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王勃是一个时代的吗,李白自认为最好的朋友是
李白和王勃是一个时代的吗,李白自认为最好的朋友是?
李白性格豪爽,喜结交朋友。他又嗜酒成性,所以许多朋友是酒场上结识的。从他专门给友人写的诗可以看出,真正的好朋友有以下几个:
1、汪伦。
汪伦大大咧咧,与他性格脾气相仿。一般好朋友离别,如王勃是:"无为在歧途,儿女共沾巾。"。
而汪伦是唱着歌来送好友李白。我们从《赠汪伦》就以看出,李白去泾川汪伦家玩,临走时,汪伦两脚踏着拍子,唱着歌来送他。
这种形式很适合李白的性格,所以李白觉得汪伦最知己、知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还另写有《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可见两人关系亲密程度。
天才少年王勃是凭借滕王阁序成为初唐四杰的吗?
历史上天才少年那么多,即使是与王勃同时代的,留名的天才人物都不少,王勃兄弟7人几乎都是少年成名。王勃怎么可能因为一篇文章而被推为“初唐四杰”之一?
况且,“初唐四杰”,更多的是侧重于诗歌的贡献而命名。就像后来的“唐宋八大家”是侧重散文,那李白杜甫这样的,以诗闻名者,自然不可能位列其中。
关于王勃的传奇经历,及其家族成员的故事,之前写过10多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找鄙人的拙作。今天,分享一点关于王勃的。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众所周知,王勃是唐代的诗人、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他出生于书香之家,从小便酷爱读书,自幼熟读诗书,而且涉猎很广。 王勃6岁能写诗文。
9岁那年,王勃看到了一本书——颜师古的《汉书注》,王勃有了一个惊人的想法——
要知道,颜师古出身于琅琊颜氏,据传是“宗圣”颜回的后代。他是北朝名儒颜之推的孙子(颜之推,就是写《颜氏家训》的那位),父亲为颜思鲁。颜师古的三弟颜勤礼,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曾祖父。说这么多名人关系,只是想说明一点,颜师古是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 颜师古是公认的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而且,他治学严谨,作《汉书注》的时候,参酌二十家注释,去伪存真。在唐太宗时期,颜师古的《汉书注》是学术界公认的良心之作。
这样的一本书,在9岁的王勃眼里,简直是漏洞百出、不堪卒读。于是,他将其中的错误和疏漏找出,并为其一一更正,旁征博引,竟然写成了一本书《汉书注指瑕》。瑕,人尽皆知,就是“瑕疵之意”。看书名就知道,这书是专门挑人家的毛病的。 此书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毕竟,要给学术专家纠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深厚的学识的,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做的来的。更何况,是一个9岁的熊孩子呢? 不过,您还别说,虽然有人对此书不屑一顾。但是,凡是看了王勃这书,无不哑然失色,继而拍手称赞。
直到几十年之后的唐玄宗年间,张说看到了王勃这本《汉书注指瑕》,也是赞叹不已。【说,做名字的时候,大多读[yuè] 。】 要知道,张说不仅3次出任唐玄宗的宰相,而且文采出众,是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代文宗,前后执掌文坛30年。因为他被封燕国公,又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当时二人号称“燕许大手笔”,是绝对的“文坛盟主”。
当张说看了王勃几十年前写的《汉书注指瑕》,这位文坛大佬也懵圈了。包括著名僧人、科学家一行也是如此,看了这本书,对其中的语句似懂非懂,不知所言为何物。可见王勃读书之多、涉猎之广。
公元664年,太常伯刘祥道巡行至关内。这时,像后来的很多名人如李白写《上韩荆州书》、19岁的苏辙写《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样,年仅14岁的王勃,也写了一篇《上刘右相书》,给了刘祥道。在这封书信中,王勃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刘祥道看到王勃的上书后,不禁拍案叫绝,赞叹如此少年,竟能提出这样的治国之道。刘祥道是一个识才、爱才的人,回到京都长安,就把王勃举荐给唐高宗。 唐高宗了解到王勃的能力后,就下旨召王勃入京。经过一系列考核,王勃得了优等,被封他为朝散郎。
王勃在职期间,上书多次,写下了大量治国理政之文;当然,也不乏歌功颂德的文章。16岁的时候,他已是蜚声文坛。他以独特的诗文作品,拉开了光辉灿烂的唐代文学序幕。
李白王勃杜甫哪个是一个朝代的?
李白王勃杜甫都是唐朝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白居易王勃贺知章的是什么?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会稽人,自号“四明狂客”。
李白是什么时期的人?
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自号青莲居士就是由此而来。“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而剑术自通达一句来看,在这期间李白又学习剑术。20时在匡山读书。而后又游历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由干受纵横家和儒家思想影响,而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又热切地向往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地区。当时正是开元盛世,李白一直相信自己是治世能臣,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但是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李白天生异丙而又狂放不羁,他选择了终南捷,因为在他之前,有一位卢藏用就是在终南山隐居,而被陈子昂举荐。李白也想通过求仙访道,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事实表明李白的确不是当官的料,但是李白抱负很大,自视甚高。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 李白同时又结识很多当时各地比较有名的人物。李白自以为“轻财好施”。他在东游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万,周济生活困难的人。李白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如《侠客行》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古风》赞美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并说“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著名将进酒就是处在这一时期。 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又不满隐逸生活南下襄阳,“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希望通过韩朝宗举荐,来实现自己的报复,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虽然文章写得气势雄壮,也广为传诵,但是此中不能不说李白很现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是对李白一生评论一个有力的证据。在此期间,李白结识了比他大12岁的孟浩然。二人一见如故。当他们分手时,李白写了著名的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开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东鲁任城,自己继续寻找政治出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他又南下,住到安徽南陵去了。不久,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长安,临行时写的《南陵别儿童人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里李白似乎按奈不住自己的欣喜,但是后来在长安李白被事实打脸了。李白在长安结识了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对李白的《蜀道难》十分赞赏,“读未竟,称叹者数四”。由于贺知章的进一步推荐,李白终于受到玄宗皇帝的亲自接见,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翰林供奉的主要职责是迎合皇帝的兴趣,随时写些应景诗文。李白曾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遗憾的是李白意见玄宗不感冒,于是李白就讽刺了一下“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请将”。当玄宗觉得李白好言政事,不满足于当驯服的御用文人时,就疏远了他。从客观方面来说,玄宗之所以疏远他,李白有点自不量力。 天宝三载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长安已不能再有所作为,于是上疏,“恳求归山”。这里有一个悬案,就是李白是引咎辞职,还是恳求放还1很难说。玄宗没有挽留他,而是“赐金放还”。玄宗做的很够意思了。 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与李白意气相投。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和杜甫分别后,李白又在漫游中度过了1O年。事实表明这二位除了写诗都没什么正事。 这期间相门之女宗氏结婚,并常住于此,所以他说:“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此外没事就是发牢骚,《梁园吟》中说:“东山高卧时走来,欲济苍生应未晚。”但他又不免说自己太清高,《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赠张相镐》诗云:“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澄清洛阳水。” 天宝十五载,玄宗西逃成都,太子李亨于七月在灵武即帝位,是为肃宗,改年号为至德。永王李*奉玄宗之命,以抗敌为号召,在江陵起兵。次年正月,永王经过寻阳,知道李白在庐山隐居,派谋士韦子春三次上山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李白的《永王东巡歌》第二首写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以东晋名臣谢安自比,表示要辅佐永王,平定叛乱。但没想到,永王与肃宗发生矛盾,不久,永王即被肃宗的军队所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捕入狱,流放夜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二月,行至巫山时,遇到朝廷大赦,李白才重新获得自由。他随即雇船东归,名作《早发白帝城》就是此时而作。 后来宋若思聘李白为参谋,李白做了一段时间就辞职了。李冰阳做当涂令时李白曾经投靠过他,这应该是李白最后的时光。至于李白的死,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三种,1客死在投靠李光弼的路上,这一说小编觉得太不靠谱。2因嗜酒过度病死宣城,这一说比较靠谱。3因为乘船时喝多了,看到月在江中,而捉月。这一说法也是在宣城。从以上来说,李白死在宣城是比较可信的。在后来代宗继位,打算任命李白为左拾遗,但是那时候李白已经死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