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州市属于哪个省,古代把云南叫什么名字
宁州市属于哪个省,古代把云南叫什么名字?
云南在古代叫:“百濮之国”、“滇国”、“益州郡”、“南中”、“宁州”、“南诏国”、“大理国”。云南省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殷周时期,云南被称为“百濮之国”。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蹻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
更多介绍:
秦代修“五尺道”,在云南派官“置吏”,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
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汉武帝时期,开西南夷,滇王降,设益州郡,领县27个。东汉在今保山设永昌郡,亦属益州部,对云南的统治进一步深入,中国在云南西部地区的疆域已大体奠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三国时南中部分奴隶主贵族据地自雄,诸葛亮率大军渡泸(今金沙江),平定南中,并调整郡县建置。
西晋,云南改设中央直接统治的宁州,为全国十九州之一。这时云南广泛使用铁器,实行移民屯田,滇中、滇东北等地出现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因素。南北朝时期云南进入爨氏的统治时代。
古代中古的九州是指哪九个州?
华夏九州是一个地理范畴,有很多通俗的叫法,也被称为“汉地九州”、“神州大地”、“中土九州”等等,九州指的是:华夏族最早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九州指的是九个不同的地方组成的地理范畴,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州是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九州也就是说华夏最核心的地方是由九个一级行政区组成的。
“州”字最早在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当时还是象形字,其写法就是三条曲线,然后中间一条曲线的中间位置有一个小圆圈,看看上面的字就知道,这个“州”是有含义的,三条曲线表示河流,而中间的圆圈表示河流中间的陆地。
州字演化
换句话说,象形字“州”的本意是指河流中间的陆地,金文与甲骨文是类似的,然后小篆的写法就变得复杂了,三条曲线的中间都有圆圈,意思还是一样的,只不过圆圈多了,同样指的河流中间的陆地,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象形字的来源就是生活,根据生活中的含义来表达,古人关于州字的创伤来源于史前的一场大洪水,相传上古的尧、舜、禹时期,华夏大地发生一场规模宏大的洪水灾难,从尧帝开始,华夏人就开始不断想方设法治理大洪水,由于水洪水淹没了很多河流与低洼的地方,所以当时的人们就只能住在地势高一点的地方。
大禹治水
最后形成的景观就是人都是住在高地上,而洪水则肆意地在周围流动,看起来就像是人住在水中的陆地上,所以古人就根据这个含义创造了“州”的甲骨文和金文,而这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大洪水,到了大禹时期才治理好,不仅仅是华夏有这种大洪水的记载,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大洪水记载,比如圣经上就有。
大洪水治理好了之后,大禹召集了天下诸侯参与涂山大会,并检讨了自己的过失,之后大禹根据自己治水的经历,将整个天下分为九州以方便管理,这就是九州的由来,同时大禹铸造了九鼎,与九州相对应了,代表了整个天下与夏王朝的统治。
鼎原本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在当时只有贵族和王族才能祭祀,后来逐渐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相当于后世的传国玉玺一起,后世的朝代都以得到九鼎为得天下的象征,当时的天下就是九州,那么九州是今天的哪里呢?
禹贡九州图
1、冀州
《吕氏春秋》: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按照吕氏春秋的说法,冀州是在两河之间,晋地,所谓的两河指的黄河与古济水,也就是黄河以外,古济水以西的地方,古济水就是今天的清河,流经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冀州的大概地理范围相当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位置。
冀州的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山西省全部、河南省北部、河北省西部、北京市及天津市,禹贡中说冀州境内有梁山、岐山、碣石山,还有漳水,恒水和卫水,还说冀州的土壤是白色的,赋税是第一等,还夹杂着第二等,冀州的最北面到达内蒙古阴山,最东边到达今辽宁医巫闾山,最西边是黄河,最南边也是黄河。
九州地图
2、兖州
《吕氏春秋》: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也就是说黄河与济水之间是兖州,黄河从甘肃开始,经宁夏、内蒙古、陕西与山西边境到河南北部时,呈几字型走向,冀州是济水以西,而兖州是济水以东,大概的位置是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包括今天山东菏泽市、济宁市以及河南省商丘市和濮阳市。
禹贡上说兖州的土质又黑又肥,树木茂盛,田地是第六等,赋税是第九等,这里地处黄河下游,澭水和沮水会合流进了雷夏泽,兖州的人已经可以从山丘上搬下来住在平原上了。
古九州地图
3、青州
《尚书 禹贡》:海、岱惟青州。
这里说的是: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青州在兖州的东边,大概的位置是今天山东半岛的最东边,包括山东省济南市、东营市、青岛市、潍坊市、烟台市等地。
禹贡上说这里的土又白又肥,有一大片的盐碱地,境内有潍水和淄水,这里的地是第三等,赋税是第四等,这里有很多海产品。
4、徐州
《尚书 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
意思是说:渤海、泰山与淮河之间的是徐州。徐州与青州的分界线是泰山,泰山以东是青州,泰山以南是徐州,徐州的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中北部,包括江苏省徐州市、连云港市以及山东省泰安市、枣庄市、临沂市、日照市。
上古华夏地图
徐州的境内包括淮河、沂水、泗水,还包括蒙山、羽山、峄山,这里的田是第二等,赋税是第五等,这里的土是红色的,又粘又肥。
5、扬州
《吕氏春秋》:东南为扬州,越也。
也就是说中原的东南方向是扬州,相当于越国的土地,位于淮河与东海之间,大概地理位置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全部、上海市、安徽省南部及淮河一带、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
扬州的地理范围很广,差不多就是整个东南沿海,从江苏一直到广东,禹贡上说这里的土是潮湿的泥,树木高大,杂草茂盛,这里的田是第九等,赋税是第七等,这里的人穿着草编织的衣服,这里有淮可和泗水。
九鼎代表九州
6、荆州
《尚书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
意思是说:荆山与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荆山是位于湖北省西部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北至房县,南到荆门与当阳,西至远安,东到荆州及南漳一带,这里是楚国的发源地,而衡山则是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阳市。
荆州在当时的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全部以及广东自治区的北部。这里有长江、洞庭湖和云梦泽,还有汉水、沱水和潜水,这里的土也是潮湿的,田是第八等,赋税是第三等。
7、豫州
《尚书 禹贡》:荆、河为豫州。
意思是说:荆山与黄河之间是豫州,也就是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是豫州,豫州与荆州的交界处是荆山,豫州的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全部、安徽省西部的阜阳地区。
这是后来东汉十三州,与上古九州有些区别
豫州境内有:伊水、瀍水、涧水、洛水,全部汇入黄河,这里的土是柔软的壤土和肥沃的黑色硬土,这里的田是第四等,赋税是第二等。
8、梁州
《尚书 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华山南部到汉江之间是梁州,华山是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下辖的华阴市,梁州的大概位置主要是今天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市、安康市、四川省全部、重庆市全部、云南省全部、贵州省全部。
梁州境内有渭水、沔水、沱水和潜水,还有岷山、嶓冢山、峨嵋山、蒙山,这里的土是疏松的黑土,田是第七等,赋税是第八等。
9、雍州
《尚书 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
黑水到西河之间是雍州,而在吕氏春秋中说西边的地方是雍州,也就是说雍州是当时最西边的地方,是秦国的地方,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陕西省中北部、甘肃省全部、宁夏全部以及内蒙古的南部,包括陕西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商洛市、榆林市等地和内蒙古的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
上古九州
雍州境内有弱水、泾河、渭河,这些流入黄河,还有终南山、惇物山、鸟鼠山、三危山,这里的土是黄色的,田是第一等,赋税是第六等。
从这些记载来看,九州主要是以山和河流作为主要地理标志来区分,所有的州与州之间的分界线都是山与河流,在大禹时期,华夏大地基本上很少有城池,还处于原始社会晚期,国家的雏形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太具体的方位描述,只有大概的区别,到了后世社会,不断发展,城池的大量出现,人口地不断增加,才有了具体的位置。
宁州市是哪里的?
是甘肃省的。
甘肃的宁州,即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宁州镇位于玉溪市东部,华宁县西南部,滇中湖盆区南缘,位于东经102.9´~103.9´、北纬23.9´~24.4´之间。宁州镇在玉溪市东部,东接盘溪镇,南连华溪镇,西与通海县的杨广镇毗邻,西北濒江川县的雄关乡、路居镇,北壤青龙镇,东北靠通红甸乡。
古豳国是指今天的甘肃宁县还是陕西的彬县?
夏末商初时期,在今陕西与甘肃交汇地区,有一个古国叫豳国,它是周人先祖公刘在今天甘肃宁县庙咀坪建立的国家。
公刘是周人部落首领,其祖皆为夏朝贵族,从事后稷(农耕总管)职务,世代为夏朝廷负责五谷棉麻、秋收冬藏之农事。公刘建国后,顺扶安民,教民稼穑,积聚力量,所以豳国民心平稳,物产富饶,时态安宁,到了 古公亶父时期,前后历时三百余年。
后来,由于别的部落不断侵扰豳地,加之周部落人口众多,山中猎物及出产日少,土地所出不能供给人口繁衍所需,亶父将豳国迁都至今陕西境内的岐山、时称周原地带, 安营扎寨,发展农耕事业,改号为周,从此成就了王业。
周文王统治时期,将京城迁到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称为丰京。周武王即位后,又在今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建立东岸营,称为镐京。这也就是西周在陕西建立的两个最早的都城。 周武王统治时期,他建立周朝分封诸侯,曾召集天下九洲守牧长官,登上豳山拜谒祭祀先祖公刘创建的豳国城邑。
由此可见,周王朝三次定居地都是豳地,甘肃庆城县为北豳,甘肃宁县为豳都,陕西歧山县为豳南,陕西的彬县为豳地。纵观历史,周先祖十三位先王,有九位都在宁县生活,可见称宁县为豳都实至名归,当然岐山、彬县属地农耕兴盛,物产丰富,对于周朝的建立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左宗棠的事迹有什么?
左宗棠(1812 -1885年),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祖籍江西永新。晚清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湘军统帅之一。举人出生,洋务派首领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23岁时,曾撰写对联自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遍读群书、留意农事,二十岁才乡试中举。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四岁时随其父左观澜来的长沙,稍长在长沙读书,攻读儒家经典,兼涉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16岁以第二名身份考中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年),进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学习,次年乡试中举。后因多次会试不第(最后一次会试录为湖南第十五名,因超额未取)。左宗棠与胡林翼交好,胡林翼屡邀左宗棠帮助自己被婉拒。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左宗棠因家乡湘阴发大水,左宗棠回乡赈济救灾。同年,胡林翼向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推荐左宗棠,左宗棠因故没能成行。道光二十九年冬(1850年元月),林则徐返乡,左宗棠才在长沙船中与之相见;两人相谈甚欢。林则徐称左宗棠为“绝世奇才”,并寄予厚望。咸丰二年(1852年),胡林翼向湖南巡抚张亮基推荐左宗棠,因以前录事赈济救灾有功,任湖南布政使下属直隶州同知(副职),后随张亮基任湖广总督府幕僚。张亮基转山东任职,左宗棠则回到湖南。咸丰四年(1854年),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左宗棠再任湖南巡抚幕府幕僚。后在骆秉章的保荐下,左宗棠加赏四品卿衔。此前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军(后简称太平军)攻湖南长沙。左宗棠因协助指挥抗太平军有功,开始受到朝廷肯定。期间与曾国藩相交,受到曾国藩重视。咸丰十年(1860年),经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举荐,左宗棠任兵部郎中用(试用),赏戴花翎,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在湖南招募5千人,组成“楚军”,赴江西、皖南一带与太平军作战。同治二年(1863年),左宗棠因功升任浙江巡抚。左宗棠与法国侵略者勾结,剿灭了浙江一带太平军,升任闽浙总督。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开办船政局,成为洋务运动的首领之一。同年调任陕甘总督,率兵进攻西捻军,镇压回民起义。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时,推动甘肃、陕西分闱乡试、分设学政,以免甘肃考生赴陕乡试之苦;他还推动西北茶政改革,镇压局部动乱。因功左宗棠补授大学士,不久又补为东阁大学士。陕、甘平定后。左宗棠主要面对的就是新疆问题。新疆西边有一个叫浩罕的小国,又叫霍罕汗国,都城为浩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浩罕)。早年依附大清, 1876年(光绪二年)被沙俄侵并。后来在英国人的支持下,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原本是浩罕国王呼达雅尔汗的“穆合热本”(身边卫士头目),后升至阿克美奇特(白清真寺)要塞指挥官,1865年至1877年率军入侵中国新疆,先攻下南疆,后又向北占领了乌鲁木齐。公然宣称要在新疆建立一个哲德沙尔汗国,后改“哲德沙尔汗国”为“洪福汗国”(又称“毕杜勒特汗国”),自封为“ 巴达吾来特哈孜(意为洪福之王 )”,史称“阿古柏之乱”。沙俄也早就对新疆垂涎三尺,随后趁机出兵,占领了新疆西部伊犁地区。阿古柏和沙俄侵占新疆一事,在朝廷引起争论,曾国藩、李鸿章害怕沙俄,建议主和,以谈判解决问题。慈禧太后则将主要精力放在选择新皇帝上。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张塞防。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建议以武力解决“阿古柏之乱”、与沙俄谈判解决伊犁问题。李鸿章认为:英俄非常厉害,哲德沙尔汗国得到了英国人支持,承认其“国”合法地位,支援提供武器弹药,为其训练军队等。言外之意就是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国人非我等能战胜的。至于沙俄不比英国人差多少,意思也是不可战胜的。左宗棠非常恼火,在奏折上指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而且“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等进一步渗透。他气愤的说:“对于外国人的侵略势头,我们绝不能助长。如果我们放弃新疆,他们就会占领西北。如果我们放弃西北,他们就会占领整个中国”。又说:“别人可以容忍阿古柏的侵略,我不能,如果朝廷同意我的意见,我愿意带兵出征,收复新疆”。军机大臣文祥首先赞同、支持左宗棠意见。其他大臣、朝野也纷纷上书支持左宗棠的意见。慈禧也觉得就这样不声不响的丢掉一大块土地也太没有面子了,既然有人愿意出头,试一试也为尚不可。就算不成,也有替罪羊不是。因此,光绪元年(1875年)5月,慈禧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亲自领兵出征新疆。对外宣称,“督办新疆事务”。光绪二年(1876年)春天,左宗棠率领军队离开兰州,经河西走廊,过肃州(今酒泉),走玉门,一路上见到行行杨柳,叶绿枝茂。原来这些杨柳是左宗棠初任陕甘总督时,来甘肃视察、剿灭捻军时,为保持水土流失命军士栽种的。没想到几年过去了,这也杨柳开始造福人类了,当地人称“左公柳”。左宗棠率军行程约1700余里,到了新疆哈密。他召集众军官开会,提出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他说:“新疆地广人稀,中间是天山,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北方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我们应该先取北疆,先打薄弱之敌。等获得了补充、立住脚跟,然后再进军南疆,收复全部领土”。不轻易冒进,待时机成熟,则当速战速决。刘锦棠等将士认为这样安排很好。左宗棠见大家一致同意,开始安排作战部署:“刘锦棠、金顺两将率主力负责攻打乌鲁不齐;许占标、张曜把守哈密,并协助接应刘锦棠;其余各部负责驻守玉门、敦煌等地,防止贼寇窜至内地”。左宗棠特别提醒大家说:“新疆民族很多,他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应该尊重他们的习俗,绝对不许杀人放火、破坏宗教信仰活动,违反者一律严惩不贷”。左宗棠很有军事指挥才能,也善于借力打力。早在从甘肃兰州出发前,左宗棠就接见了沙俄游历官(使者)索思诺福齐一行。左宗棠知道朝廷国库空虚,粮草、钱财不足;也知道索思诺福齐来意。便直接有意说:“中俄是友好邻居,欢迎沙俄游历官阁下一行到兰州来做客,此前我们还打算向贵国购买一些粮食、草料。但伊犁是中国领土。为什么‘友邻’(指沙俄)要侵占它呢”?索思诺福齐来兰州本来就是要打探中国方面的态度和决心的。听到左宗棠这么直接的发问,略显尴尬的说:“大俄沙皇别无他意,暂驻伊犁是为了防备英及阿古柏继续扩张。如果贵国能打下乌鲁木齐,我们绝对会立即归还伊犁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永敦中俄友好”。索思诺福齐接着又“示好”地说:“俄国在山诺尔地方产粮甚多,驼只亦健,距中国古城地方不远,如中国需用粮食,我们亦可代办至古城交收。由俄起运,须护运兵牟,均由在山诺尔派拨其兵费,一并摊入粮价如何”?左宗棠事先就经过盘算:俄国此地谷物丰盛、价格便宜,道途又近、运费较低,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比从甘肃内地运粮草划算多了,再则我等从沙俄运粮,对英及阿古柏也会造成一个错觉:他们一定猜测中俄之间有什么秘密交易。于是,左宗棠便利用英、俄的矛盾,答应与索思诺福齐签订了5百万斤粮食购买协议,要求先在年内运送两百万斤,其余在来年(1876年)春交割完毕。果然,当左宗棠到新疆后,沙俄将粮食全部交齐。左宗棠用国内粮食近一半的价格(主要是运费),就近解决了粮食问题,对保证大军如期进军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沙俄想用粮食控制左宗棠,以便将来讨价还价;同时,利用左宗棠与阿古柏作战牵制英国人,达到沙俄利益最大化。左宗棠则利用粮食采购,分化利用英、俄矛盾,动摇英国人对阿古柏的支持。况且,这5百万斤粮食还不足新疆作战用粮的十七分之一。俄国人根本就左右不了对左宗棠的控制。粮草有了,作战也就有了基本保障。刘锦棠、金顺率军离开哈密,直扑乌鲁木齐。“哲德沙尔汗国”乌鲁不齐守将白彦虎是陕西泾阳人(一说大荔人),清代同治年间陕甘回变的回军首领,因遭到左宗棠打击,逃到新疆后与外来势力阿古柏合流。被阿古柏任命为乌鲁木齐守将。因为此前领教过左宗棠的厉害,这次听说左宗棠亲领大军杀来。非常害怕,一面急忙向阿古柏求援,一面派重兵在城外的古牧场死守。刘锦棠、金顺直接向古牧场佯攻,让大军与白彦虎稍稍接触,并不猛攻其阵地,金顺则指挥炮兵多点攻击。后续军队则呐喊不冲。白彦虎到处挨炮,忙活了一整天,累得精疲力尽、一无所获。天一黑,清军留少量人马继续与白彦虎接触,其余人则回到驻地吃饱喝足睡大觉。白彦虎军好容易安睡,忽听外面枪、炮和呼声大作,清军已经杀到床前,白彦虎大军来不及准备,仓促应战、大部被杀,不少人死于睡梦之中。白彦虎得知消息,急忙携家眷逃跑了。刘锦棠、金顺则派人化妆成败军混入乌鲁木齐城中,杀死守城门士兵,配合大军攻占了该城。刘锦棠、金顺根据左宗棠事先的布置,在要道两旁设下埋伏。第二天,阿古柏援军果然到了,清军伏兵四起,阿古柏援军死伤无数,除少数逃脱外,大部被杀、被俘。随后,金顺攻进了昌吉(今新疆昌吉州),荣全在刘锦棠协助下攻克玛纳斯城(今新疆石河子附近)。至此,北路战事基本荡平。阿古柏认为自己有英国人支持,有恃无恐,原以为左宗棠不敢派兵攻打自己,大不了就是谈判、讨价还价罢了,到嘴的肥肉不可能再吐出去的。现在左宗棠大军不仅来了,两仗就消灭了自己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而且北疆也基本弄丢了。他哪里咽得下这口恶气,于是命自己的儿子伯克 .胡里去守托克逊(今新疆中东部托克逊县);大总管爱伊德尔去守大阪城(今乌鲁木齐以东约百公里);白彦虎守吐鲁番;自己驻守喀拉沙尔(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准备与左宗棠决战。光绪三年(1877年)春,刘锦棠按照左宗棠三路并进的部署,与张曜,徐占彪如期进兵。左宗棠大军同时发起南北对攻,先后攻克了大阪城、喀拉沙尔、吐鲁番、托克逊等地,南疆基本荡平。爱伊德尔被擒、阿古柏兵败服毒自杀。白彦虎、伯克 .胡里见势不妙,急忙逃往沙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过程中,英使威妥玛多次对清廷展开恫吓威逼,阻止清廷停止对新疆进军。英国人见新疆收复已成定局,又劝告清廷将阿古柏势力认作藩属国。同时,英军舰队在天津大沽口外游弋、威吓清廷,清政府屈服了,忙向左宗棠说明:“廷臣聚议,西征耗费巨款,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以休兵”。并让左宗棠“统筹全局”,提出己见。左宗棠上疏据理力争,强调新疆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绝不能半途而废。左宗棠特别提出要在新疆实行“省制”。最后朝中不少大臣支持下,“新疆收复战”得以继续进行。新疆收复后,沙俄赖在伊犁不走,左宗棠则携带棺材入疆,坐镇哈密指挥。他认为“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表示他收复伊犁血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当年6月,左宗棠兵分三路向伊犁挺进:命金顺部出精河为东路;命张曜部驻特克斯河畔为中路:命刘锦棠部出布鲁特游牧地为西路。自己亲率后路作为总援和补充。人们见左宗棠携带棺木入疆,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左宗棠激动地对大家说“我已经60多岁了,为了收复国家领土,情愿搭上这条老命”。可见,左宗棠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收复新疆的。士兵为左宗棠坚定的情绪所感染,纷纷表示“不赶走沙俄,绝不活着回去”。沙俄见左宗棠大军进抵伊犁,恼羞成怒,一面向伊犁增兵,一面调遣军舰游弋海上。中国沿海天津、奉天(今辽宁)、山东先后拉响了警报。清廷见此情景,急忙下召令左宗棠回京。虚张声势的沙俄不明就里,误认为左宗棠回京是和清廷商议“动兵之意”。左宗棠“抬棺出征”也震慑住了沙俄。再加上刚刚结束的“俄土战争”,兵力虚弱,财政不继,迫于形势,沙皇政府不得不决定在谈判桌上做出了“让步”,同意与清政府“和谈”。就在左宗棠继续西征途中,接到慈禧命令:停止进军伊犁,令左宗棠返京。原来卑躬屈漆的慈禧害怕左宗棠收复了伊犁会为清廷惹下麻烦。在李鸿章等人唆使下,派曾国藩的儿子曽纪与沙俄谈判。光绪七年(1881年)2月,曾纪泽与俄方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虽说要回了伊犁。较之以前的崇原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崇约”又所“进步”, 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在领事等问题上也收回一些权利。但对于中国来说仍是一个不平等条约。赔款由500万卢布增至900万卢布,仍被割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领土。但不管怎么说,在左宗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胜利进行了收复新疆的战争,维护了中国的领土,粉碎了英、俄企图肢解和侵吞新疆的阴谋。左宗棠同乡及幕僚杨昌浚曾写下《恭诵左公西行甘棠》纪念收复新疆之战:“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门”。左宗棠回到北京,光绪帝授予他“紫禁城骑马”、军机大臣、后出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等职。强者在西方人眼里永远是受“尊敬”的,左宗棠出巡上海,路过吴淞,西方人为他制龙旗、放礼炮,隆重欢迎他的到来。光绪九年(1883年),法军侵犯越南,左宗棠请求驻守云南,后因中法议和,未能成行,转调军机处工作。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条约》签订,左宗棠调任福建任闽浙总督。七月左宗棠在福州病逝,时年73岁。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 左宗棠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而作出的最大贡献。曾指出:“讲求吏治”是“天下切要之政”之一。左宗棠任地方官时,着重考察官员的才情胆识、为政得失、罢免贪庸、任用良吏,在对官吏进行教育训导、革除陋规恶习等方面多有举措。另在兴办教育、开展洋务也有不少建树。在注重民生、发展工业等方面也有不少政绩。光绪帝曾说:“大学士左宗棠,学问优长,经济闳远,秉性廉正,莅事忠诚”;好友胡林翼说他:“精熟方舆,晓畅兵略,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曾国藩说他:“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工部尚书潘祖荫赞道:“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当代著名史学、教育家缪凤林甚至说:“唐太宗以后,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当首推左宗棠,实非过誉”;王震将军在解放新疆时也说:“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力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又说:“我进军新疆的路线,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我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走那条路非常艰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条路就更艰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的!左宗棠墓位于长沙县跳马乡白竹村,墓前刻有:“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或许这就是后人对他的真实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