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北京圆明园面积多大

2023-08-19 07:45:03 89阅读

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北京圆明园面积多大?

圆明园占地面积:350公顷

圆明园(清代著名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北京圆明园面积多大

圆明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皇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在清帝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课本上圆明园图片是哪?

北京大水阀地区。这是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间修建的中欧两式建筑。园区内有山有水和园林。规模宏大壮观。园区内有大量金银珠宝和古董。可是在清后期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给烧了,抢走了无数珍宝。历史课本上的图片就是现在的圆明园旧址。

圆明园主要景点介绍?

1. 正大光明:位于圆明园的中心,是一座壮丽的宫殿建筑,也是圆明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一座仿照北京紫禁城而建的宫殿,主要用作皇帝的居住和举行重大儒礼的场所。正大光明宫宏伟壮观,建筑风格典雅华美,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

2. 勤政亲贤: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宫殿,也是清代皇帝进行政务的地方。勤政亲贤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是一座仿照北京紫禁城中的乾清宫而建的宫殿,主要用作皇帝的办公和政务处理的地方。勤政亲贤宫内装饰华丽,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3. 九洲清晏:九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象征,这里是圆明园中的一片小湖,湖中有着许多精美的建筑。九洲清晏占地广阔,环境优美,湖水清澈而幽静。园内的建筑风格各异,包括了仿古建筑、花园、宫殿等,是圆明园中最精华的景点之一。

4. 天然图画:这里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有许多奇峰怪石和绿树成荫的小山丘,景色绝佳。天然图画中还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如仿古建筑和宫殿等,让游客可以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魅力。

5. 碧桐书院: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书院,也是清代皇帝阅读书籍的地方。碧桐书院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是一座仿照北京紫禁城的文华殿而建的宫殿,主要用作皇帝读书和学习文化的场所。这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清代的书籍、字画等,是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见证。

6. 慈云普护:这是一座壮观的宫殿建筑,也是圆明园中的重要景观之一。慈云普护宫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是一座仿照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而建的宫殿,是皇帝接见外国使节和朝贡使者的场所。宫内装饰精美,设计奇特,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

7. 上下天光:这是一个精致的建筑群,有着许多奇妙的建筑和装饰。上下天光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一座仿照北京紫禁城的神武门和文华殿而建的建筑群。这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清代的陶瓷和字画等,是了解古代建筑文化的绝佳之处。

8. 杏花春馆:这是一座壮丽的宫殿建筑,也是清代皇帝进行宴会的地方。杏花春馆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一座仿照北京紫禁城的御膳房而建的宫殿,主要用作皇帝举行宴会和招待客人的场所。宫内装饰华美,彰显着古代文化的辉煌和华丽。

9. 坦坦荡荡:这里是一片开阔的场地,也是圆明园中的一个重要景观。坦坦荡荡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是一片广阔的草坪和人工湖泊,是皇帝进行狩猎和娱乐的场所。这里风景优美,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10. 茹古涵今:这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群,有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茹古涵今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一座仿照北京紫禁城的景山前殿而建的建筑群。这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清代的字画和陶瓷等,是了解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场所。

以上是对圆明园必看十大景观的详细介绍,这些景点不仅有着精致的建筑和装饰,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游览圆明园,不仅可以欣赏美景,更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魅力。

圆明园修建了多少次?

1996年开始,国家宣布对圆明园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希望能修复一些受损的文物。至今,圆明园一共被修复了三次,但发掘出的文物大部分都已经残缺了,根本无法复原,实在令人心痛不已。但在这其中,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有极少数的文物还是被成功发掘了出来。

从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看,圆明园的兴建,经历了三个时期。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三月,康熙将畅春园北一里许地名为华家屯的一块土地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同年十一月十一日,胤禛邀请康熙到该园游宴。这一事实说明,这座园林已经建成了。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为之亲题园额:圆明园。因为康熙的畅春园,占地面积800余亩,作为皇子赐园的圆明园,不可能超过康熙“避喧听政”的御园畅春园。有人认为,它的面积600余亩,我认为是可信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病逝,胤禛继位,这就是雍正帝。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进行扩建,“建设轩墀,分列朝署,俾侍值诸臣有视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全园面积增至3000余亩。同年八月二十七日,雍正驻跸圆明园,并发布上谕:“朕在圆明园与在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从此,圆明园成为清朝五代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心。

乾隆即位的时候,清王朝已经建立将近一百年。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特别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乾隆的大兴土木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乾隆认为:“泉货本流通之物,财散民聚,圣训甚明,与其聚之于上,毋宁散之于下。”他以“物给价,工给值”的方式,将国库的存银散到民间。

从乾隆三年(1738年)开始,乾隆就在圆明园大兴土木,调整园林景观,并增建若干建筑组群以丰富园景。乾隆九年(1744年),建成圆明园四十景。命宫廷画师唐岱、沈源绘制成图,乾隆逐一题咏,命工部尚书汪由敦书写,按照左图右书的传统,装裱成上下两册,题名《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前面谈到的《圆明园后记》,也是在这时写成的。

圆明园主要看哪里?

一是圆明园四十景图。圆明园四十景图是乾隆组织,著名宫廷画师唐岱、沈源等人历时11年绘制而成的,乾隆写了40首御诗,工部尚书汪由敦书写。具有极高的绘画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所绘建筑、泉石等景观都是工笔写实风格的,题诗也意境深远、情深意切,可以说是诗、书、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可惜的是这些画被法国人掠走了,现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2003年8月,国家博物馆花费巨资,在法国翻印了原彩色底版并制成了画卷,在圆明园正觉寺、展诗应律、买卖街等多个地方都有集中展示,每个景点前又有专门展示,大家可以安安静静地看着那些图,想象着当年这里的繁华景象,体味中国皇家园林、建筑等风格。

二是圆明园的山形水系。建筑没有了,但山形水系还在,这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沿路走一走,乘船游一游,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万园之园”移天缩地,荟萃古今中外名园的理念和格局,开阔自己的胸襟,体会民族精神的博大。

三是断壁残垣遗址。此处无声胜有声,那一个个孤石,一块块残碑,一片片基址,一断断弃墙,一件件文物,还有那仅剩的一座残桥等,虽说无言,但却振聋发聩,让我们触目惊心,让我们心底无法平静。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