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吃炒豆子寓意,糖豆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二月二吃炒豆子寓意,糖豆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寓意是生活甜甜蜜蜜。
糖豆甜甜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圆形豆子还有团团圆圆的好意头。龙抬头这天炒出来的糖豆,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金豆,有“金豆开花,五谷丰登”之意,以祈福一年全家平安健康,丰衣足食。
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
文 | 读书君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的传统节日“龙抬头节”,又叫“青龙节”。
民间有正月不理发的习俗说法,而到了农历的二月二, 民间有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剃毛头”。这一天,也被叫“剃头日”,二月二这天,大街小巷里总能看到许多人在排队剃头。
二月二龙抬头节日有许多的习俗和禁忌,比如吃春饼,接已经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等等。在这一天妇女不能做针线活;忌挑水担水;忌讳磨面,忌讳盖房子打夯……
那么,二月二龙抬头为啥叫“剃头日”呢?这其中都有哪些讲究呢?
01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认知局限,人们会将许多美好的愿景寄托在神灵身上,也为此而衍生出了许多的民俗祭祀讲究。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老百姓一直遵照着大自然的季节变化规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农历的二月初二,恰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候,也是春耕播种的时节。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雨水的滋润,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老百姓将愿景放在龙神身上。
众所周知,中国人崇拜龙的图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动物神,是主宰风雨的祥瑞之物,它的出现能给人间带来吉祥和运气。
《山海经》中说“应龙……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早在很久以前,古人就已经将龙当成水神龙形图案来崇拜,并由此建立了众多的龙神庙或龙王庙,这些都是用来祈雨的。如今,在民间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多雨多河川的地方。
如今,在民间许多地方,仍有许多的敬龙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都能吃饱肚子。
不过,为什么是二月二为“龙抬头”的日子呢?这其中有这么一个流传比较广的传说,和武则天有关。
相传,唐朝时期,武则天夺取了唐室的王位,改国号为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帝。玉皇大帝得知了消息后,认为这是违反天命,挑战权威,他决定要狠狠惩治人间,怒火中烧的他下令给四海龙王,在三年内都不能给人间降雨。这让人间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日子越过越艰难。
天上常年不下雨,庄稼枯死了,池塘鱼虾死光了,井水干枯了,动物也奄奄一息了。老百姓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饥荒干旱让人间变得满目疮痍,天上的雨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不敢违抗玉皇大帝的旨意。
为了求雨,老百姓经常跪在地上,大呼苍天降雨。突然有一天,狂风大作,天上竟然真的下起了倾盆大雨来。雨越下越大,且持续时间很长,老百姓高兴地在雨中哭喊,又蹦又跳的,相互奔走相告,完全不顾雨水将雨水打湿。
可谁知道,原来是司管天河的玉龙背着玉皇大帝,用天河里的水给人间降的雨。
最早以前,玉龙就曾因为私自给人间百姓降雨,而被玉皇大帝贬下了人间,变成了一匹白马。之后,奉佛祖之命,跟随着东土大唐的和尚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修得正果,而被玉皇大帝给召回了天河。
而这一次,人间的旱情更加严重了,玉龙再次看不下去,又一次背着玉皇大帝私自给人间降雨。它一口气喝足了天河的水,便向人间降起了大雨,而且连降了三天三夜。
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恼怒,不仅将玉龙打入凡间,还将其压在了巨山下,连头都不能抬起,十分可怜。可是,它并不后悔,心甘情愿接受玉帝的惩罚。
多年后,一位老医者带着小徒弟到山上去采药,到了巨山脚下,发现了一块碑文,上面写着:
玉龙降水违天命,
下凡山中将罪受。
要想再次回天庭,
金豆开花猛抬头。
他们看得稀里糊涂,并不解这其中的意思,欲要离开。山中的山神一下子急了,变成了一位老道人,给二人讲述了玉龙违旨给人间老百姓降雨被压在巨山下的故事,并告诉师徒二人,只有金豆开花了,玉龙才能抬头升天。
两人被玉龙伟大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决定尽最大可能救出玉龙。回去之后,师徒二人将这件事跟大伙讲了。最后,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知道了。老百姓为了报答玉龙的救命之恩,到处去找金豆开花,却怎么都没有找到。
又过了一年,到了二月初一的这一天,正是赶集的日子。一位老太太背着一袋玉米准备到集市去卖,由于玉米太重,她走走停停,一次在将玉米袋子放下来的时候,袋口开了,玉米洒落了一地,路过的好心人都纷纷帮老太太拾玉米粒儿。此时,突然有个年轻人说,这玉米粒儿不就是大伙要找的金豆吗?我们将玉米粒儿炒炒不就能开花了吗?大家一听,恍然大悟。
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初二,家家户户都在炒玉米粒儿,并将炒好的玉米花用簸箕盛放在院子最显眼的地方。这一天,太白金星每天跟往常一样,替玉皇大帝往人间瞅一瞅,看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发生,恰好看到了家家户户摆放着的玉米花,他备受感动,心里虽然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金豆开花,但是他还是决定借机收回自己的排尘。
一瞬间,镇压玉龙的大山一下子就消失了。玉龙终于抬起了头,仰天长啸一声,一腾身跃上了云间,转身之间再次给早已干旱到不行的人间,喷起雨来。此时,老百姓都知道玉龙得以解脱了,抬头升天了,纷纷跪地表示感谢。
后来,为了纪念玉龙,人们在每年的二月二炒玉米花。,有的还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除此之外,还衍生出了不少的民俗活动。
02 龙抬头为啥又叫“剃头日”?民间俗语常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所处的时间,刚好是在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此时我国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日子,而这也是龙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日子。
“龙抬头”象征着新一年的开始,象征着吉祥、好运,加上”头“又被视为最重要的器官。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可以让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尤其是小孩子剃头,又被叫做剃“喜头”,即人们希望借“龙抬头”的吉祥日子,希望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快乐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而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行好运。
此外,民间常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而出了二月,就刚好合适剃头,这也称为了大家首先的日子。
所以,龙抬头又叫“剃头日”,大家都借这吉祥的一天进行剃头,希望能够得到保佑,能够平安、顺利、无痛无灾。
03 二月“龙抬头”二有哪些习俗和禁忌?二月二这天,我国南北方的民俗活动都比较丰富。比如:
①祭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
在南方地区,有俗语说“二月二,杀鸡请土地”,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许多地方都有给土地公“暖寿”的传统习俗,有些地方还会举办“土地会”,家家户户凑钱祭拜土地公。人们会准备祭品,用来祭祀土地爷等神灵,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全家平安。
②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在二月二这天,有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传统习俗,这个习俗早在宋代时就已经有了。《历城县志》载:“仲春月二日,打灰囤,逆女归宁”。《全县志》有记载道:“(二月)社日,初嫁女归宁”。
③食俗
二月二,民间有吃饺子、煎饼、面条、猪头肉等食俗传统,其都是为了取其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比如吃饺子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煎饼叫龙鳞饼,也就是将龙鳞饼做出龙鳞状;吃面条叫龙须面;吃猪头称食“龙头”。
除此之外,还有剃龙头、舞龙、使耕牛、敲龙头、围粮囤等习俗传统。
二月二的习俗并不少,其禁忌也同样有不少。比如:
①忌动针线。农历二月二被称为“龙抬头”日,实际就是尊崇龙的恩赐,希望龙能够保佑老百姓,保证风调雨顺,使得粮食增产增量,五谷丰登。在这个特殊的节日,自然有不少的忌讳讲究。比如忌动针线,其意思是害怕动针、剪刀等伤到了龙的眼睛,招来横祸。
②忌洗衣。有些地方,在二月二这天,有忌洗衣的说法,认为洗衣会伤到龙皮。
③忌磨面和忌担水等。
04 读书君说总的来说,二月二产生如此多的习俗讲究,主要体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在过去那个社会生产力尚且落后的年代,人们寄希望神灵等身上。
直到如今,节日习俗得以延续,体现的早已不仅是习俗本身,更是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和发展。
透过习俗本身,我们大体能够窥视到过去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精神信仰。
参考资料:
娄扎根,娄莎莎编著,中国经典传说,武汉大学出版社
吕红艳,南方北方“二月二”习俗比较分析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二月二有什么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在北京,山西,河北,上海,福建等城市习俗都是不一样的。龙抬头是个好日子,你们那边有什么习俗呢?
今天是二月二,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春龙节。古时候,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敲锣打鼓,放鞭炮,烧香祭祀,为了向龙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家都对“二月二剃龙头”比较熟知,那关于这一天的其他风俗习惯你还知道吗?
二月二龙抬头是我们国家著名的传统节日,深受民间人士的喜爱,使得中国节日流传深远,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去过的节日,在我国,很多节日都会伴随着一些传说与神话,龙抬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2017龙抬头
2017龙抬头日期:2017年2月27日 农历 二月初二 星期一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在这泥土气息浓郁的童谣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想,要是再有个公主,儿女双全,那该有多好啊!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颗仙丹,不久,龙母就怀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龙母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
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对龙宫的生活厌倦了,渴望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幸福。龙母知道女儿的心,她劝公主说:“孩子,龙宫里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到人间去呢?”龙女说:“龙子龙孙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有乐趣的生活。”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龙宫,还送给她一个锦囊。
龙女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飞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见远近土地都干裂着嘴巴,庄稼都低垂着头,太阳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不远处,一个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劳动,公主走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你种地会有收获吗?”农夫苦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的老母亲还靠我养活呢!”龙女很同情他,从锦囊中取出几粒红豆,向地里一撒,一会儿,田里就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绿色。农夫一看赶忙向她行了个礼,说:“仙姑,这儿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仙姑救一救穷困的百姓。”龙女非常感动,她想,他真是个好人,一心想着别人。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她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酣畅地下了下来。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绿了,人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谢,公主脸上飞起了红云,说:“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百年合好。”小伙子听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领回家。
再说公主离开龙宫出走的事被龙王知道后,龙王非常恼怒,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天天想念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祭龙
祭龙是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之一。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龙抬头习俗中的撒灰,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大致做法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理发
汉族民间有种说法:正月剃头(理发)死舅舅。此说虽无根据,也很荒谬,但影响却极深,因此,在春节前无论多忙,人们都要抽出空来理一次发,然后就要一直等到 “龙抬头”的日子了。二月二理发,俗称“剃龙头”,据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多剃发”就成为流传千年的龙抬头习俗。
吃龙食
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吃面条叫食“龙须”,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金龙摸头
龙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常用来象征祥瑞,而老龙头是巨龙之首,自古民间就有摸龙头的习俗。老年人摸龙头免灾害、寿延年;中年人摸龙头万事顺、百业兴;小朋友摸龙头保平安、学业成。正是应了那句俗话“二月二,龙抬头。上龙亭,摸龙头,吃喝不愁。”
接“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引龙
在山西,最重要的习俗是“引龙”,在晋西北叫“司钱龙”,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在豫东一带,农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炉膛里的灰在院子里及大门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长柄铁锨上散落成圆圈,然后圆心处放上不同的粮食,这实际上是庄稼人对粮食丰收的一种祈愿。
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不能做针线活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最后,将祝福送给每一个人:
二月二里龙抬头,
鸿运当头好兆头
祝你好运成双,快乐成双
送你举世无双的祝福
愿您
福禄双至,名利双收,
智勇双全,才貌双绝,
快乐成双成对,
幸福双双而至!
二月二 好事成双日
我祝愿我最牵挂的你:
拥有甜甜美美的爱情
拥有长长久久的友情
拥有轻轻松松的工作
拥有大大方方的领导
拥有快快乐乐的日子
拥有大把大把的票子
所有的好运成双结对向你奔来
所有的福气纷纷向你发出邀请函
祝福你,你的美梦会成真
祝愿你,你的心想会事成
收到这份祝福的你真是太走运了
所有的好事都会成双成对
你的爱情美满甜蜜“比翼双飞”
你的事业步步高升“名利双收”
你的儿女机智聪慧“德艺双馨”
你的亲人平安健康“福寿双全”
你的友情长长久久“双心一意”
最后还要祝你
好事成双、双喜临门
所有的福气都向你涌来
炒熟的黄豆和豆粕做饲料哪个好?
相比较而言,炒熟的黄豆肯定比豆粕用来做饲料好一些。
豆粕就是用黄豆经物理压榨出植物油后剩余的产物,豆粕因为去除了植物油,营养价值肯定没有黄豆高,但黄豆价格比豆粕要高出许多,从营养成分来说用黄豆效果肯定好一些,但养殖成本也高。
还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3月5日,是“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接下来的日子里气温回升、雨水增多,万物将蓬勃生长,春耕备耕也进入了关键时节。
惊蛰节气天南地北都有哪些民间习俗?一起了解一下。
祭白虎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惊蛰日,除小人,在民间有惊蛰当日,打小人、去晦气的习俗,若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感觉遭受小人困扰,不妨尝试在这一天裁剪一张小人式样的纸,然后将其烧掉。就演变为运气不佳的人,或者一边念着咒语一边拍打着纸人,用以驱赶霉运,这就是“打小人”。
吃梨民间讲究要在惊蛰时吃梨:一方面,春天天气干燥,梨有去燥润肺的功效,“吃梨消百病”;另一方面,“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保证全年都有好收成。
撒石灰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月令》上就说:
“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
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大家就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
江西遂川,早年也有惊蛰日杀虫的习惯,在房前屋后的墙基、畜栏、厕所等处撒一些石灰粉末,以杀虫、防虫。福建汀州,人们在厨房桌角、柱下墙角等处撒石灰。
炒黄豆惊蛰炒豆在陕西民间流行,为什么惊蛰要炒黄豆?炒豆的时候会有浓烟散出来,能熏死害虫,黄豆都是经过前期腌制浸泡处理的,而且炒的时候会有黄豆炸开的声音,就像害虫被消灭一样,同样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庄稼丰收的美好祈愿。
炒玉米在广西的一些地区,人们有在惊蛰这一天吃炒玉米的习惯,其实人们把玉米当成害虫,吃玉米就是吃害虫,寓意消灭害虫。
吃煎饼在山东地区,惊蛰流行吃煎饼,同样是借着摊煎饼的浓烟将害虫驱赶或者消灭,煎饼是山东人的情怀,卷上爱吃的菜,一股家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吃鸡蛋在南方,广东附近流传惊蛰吃鸡蛋,为什么要吃鸡蛋呢?民间流传,过了惊蛰地底的蜇虫复苏觅食,这时候凶兽“白虎”也苏醒觅食,不仅吃人,而且得罪了它可能一年内都不顺利,所以就有了惊蛰祭祀白虎的习俗,而且只能投喂鸭蛋,白虎吃饱了就不会害人了,据说后来因为鸭蛋供不应求,就变成了鸡蛋,一直延续下来。
吃驴打滚在天津,惊蛰的习俗是吃“驴打滚”,用糯米黄豆面和豆沙做的驴打滚,吃起来劲道有弹性,又软又甜又糯。吃驴打滚,同样有远离害虫的心愿,还希望人能翻身。
喝醪酒其实醪酒就是糯米酒,醪酒营养非常的丰富,脾胃虚弱者多喝有助于提气补虚, 可以补肺的虚寒,也可以美容养颜,经常喝对人皮肤好。人们还习惯于吃鸡蛋煎饼拌上芥末汁,来祛除体内多余的寒气。
吃龙须面在部分地区,有惊蛰吃龙须面的习俗,烙饼上要有龙鳞的图案,包的饺子上要有龙 牙。因为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就被赋予神圣的光环,人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寓意今年风调雨顺吉祥平安。
祭雷神部分地区会有惊蛰这一天祭祀雷神的习俗,惊蛰一声雷,唤醒万物,人们祭祀雷神,也是希望雷神能够唤醒万物,让人间处处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蒙鼓皮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世也使用这个机遇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
"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可见,不光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转相符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适应地利,凡事才干到达事半功倍之效。
以上就是惊蛰节气的一些风俗习惯,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还有哪些惊蛰习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