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皇后,唐太宗为什么不立弟媳杨妃为皇后
李世民皇后,唐太宗为什么不立弟媳杨妃为皇后?
杨氏虽然在贞观后期得到了唐太宗的临幸,甚至一度被欲立为皇后,然而事实则是唐太宗自始至终都不曾给过杨氏正式的后宫头衔。
如果杨氏真的如同《新唐书》所言“帝宠之”的话,想来即便唐太宗给不了她皇后的尊位,也绝对给得起一个普通的嫔妃之位,毕竟古人最为重视名分,正所谓是名不正则言不顺,无论杨氏能够获封哪个等级的后宫嫔妃,都比只能一直背负通奸之名好太多了。何况贞观十七年时,后宫中的四妃之位是有空缺的。因为齐王李佑谋反、生母阴氏被降为嫔,燕贤妃晋位为德妃,贤妃之位正好空了下来。而根据杨氏之子曹王李明于贞观二十一年受封的情况来看,唐太宗的这个“老来子”应该就是诞生于十八年前后。然而唐太宗宁可将贤妃封给一个无子无宠的郑氏,也不曾将有子有宠的杨氏借机补进四妃之位中,从这样的情况来看,着实看不出这位杨氏究竟是如何一个“有宠于上”的法子。更何况如果杨氏真的有宠到“欲立为后”了,那么无论是杨氏还是李明,都该有些特殊待遇。比如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他的母亲宇文昭仪就是“早有宠于高祖,高祖初即位,便欲立为皇后,固辞不受”,而李元嘉也是因为其母有宠,在唐高祖登基以后所生的那些儿子里面是最得宠爱的。又比如武惠妃,虽然同样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被立为皇后,但唐玄宗特别为她设置了一个“惠妃”的封号,并且“宫中礼秩,一同皇后”。而武惠妃的长子夏悼王因为唐玄宗“钟爱无比,名之为一”,次子李敏也是“以母惠妃之宠,玄宗特加顾念”,女儿太华公主同样是“以母爱,礼遇过于诸公主,赐甲第,连于宫禁”。同理,若杨氏真的如此受宠,那么她的儿子李明在唐太宗眼里也应该是子凭母贵爱屋及乌才对。然而通观史书,唐太宗除了分封李明承认了这个儿子的合法地位外,对李明并没有任何的特殊待遇。而且唐太宗虽然册封了李明,却仍只称杨氏为巢王妃,并未将其列入后宫中的一员,如此一番举动,实际上是将杨氏与李明之间的母子关系在礼法上割裂开来了。毕竟一个是唐太宗的儿子,一个是唐太宗的弟媳,在名分上否决了杨氏与李明的母子关系,而杨氏面对亲子却听不到一声“母亲”,李明面对亲母却不能名正言顺地喊一声“娘”,这又该是何等的悲哀与痛苦! 至于杨氏和丈夫李元吉的小妾共同抚养的庶女归仁县主,竟然一直到贞观十八年,才以19的“高龄”获封县主并得以出嫁,想来杨氏若真的深得唐太宗的宠爱,她的亲生儿子和亲自抚养的庶女是绝不会受到如此对待的。而魏征在反对唐太宗立杨氏为后时,曾将杨氏比作为辰嬴,辰嬴又是怎样的人物呢? 辰嬴本为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之女,曾先后嫁给晋怀公和晋文公,所以古人明确将辰嬴定性为“既淫且贱之人”。魏征敢当着皇帝的面说他宠爱的女人不过是个既淫且贱之人,勇气固然可嘉,不过更令人吃惊的是,唐太宗居然对魏征的这种说法丝毫没有生气,反而是表示默许。而反观唐太宗的爱子魏王李泰,不过是有人向唐太宗打小报告说大臣们对李泰不够尊重,唐太宗就勃然大怒,将大臣们召来痛骂一顿,连房玄龄都被吓得直打哆嗦。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已然昭示了唐太宗对杨氏能有几分真心——毕竟唐太宗若当真宠爱杨氏,又为何会在听到大臣说杨氏不过是个既淫且贱之人时一点都不生气呢? 所以唐太宗对巢王妃杨氏究竟有多宠爱,杨氏是否真的曾离后位仅一步之遥,相信各位看官也心中有数了。正史史料: 《新唐书·太宗子列传》: 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 以上元三年正月卅日寝疾,薨于长乐门内,春秋七十八。《归仁县主墓志并序》: 奉盥饵于前厢。侍温清于侧寝。二尊齐养。诚周于造次之间。四德兼□。行满于危疑之地。《春秋左传》: 八月乙亥,晋襄公卒。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赵孟曰:“立公子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旧好也。置善则固,事长则顺,立爱则孝,结旧则安。为难故,故欲立长君,有此四德者,难必抒矣。”贾季曰:“不如立公子乐。辰嬴嬖于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赵孟曰:“辰嬴贱,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且为二嬖,淫也。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国,辟也。母淫子辟,无威。陈小而远,无援。将何安焉?杜祁以君故,让逼姞而上之,以狄故,让季隗而己次之,故班在四。先君是以爱其子而仕诸秦,为亚卿焉。秦大而近,足以为援,母义子爱,足以威民,立之不亦可乎?”使先蔑、士会如秦,逆公子雍。贾季亦使召公子乐于陈。赵孟使杀诸郫。贾季怨阳子之易其班也,而知其无援于晋也。九月,贾季使续鞫居杀阳处父。书曰:“晋杀其大夫。”侵官也。《新元史·后妃列传》: 惠宗元统二年,诏立武宗庙后主。丞相伯颜与群僚议曰:“先朝真哥皇后无子,不袝庙。今所当槊者,其明宗母,抑文宗母也。惠宗为明宗长子,伯颜意有在,而群臣亦依违莫决。太常博士逮逮鲁曾对曰:“真哥皇后,早膺册宝,则文、明二母皆妾也。今以无子之故,不为立主,而以妻母为正,是为臣而废先君之后,为子而追封先父之妾,于札不可。昔燕王慕容垂即位,追废母后,而尊其生母配享先王,为万世笑。岂宜复蹈其失乎!”集贤学士陈颢素疾鲁曾,乃曰:“唐太宗册曹王明之母为后,是亦二后也,奚为不可?”鲁曾曰:“尧之母为帝喾纪,尧立为帝,未闻尊为后以配喾皇。上为大元天子,不法尧、舜,而法唐太宗耶?”唐太宗初欲立曹王明母为后,魏征谏止,无册立事。颢盖妄为驳难,其言不伦,众皆是鲁曾议。于是升袝礼定。以后配焉。《清经世文编·礼政十三祭礼》: 并配义 俞正燮 古天子诸侯一娶。故庙无二嫡。晋书礼志陈舒议。唐书韦公肃传云云。自秦以来。有再娶。前娶继娶皆嫡也。生以正礼没。不可贬两祔无嫌。古继以媵妾。今以嫡妻。不宜援一娶为比。朱子语录云。古以媵妾继室。故不容与嫡并配。後世继室以礼聘娶。自得为正。故唐会要中载颜鲁公家祭有并配之仪。而伊川止以元配配食。继配祀於别室。於义未安。盖依陈舒韦公肃义。案丧服小记。妇祔於祖姑。祖姑有三人。则祔於亲者。是三妇皆祔。汉则一帝一后。故汉光武黜吕后始祔薄后。至唐开元时。先祔生母窦后。後又祔嫡母肃明皇后。则并祔之始也。宋时有三后四后并祔者。妄人邪论。谓当上法三代。不宜取则明皇。元史逯鲁曾传云。武宗庙后主。伯颜欲以明宗母配。鲁曾欲以真哥皇后配。陈颢引唐太宗册曹王明之母为后事。鲁曾谓太宗不足法。莠言不除。为三代妄造故实。所以坚持一帝一后之说。致有明宪宗不欲嫡母钱氏合葬。虑妨母后周氏者。是子废嫡母也。又有黜其继母。如伊川祔祖母崔氏。而不使继祖妣崇国太夫人合食者。是祖以为妻孙不以为祖母也。又或并生母亦违心黜之。如明孝宗为周后别立庙者。是子奉生母。而孙黜其生祖母也。又或无所顾忌。安而行之。不使妇人主入庙者。则不论母与继母生母概使之馁而。逯鲁曾之辨。举真哥皇后及明宗文宗二母后。而不及正位之速哥失里及完者歹二皇后。又唐太宗庙。实未以曹王明之母配。且未册立。而陈颢妄言。鲁曾妄辨。三代以下议礼者。徒为不诚也。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
会——不仅会,唐高宗李治还可能死得更早,会被武则天下手处理掉!反过来讲,幸亏李世民没听长孙皇后的话,才确保了大唐三百年国祚。
说起来,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还真是一段好姻缘。长孙皇后是隋右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是个好女孩。只可惜,父亲长孙晟英年早逝,年幼的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便不得不托付给其舅高士廉抚养。
时光荏苒,十三岁的长孙皇后出落的亭亭玉立、娇美可爱,高士廉便寻思着给自己的外甥女找个好人家嫁了,不一定要达官显贵,但一定要找心地善良,可以托付之人。
其时,长孙无忌和太原留守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交好,高士廉便觉得李世民这孩子“英姿勃发”,是个“有为少年”,就将长孙皇后嫁与李世民为妻。
传说有一天,高士廉的妻子张氏去到唐国公府上看望外甥女,却于“宿舍外见大马,高二丈,鞍勒皆具”。见此情形,高士廉专门请人算了一卦,其言“……女处尊位,履中局顺也。此女贵不可言”——这当然预示着李世民夫妇必是大富大贵之人。
史实也果真如此,公元626年,李世民嗣位登基,是为唐太宗,长孙氏被立为皇后。虽然贵为皇后,长孙氏却并没有因此而骄奢淫逸,反倒是“性尤简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
长孙皇后是个绝顶聪明的女人,想必在李世民登基以前就曾给其出过不少谋划,以至于李世民登基之后,依然“老毛病不改”,想与其讨论“赏罚之事”,但长孙皇后深知今非昔比,自己身为后宫之主,不便再去“干政”,于是婉言谢绝:
“牝鸡之晨,惟家是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我就是一个妇人,怎么能够干政呢?从李世民征求长孙皇后意见的事来看,李世民还是挺愿意听老婆话的。
不过,长孙皇后不仅要求自己远离政治,还如此要求家人,特别是哥哥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自小便与李世民“有布衣交”,又在武德年间躬身挺命助其登基,居功甚伟。因此,李世民登基以后,便对长孙无忌“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
然而,长孙皇后不愿意,“固言不可”,还经常上奏说:
“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可李世民不听,“竟用(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
对此,长孙皇后还是不肯罢休,暗地里让哥哥长孙无忌“苦求逊职”,可李世民还是坚持“册拜司空”。胳膊拗不过大腿,长孙皇后也只得作罢。
自古红颜多薄命!
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跟随李世民“从幸九成宫”时,不幸“染病危惙”,竟再也没有缓过来。临终时,长孙皇后仍不忘叮嘱李世民:
“……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也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长孙皇后临死之前都不肯让李世民重用她哥哥,也真是太难为她了。
(贞观)十年六月乙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旧唐书·长孙皇后传》
当然,这之后,李世民就再也不用听她的了。
此时,就官位而言,长孙无忌已经是“三公”里边的司空,虽无实权,但也可以称的上是“荣宠至极”了。
贞观十一年(637年),也就是长孙皇后离世后一年,十四岁的武则天被李世民以才人身份甄选入宫。自此,大唐开始缓慢地转向“武周时代”……
来自长孙无忌的“帮助”对于武则天而言,长孙无忌对她的帮助其实是“很大的”。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然而,在续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大唐王朝的首要人选并非李治。
其时,魏王李泰受宠,“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李世民都“面许立为太子”了,李泰的太子之位应该是十拿九稳了吧?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司徒长孙无忌却给出了另一个人选:晋王李治。
为什么长孙无忌要推李治出来呢?
或有两端:一来李治年龄较小,比他23岁的哥哥李泰小七岁,年仅16岁;二来李治本人性格懦弱,也因此他被人起了个外号“稚奴”。是以,大家可以看出来,长孙无忌推李治出来,大概率是因为他比较好控制。
李泰和李治到底应该选谁呢?李世民也拿不定主意。不过,长孙无忌却在其后推波助澜,推动事情向着有利于李治的方向发展。
原来,为使自己获得太子之位,李泰竟然对李世民讲:“……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这种话忽悠三岁小孩还行,没想到李世民竟然信以为真了。
长孙无忌的“死党”、谏议大夫褚遂良赶紧“补刀”:
“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指李泰)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褚遂良的言外之意是,可能在李泰被立为太子乃至登基以后,长子李承乾和九子李治都没得活。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李世民才最后下定决心立了李治为太子。如此看来,李治被立并非因其才华,而仅仅是因为他的善良,正如李世民事后所说,“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还没完!
没想到,几个月后,李世民竟然后悔了,“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
“公劝我立稚奴,稚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其母为隋炀帝之女杨妃。由于李恪并非自己亲外甥,所以,长孙无忌“固争,以为不可”。李世民看出端倪:
“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长孙无忌当然不能实话实说,如此理由“怼”地李世民没话说,他也只得作罢。
最终,在长孙无忌的支持下,李治熬过了六年的“太子期” ,于公元649年嗣位大统,是为唐高宗。
由上而知,在李治被立为太子以及登基前的这段时间内,长孙无忌对于李治是有“嗣位之勋”的。而如果李治未能顺利登基为帝(比如李泰登基),自然也就没有武则天什么事。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武则天要对长孙无忌说声“谢谢”。正是在长孙无忌的帮助下,接下来的历史演变才具有可行性。
坚定的反对者由于看到了长孙无忌对李治的忠心,李世民在死之前特意安排其为“托孤重臣”,和以李勣为首的武将们共同辅佐“新主”。
不过,面对着长孙无忌这样的托孤大臣,高宗李治也是渐感“头疼”,因为,一个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专权集团”正在缓慢慢形成。这必然引发一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战。
永徽五年(654年),李治准备立武则天为皇后却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专权集团的阻挠。李治“召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并对他们说:
“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
李治的正宫皇后王氏虽然出身名门,无奈入宫多年未给李治诞下一儿半女,这使得其在“母以子贵”的后宫日渐式微;而此时武则天已经为李治育有一子(即李弘,生于653年)。所以,李治这段话并非没有道理。不料,褚遂良首先站出来反对:
“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言,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
褚遂良把先帝李世民都搬出来了,李治无奈,只得“不悦而罢”。
第二天,李治又把这些人召来说这个事,不料,褚遂良又站出来反对:
“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由先帝,众所具知,天下耳目,安可弊也。”
褚遂良这次有所让步,又开始拿武则天的身世说事了,他继续说:“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
说完,褚遂良“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
褚遂良这个动作确实是过分,惹恼了李治:“上大怒,命引出”。
万没想到,就在这个档口,一直在帘后的武则天竟然讲话了:“何不扑杀此獠?”
平地一声雷!
大臣们谁都没想到,朝堂之上竟然传出了一个女子的声音,李治也有点懵,不知道如何是好,琢磨着是不是顺着武则天的意思治褚遂良的罪。长孙无忌毕竟是“老油条”,眼疾嘴快,为保护褚遂良赶忙说:
“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
这才将气氛缓和下来,立后之事再度搁浅。
其实,之前为了争取长孙无忌,李治和武则天曾专门到其府上“拜山头”:
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畅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没想到,长孙无忌是个“老顽固”,死活就是不同意。
不过,这事也由不得他了,转过年来(655年),高宗不在理会他,“硬”立武则天为皇后。
接下来的历史,也就不言而喻了……
整个“立后”的过程,其实就是皇权与相权相争的过程。对于高宗李治来说,他要的便是一言九鼎的皇权,可长孙无忌偏偏要和他对着干。因此,李治便借着武则天和其他臣子(比如许敬宗)的力量“搞”长孙无忌。当然,长孙无忌还不敢太“嘚瑟” ,面对李治“硬立皇后”的行为,也只得作罢。
不过,回过头来看,假如此时长孙无忌早已不处于权臣的位置上,对李治武则天好吗?
未必!
虽然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对李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但如果没有他们,李治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早早地将武则天扶上皇后之位,早早地使武则天的权利欲膨胀,恐怕李治也不会是武则天的对手,闹不好会被她提前“解决掉”也说不准吧?
结语综上所述,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而没有重用长孙无忌的话,李治恐怕就很难继位;李治难以继位,武则天便大概率没有崛起的机会。再者,长孙无忌掌权后对于李治皇权的压制,也是锻炼了李治的才能,推迟了武则天执政的时机。
是以,李世民未听长孙皇后之言完全正确,没有不妥之处!
大家以为然否?
参考:《资治通鉴》、《旧唐书》
(网图、侵删)
唐历代皇帝和皇后名字?
唐高祖:李渊 皇后 窦氏
唐太宗:李世民 皇后长孙氏
唐高宗:李治 皇后王氏和武则天
唐中宗:李显 皇后韦氏
唐睿宗:李旦 皇后刘氏
唐玄宗:李隆基 皇后第一个:王氏 (玄宗即位后第一个立的)。第二个:杨氏(被李亨追封元献皇后)。第三个:武氏
唐肃宗:李亨 皇后:张氏
唐代宗:李豫 皇后:独孤氏
唐德宗:李适 皇后 皇后:王氏
唐顺宗:李诵 皇后:王氏
唐宪宗:李纯 皇后:郑氏
唐穆宗:李恒 皇后:王氏 萧氏 韦氏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柷
历史上有哪些终身都被宠爱的皇后妃嫔?
被独宠的皇后贵妃也不少。①有皇帝为她的离世而出家当和尚的董鄂妃。②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皇帝为她废除佳丽三千的张皇后。③有天仙美貌,难自弃,独夺圣宠的杨贵妃等。
而我脑子里最先出现的是这个女人。
万贵妃,万贞儿
被独宠的贵妃皇后们大部分要不就是有倾国倾城的容貌,要不就是家里背景权势滔天。
而她是宫女出生,没有背景。比皇帝还大17岁。是一个既没有容貌优势有没有家族支持的夺宠冠军。
皇帝为她废皇后朱见深当上皇帝后就立即要册封万贞儿为皇后,但是周太后是不会允许一个没有家族背景(没钱没势)的宫女登上大位的。这样,朱见深只好改立宗室女吴氏为皇后,而万贞儿则成为了贵妃。
清秀佳人的吴皇后并没有打动宪宗,他依然与万贞儿如漆似胶,形影不离。由于宪宗对吴皇后不闻不问,吴皇后一气之下对万贞儿动用了杖刑。朱见深,不能忍受心爱的女人受苦,下令废后。虽然太后与大臣极力阻拦,但朱见深还是废了吴皇后,并处罚了阻碍他废后的大臣。
组成打胎小分队万贵妃为朱见深生过一个儿子,但是还没满周岁就夭折了。并且之后就是再也怀不上了。尽管朱见深持续不断地宠爱她,她依然没能生下孩子。
所以她自己没有也不让别人有。谁有就灭了谁。
按照清朝所编的《明史》,万贵妃为了防止其他妃子诞下龙子,便使用各种手段对她们进行迫害。一旦有怀孕的,便想办法让其堕胎。各种派人送打胎药,而皇帝对他的宠爱使宫里那些妃子不敢不从。就这样直到宪宗知道自己突然多出了一个儿子朱祐樘(明孝宗)。这个儿子是被几个太监偷偷养大的。他这才知道自己一直没有孩子的原因。这之后万贵妃就再没阻止其他妃子生娃了。
而皇帝对她依然是恩宠如山。根据《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而万贵妃甚至是把生下明孝宗的那位纪氏给毒死了,而偷偷养育这个小皇帝的太监也吞金自杀了。
我是没见过比她还狠的妃子,除非皇帝够昏庸。
因女人而死皇贵妃万贞儿去世时年五十八岁。万贵妃一死,宪宗就魂不守舍,他凄然的说:“贵妃一去,朕亦不久于人世了!”他主持贵妃的葬礼一如皇后之例,并辍朝七日。(我非常怀疑他本来就不想上朝)没过多久同年,宪宗也病重去世了。(这是个祸害,去了也罢。)
独宠的原因网络上有很多人说这个宪宗很有可能是恋母才会独爱一个和自己妈妈差不多大的女人。也不是没可能。万贞儿确实是他童年时期就一直照顾他的宫女。他爸爸和他叔叔都当过皇帝,谁也不让。他是每天活的提心吊胆生怕被叔叔咯噔一下小命没了。而在那一段时光,万贞儿始终守护在他身边,呵护有加,关怀备至。
所以大家可以猜测一下,到底是宪宗恋母,还是万贞儿其实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杨广是如何被政绩工程拖垮的?
萧皇后嫁给隋炀帝到江都兵变,已经过了36年左右,算16岁结婚,当时就52岁了;12年后回到长安,都多大了。萧皇后从突厥回中国时40多岁被封昭容,那是《隋唐演义》的小说内容。
隋朝的财政体制是藏富于国,这就导致了官僚资本的大量积累,而老百姓的日子却过得异常艰难。
杨广在位,建东都、凿运河、筑长城、开驰道,在形象工程建设方面不惜下血本。同时向高丽进攻。
大兴土木和对高丽的战争,将一个澎湃的帝国生生拖入死亡的泥沼。
创立科举制度,又得罪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