺陷和不足:
其一,过度强调道德的作用,相信“人人能成为圣人”。
儒家文化中,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都强调道德的作用,而程朱理学更是把儒学的“三纲五常”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儒家的纲常伦理即是现实社会的天理,这有其合理的方面,如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
法律与道德都是现实社会的规范,而法律是强制性的规范,道德是非强制性的规范。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度强调道德而忽视规则的社会,必然是虚伪的社会。以“道德至上”,不利于法律建设,更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其二,缺乏民主精神,抑制个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儒家文化中虽然重视民本思想,如反对
儒家精神四个内涵?
儒家精神的内涵是仁、义、礼、智、信。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义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空谈误国都是儒家?
由于不可言说的种种原因,儒家思想如今被严重误解,很多儒家人物形象也被扭曲,与此同时由于商鞅变法的名气,法家在大众心里的形象普遍比较高大。其实,如果你仔细阅读儒家经典和法家经典,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事实远非如此。
先说儒家对于儒家,我们最需要明确的一个事实就是,儒家思想不等同于孔孟思想。在孔孟之后的几千年里,很多后世儒学大家的思想并不贴合孔孟之道,甚至远远背离了孔孟之道,比如西汉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理论,就是对孔孟思想的极大扭曲,后人可以以此批判董仲舒,但不能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顶糟粕的帽子扣到孔孟的头上,因为孔子孟子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
孔子只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这句话的意思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孔子强调的是君臣之间要相互尊敬,绝不是君对臣单方面的压迫。在这个问题上,孟子的思想就更激进了,他的原话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认为,如果君主把臣子看作草芥,那臣子就可以把君主视作敌人。
对于儒家的第二个误解就是空谈误国。孔子孟子在主张仁义之外,都有自己具体的施政手段,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明确说人伦教育的前提是发展社会经济,要公平合理地丈量土地,使民各司其业。即便是理学创始人朱熹,他也是个实干家,他创办的“社仓法”对于保障底层百姓的生活有巨大作用,不仅在当时成为一国之法,即便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些东南地区的“朱子社仓”仍然在发挥作用。
所以,如果仅仅因为在某些王朝面临崩溃时,儒家官员拿不出有效解决方案就说儒家空谈误国,就太不公平了,因为自汉代以来的所有王朝,任何一个盛世的开创,都少不了儒家弟子的实际参与。
在封建帝制时代,王朝的兴衰起落自有其规律,而且多数王朝是“外儒内法”,或者儒释道并用,如果把每个王朝的没落责任都归咎到儒家身上,显然过于草率了。
再说法家如果你读过商鞅和韩非子的大作,就会明白法家的实质是什么,法家准确来说更应该被称作“权术家”。其核心思想固然有公平、公开和公正,但其根本目的是国家和君王的意志,为了实现君主意志而立法,然后将王法用残酷手段推行下去,把国家迅速变成战争机器,最终实现君王意志。
商鞅的《商君书》里专门有《弱民》一篇,里边的“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等言论,比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观点不知道要可恶多少倍,其对思想的荼毒简直罄竹难书。
在《韩非子》这本书里,也有《八奸》一篇,在韩非子眼里,有八类人是君主需要严密监视,用权术加以控制的,分别是“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四方”,基本社会上的所有亲情和有温度的情感,在韩非那里都要变成冰冷的,所有美好的情感都要被“尔虞我诈”所替代。
所以,这样的法家,就算实干,难道是值得推崇的吗?
结语儒家相比法家,可能在某些方面是趋于理想化的,但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社会,难道不需要理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