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又有新身份,为什么没有袁隆平出名

2023-08-21 09:45:04 90阅读

袁隆平又有新身份,为什么没有袁隆平出名?

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的一生。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2019 年8 月12 日4 时41 分,89 岁的著名农业科学家卢永根院士,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生前他叮嘱家人,“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袁隆平又有新身份,为什么没有袁隆平出名

两年前,一则“87 岁院士捐赠880 万元积蓄”的消息“刷爆”了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的朋友圈。

2017 年3 月21 日,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郑重地在捐赠协议上签下名字,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一笔又一笔,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187 万余元的存款,加上此前转账的693 万余元,卢永根夫妇共捐赠毕生积蓄合计880万余元。后来,华农设立“卢永根 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党培养了我,我将个人财产捐给国家。”在捐赠后,卢永根只说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很多人不知道,在卢永根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家中陈设仍停留在上世纪80 年代。卢永根的学生、华农农学院副教授刘桂富说,老师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还在用老式收音机、台灯。年近九旬的卢永根家里,没有全职保姆,都是夫妇俩自己打饭或做饭。

在入院治疗前,卢永根几乎每天最早来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园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买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祖籍广州花都的卢永根,1930年出生在香港一个中产家庭,其父是一家律师行的高级职员。自小衣食无忧,接受良好的教育。

1947 年12 月,卢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并积极开展地下活动。1949 年8 月9 日,19岁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高中毕业,党组织决定安排卢永根回内地,到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到广州去迎接解放。

“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生活回内地?主要是日军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卢永根后来回忆起这段历史,仍然心潮澎湃。

20 世纪30 年代,我国水稻育种领域便有“南丁(颖)北赵(连芳)”之称。在华农农学院里,卢永根认识了恩师丁颖。丁颖任院长,卢永根是首届学生。学术上,卢永根紧跟丁颖的步伐,传承学术思想。卢永根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 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1 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师生相差40 多岁,却成了“忘年交”。1959 年,初为人父的卢永根,给襁褓中的女儿取名为“红丁”,以纪念恩师。

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的一生。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他曾三次到国外探亲访学,都选择回国。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为什么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卢永根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卢永根不但坚信只有祖国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还感染带动身边人奉献祖国。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学人才最终选择回国奉献才智,与卢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种等方面拼命赶超。如今,我国水稻研究技术在很多领域超过了国际水稻研究所。卢永根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

从1983 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 年华农校长。担任校长期间,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 年,华农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困局,职称评定上论资排辈的风气又很重。“当时很多四五十岁的老教师都没有办法晋升,提拔年轻人风险很大。”为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广阔天地,1986 年底,卢永根专程到北京向原农牧渔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何康请示。得到批准后,华农在全国率先打开人才培养新格局。

卢永根仔细阅读每个人的档案,通过谈话考察每个人的品质,在100 多人的全校副教授以上会议上进行述职,系、校两级学术委员会不记名投票,并寄到校外进行专家评审。破格晋升8 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 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年龄最小的温思美当时才29 岁。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分别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

上世纪80 年代末,学校发展落后,卢永根四处筹措资金,用于发展多学科和重奖人才。为表彰辛朝安教授团队对兽药开发的贡献,他破天荒拨出10 万元高额奖励。为让优秀学者刘耀光安心,他多方筹措经费,为其建立专门实验室……

这些年,即便头上有多个“光环”,卢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诚底色,保持科学家的求真求知热情和深沉家国情怀,指导学生读书,看论文,整理著述。

卢永根认为,教师和科学工作者也要讲政治。“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我所理解的政治就是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推动自己工作的动力。”“我的青春年华已经献给党的科教事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

晚年,年近九旬的卢永根早在患病前,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愿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他表示,“捐献遗体,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

你们知道流浪大师怎么火的吗?

“善始者众,善终者寡。”

“安庆和徽州的合并才叫安徽。虽然安庆当时实际是首会,但是经济的头把交椅,实际上是徽州……”

“义乌为什么叫义乌,而不叫义鸟呢?以前有一个孝子,他母亲死了以后没有钱安葬。所以乌鸦看见了就馅着,一块一块的泥土,最终把他母亲埋葬了。人们看见了以后,感叹道这是义乌啊……”

这就是被网络强加喊“流浪大师” 所说的一些道理。据悉,这位大师名叫沈魏。

上海市人,现年54岁,曾是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公务员,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偶然一天天降横祸,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至此崩溃,流浪于人间。

网络上,很多人都认为他只是一个流落人间的穷酸秀才。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位才华横溢,有着高学历的读书人,而且有存款。

1993年,因倡导垃圾分类,每天捡垃圾拾荒、收废品,被别人看成脑子有病和被单位劝退病修。

就是这样一位遭遇生活变故且精神奔溃的流浪者,被一时间推上了网络的风口浪尖。不仅搅乱了他风平浪静的流浪捡垃圾生活,而且很多人借此炒作和营销,弄的乌烟瘴气。

这位老人家拒绝任何施舍。

但不乏有好心人给他提供房间,让他可以休息和和讲述自己的国学知识,给喜欢国学的人。老人家义正言辞的拒绝,“他说他不需要任何施舍他,他不是在流浪,他只是在以他自己的方式生活而已。”

在魔都上海的某个地铁口,可以看见这位流浪者。爆火之后,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比肩接踵的去围着他拍照、议论纷纷,哗众取宠且以此为谈资者不在少数,拍小视频上传到朋友圈寻求点赞、评论者更是众多。

“大事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这样有逼格的借势炒作和营销更是有。

说实话,广告语确实经典,但触犯的是老人家的平静和慈善,他只是他而已。那些凑热点、抢段子,谝流浪的人职业操守真的直线下降。

而且有著名主持人如是说到。

这位主持人以自己的一厢情愿和价值观强加到这位沈先生身上,实在有失合理。

当然,好男儿忠孝节义都得努力拼搏,但“中规中矩”且严苛死板的普世价值观用到这位历尽生活蹂躏的老者身上,有失公允。

同情和理解的背后,更多的是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直线走低,拉低了信息社会的人情冷暖和理性认知,也凸显了互联网行业繁荣下带来的糟粕和诟病。

往往社会民众普遍的价值观会被某个行业或者热点拉向歧途,混淆视听,踢远了正确的社会认知。

个人原创,详见本人头条文章《流浪大师火了,社会职业道德败坏了!》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古代的科举制,自然不能简单和现代的考试体系相比较。但如果非要比较的话,童生大概相当于今天的985、211大学本科生;秀才相当于是研究生,享受国家补助;举人和进士,则相当于国考当中的顶尖学霸,可以直接进入政府工作。

不过,这种简单的比较,意义不大。要想弄明白古代的科举学历,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我们还是得先说说科举制本身。

科举制首创于隋唐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彻底完善。以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例,考试总共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六级。

首先是童试。童试虽然带了一个童字,但大家可别认为这是小孩子的考试。古代文盲率较高,赶上动荡年代的话,全国百姓文盲率可能要超过百分之九十。而童试的存在意义,就是要先刷掉那些文盲,表明你有基本的文化水平。

童试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中考和高考,分为县、府、院三次考试。县试就是在一个县里面举行的考试,一般由县官主持,由县里的教育部门监督主考。除了监考之外,县试还以五人为一组,一旦出现作弊的情况,实行连坐制。

县试之后,就是府试。

府试相当于是县试的进阶版,考生通过县试之后,才能参加府试。府试一般是由知府主考,也就是相当于今天市长主考。

通过这两场考试之后的考生,才有资格被称之为童生。这个童生可不意味着就是儿童学生,古代有些读书人,读到七老八十仍是童生的,也不在少数。如果类比今天的考试,县试就是中考,府试就是高考。府试合格者,从比例来看,基本等同于今天的211大学本科生。

府试之后,就是院试。

院试一般就是在各府、州的学院进行,如果通过的话,就可以被录取为‘生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秀才’。如果按照今天的考试体制来看,院试大致接近研究生考试。一旦考过了,就能享受到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

现代的全日制研究生,入学之后,一般都可以享受国家的补贴。而古代的秀才,则同样也有很多好处。首先,秀才见了官,如果没犯罪的话,按礼是不用行礼的。其次,很多朝代一般都提供给秀才基本的衣食保证,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研究生补助。最重要的是,秀才家里可以免除很多税,可以少交很多钱。

总而言之,到了秀才这个阶段,就已经算是脱离了平民阶层,步入‘士’的范畴了。如果有门路的话,甚至可以到县衙去谋一个师爷之类的差事。就算没有门路,也可以做一个教书先生。

当然,总体来说,秀才还算是相对清贫的。尤其是那种只会读书不会钻营,只能靠国家补助活着的秀才,日子就过得比较穷了。我们后来所说的穷酸秀才,多半都是指此类人。但实际上,但凡会钻营不死读书的秀才,日子其实大多过得不差。

院试之后,就是乡试。这里面的乡,指的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乡村的乡,而是家乡的乡。乡试每三年一次,可以理解为省级考试,有点像今天公务员考试当中的省考。考官不再由地方官担任,而是由皇帝亲自任命。

乡试,对于古代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因为通过乡试之后,读书人就可以从秀才变成举人了。但这场考试的难度,那无疑是相当高的。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最后一般都只会录取一千多人。而且不是一省录取一千多人,而是全国录取一千多人。这个难度到底有多大,大家可以自己想想。

读书人中举之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就算止步于此,无法再通过后面的考试,凭借举人这个身份,差一点也可以做县丞、主薄之类的官;如果在朝中有人的话,甚至可以直接外派到某地去做县令。

如果类比今天的话,通过乡试,就等于是有资格直接去做某个县的县委书记。就算混得差点,也能做县里的教育处处长,或者其他同级的官。很多人都知道‘范进中举’这个故事,范进中举之后,为何会兴奋得发疯?原因其实就在于此了。

乡试之后,就是会试。会试的主要对象,就是之前那些通过乡试的举人。而考官一般都是皇帝指派的大官,一般都是大学士或者尚书之类的人物。读书人中举之后,就要千里迢迢赶到京城,去参加第二年举行的会试。一千多名举人齐聚京城,最终朝廷会录取两三百人左右。这两三百人,被称之为贡士。

不过,大家对贡士这个词一般都比较陌生,因为古代贡士这个身份,确实不像之前的那几个身份一样,有那么多新增的特权。因为贡士唯一的作用,就是去参加最后的殿试。只要参加殿试,最次也会得到一个进士的头衔。进士这个词,大家应该就比较熟悉了。

会试之后,就是最终的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由文武百官一起监考。

入殿考试的这些贡士,在经过这最后一场殿试考试以后,会排出名次。最前面的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从第四名到第几十名,被称之为二甲进士出身;从几十名到几百名,则被称之为三甲同进士出身。

一甲前三名,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做官。而后面的二甲、三甲进士,则需要再参加一次馆选,优秀者可进入翰林院。翰林院可以理解成今天的中央党校,只要能够进入翰林院,以后的前途,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那些没能留在翰林院中枢的,最差也能外放去做个县令,举人则大多是奋斗几十年,才能混到这个位置。运气好点的进士,就能留在六部,或者其他中枢部门,同样是前途无量。

总得来说,古代的科举考试,越往后难度就越大。尤其是后面的乡试和会试,更是被很多读书人视作鱼跃龙门的契机。只要能够通过,就彻底翻身了。

那些国内所谓的专家为老百姓办了哪些好事?

“专家”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或专业技术领域拥有专业知识或专业技术的学者或技术人才。

如,学者,他们将自已的专业知识通过讲台(学校)丶媒体公众向大众普及“知识”,如告诉你“信科学”丶“勿信谣”丶“勿迷信”,这不就是在为老百姓做好事么?

更有很多专家在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奉献社会,这难道不也是在为老百姓做好事么?有很多“专家”在国防建设丶民用建设丶工业建设丶卫生与健康等多领域地在用他们的专业技术日新月异地建设丶改变祖国的面貌,使国家日益强盛和繁荣难道你没感受到么?

当然,也的确有一些打着“专家招牌”在推销“伪科学”甚至宣扬“旧封建迷信思想”,推销“旧封建文化”,不诚实地为一已之私利,推销一些产品或思想,夸大其产品的作用,用“迷信”忽悠丶欺骗丶愚弄大众也是存在的,这就需你自己去鉴别。

不信科学而要信“伪科学”或“迷信”,吃亏丶上当丶受骗,也怨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已。

难道发几个在农村吃饭种地的视频就叫三农?

什么才是真正的三农?难道发几个在农村吃饭种地的视频就叫三农吗?

若问什么是三农,我想大家会异口同声的说,三农当然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了,这个回答当然没错。那么,再如题主所问,在农村发一些吃饭、种地的视频,算是三农吗?我想,泛泛而言这类视频当然也属于三农范畴。

因为,首先视频的内容发生在农村,种地本就与农业有关,而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本就是广大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所以毫无疑问,将这类视频归于三农领域一点问题都没有。不过,若单纯的以农村人的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来诠释三农,未免显得太过于肤浅了。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三农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农村人的就学、就医以及养老是三农;也有人认为农村人种植、养殖、发展乡村旅游是三农;当然,也如同题主所说的农村人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等等,这些都属于三农。但是,这些只能说是对三农片面的、不完整的解释。那么,对于“三农”有没有较为权威或者完整的解释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了。其实,对于三农的解释以及三农所囊括和研究的内容,从国家每年所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里面就可找到答案。从1982起,国家连续五年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对我国农村改革以及农业发展作出了详细的部署。而在之后的2004-2019年,国家又连续16年,以“三农”为题,既向我们阐明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又给我国三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特别是2019年国家所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但给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真正的三农,同时,给更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道路。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如下: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因此,若问何为真正的三农,那肯定就是中央一号文件中所囊括的内容;若问如何经营三农,那必然是跟着党和国家的路线放心大胆的走。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发展三农,才能为三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对个人而言,在三农自媒体的发展道理上才能越走越远、越做越强。

农村天地宽,耕耘在其间。奇趣三农,为您讲述关于三农的那些事儿。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本人将为大家提供更多、更有趣、更富内涵的三农小知识!@奇趣三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