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之死,你知道的死在路途中的古代诗人有谁
刘伯温之死,你知道的死在路途中的古代诗人有谁?
茂子曰
魂归故里,落叶归根。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意义上,魂归故里的重要性想来不必多说。古代的人们更是注重“落叶归根”,在外漂泊的异乡人都期盼自己能够回到故土,这一生的轮回才称得上是圆满。
然而在交通不便的封建时期,路途遥远,舟车劳顿,又加上年事已高,往往大多数人不能如愿。客死他乡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较有才华的诗人,大多会是科举中榜,入朝为官,公务在身出个差什么的也正常。还有一类人,才华横溢,又相对比较有原则,正义感的文人。往往会鄙夷朝廷里腐败分子,不愿与他们沦为一丘之貉,这类人往往会受到排挤,不是在被发配到偏僻的地方,就是在去的路上。所以死在途中的诗人更是无可厚非。
举几个客死途中的诗人的例子吧!
图:宋濂
卒于徙途之宋濂宋濂出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是个早产儿,从小体弱多病。虽然家境贫寒,好在天资聪颖,记忆力极强,在当地被人尊称位“神童”。长大后一番成就,自然被明太祖朱元璋相中,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在人的举荐下,担任教授太子五经,也就是朱元璋儿子朱标。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诏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袆为总裁官,主修元史。后余生,仕途也无伤大雅升升贬贬,也算顺遂。可没想到,都已经告老还乡的宋濂,被孙子宋慎牵扯到明代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也就是胡党之狱,差点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宋濂一家遭到横祸,儿子和孙子都被处死,本来朱元璋并不打算放过宋濂,因为马皇后和太子求情担保才死里逃生。但不免被流放茂州,在去往茂州的途中,病逝于夔州。
此时的宋濂年事已高,从小身体素质也不行,车马劳顿,又加上痛失家人,一个花甲老人难免挺不过。
图:胡惟庸案
因爱国而死的诗人大家肯定想的就是屈原了,这位在周显王时期的诗人,我们每年都要纪念一次。
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从小酷爱读书,虽贵为世家贵族的公子,从小受到良好家风教养,体恤民情,见不得百姓受苦受难。
小时候就关心百姓疾苦,长大后更是见不得国家受难,当时秦国尚未统一,各国纷争激烈,战国时期,全国动荡不断,又被楚怀王疏远,无法为国进谏效力,被流放汉北,曾大力劝解怀王不要轻信秦国虎狼之辞,但怀王不顾好言相劝,反听信奸逆小人谗言,最终被秦军大败楚军。
楚怀王死后,屈原被革职,放逐江南,屈原真的很委屈啊,你们不听我的,败了还要将为放逐。楚国因为战败割地赔礼,但秦国的野心勃勃,并不打算放过楚国,秦国大将军白起一举攻下郢都。
看着自己的国家陷入如此境地,屈原极其难挨,在这样极度苦闷,濒临绝望的境地中,屈原选择了以身殉国,最终在汨罗江投河自尽,终年62岁。
图:屈原投河殉国
赴任途中逝世之苏轼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苏轼的父亲苏洵,晚来发奋,人称“苏老泉”。苏轼生性豪放,豁达,为人真诚,喜欢交友,更喜欢美食,东坡肉的创始人,情趣高雅。
进京赶考,一入京城,便得到了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青睐。一时,苏轼的才华轰动京城,名声大噪,他的新作一出,大家都会争相传抄相送。
苏轼四十三岁时,正值新党变革,被新党恶意弹劾,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这也是苏轼一生最重要转折点,好在朝野中有识之士合力上书,苏轼得到从轻发落,只是被贬黄州。《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就是苏轼登黄山而作。
东坡居士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金子在哪都能发光,因为苏轼救济百姓,疏通河道,修缮堤堰闸门等功绩。被再回朝廷,但政见不合,离开了京城。先后任颍州任知州、扬州知州、定州知州。新党执政,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兜兜转转流落到了儋州。
宋徽宗即位后,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此时的苏轼已经是位60多岁的花甲老人了。在去往赴任的途中,路经常州逝世。
图:苏轼画像
舟中长逝的杜甫杜甫晚年生活贫苦,我们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写的,过着寄人篱下和漂泊的日子。直到离开了成都,到了奉节,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照顾下,得以暂时安顿下来。稳定的生活让杜甫的创作到达了高潮,《登高》、《春夜喜雨》、《蜀香》等一系列作品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大历三年,杜甫知道大限将至,怀念故土,他迫切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他走的水路,乘舟到了江陵,路过公安,最后漂泊在了湖南岳阳,《登岳阳楼》也是由此而来。
大历五年冬天,杜甫一心想要回到故乡,不顾洪水。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终年五十九岁。
图:穷困潦倒的杜甫
@茂子曰 古人落叶归根的情怀根深蒂固,就算是如今21世纪,老一辈的人也都留有魂归故里的情结,这里面是中华传统儿女的对养育自己的故土一片深情。茂子今天只是列举一二,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客死他乡的名人呢?古代或者当代名人都可以?
@茂子曰 快点留言评论和茂子一起探讨吧!
每天三分钟,关注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涨知识的茂子吧!!!
猪死毛甩是出自刘伯温烧饼歌的吗?
不是的,我仔细看过了。
没有这一句
三国哪位大臣喝老鹅汤而死?
徐达。
徐达在大明开国功臣里名列榜首,朱元璋也曾点赞他“论功当属第一”,他和朱是濠州同乡。朱元璋起兵之初,徐达就投入其麾下。朱元璋曾经被另一支红巾军的首领俘虏,徐达冒着生命危险,主动去作人质,换回了元璋。由此可见,徐达对于朱元璋是有救命之恩的。
徐达最后因背生毒疮(古人称“毒疽”)而亡。然而也有野史记载,说徐达背上长了个毒疽(肿块),经医生精心治疗已经明显好转。一天,朱元璋忽然派人赐御膳,送来一只蒸鹅(中医认为鹅肉是发物),徐达当着使者的面流泪吃下。 吃完鹅肉后,没几天他就死了。 不论怎样, 徐达作为明初第一功臣,似乎早就为朱元璋所忌。如果不是他恭谨有加, 善于韬晦,恐怕和那些死于非命的功臣一样早就被元璋扫进“录鬼簿 ” 了。
杨宪曾深受朱元璋信任?
洪武年间的丞相几乎没有几个得到了善终,杨宪也不例外,他甚至是朱元璋第一个杀的丞相。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和尚、乞丐一路奋斗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底层平民爬到最高权力顶峰的人,朱元璋既有超凡的能力,更有过人的情商和本领,而最为突出的就是他具有极强的政治天赋。
朱元璋的政治天赋主要体现在沿袭前朝规制,但又打破了很多千年王朝陈规,比如建立了皇帝专属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拆撤丞相制度,打破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杨宪成为继李善长以后的丞相,也首当其中的受到了朱元璋的打压,朱元璋对杨宪的重用和诛杀其实就是皇帝朱元璋对丞相权力打压的开始。
大明开朝后的第一任丞相是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李善长作为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主要谋士,在政务能力上可以说是朱元璋的萧何,管理地方,征集粮草,征收赋税等等,李善长都是一把好手。
大明建国后,理所当然的李善长就成为了明朝第一任丞相,朱元璋在开国前期是非常倚重李善长的,但是李善长虽然年少就以多谋而出名,但是并没有当官做吏的经历,明朝的官僚管理体制依旧还是沿袭着元朝的旧制,其中很多重要的职务依然是元朝的遗臣来担任。
更为重要的是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老乡,是朝中淮西勋贵们的领头羊,朱元璋在防范内部造反方面非常的上心,李善长在丞相职务上虽然兢兢业业,能力相对就一般了,而且暮气沉沉,但是拥护他的那些淮西勋贵又以他马首是瞻,于是朱元璋就有点刻意的打压李善长,着手培养另外的青年政治权贵,杨宪就是其中之一。
杨宪是元末明朝标准的文人,朱元璋还在闹革命的时候,他就投奔到其麾下,担任朱元璋的文书工作,朱元璋所有的旨意、信件均由杨宪操刀,而且杨宪具有很强的外交能力,还经常出使陈友谅、张士诚等地方势力,深得朱元璋的喜爱。
朱元璋设置了“检校组织”,这就是锦衣卫的前身,一个朱元璋的私人特务机关,就是杨宪亲自掌管,所以,朱元璋还是非常信任杨宪的。
杨宪有能力,还有历练,而且对朱元璋非常的忠诚,朱元璋为了挟制李善长,就把杨宪调入了中书省担任右丞相一职,实际上就是架空了李善长。
李善长到底是老狐狸,很明白朱元璋对他的态度,借杨宪入中书省的机会,撒手不管,当起了翘脚丞相,让年轻人杨宪折腾。
杨宪进入中书省当了丞相就完全的变了样,对权力的欲望越来越膨胀,不但处处针对闲散丞相李善长,还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一改过去那种沉稳的作风,这就让朱元璋非常的失望,从朱元璋的内心来讲,他只是把杨宪派到中书省做自己的眼线,并不希望杨宪与李善长明争暗斗。
杨宪政治经验太过浅薄,会错了朱元璋的意,太拿自己当根葱,认为自己有皇帝作为靠山,不但可以剪除李善长,更能让自己大展作为。
洪武三年,杨宪就被朱元璋拿下,至于为什么会被朱元璋杀了,至今在正史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从杨宪的经历来看,无论任何时候做人低调一点才能更长久。袁天罡和李淳风是怎么死的?
民间关于袁天罡和李淳风的传闻太多,绝大多数是站不住脚的风闻,这跟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特性相关。预测,是中国古老的一门玄学,正因为“玄”,所以人们一直趋之若鹜,从业者被附会上光怪陆离的传说不足为奇。关于这两人的死,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都是正常死亡,却被后世传出了“花”。
一、袁天罡之死
根据《新唐书》记载,袁天罡卒于贞观八年(635年),时任蜀地火井县令。袁天罡出生时间有争议,有的说他生于547年,终年88岁,有的说他生于583年,终年52岁。
袁天罡死后,葬于家乡四川阆中。明朝时期,他的墓被重新发现,明英宗还下令替他重修坟墓,并将原来天宫院重新修葺,作为他的祭祀场所,至今,他的坟墓依然保留着。
据记载,袁天罡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向李世民请求回到家乡,并获得了准许,以火井县令身份返蜀。临行前,高士廉问袁天罡:你最终会做什么官职呢?袁天罡说,到今年夏四月,我的寿数就尽了,还做什么官呢!
果如他所言,袁天罡就死于这一年火井县令任上。
不过民间传说里不是这样,说袁天罡在凌云山得道成仙了。说袁天罡和徒弟李淳风一起推演著作《推背图》,这事被天帝知道了,害怕他俩泄露天机,就派陈抟老祖去阻止。陈抟老祖见了他俩,说:你俩算什么天下事,有本事先算算我的下一步是进还是退?说完,陈抟老祖岔开步,目视二人。袁天罡和李淳风面面相觑,无以言对,顷刻间他俩猛然顿悟。于是两人化仙而去。
现代的各种小说和电视剧,也常有袁天罡出没,情节更是离奇得让人惊掉下巴。比如《神探狄仁杰》里就有袁天罡出现,这是不可能的,袁天罡在贞观八年就去世了,怎么会跑到武周时期兴风作浪?
二、李淳风之死
史书记载,李淳风死于咸亨元年(670年),终年68岁。唐代档案《甲库甲历》说李淳风是“溘逝”,也就是毫无征兆的突然死亡。这就给后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一种说法是,李淳风是无疾而终,另一种说法是被李世民鸩杀。
李世民鸩杀李淳风的原因就是,李淳风预知了太多秘密,有可能威胁到皇家利益。这种说法完全不成立,因为李淳风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唐高宗咸亨元年,李世民已经去世二十一年了。那么有没有可能是高宗李治或者武则天所为呢?没有任何证据。
如果说因为职业特性,可能知道太多“玄学”内幕,而背负杀身的可能性的话,我觉得袁天罡被杀的可能性,要比李淳风高得多,他俩虽然并称预言大家,但其实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个人。袁天罡更像“玄学”,李淳风更接近“科学”,没有后人传说中那么多神秘的东西。
三、袁李二人的差别
民间传说,李淳风是袁天罡的徒弟,史书没有这样的记载。两个人生活的年代有交集,但要说有多紧密,没可靠证据说明。
一般认为,《推背图》是袁天罡与李淳风合著,《晋书》中的《天文志》、《律历志》和《五行志》也是两个人的合著。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推背图》的作者、产生时期,一直存在疑点,没有定论,《晋书》中的三个志篇,可以肯定是李淳风所著,没有袁天罡什么事。
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人的特点,就知道这两人根本不是“一路人”。袁天罡最擅长的的是“相术”,而李淳风则是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差异太大,根本看不出传承关系。
当然,古代天文星相学也是做预测的,这一点跟袁天罡相似,但两人的预测的内容和方法完全不一样。袁天罡通过面相,预测个人前途,李淳风更多的是通过星象和计算,推断事件。
事实上,袁天罡的形象,更像一个“玄而又玄”、“云山雾罩”的“神汉”,个人认为附会太多,不乏自我神话的成分。而李淳风则不同,他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家,他对天文学和数学的精通,绝不是神话传说。比如他历法计算、圆周率计算、浑天仪、风力定级等,至今仍然影响着学术界。
所以,李淳风的特性,不大可能因“玄学”而遭遇杀身之祸,他和袁天罡虽然都因预测名噪一时,但绝对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他俩的死,也没那么多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