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成就,历史上有哪些假如多少活一二十年
诸葛亮的成就,历史上有哪些假如多少活一二十年?
如果他多活一二十年必将是有可能带领中国成就新纪元并且迈入资产阶级时期的人,绝不夸张。北宋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另类的朝代。正面:他是古典中国经济文化最繁荣,人权最能得到保障,城市化率最高,统治者权力最低朝代。
反面:他是赢弱无力朝代,军事上成就完全无法和汉朝,唐朝,明朝等强盛朝代媲美。习惯花钱买和平。北宋又有一个另类情况出现,就是他灭亡与最鼎盛时期,原因不是任何内部问题,而是外族入侵,那么如果他不灭亡按北宋发展趋势,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将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原因简单:因为北宋是中国历史历五千年,唯一不是以小农经济体制为立国之本国家。
近现代以来欧洲为何崛起,原因不过是一点,那就是重商主义。商业才是立国之本,科技发展动力是欲望,欲望表现是获得更多产品,新技术迭代,是为了提高生产力,进而加快货物生产流通,金钱本质是生产和消耗的等量关系,流通本质是财富的转移和再次分配。
因此固守农业为本的中国王朝,都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除宋代和明朝江南地区以外。以上说这多,是要弄清北宋在中国历史另类地位。那就是,这个王朝是中国历史,唯一有完全希望变成现代社会的王朝。我们都知道北宋是后周的延续,因此有后周政权基因,后周就是一个和北宋一样的开明王朝重商的王朝。
而后周建立者郭威极其养子,五代第一明君柴荣就是有商业基因的皇帝。郭威和柴荣不做皇帝之前有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商人,主营茶叶,从内陆销售到海外出口都有涉及到,所以他们看见了商业基于国家的重要力量,也因此立国政策中没有轻视商人。
可惜的是柴荣这样一个优秀的人物,却在39岁的年龄暴毙而亡,去世之前,他唯一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地区。很多人都知道燕云地区对于农耕的中原文明之重要性,因为燕云地区及其延伸的长城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界线,以北是传统的游牧民族领地以南就是中原大地这样一条防线,对于中原文明而言有极其重要作用。
柴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他在位仅仅六年,就打下了大宋的基础,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后周新他而强大。
在国力强大基础上,柴荣又南征北战,向西击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4州,向南击败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上击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柴荣如此政绩,可以说文治武功,样样精通。在成就中原霸主地位后的柴荣,将最大战略目标改为恢复燕云十六州消灭北汉。之后在南下攻打南唐,后蜀,南汉等国家最终一统天下。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柴龙的雄心在他眼中契丹才是对主要的对手,什么南唐后蜀南汉,不过是一个一个来顺序之中的事。
可惜天不假年,柴荣在商议攻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后就去世年仅39岁,就在去世之前柴荣亲率大军北伐契丹,四十二天内就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十七县。
柴荣不用多活二十年,给他十年甚至五年,就有大概率收复燕云地区,建立一个比北宋更强大的王朝。
可惜柴荣去世不久,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改变柴荣策略,选择先打简单的南方各个割据势力,最后集中力量对付契丹,哪知道还没执行这个策略,在征服南方之后,赵匡胤就因为斧灯影烛丧命暴毙宫中。续任的赵光义同志,又是一个和蒋介石一样的逗比,行军于千里之外居然将所有的战略计划做好,最后主将没有任何自主权,因为指挥失误屡屡败于契丹,北宋强兵悍将因此损失惨重,再没有机会能够拿下燕云。错过拿下燕云机会的北宋,从此就开始不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威胁,而仅仅只能用血肉之躯的步兵,组成身体的长城。没有燕云意味着没有战马,没有战马意味着没有骑兵,没有骑兵意味着没有突击攻击力量,没有攻击力量,意味着只能被动防守。于是北宋从诞生到最后灭亡,除了筑城进攻之外别无他法。
很多时候历史就是一个玩笑,这个玩笑在哪呢?阴错阳差。如果五代第一明君柴荣不是在年仅39岁的年华,就失去了生命,而是能继续十年,我们有理由相信,燕云地区会重回汉人手中,依托燕云地区的有利地势,战马补给,加上商业发展,有源源不断资金资助的军事力量,那么整个东亚地区还会有三国争霸?(宋辽西夏)如这样,北宋就不会因为外患而灭亡于最鼎盛时期,在皇权受限制而资产阶级大发展的时期,给他100年,资产阶级曙光必将在全世界第一个绽放,哪会等到北宋南宋灭亡之后,中华民族的风骨,商业精神,科技精神,人文精神全部丧失,最后慢慢落后于世界?
崖山之后无中华,虽然是日本人说的话,但是道理确实深刻,元朝将中国社会带入痞性,明朝不过回光返照,清朝又让奴性植根入民族精神,最后被打断脊梁,不得不说,一声叹息。
为何没能成就一统天下的事业?
刘备为何不能一统江山?
且看他一生犯下的五大错误,可谓是错上加错。
一是害错一人,撺掇曹操杀死吕布。公元198年,刘备随曹操攻下邳城并将飞将吕布击败,在白门楼上吕布还暗中叮嘱刘备,希望他能够在曹操面前为他美言几句,然而刘备就在旁边冷冷的说:“明公不见丁原,董卓的下场吗?”听了刘备的话曹操如梦初醒,于是立即将吕布处死。要知道如果吕布能够活命必会反判曹操,如果曹操与吕布发生冲突,刘备正好渔翁得利。
二是放错一人,放过曹操,没有让关羽将他杀掉。曹操是刘备最大的敌人,刘备之所以会遭遇一系列失败,大多都是拜曹操所赐。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许都时曾与曹操一同外出射猎,捕猎中曹操与周围的护卫走散了,于是关羽暗中给刘备说:我们杀掉曹操吧,然后刘备却断然拒绝了,放过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多年以后刘备仍对此时感到非常遗憾,后悔自己过于谨慎,而这起遗憾也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成“许田打围”。三是错娶一人,不该娶孙夫人。为巩固孙刘联盟,50多岁的刘备娶了孙权20多岁的妹妹,可谓是一“举梨花压海棠”,刘备入蜀后孙夫人竟然抱着刘备的独子刘禅想乘坐哥哥派来的船回东湖。好在赵云和张飞侦破了孙夫人的阴谋,上演了截江夺斗的好戏,实际上孙夫人就是孙权派来扰乱刘备的间谍,是绝对不应该娶的。好在刘备明智地远离了她,赵云紧紧地盯住了她,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
四是用错一人,不该让关羽独自守荆州。关羽不能和东湖搞好关系,常常表现出一个武夫的蛮横,丝毫不把江东群英放在眼里。当时在派谁去守荆州这件事上,他和诸葛亮有了不同的意见。在他看来这个位置肯定留给最信任的人,先是关羽作为他的结拜兄弟是当仁不让的;然而诸葛亮出于固守此地的战略考虑,认为赵云才是最佳人选,在诸葛亮看来关羽派去冲锋陷阵完全没有问题,也能把他的优点发挥到最大,希望主公把关羽带到身边去攻城拔寨。
其实对于这一点刘备也是心知肚明,他也知道二弟有狂妄自大,除了他的话连丞相的话也不买,这对于守城是一个大忌。然而他之所以还是派二弟是因为他觉得赵云那段时间和诸葛亮走的太近,也引起了刘备的猜忌,最终导致大意失了荆州。
@五看错一人,本不该小看陆逊。关羽死后刘备立即御驾亲征,发起夷陵之战。而刘备面对的不过是初出茅庐的陆逊,刘备认为自己是百战老兵,陆逊不足为惧,而陆逊这个人最善于装孙子。他利用刘备的骄横,故意让出延绵数百里的三峡,诱敌深入拉长了刘备的阵线。之后陆逊见时机成熟,立即趁着东风展开火攻,直接火烧连营700里,
把蜀军杀的死尸山积,刘备一生积攒的精兵强将在战中折损大半,大败蜀汉的统一事业也从此不可能成功。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何秦国选择了法家治国而一通了天下?
感谢邀请!
秦国选择法家思想治国,选择卫鞅变法都不是偶然的。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领域空前繁荣,但是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法家思想却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为什么?这得从卫鞅三试秦王说起。
卫鞅入秦前,只是魏国中庶子,一名不见经传的学者,没有诸葛孔明卧龙那样神乎其神的传说。对于这样的人物,秦孝公虽然求贤若渴,但也不可能对每个人都礼贤下士,亲自接待。卫鞅得以面见秦孝公,离不开景监的引荐。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卫鞅携法家绝学入秦,当然是认定法家思想是拯救秦国的不二法宝。但他并不确认秦国君主是否认可法家理念,是否对秦国落后根源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如果不是,卫鞅这轮明月是不会去照耀沟渠的。所以,就有了卫鞅三试秦孝公的故事。
第一次卫鞅向孝公讲了以王道治天下,孝公听得来打瞌睡,并说卫鞅思想陈旧,不过是一个老夫子;第二次卫鞅向孝公讲了以仁义礼法治天下,孝公不以为然,认为卫鞅是腐儒一个;第三次讲了霸主之道,孝公对于第三次的制霸之术虽然略感兴趣,因为孝公以及他的父亲献公都希望恢复秦穆公春秋五霸的荣耀,然而孝公仍然感觉在这其中少了些什么,对卫鞅的说政只是待之以礼,并未产生太大兴趣。
通过这三次的会面,卫鞅对孝公大家赞赏,因为卫鞅心中的所学,必然是开天辟地头一次,非有大勇气大意志之人,不足以走到最后,所以卫鞅先以其他治国之策献给孝公,观察孝公的心志在于何方,现在卫鞅已经清楚了,孝公之志,不在穆公之下。
在景监的争取下,孝公第四次接见卫鞅。这次卫鞅以法家富国强兵之法说之,孝公闻之,唯恐不能尽之,畅谈三天三夜,大悦!
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是卫鞅相中秦国,还是孝公相中法家,都不是撞大运的偶然结果,而是双方不断试探磨合得出的最终选择!法家之于秦国是最合适的选择。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成就?
景耀六年(263年)冬,魏将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今甘肃文县南)小路入川,诸葛瞻率领诸路军马至涪(今四川绵阳东)停驻,其先头部队被魏军打败,他只好退军驻守绵竹。
此时,邓艾又遣使送信给他,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
诸葛瞻看了信件以后大怒,斩了邓艾派去的使者,接着,率兵迎战魏军,战败,死于沙场。终年37岁。
成就霸业的诗句?
山蕴良玉生月辉, 泽藏骊蛟起风雷。
孔明若无玄德顾, 南陇一生荷锄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