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智退司马懿,三国中司马懿与诸葛亮到底有没有交手过

2023-08-23 10:45:05 86阅读

孔明智退司马懿,三国中司马懿与诸葛亮到底有没有交手过?

三国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到底有没有交过手?

孔明智退司马懿,三国中司马懿与诸葛亮到底有没有交手过

交过手的!《三国演义》就不说了,交手许多次!正史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交手过三次。

正史《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简单,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提到司马懿。

《晋书.帝纪.第一章》记载,司马懿和诸葛亮有三次交手记录:

第一次,争夺孟达,双方斗智,司马懿胜!

孟达本来是蜀国将军,因关羽大意失荆州没有施救,惹怒刘备,叛汉降魏。司马懿认为孟达是两面派,不可重用,未被采纳。孟达被封为新城太守,并封侯。

刘备死后,孟达果然暗通吴蜀,准备暗中配合诸葛亮北伐。诸葛亮讨厌孟达反覆小人,又怕孟达背后捣乱,就想用计促成孟达抓紧叛魏降汉。

因为孟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诸葛亮就派郭模诈降申仪,然后把孟达准备叛魏的消息泄漏出去。孟达见计划泄漏,大惊,准备加速叛魏步伐。

司马懿听到消息后,怕孟达真的起事,立即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给孟达,信中大意是魏明帝曹叡非常信任孟达,认为郭模泄漏的消息不过是诸葛亮的反间计罢了。孟达接信后大喜,以为曹魏没有识破他的叛魏计划,遂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没有立即起事。

而这边司马懿却快马兼程,两天的路一天跑完,以最快速度赶到新城,进攻并斩了孟达,把孟达反叛的隐患消灭在萌芽!

《晋书.帝纪.第一章》: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第二次,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交手三次,诸葛亮三次皆败。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围魏将贾嗣、魏平。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驻扎在长安,总督雍、凉三州之军事,带领张郃、费曜、戴凌、郭淮讨伐诸葛亮。这个过程中,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手三次:

其一,诸葛亮率兵将到上邽割麦。曹魏诸将都害怕,司马懿说,诸葛亮顾虑多、决断少,必定先稳固好大营,然后再来割麦,有两天时间我就能赶到。于是司马懿星夜急行军,诸葛亮望尘而逃。诸葛亮是否割到麦?三国演义说诸葛亮陇上妆神,割到了。正史不详,应该割到了……这次其实没交上手,《晋书》认为司马懿不战而屈人之兵,胜了。

其二,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汉水之南相遇,司马懿派牛金引诱诸葛亮,刚一交手,诸葛亮就退兵了,司马懿追击诸葛亮至祁山。

其三,诸葛亮屯兵卤城,据南北两座山,又堵水筑围墙。司马懿攻破蜀汉的营垒,诸葛亮连夜逃跑,司马懿追击,大破汉军,斩首俘虏上万人。

《晋书.帝纪.第一章》: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最大战果是木门道箭射张郃。而这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是李严督办粮草不力,诸葛亮粮尽退兵。

晋书所记的这三件事是真是假还有待考证,但这次诸葛亮和司马懿交过手是肯定的。

第三次,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两人在五丈原相持,期间有小规模交战,后来诸葛亮病死,司马懿惊叹诸葛亮奇才。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十万出斜谷,对曹魏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

魏明帝曹叡派秦朗率骑步兵2万协助司马懿,迎拒诸葛亮。曹魏诸将皆要在渭水北面扎营,因为面水扎营,可以阻止诸葛亮渡河。司马懿说老百姓收获的粮食都在渭水南面,渭南是兵家必争之地。于是魏军渡过渭水,背水筑堡垒扎营。

司马懿派周当领军屯兵阳遂以引诱诸葛亮,后又派郭淮、胡遵协助周当。诸葛亮果然来攻阳遂,双方在积石大战,诸葛亮无法前进,还军五丈原。

司马懿派奇兵偷袭诸葛亮的后面,斩首500多人,俘虏600多人,缴获牲口千余。

魏明帝曹叡认为诸葛亮远道而来,利在速战速决。就让司马懿稳重一点,拖住诸葛亮,以待蜀军生变。

诸葛亮连续挑战司马懿多次,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又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饰。司马懿佯装大怒,向魏明帝上表请求出战。魏明帝明白司马懿的意思,就派辛毗持天子节杖到司马懿军中做军师,以制止司马懿出战。

双方对峙百日,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汉军队退去。司马懿观看诸葛亮留下的营垒,连声称赞,真是天下奇才也!

《晋书.帝纪.第一章》: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这次交手,诸葛亮好不容易不缺粮了,但是缺“命”,诸葛亮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是司马懿厉害还是天意如此?

谢邀!

诸葛亮六出祁山都以失败告终,本人认为诸葛亮在军事上远不及司马懿,才导致六出祁山没有成功,而损失惨重,还连命都搭上了。

先看看刘备,孔明集团能否代表汉朝而自称蜀汉,最起码的是汉献帝政权还在,曹魏才师出有名,别说什么正义,其它组织在当时纯属乱臣。

诸葛亮六出祁山可说是三国时代的精典片段,又以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是精典的精典,解放前就搬上了舞台,由京剧大师,马,杨,谭富英等把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把孔明演饰得淋漓尽致。司马懿三十兵大军兵退三十里,在这里就夸大诸葛亮了,其实第一次出祁山诸葛亮就以惨败结束,这都是曹真,司马懿的杰作,其失败的原因用人不当,这里马谡与张郃的战事就不说了,观众谁都知道结果。

最后一次北伐司马懿顶住了内部压力,就用一个字(堵),并非司马懿怕战,战诸葛亮也无必胜的把握,主要回去无法面对后主及众人,还有益州士族反对派,忙着准备了几年,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结果呢?连曹魏的毛发都未碰上,司马懿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策,不损一兵一卒,这是什么概念呢?而司马惯用的长途奔袭在这里放着,以静至动,诸葛亮哪有不输的道理。

知己知彼,审时度势。

刘备,诸葛亮自打汉旗号时,就已把自己推到火山口上了,他们不管有无能无力必须北伐,因为蜀汉是《正统》,不灭《曹贼》自己圈块地封王不和《曹贼》一样吗?

结束语:过去的蜀汉成都交通闭塞,人口凋零,内部混乱,荆州,益州,刘备本部势力不团结,从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的结果看,将士都是一轰而散,益州人不愿意去为所谓的北伐拼命,诸葛亮为了兵权,挤兑能文能武的李严,来稳定内乱,愚忠于刘备,北伐本生就是一种以卵击石的争斗,曹魏势大,司马懿军事高出诸葛亮多多,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是在情理之中,再见!

如果司马懿投到刘备帐下?

这是个好问题,如果是这样,三国就更好玩了。

司马懿投奔到了刘备麾下,刘备就可以可劲地嘚瑟。

真正的三国故事,还得看老曹和刘备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安排驻守汉中的大将夏侯渊,傻不拉几的被老黄忠给宰啦。曹操一怒之下,亲自来找刘备算账。

刘备就派义子刘封出战。

曹操感觉汉中这个地岔就像鸡肋,没多大的油水,不想再跟刘备纠缠下去。

于是乎,曹操给刘备写了封信,说:“你派个假儿子来算啥能耐,你给我等着,我叫我的黄须儿过来跟你的假儿子干一架。

这是曹操的缓兵之计,准备撤军,就用这一招忽悠刘备。

刘备已经到了拉稀的地步,恨不得曹操不要急于出战。

双方对峙了一下,彼此都很硬气地偃旗息鼓撤军了。

看到曹操耀武扬威地走啦,刘备心想:你忙活个球,早晚累死,还拿黄须儿来吓唬我。别看我的阿斗不会吟诗作对,但一样收拾你的子孙。

曹操死后,刘备感觉自己也斗不过曹操的子孙。就把诸葛亮、司马懿找来,说:“你们尽力看护好阿斗,能辅助就辅佐。实在不能辅佐的话,你俩谁愿意就把这个烂摊子接下来,不能让老曹的子孙占了便宜,我也就放心啦。”

诸葛亮、司马懿赶紧磕头,说不敢。刘备看了诸葛亮一眼,微微点了点头。然后死死地盯着司马懿。

司马懿也说不敢,但刘备心想:你就是敢,谁拿你也没办法啦。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主政,对司马懿不太放心,一般工作也不安排他干,司马懿也懒得管闲事。

诸葛亮身负刘备的重托,鞠躬尽瘁,不久也就累死啦。临终之前,诸葛亮还是把司马懿推荐给了刘禅,说:“离开老懿子,别人还真对付不了曹叡那帮子狠角色。只是你要小心着点。”

听诸葛相父这么一说,刘禅这才想起其父刘备临终之前,曾经告诉过他,说:“司马懿“鹰眼狼顾”,会给老刘家带来麻烦。并说只要控制了司马懿,就能再创高祖、光武的基业。”

但迫于蜀中无人可用,阿斗只能启用司马懿。

此时,曹叡得知诸葛亮已经去世,就把朝政交给曹爽去打理,自己一心贪玩。一来二去,玩过火了,不久之后也就挂啦。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其养子曹芳继位,任命曹爽为大将军,主掌朝政。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得知曹叡已死,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以曹爽这个大笨蛋主持朝政,以为机会来了,就鼓动司马懿打回老家去。

司马懿最善于老牛大憋气,说:“还得再憋一会儿,时机还不到,但可以开始有些动作啦。”于是,命司马师潜回老家,秘密收养三千死士,准备大用。

蜀汉这边,阿斗看到诸葛相父那么辛苦也没有完成北伐的事业,司马懿又是吊儿郎当的不想出力。叫他北伐,总找借口推脱,也就失去了兴致。

恰恰宦官黄皓又弄了一批不错的蛐蛐,也就懒得过问政事,一切交由司马懿决断。

一晃十年过去了,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也上了一道《挥师表》欲东进灭魏。刘禅正玩得起劲呢,就让司马太傅自己看着办。

曹爽听说司马懿要来征伐,就鼓动曹芳离开洛阳祭扫魏明帝陵墓,乞求曹叡保佑,然后准备出兵对抗司马懿。

由于曹爽已经绝对控制了曹魏政权,放松了警惕,轻车简从出了洛阳。

不想却中了司马师三千死士设下的埋伏,把曹芳、曹爽等一干人员全部俘获,直接押解到了长安。

这时,司马懿率领的蜀汉大军,也就从汉中来到了长安城下,并以御驾亲征的名义带着阿斗他们。

曹魏几十万大军无法阻挡,一方面是投鼠忌器,怕伤害了曹芳;另一方面,曹爽专横跋扈,得罪了曹魏上下,也就没有几个大臣和将领真心要勤王。

司马懿与司马师汇合后,就来到了洛阳。爷仨商量的结果是,废掉曹芳,让刘禅继续在位,国号依然为汉。

看到司马懿已经掌控了政权,无论是原来曹魏还是蜀汉的官员都纷纷上表,请求司马懿即位称帝。

司马懿认为孙吴还在,还不是称帝的时候。思虑再三,司马懿高调宣布:“如果天命在我,我还是希望做周文王。”

躺在地下静观时局变化的曹操,忍不住说:“孤早知如此,但这又是谁安排司马懿跑到蜀汉去的?与其让刘备的子孙禅位给司马氏,还不如老曹家直接禅位给司马氏为好。这个装疯卖傻的老懿子还搬出我那一套来羞辱我。”

不久,司马懿也老死啦,司马师还没准备好登基的事也挂啦。

司马昭心想,你们都不想招致骂名,都说我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还偏偏就不做这个皇帝,就做个曹操给世人看看。

司马昭也没有称帝,不久也挂掉了。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接受了刘禅的禅让,建立了晋朝。

至此,曹操才明白,刘备给刘禅取名”禅“的意义所在,原来是为了禅位准备的。

这时,刘备才后悔,悔不该当初听了诸葛亮的话,把刘封给杀掉了,没有“封”也就只有“禅”啦。“封禅永理”也就成了“禅永理”啦哈。

于是,曹操又约刘备煮酒论英雄,操说:”天下英雄实非操与使君矣“。

备接着说:”唯司马老贼也“。

空城计司马懿是不是有意放诸葛亮一马?

很多人说诸葛亮北伐之所以能够打的魏国统帅司马懿不敢应战,是因为司马懿养寇自重。可是事实真的如此么?

第一次交锋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夕,策反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司马懿快马加鞭,半个月就平定了孟达叛乱。如果司马懿真的是养寇自重,打的那么快干嘛?走慢一点拖延时间养寇自重不好么?

第二次交锋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从上邽割麦到卤城之战,司马懿仅仅为了养寇自重,又是损失粮草又是损兵折将真的值得不?第四次北伐司马懿的部队都被打的要奔溃了,陇右粮草又被诸葛亮抢了,朝廷不得不紧急增兵司马懿,并且从关中运输粮草。当初的形势对于魏国来说十分危险,司马懿仅仅为了养寇自重,把自己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值得么?真要养寇自重,那就别让诸葛亮抢走陇西小麦呀,反正诸葛亮这次退兵下次会再来。真要养寇自重,那就别贸然出击诸葛亮呀,固守坚城和诸葛亮对峙不久好了?要知道卤城之战司马懿可是亲自上阵,出动了魏国主力的,自己都差点兵败被抓,仅以身免,而且雍凉军团可是司马懿权力的根基,差点搭上自己性命,损失大量自己的根基部队,即将面临朝廷追责,这算是养寇自重重么?

如果不是李严延误粮草又假传圣旨,诸葛亮被迫撤退,司马懿还能活着离开么?

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 ——资治通鉴

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资治通鉴

下一次交锋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屯田渭滨,司马懿固守不战。这并非司马懿养寇自重,而是真的被诸葛亮打怕了。司马懿差点中诸葛亮的计策,被诸葛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如果不是郭淮给他擦屁股,诸葛亮的计划就要成功了,问题在于,司马懿为什么要听从郭淮的建议?如果真的是养寇自重,有必要听从郭淮建议么?反正去了北原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还可以多对峙一会儿让自己继续“养寇自重”,让诸葛亮去北原不好么?

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堑垒未成,汉兵大至,淮逆击却之。——资治通鉴

司马懿如果真的是养寇自重,得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为何第一时间出兵追击?意图消灭蜀汉主力?保留蜀汉主力,让姜维得以继承诸葛亮北伐的旗帜,继续留下蜀汉北伐的火种,让魏国朝廷因为忌惮蜀汉,不得不继续留用司马懿不好么?当姜维让杨仪反旗鸣鼓,假装要主动攻击司马懿,司马懿又为何仓皇撤退不敢追击?为何在得知诸葛亮确实去世的情报以后,又快马加鞭想要追上蜀汉军队?

司马懿如果真的是养寇自重,到了诸葛亮生前的营垒,又为何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如果只是养寇自重,他有必要捧一个被自己耍的团团转的手下败将么?既然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可见司马懿是发自内心的佩服诸葛亮,又岂会养寇自重?

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为尚未可知。帝曰:“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晋书

实际上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依然平步青云,没有因为“寇”没了而被打压呀,最后甚至成为明帝任命的托孤重臣。司马懿“克日擒孟达,百日破公孙”,打的都是千里奔袭、闪电作战,对付孟达、公孙渊、诸葛恪,这时候怎么不养寇自重了?所以说司马懿并非养寇自重,而是真的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晋书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晋书》

司马懿在第四次北伐时击败过诸葛亮?

所谓司马懿在第四次北伐时击败过诸葛亮基本可以确认是《晋书》在吹牛。实际上司马懿惨败,所以后来不敢再战了。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率军包围了祁山。根据《汉晋春秋》记载,此时因为曹真病重,所以魏明帝曹叡从荆州抽调司马懿前往关中率军迎击蜀军,这也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正式交手。这一战诸葛亮麾下有魏延、王平、高翔、吴班等人,而司马懿也带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将。这些人都是蜀魏当时的名将,两军可谓精锐尽出。

不过司马懿开局不利,他不停张郃的劝阻,命费曜、戴陵率四千精兵留守上邽,自己率主力去救祁山。诸葛亮却留下部分部队继续包围祁山,而自己率主力突袭上邽,击败了郭淮、费曜等人,一举夺了上邽的粮食。

司马懿得知以后率军而回,和蜀军在上邽东面遭遇,双方对峙一段时间以后,诸葛亮自动撤退,司马懿率军追击。在诸葛亮撤到卤城以后,两军展开激战,不过在《汉晋春秋》和《晋书》的记载中对此战的描述却截然不同:

根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命张郃攻打王平的南营,自己亲自进攻诸葛亮大营。诸葛亮命魏延、高翔、吴班出战,大破魏军,斩首三千,缴获“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败走。

而在《晋书》里,却变成了司马懿攻破蜀军营寨,大破蜀军,诸葛亮率军败走,司马懿追杀时俘虏斩杀蜀军万余人。

不过综合分析的话,不难发现《晋书》的描述很有问题:

首先,根据《三国志》记载,在卤城之战以后诸葛亮因为粮尽撤军,在撤军中途在木门射杀魏国名将张郃。木门谷在渭水流域,位于卤城北面百里之外,诸葛亮在撤军时经过木门,那么撤军前诸葛亮应该还要在木门以北。如果诸葛亮在卤城战败,那么应该向南撤退,不可能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反而向北推进数百里。

从这点看,应该是司马懿战败以后撤军,诸葛亮乘胜追击,又向北前进,之后因为粮食不足,所以才南撤。

其次,三国时期因为长期征战,人力损耗很大,因此大多数战争不过数万人,十万以上就是超大规模了。如果真的和《晋书》所说,司马懿仅俘虏斩杀蜀军就有万余,那么蜀军的总损失就会更大,几乎可以说伤筋动骨,损失超过了任何一次北伐。

但是第四次北伐以后,诸葛亮却并没有像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那样主动请罪。而魏将时杜袭、薛悌也担心“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一带缺粮,应该早日囤粮以防战事。从这里看,魏国非常担心蜀军卷土重来,蜀军一点不像遭受了重大损失的样子。

第三,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不再走偏远的祁山,而是直出五丈原,威胁长安了。这个根本不像遭遇了一次大败的样子。而司马懿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也是选择了坚守不战,没有胜利者的风范。

所以综合看,卤城之战应该是蜀军大胜,司马懿遭到了重创。之后在蜀军撤退时,诸葛亮又坑了司马懿一把,杀了张郃。算上之前上邽之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对司马懿是三战三胜,司马懿在之后遇到诸葛亮选择乌龟战术也就不奇怪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