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李显已是太子而武则天却风烛残年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李显已是太子而武则天却风烛残年?
很多时候,若你担惊受怕一辈子,可能让你在关键时刻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
李显母亲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唯一女皇帝,权谋和手段均天下第一,所以她才能在男权至上社会中成为皇帝。
李显作为她的儿子自然遗传了她的谋略和手段,所以他才会选择在武则天最衰落的时候造反,这辈子活在武则天阴影下,让他有些害怕,觉得如果在不变的话有可能让自己一辈子无法翻身,因而他才会选择发动神龙政变。
李显大唐王朝第四位君主,李治七子、武则天三子,曾经两度在位,是一位波折万分皇帝,那么他的人生到底是怎么样,为何十分害怕自己母亲武则天。
656年,李显出生于长安,开始适合被封为周王,后改为英王,在太子李贤被废除后,李显被封为太子。李治在世的时候,对李显给予厚望,在其长子李重润出生后,将在襁褓中的李重润封为皇太孙,在唐朝历史上十分罕见。683年,李治去世后,李显成为大唐帝国下任君主,史称“唐中宗”。
李显继位后,因其性格偏软,很多事情上被母亲武则天掌控,李显有些不满,所以他打算提拔韦皇后的亲戚,试图增加自己集团力量。所以他提拔了皇后父亲韦玄贞为侍中(宰相之一),希望能以此对抗武则天。可他做法遭到母亲武则天激烈反对,盛怒之下继位55天李显被废改为庐陵王,李显弟弟李旦在其被废不久继承皇位,史称“唐睿宗”
李显被废后软禁在均州、房州十四年,身边除了妻子韦氏外,没有其他人,两人相濡以沫过了十多年清贫的生活。李旦继承皇位不久,立马被武则天软禁在宫中,不能随意在内宫走动,李旦看情况不对,觉得自己若不能马上让出皇位有可能让自己陷入死局,因而他很快让出皇位给武则天。
武则天登基为帝后,迅速开启对李唐宗室子弟的杀戮,并重视武三思为首的武氏族人,将他们全部封为王爵。如此一来,武则天地位变得越发稳固,由于李氏家族成员被打击,这让武氏家族成员开始窥探皇位,一直在劝武则天立武氏家族成员为太子。
武则天内心很纠结,两边都是自己至亲之人,立谁都难以安抚一旁,因而武则天在这个问题上,一等就是十年,这期间李旦虽然是太子,可他压根就是空气,根本没啥机会当皇帝。
武三思看李旦无作为,便积极买通武则天身边一些大臣,还极力巴结武则天男宠张宗昌兄弟,希望能以此获得更多支持,让自己可以顺利成为皇帝。
这期间,武则天比较看重武三思,但因这家伙才能不可以,同时喜欢搞小帮派,而且又干了很多违法事情,这让武则天内心有些犹豫,认为将自己辛苦创建江山交给武三思是否正确。
一天,武则天找了宰相狄仁杰,询问是立李氏宗室成员为太子还是武家人为太子。
表面上,狄仁杰是武周臣子,实际上他内心依旧支持李唐,所以他和武则天说:“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刀枪箭镞,平定天下;高宗将二子托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让位他族,有违天意。且姑侄与母子谁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庙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狄仁杰希望立李唐王朝后裔为太子,这样你不仅可以享受后世人员膜拜,假设你立侄子为太子,他可能会让你被后世之人供奉吗。
狄仁杰的话,直接动摇了立侄子为太子的想法,可她依旧没下定决心是否立自己儿子为太子。
这时候,一个叫吉顼的人出现,当时他的职务是由肃政台御史中丞、控鹤监内供奉,是武则天的心腹。吉顼虽没什么才能,可他是李唐王朝绝对拥护者,他看到武则天对武三思有所松动,便劝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建立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说服后,多次劝说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可武则天没能下定决定,后来武则天亲自询问吉顼,吉顼将自己建议告诉武则天,武则天一听觉得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对国家十分有利,所以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决心越来越强烈。
虽然,武则天有心立李显为太子,可她没有盲目做决定,派出不少人到各地走访,同时询问大臣建议,终于得知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李唐家族依旧拥有很高人心,只有将江山归还给李唐家族,才能确保国家无忧。
武则天做好决定后,便开始做好相关准备迎接李显,自己先以养病理由来到洛阳,接着派人来到房县将李显一家人接回洛阳,然后废除太子李旦,将李显立为太子。
李显回到中央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他知道只有韬光养晦才能让自己活下去,因而他放低姿态,让武则天和她家族成员觉得自己没有威胁,从而确保自己的安全,并采取联姻的方式,确保自己和武氏家族关系更加亲密,武则天一看李显如此识大体,内心放心不少,觉得自己选择十分正确。
确定好继承人后,武则天觉得自己人生没遗憾,便开始享受生活,和自己男宠二张过起了快乐似神仙的日子。但由于武则天身体衰落,精力也无法处理繁忙朝务,这让其有些心有余力不足,因而她让二张担任自己耳目,武则天放权让二张瞬间感受到了权势迷人,因而他们野心越来越大,为了能让自己更好把控朝局,将曾经弹劾自己魏元忠驱逐,这让朝中大臣十分不满,支持李唐决心越发强烈。
后来,李显儿子李重润和女儿永泰公主不满武则天宠幸二张,二张得知后便在武则天面前添油加醋,说他们诽谤朝廷,结果武则天逼李重润、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杀。
二张行为明显恃宠而骄,他们仅凭三言两语便将曾经皇太孙,现太子李显儿子李重润弄死,这让不少人觉得武家天下不可能长久,重回李唐天下就是时间问题。
二张见武则天如此偏袒自己,开始变本加厉贪污敛财,卖官鬻爵,把控朝政,将整体国家乌烟瘴气。武则天不可能不知道这一切,但他在这时候选择什么也不理会,这让大臣们觉得李显太子之位有可能不保。
如此危局下,武三思看准了机会,希望她能在武则天身边美言几句,让自己有机会成为太子。二张因和李显有矛盾,因而他们在武则天面前说了很多武三思好话,但武则天没听信两人之言废除李显。
长安四年(704年),一代女皇武则天病重,居住在迎仙宫,仅留二张在身边照顾自己,旁边人根本没办法靠近。就在这时候,朝中以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已等支持李唐王朝大臣,他们很担心武则天因二张胡言乱语将李显废除改立武三思为太子。
李显本就害怕武则天,没什么任何办法,只能希望老天开眼给予他一个活的机会。可让他想不到是,宰相张柬之等人早已看不惯二张胡作非为因而他们打算谋反,让天下重新回到李唐之手。
早年,张柬之官场一直不得志,只能担任一些地方官职,后因宰相狄仁杰去世前推荐,才让他有机会进入中央成为宰相。
张柬之表面上是武周官员,可实际上他是李唐支持者,在武则天称帝的时候,曾经和荆州长史杨元琰一同泛舟,谈起武周的乱象,两人相互约定:“他日你我得志,当彼此相助,同图匡复。”
武则天病重的时候,张柬之等人便开始谋划,先是利用职务之便将桓彦范、敬晖担任御林军将领,又策反了李多祚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准备发动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以张柬之、崔玄暐、敬晖等人率领御林军来到玄武门,让李多祚、李湛、王同皎到东宫去迎接李显,自己则带领大部队去武则天居住迎仙宫。
早期,李多祚等人深受武则天恩惠,并不愿意杀掉武则天,只想杀死祸国殃民二张,顺带逼武则天还权给李唐,张柬之为了争取他们便同意了他们建议。
张柬之等人不敢杀武则天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杀武则天没办法争取李多祚等人兵权,这让他们造反失去根基,所以必然不能杀武则天,另方面武则天是李显的母亲,一旦杀了她可能会引起大麻烦,因而她们只能留下武则天,才能让自己造反夺权顺理成章。
政变发生后,王同皎等人带兵来到了李显居住东宫,让他一起去迎仙宫参与政变,李显知道发生政变,但他不知道政变原因,还有能否成功,这让其不敢轻易跟随叛军。
王同皎说:“先帝把皇位传给殿下,殿下无故遭到幽禁废黜,皇天后土、士民百姓无不义愤填膺,已经有二十三年了。
现在上天诱导人心。北门的羽林诸将与南衙朝臣得以同心协力,立志诛灭凶恶的小人,恢复李氏的江山社稷,希望殿下暂时到玄武门去以满足大家的期望。”
李显回答说:“凶恶的小人的确应该翦除,但是天子身体欠安,你们这样做能不使天子受惊吗!请诸位日后再图此事。”
李谌说:“诸位将帅宰相为了国家不顾身家性命,殿下为什么非要让他们面临鼎镬的酷刑呢!请殿下亲自去制止他们好了。”李显这才出来。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政变目的就是为了让李显称帝,所以让李显不要害怕,除了这点外,就是参与政变兵马有不少,现已经基本控制宫内局势,准备赶往武则天所居住迎仙宫,因而政变成功率非常大。
李显听了大家所说后,紧张神经放松了不少,因而他又提出担心母亲安危,并将杀害母亲坏名声她可不愿承担。除了这点外,就是武则天辛苦经营多年,其背后势力庞大,如果政变万一失败的话,李显处境十分困难,因而他在没法确定武则天安危前不愿贸然行动。
所以,他和王同皎等人说如果是皇帝身边有小人我们可以去处理,如果是皇帝身体欠安,我们就不要去吵她了,政变的事情以后再说。
从中可以看出,李显在武则天身边久了,心思已经十分成熟,不愿轻易发表自己意见,所以他先是表达了保护自己母亲武则天安危态度,接着又试探了大家政变决心。
王同皎见状直接对他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就是为了维护江山社稷,没有其他想法。李显见王同皎这样说,也没有多想什么,直接从宫中出来,一起去武则天所在迎仙宫。
李显抵达迎仙宫后,张柬之等人刚好将二张处死,众人便一同走进武则天居住集仙殿,武则天看到众人进来后吃惊地坐起来,问道:“是谁作乱?”张柬之回答说:“张易之、张昌宗阴谋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将他们杀掉了,因为担心可能会走漏消息,所以没有向您禀告。在皇宫禁地举兵诛杀逆贼,惊动天子,臣等罪该万死!”
武则天看情况不对,觉得自己如果还不把大权交出去,有可能危及自己生命,因而他将大权交给太子李显,把江山还给李唐。政变后第三天,李显登基为帝,武则天退位迁入上阳宫。
神龙政变不是李显主意,主要是张柬之等人因自己利益受损决定发动政变,李显之所以加入,一方面在于他想夺权,结束担惊受怕日子,另方面是政变成率很高,同时大家没打算杀死武则天,这让他内心不用背负杀死母亲骂名。
除了以上两点外,李显没有任何选择,如果自己不去的话,张柬之等人有可能拥立其他人,这样一来自己十多年努力化作一场空,因而他在确定母亲武则天无忧,政变成功率极高好,便跟随大家前往迎仙宫逼迫武则天下台。
那时候,武则天早就武三思失去了信心,已决定将皇位传给李显,只不过二张胡作非为让大臣们觉得这件事情会发生转变,因而他们才会贸然发动政变。
从中可以看出,神龙政变就是张柬之等人一场冒险行动,他们表面上忠于大唐,可实际上都是在为自己利益考量,他们知道武则天病重已难以掌控大权,只有在这时候夺取大权,才能确保自己荣华富贵无忧,所以他们必须拉拢李显,让自己政变更加合法性。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走这条路?
这句话说的一点没有道理 ,这就是懒汉或者无能力的人说法 ,为什么娶妻你就穷三代?为什么生儿就毁一生?
这种逻辑 ,是穷人观点的逻辑 ,是无能力的想法,你的观点可能是 ,娶妻子很费钱 ,生了儿子更费钱 ,还要供他们读书 ,还要培养他们长大成人 ,还要给他们娶妻生子 ,还要给他们买楼房 ,确实很费钱 。
但你不要忘了 ,咱们人类的繁衍 ,咱们天天劳累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为了养儿育女 ,培养下一代 。
按你这种说法 ,谁也不娶妻 ,谁也不生子,那我们人类怎么能繁衍到今天 ,有这种想法的人 ,或者说这种话的人,是一种自私 ,无能力的表现 。
很多人都盼着儿女双全 ,家丁兴旺 ,让我们一代一代的繁衍下去 ,过去有计划生育 ,不让我们多生,生了女儿也就算了 ,如果说我现在有能力 ,我的年纪要回到50岁以前 ,我还要生一个儿子 ,我还要繁衍我代家后代,让我这条支脉后继有人 。
为什么在网络上有人经常说 ,他是孔氏的多少代子孙 ,他是曹操的多少代子孙 ,就连刘备大家都管叫刘皇叔 ,那不是有这条枝脉吗?
咱别说远的 ,说近的 ,就说相声大师冯巩的家族吧 ,他的太爷冯国章 ,是北洋时期的大总统 ,冯巩的家族有多荣耀 。为什么著名导演张艺谋生了很多孩子,宁可交超生罚款 ,那是他有能力 ,我看这就对了 ,咱们过日子 ,过生活 ,图的是什么 ,图的是后继有人 ,图的是子女能够光宗耀祖 。
我们老家 ,有一个家族的爷爷 ,当时在粮库上班是个领导 ,当时这个奶奶不生长 ,家庭没有子女 ,到春节期间 ,我这个爷爷拿筷子加肉往地下扔,我这个奶奶问他你干啥呢 ?我这个爷爷说你弄了这些肉 ,咱俩也吃不了 ,实际上他就是想孩子 ,没有孩子闹心 。
这位网友说娶妻穷三代 ,生儿毁一生 ,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是一种谬论 ,我完全不支持 。
其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烛影斧声”是指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赵匡胤大病之中召见赵光义,结果赵匡胤于当夜离奇去世,其弟赵光义继位为帝的事情。作为一件千古疑案,此案源于李寿将“烛影斧声”引入《续资治通鉴长篇》引起,目前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始终没有定论。
案发经过:赵匡胤深夜召见赵光义,“烛影斧声”后赵匡胤离奇去世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976年11月14日)夜,大病之中的宋太祖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入宫,摒弃左右之后秘密议事,左右不可闻。期间,有人遥见烛光下的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好做”。
当夜,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派王继恩前去请秦王赵德芳前来,但王继恩却请来了晋王赵光义。宋皇后见状,吃惊之下连忙对赵光义请求道,“我母子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宋朝称皇帝为“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需要注意的是,在《宋史》、《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等史料,甚至文人笔记《宋论》中都没有怀疑过宋太宗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且并不认为是宋太宗杀兄夺位。“烛影斧声”虽然出自于李寿的《续资治通鉴长篇》,即最早出现于南宋孝宗之后,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200多年,但他并未认定宋太宗杀了赵匡胤。将“烛影斧声”作为赵光义谋杀赵匡胤证据,最早出自于明朝末年,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600多年。
赵光义有没有作案动机,“金匮之盟”到底是否存在赵光义是否为谋杀赵匡胤的凶手,目前争议的焦点便在于“金匮之盟”是否存在,如果“金匮之盟”存在,那么赵光义便是合理合法的继承人,便没有了作案动机;如果“金匮之盟”不存在,那么赵光义才存在弑君夺位的动机。
△杜太后
关于“金匮之盟”,还得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开始说起,当时杜太后病重,与宋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即宋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再由赵光义传给四弟赵匡美,最后由赵光美传回赵德昭(宋太祖长子)。(另说由赵匡胤传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赵德昭)
由于当时北宋尚未统一天下,且赵匡胤两个儿子赵德昭(10岁)和赵德芳(2岁)年纪尚幼,为了防止后周“主少国疑”的历史教训再度上演,因而立下“金匮之盟”的可能性极大,实际上一直以来关于这个盟约是否存在的争议普遍较小,争议较大的地方在于三传还是二传。直到现代才有说法认为,杜太后在无法预料赵匡胤何时去世的情况下,根本无法预料赵德昭是否会年少继位,不大可能提前定下“金匮之盟”。不过,从事态的发展来看,“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极大,原因在于赵光义一直是被当做储君在培养。
△赵光义符合储君设定
由于宰相赵普一直反对赵光义继位,主张父死子继,而在开宝六年(973年)8月时赵普便被罢相,而就在赵普被罢相后一个月,时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便获封“晋王”。而“亲王+京尹”乃是五代十国以来的皇储标配,赵光义获封晋王之后,便已经完全符合当时的皇储身份。
与此同时,赵光义始终大权在握,且直接参与朝中各种事务,而当时的赵德昭和赵德芳不过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且从未参与朝政,可见赵匡胤并未将兄弟二人作为储君培养。如此判断,赵光义极可能便是赵匡胤选定的既定继承人。
△宋皇后的举动反而更为怪异
如果赵光义是原本已经定下的皇位继承人,且已经广为人知,那么赵光义便没有了作案动机。相反,得知赵匡胤去世之后,宋皇后要求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的举动,反而更为可疑。
赵光义有没有作案时间,争议关键在于赵光义当夜是否留宿皇宫相较于作案动机来讲,作案时间是整个事件的关键,而由于各种史料关于此事的记载不已,导致争议不断。
1、有作案时间说。北宋仁宗时期僧人文莹在《续湘山野录》中写道,“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么可以证明赵光义当夜是留宿在宫中的,如此一来自然便有了作案时间。而蔡东藩的《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的《宋宫十八朝演义》两部野史小说也都沿袭了这种说法。
2、没有作案时间说。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明确记载,赵光义当时并不在宫中,而是宋皇后在得知赵匡胤去世之后,要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时,王继恩这才通知赵光义入宫,且在得知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后,赵光义的表现是“王大惊,犹豫不敢行”。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么可以证明赵光义当时并不在宫中,如此一来自然便没有作案时间。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以及《四库全书》《宋论》同样力主这一说法。
而《宋史纪事本末》中,对于赵光义是否留在宫中却并无记载,只记载了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两人秘密议事,之后赵匡胤驾崩之事。《宋史·太祖本纪》更是只简单记载了赵匡胤驾崩的时间,其余没有提到一个字。
谋杀说虽然广为流传,但存在多处疑点自谋杀说形成以来,历经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描绘和完善,虽然整个故事被描述的绘声绘色,但仔细发现仍然不难发现其中的疑点。
△赵光义应该是接到王继恩的通知后入宫的
1、赵光义不该留宿宫中。根据司马光和李寿等史学家的考证,宋朝的宫廷制度规定,除了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之外,严禁其他男子夜宿皇宫。如此一来,赵光义便没有了作案时间。
2、只招赵光义而无大臣。虽然无法得知赵匡胤将赵光义召入宫的原因,甚至无法得知两人具体谈了什么,但从只言片语却不难发现,赵匡胤似乎是在交代后事,让赵光义“好好做”。如果赵匡胤属意的继承人不是赵光义,而是赵德昭或赵德芳,那么为何独召赵光义,而不召见大臣?在赵德昭和赵德芳均未参与政事的情况下,如果赵匡胤要传位两人,不可能不召见顾命大臣。
3、赵匡胤未曾培养儿子。如果说当初立下“金匮之盟”,是由于赵德昭和赵德芳较为年幼,是为了防止主少国疑。然而到开宝九年(976年)时,找得早已经26岁,赵德芳也已经18岁,如果赵匡胤想要更换继承人,有的是机会对儿子进行培养,甚至为儿子培育足够的势力,从而确保其能顺利极为。历史并非没有留给他时间,可到了赵匡胤驾崩之时,赵德昭和赵德芳不仅从未获得实权,从未参与朝政,甚至少有朝中大臣支持,这岂是赵匡胤所能犯下的低级错误?
综上所述,如果说谋杀罪名成立,那么赵匡胤无疑是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不仅在特殊时期将赵光义留在了宫中,而且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和顾命大臣,甚至没有提前做好易储的准备,为儿子的继位打下基础。因此,我更倾向于赵光义顺理成章继位,而并非是弑兄夺位。
那为何最后没有将父亲李渊杀害?
李世民可以杀了兄弟,那是为了抢夺权力,可李渊他不能杀,因为李渊还有利用价值!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就已经派人去包围了李渊住的地方,目的就是不让李渊知道他政变了,如果李渊知道李世民杀兄弟的事,肯定会派兵阻止李世民的行为,李渊参与进来了,那李世民就不会取得成功,一定会完蛋的,所以不能让李渊知道,还派兵盯着李渊!当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成功后,他两个兄弟都完蛋了,那皇位继承人就只能是李世民了,权力到手,李世民还缺一个说服天下人理由,毕竟你是杀兄弟啊,这是残忍不可原谅的,你自己辩解是不行的,就必须靠李渊去说服大家了,说白了就是要借李渊之口让李世民的暴行合法化,给大家说李世民是对的,我李渊是承认李世民接班人,李建成和李元吉才是反贼,这样大家至少能被说服了,李世民才能稳定接过权力,大家也就不怎么指责他了,虽说内心肯定会骂他。
李渊这是确保李世民政变合法化的最大招牌,所以李世民怎么可能杀他呢,反正权力都到手了,杀不杀李渊无所谓了,可李渊要完成李世民合法化最后一步,因此完成了这一步,李渊就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了!当然利用完后,李世民也不会杀李渊,要留着李渊向天下人装扮自己多么孝顺的儿子,父慈子孝嘛,这么孝顺的皇帝你还会反对吗?李世民当皇帝后,李渊就过上太上皇的退休生活,当然李世民对李渊也算不上好,也没有去探望,就让他老死最好,看来李世民和李渊这对父子还真的有矛盾呢!
古代历史上的诸多变法?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展晖论史,专注寻找不一样的历史。
变法是指古代帝王为改变国家贫弱、消除王朝各种敝病,而授权给某个人最大的军政权力,领导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图富国强兵。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变法共有六次,一起疏理一下。
一、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变法。
二、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
三、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四、宋朝的王安石变法。
五、明朝的张居正变法。
六、清朝的戊戌变法。
其中最成功的当数商鞅变法。当时秦国国力衰弱,其它六个大国虎视眈眈,有被吞并的可能。新即位的秦孝公年轻气盛,意欲大展宏图。目睹一些重臣权贵终日声色犬马无所事事,所以发布求贤令,广招英才。这才有了商鞅的历史机遇!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颁布《垦草令》刺激农业生产;实行《法经》,增加连坐法,重刑判罪;废除世袭制,颁布军功制,论功行赏;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多劳免税,重征商税;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农民自由买卖土地;推行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制;编订户口,实行户口登记制,按户口征收军赋。
经过商鞅变法二十年,秦国的军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当然改革必定触犯旧势力的利益,商鞅在新王即位后被陷害“世人只知商君,不知有秦王”,被“五马分尸”,下场凄惨。但变法还是得以继续实行下去,使秦国拥有一统六国的强大基础!
我是展晖论史,欢迎关注!一起评论探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