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绅怎么死的,清朝十二帝按个人能力

2023-08-21 17:45:05 84阅读

和绅怎么死的,清朝十二帝按个人能力?

按照个人能力和对清朝的贡献,给清朝12位皇帝(实际上有13位)排个名,其实还是非常好排的。因为清朝的皇帝差别十分明显,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第一名,清太祖努尔哈赤。

没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没有后来两百多年的大清王朝。所以说不管你后世的帝王多么牛掰,也比不上清太祖努尔哈赤。

和绅怎么死的,清朝十二帝按个人能力

这哥们打小就过苦日子,爷爷和父亲被明朝给宰了,他不仅一句怨言没有,而且还把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当成自己的亲爹一样服侍,甘愿成为李成梁的家奴。

后来李成梁看不过去了,就把他爷爷和父亲的那些地盘和财产,还给了努尔哈赤,因此努尔哈赤得到了第一桶金。

此后努尔哈赤一统建州女真,又相继兼并了海西女真、叶赫女真等各大女真部落,完成了女真族的大一统工作。这种创业过程,那是相当艰苦的。

不过努尔哈赤的功业也就止步于此了,他选择和科尔沁蒙古联姻,建立了后金汗国。结果也就在这个时候被袁崇焕的大炮给轰死了。创业之始祖,自然能排第一名。

第二名,清成宗多尔衮。

有人就要问了,多尔衮没有做过皇帝,咋也能排名在其中呢?对不起,多尔衮还真的做过皇帝,他生前止步于皇父摄政王。但是在他去世以后,被追封为清成宗。

啥是成?就是成就清王朝基业的意思。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入关的清王朝。是多尔衮将八旗兵带入关内,此后征服大部分天下,也都是在多尔衮的一手操纵当中。

所以说对大一统清王朝的构成,多尔衮是功不可没的。把多尔衮排在第二,一点毛病都没有。要不那时候清朝还在关外放马牧羊呢!

至于说什么如果皇太极不死,也能入关,这样推测的话,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只看实际结果,历史选择了多尔衮,所以他对大清国的功绩仅次于创业的努尔哈赤。

第三名,清圣祖康熙。

康熙也就是玄烨,他在位期间,平三藩、统一台湾、征服噶尔丹、抵抗沙俄。那功绩实在是太显著了。

当年吴三桂等三藩造反的时候,已经打下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此外西北的王辅臣还把西北给抢走了。那时候的清军差点就要回到关外去了,要不是康熙力挽狂澜,还真的没有后来的清王朝了。

所以说康熙的成就仅次于多尔衮,因为他保住了大清王朝版图的完整。使得清朝的铁骑没有回到关外,也算是对清王朝功不可没了。

第四名,清太宗皇太极。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也是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人。他继承皇位以后,开始排除异己,总用多尔衮三兄弟,架空了四大贝勒的权力。

此后改后金为大清,多次对明朝作战,摧毁了明朝的关宁锦防线。此外他还灭了察哈尔蒙古,为清军入关扫清了背后的障碍。

不过可惜的是,皇太极时期,没有入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而前一年也就是公元1643年,皇太极突然猝死。因此他的功劳是比不上多尔衮的。

第五名,清世宗雍正。

雍正皇帝本名胤禛,他是康熙皇帝长大成人的儿子中的第四个儿子,也是皇位接班人。可以说雍正皇帝是整个清朝,也是整个封建时代帝王中的一股清流。

这哥们比较硬气的地方就是,敢于向权贵宣战。康熙晚年放纵手下,以至于全国上下,贪腐成风,雍正接手的其实就是一个烂摊子。

雍正为了挽救大清王朝,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等,全都是向权贵地主们发起的挑战。

雍正在位只有13年时间,却将腐朽的清王朝从衰败的边缘给拉了回来。他去世的时候,不仅给儿子留了5000多万两白银,而且还留下了挣富人钱的机制。

第六名,清世祖顺治。

这个皇帝其实没什么作用,前期靠多尔衮,后期靠索尼、鳌拜等人,自己真正主政的时间是比较短的。

不过他主政期间,完成了清王朝大陆的大一统工作,这是相当牛掰的。多尔衮去世的时候,其实清朝还在收拾残局当中。

福建的郑成功,和云南的李定国,那都是个顶个的军事天才。顺治时期,将这两位相继赶出了大陆。郑成功去了台湾,而李定国在勐腊去世。

所以说虽然顺治皇帝个人能力不强,不过他吃老本的水平还是有的。他个人也算是一位明君,可惜的是去世太早了。

第七名,清高宗乾隆。

乾隆皇帝一身毛病,但是这哥们的能力的确是比较强的。最早继位的时候,他是在吃老爹的老本,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富二代。

中期创造了康雍乾盛世的巅峰,使得国泰民安,百姓富庶。他曾经五次免除天下钱粮赋税,三次免除八省漕粮,减轻了百姓们的负担。

此外乾隆还平定了边疆地区,使得新疆正式纳入清王朝版图。此外对西藏的统治,也进行了巩固,可以说他在边疆问题上,绝对比其他几位皇帝要出色。

可惜到了老年以后,也犯糊涂了,使得内部起义不断。对外则选择闭关锁国,彻底让中国和西方世界拉开了差距,我们近代和西方的落差,真的要归罪于这位老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是封建时代大一统王朝中,活的最久的一位皇帝,足足活了89岁。而且也是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足足掌权64年。

第八名,清仁宗嘉庆、清宣宗道光、清文宗咸丰。

这三个皇帝是清朝中晚期的皇帝,从乾隆皇帝驾崩以后,这清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乾隆给儿子嘉庆留了个烂摊子,而嘉庆能力又不怎么样,再加上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清朝一蹶不振。

此后道光时期,洋人的洋枪洋炮就已经打进来了,咸丰时期,更是经历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外加洋人入侵。

所以说这三位皇帝的能力和贡献,其实差不了多少。他们祖孙三人都没啥太突出的能力,也没啥太优秀的政绩,排在一起,纯属为了好看。

第九名,清穆宗同治、清德宗光绪、清废帝宣统。

咸丰没啥本事还寿命短,把皇位传给了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这期间就是慈禧太后辅政了。同治得了天花去世,因此慈禧扶植起了光绪皇帝。

光绪做了一辈子傀儡,一直都是慈禧太后主政。等到慈禧要去世的前一天,光绪也跟着离开了人世。光绪走后,3岁的宣统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溥仪,由摄政王载沣辅政。3年以后,清王朝宣布灭亡。

所以说这三位皇帝全都是傀儡皇帝,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权力。所以他们的能力和贡献,也就只能排在最后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为什么嘉庆很容易就赐死了和珅?

钮钴禄.和珅和瓜尔佳.鳌拜做比较,做个不甚恰当的比喻,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来讲那就是宠物犬和驯养狼之间的对比,二人的身世,功绩,地位,旗权等,鳌拜完全是碾压和珅的。一个是主幼臣强,分权严重的清初时代,一个是君主至尚,高度皇权的清朝中叶。所以康熙除鳌拜很难对付,而杀和珅则轻而易举。

论出身

瓜尔佳鳌拜是满清开国第一功臣费英东的亲侄子,他追随皇太极征蒙古,侵朝鲜,克皮岛,占辽东,之后又率军平定四川张献忠,他所谓“满洲第一巴特鲁(勇士)”地位是炮火箭矢,一刀一枪满身伤痕拚来的,可谓是清王朝的奠基者之一(自己创业)。

钮钴禄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五世祖立有战功,封了爵,和珅袭了父亲常保的三等轻车都尉,十八岁时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冯霁雯。冯英廉后任户部尚书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掌管国家财政和负责宫廷事务(来去是梦),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这让和珅这样一个落魄的官学学生有了发展仕途的机会(裙带关系)。

论功绩

鳌拜是三代(皇太极,福临,玄烨)功臣,四朝元老(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除了战功赫赫之外,在皇太极逝世后与赫舍里索尼联合代表两黄旗抗衡“兄终弟及派”的多尔衮,多铎的两白旗,坚定的支持“父死子继派”的皇子们,甚至不惜与清廷中的两位权势极大,杀人不眨眼的睿亲王和豫亲王拔刀相向,最终在礼亲王代善主持下,多尔衮妥协支持福临继位。之后为了维护顺治帝与大权在握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成败皆空),英亲王阿济格反复较量,所以说没有鳌拜,玄烨他父亲的皇帝位能不能得到都不好说。

和珅人长得精神帅气(男人女相,传闻长得和乾隆暗恋的年贵妃一样),加上聪明伶俐,又是语言天才。主要的“功绩”简单说就是迎合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心里,充当乾隆王朝的皇权的代言人和地方贪污纳贿上不法的“白手套”,由于“逢迎到位”,“办事靠谱”深受乾隆皇帝宠信,位极人臣,甚至国家立储的大事也想浑水摸鱼,但是终归和珅权利和地位是因乾隆皇帝一人的宠信赋予的,而不是为国家建立的。

论地位

鳌拜是顺治的托孤顾命四大臣,是顺治留下的股肱之臣,等于是顺治留给康熙皇帝的师傅之一。四人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玄烨。朝中门生故吏极多,党羽多是掌握政务,军权和旗权的重臣。随着索尼的去世,苏克萨哈的边缘化(原属多尔衮集团),遏必隆的附和,使得他的地位由四辅臣最后一名升至第一名,权利膨胀到了极点,幸好索尼临死之前保着康熙皇帝亲政(孙女赫舍里氏是皇后),加之昭圣皇太后(孝庄)的威望震慑,不然鳌拜必然威胁到皇权。

和珅就简单很多了,康雍乾三朝早已将皇权高度集中,和珅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只手遮天不过是依附于大清皇权之下,无论是八旗都统,户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衙门兼提督九门,一等公等,但这一切在无尚皇权面前都是浮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就是皇家的一个“存钱罐”,乾隆一死,嘉庆摔碎了取钱就得了。

总结

康熙皇帝不能杀鳌拜,也不想杀鳌拜。杀鳌拜就否定当年冒死支持他父亲顺治登基功臣们的功绩。杀了鳌拜等于就是说明他父亲顺治是个不识人的昏君。杀了当年为建清浴血搏杀的鳌拜,杀了“满洲第一巴特鲁”就是兔死狗烹,就是卸磨杀驴,必然会人心浮动,影响军心,三藩怎么办?南明政权怎么办?台湾怎么办?擒鳌拜而囚死,是因为这头“狼”敢向主人呲牙。

和珅被嘉庆杀了(赐死),杀了就杀了,波澜不惊,对嘉庆新朝毫无影响。反而不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而且还大快民心,树立新朝威严,所以宠物犬疯了的下场就是“安乐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

和珅为何没向乾隆要一张免死圣旨?

自古只有皇帝给功臣赐丹书铁券,从来没有大臣主动向皇帝要的!如果哪个大臣觉着自己功劳大、直接向皇帝要丹书铁券,恐怕他的小命也基本上快没了。更何况,清王朝根本没有所谓丹书铁券。圣旨这种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大张纸、一大摞字,外加一个大红印。皇帝认,那就是真的;皇帝不认,那就是一张废纸纸而已!即便是所谓丹书铁券,认与不认也只在皇帝一念之间……

明王朝的丹书铁券

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元建国之后,给开国元勋们颁发了丹书铁券,说得那叫一个漂亮:“除了谋逆等十恶不赦的重罪,你们都可以免死,而且不仅是你们、你们的后代也可以!”可结果又如何呢?李善长全族被杀了(除了他儿子李祺、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大姑爷,因而得以免死);蓝玉全族也被杀了,而且蓝玉死后还被“剥皮实草”……被杀的那些个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们哪个手里没有丹书铁券?朱元璋说没用,那就是一堆废纸、一块废铁而已……

没有哪个皇帝给大臣颁发丹书铁券时会不附带任何条件,谋逆罪不免死几乎是必然的。否则,赢了可以当皇帝、输了也不会丢掉性命,那些功臣们还不全都反了?可是,留下这么一个BUG,丹书铁券还有什么意义吗?皇帝作为九五之尊,想要给谁安一个谋逆的罪名,不就是上下嘴唇碰一碰的事情吗?自然会有人帮他要杀的人罗织谋逆的罪名!清王朝的年羹尧仅仅是手伸得有点长——把手伸向了朝廷的人事任免、结党而已,居然也能被议出九十二款罪名,还有什么罪名是皇帝制造不出来的?总而言之,如果皇帝要你死,可以有一万个理由,什么丹书铁券都没用!当然,除非你是曹操那样架空皇帝的权臣。很显然,和珅还没有到达这个层次……换言之,别说是免死圣旨,就算乾隆帝给和珅颁发丹书铁券,也没用!嘉庆帝想要和珅死,可以有一万个、甚至更多理由。

乾隆帝凭什么要给和珅免圣旨

和珅只是乾隆帝的“宠臣”而已,他并不是清王朝的开国功臣,甚至连功勋卓著的武臣都不是!这样的大臣,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资格获得丹书铁券的。就算他弟弟和琳能获得,和珅恐怕也得不到。好歹和琳还是战死沙场的将军,和珅什么也不是……当然,这一切只是个假设,清王朝压根儿就没有给功臣颁发丹书铁券的制度。别说是和珅,就连清王朝的“开国五大臣”都没用所谓丹书铁券!乾隆帝为和珅破例?恐怕和珅还不够这个资格,他不过就是乾隆帝养的一条狗罢了。

不管和珅前期对乾隆帝有多大作用,到嘉庆元年之后,和珅对于乾隆帝而言,基本就剩两大作用了:一、作为乾隆帝“咬人恶犬”,牵制嘉庆帝。二、作为乾隆留给嘉庆帝“杀人立威”的工具,顺带着也是在为嘉庆帝“敛财”。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公开册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原为密立皇太子),并宣布次年正式禅位、改元嘉庆。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很多人都认为清朝只有一位明立皇太子,那就是康熙帝的废太子胤礽。其实,嘉庆帝也应该算一位,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元年之间,嘉庆帝曾短暂被明立为皇太子。

话说多了,书归正传,嘉庆帝即位之后成为了清王朝名义上的皇帝,这个名头可比皇太子稳当多了!群臣重新站队在所难免……但乾隆帝显然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一旦群臣都倒向嘉庆帝,对于乾隆帝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继续抓权的需要,加之年事已高很难做到事必躬亲,乾隆帝急需一个可以在朝堂之上为自己代言、牵制嘉庆帝的角色。纵观彼时的朝堂,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除了宗室和富察氏子弟,恐怕也就和珅了。

对于宗室,乾隆帝必然是不放心的。而富察氏子弟一旦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得罪嘉庆帝几乎是必然的,将来恐怕很难得以善终。因为孝贤纯皇后的关系,乾隆帝对富察氏子弟还是相当不错的,他并没有打算让富察氏家族“不得好死”。更何况,在福康安去世之后,富察氏子弟中真正堪当重任的其实也不多了……到最后,乾隆帝其实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了,只能让和珅出这个头。

更重要的是,和珅的背景并不算深厚,而且屁股很不干净、“小辫子”一大把,一旦苗头不对,乾隆帝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办了他!不担心他会翻出什么浪花,和珅只能死心塌地充当乾隆帝“咬人的恶犬”。为了让和珅更加便于控制,在很早之前乾隆帝便已经在做这个局了,一直都没用让和珅染指军队系统,连兼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之职也收回了。如此一来,和珅纵然“权倾天下”,也不足为惧。

简单说就是,和珅愿意老老实实当条狗,那就继续狂吠、吓唬吓唬嘉庆帝。如果不愿意,他恐怕很难见到嘉庆四年的太阳……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乾隆帝有什么必要给和珅免死许诺呢?就更别说是什么丹书铁券了。和珅的死本就是乾隆帝做的这个局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嘉庆帝将来立威用的。和珅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乾隆帝一死,军队掌握在嘉庆帝手中,和珅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毫无还手之力。嘉庆四年之前,和珅的权力看上去越大,嘉庆四年嘉庆帝杀和珅越能达到立威的目的!这其实就是乾隆帝、嘉庆帝父子的默契,和珅让这爷儿俩彻底算计了!这就是帝王惯用的阳谋,明知是个坑,和珅还不得不往里跳。这个时候和珅如果伸手向乾隆帝要免死许可,无异于是在自掘坟墓,不是吗?

虽然没有给和珅免死许可,到乾隆帝对自己的这条狗还是手下留情了。因为和孝固伦公主的缘故,嘉庆帝在清算和珅时最终还是网开一面,放过了他的儿子丰绅殷德。虽然不受待见,但起码还活着!而且,丰绅殷德的过继儿子福恩还承袭了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也算是衣食无忧了,这或许就是乾隆帝对和珅的最后一丝怜悯和最后的交代了吧。

和珅死时谁在身边?

和珅死的时候刘墉在身边

难道没想到乾隆死他必死么?

和珅可不是一般人,既然普通人都能想到乾隆死后,和珅得给自己留个退路,他自己怎么可能想不到呢?和珅可是都活成人精了,他不可能不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因此他也一直在给自己找退路。很多人以为和珅没有找靠山,实际上根据史书的记载,和珅找了靠山,并且还给自己的后代找好了靠山。

和珅的儿子娶了乾隆皇帝的第十个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乾隆是非常喜欢丰绅殷德的,因此他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了他,据史书记载,丰绅殷德长得非常帅气,事实也证明,和珅的确给自己的儿子找了个好靠山,否则恐怕他出事之后,自己的儿子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那么和珅给自己找了个什么靠山呢?他这种大臣唯一的靠山只能是皇帝,乾隆死后,靠山只能是下一个接班人。有趣的是,乾隆实行的是秘密立储制度,顾名思义,秘密立下储君,没有人知道下任皇帝是谁,包括和珅,因此和珅只能在众多皇子里面押宝。

历史告诉我们,和珅押错了宝,嘉庆被选为接班人,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嘉庆登基后便开始想方设法除掉他,其实嘉庆杀和珅也没那么轻松,用了不少的办法,乾隆活着的时候,嘉庆是绝对不能杀和珅的,别的不说也得给乾隆面子,和珅也一直在和嘉庆斗争,试图为自己找一条生路,乾隆死后嘉庆直接动用杀招。

其实像和珅这种人,他自己很清楚自己随时可能没命,他有这种觉悟,自己干过什么,自己是最清楚的,他只能是尽力一搏,想办法给自己找个活路,可偏偏嘉庆皇帝需要杀了他,皇帝要杀他再怎么去找后路都是没用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