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事件,柯南变大的有多少集

2023-08-17 11:30:05 80阅读

621事件,柯南变大的有多少集?

柯南变成工藤新一的情节一共有50集

1、云霄飞车杀人事件

621事件,柯南变大的有多少集

2、外交官杀人事件(下集)

3、空中的密室·工藤新一首次推理

4、危命的复活

5、名侦探的会集!新一vs怪盗KID(2小时特别节目)

6、工藤新一NY事件(事件篇)

7、《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之第3弹:《世纪末的魔术师》(这部中,“新一”虽登场,但却是由KID假扮的)

8、《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之第7弹:《迷宫的十字路口》

9、《名侦探柯南》OVA1:柯南 vs Kid vs Yaiba 宝刀争夺大作战(不是吃药变大,只是柯南在做梦)

10、第345话 直面黑色组织的对决!满月之夜的二元神秘事件(这部中,“新一”虽登场,但却是由服部平次假扮的)

非正式(tv)登场:

[01]TV-001 云霄飞车杀人事件

[02]TV-002 董事长千金诱拐事件

[03]TV-003 偶像密室杀人事件

[04]TV-007 每月一份礼物威胁事件

[05]TV-009 足球选手恐吓事件

[06]TV-020 电脑杀人事件

[07]TV-032 咖啡厅杀人事件

[08]TV-033 侦探团生还事件

[09]TV-042 卡拉OK歌厅杀人事件

[10]TV-048 外交官杀人事件

[11]TV-052 雾天狗传说杀人事件

[12]TV-070 黑夜的怪男爵杀人事件(解决篇)

[13]TV-084 滑雪别墅杀人事件

[14]TV-096 走头无路的名侦探!连续两大杀人事件

[15]TV-101 初恋情人回忆事件(下集)

[16]TV-129 来自黑暗组织的女子 大学教授杀人事件

[17]TV-130 竞技场无差别胁迫事件(上集)

[18]TV-162 飞机空中密室!工藤新一.首次的办案

[19]TV-170 黑暗之中的死角

[20]TV-177 与黑暗组织的再会

[21]TV-190 危命的复活

[22]TV-194 别有玄机的八音盒(上集)

[23]TV-219 名侦探的会集!新一vs怪盗KID

[24]TV-228 潜藏杀机的陶艺教室(上集)

[25]TV-240 新干线护送事件(上集)

[26]TV-253 本厅刑事的恋爱物语4(上集)

[27]TV-255 松江玉造连句十四回合定胜负(上集)

[28]TV-268 情人节的真实(解决篇)

[29]TV-285 中华街 雨中的似曾相识(下集)

[30]TV-286 工藤新一纽约事件

[31]TV-304 震动的警视厅 1200万人质

[32]MO-01 记时引爆摩天楼

[33]MO-02 第十四个的目标

[34]MO-03 世纪末的魔术师

[35]MO-04 瞳孔中的暗杀者

[36]MO-05 往天国的倒数记时

[37]MO-06 贝克街的亡灵

[38]MO-07 迷宫的十字路口

[39]OVA-01 柯南对基德对YABAI 宝刀争夺大,作战

[40]OVA-02 十六个嫌疑犯

历史上以一当十的战争?

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三场惊世骇俗的战役!以一当十堪称奇迹!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八万将士击溃百万之众,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威风总是让人愉悦,淝水之战也因而闻名于世。

可怜英雄一世的秦王苻坚,就只剩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慌张与胆怯了。其实正如人的复杂内心,战场上短兵相接、兵戈相向的真实景象,也并不就是漫画中定格的画面,总是一副表情、一个动作。

也就是说,传奇和真实总是有差距的。诚然,淝水之战的著名,并不仅仅体现在东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上。更重要的,它还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还可以说,它将中国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推迟了半个多世纪,意义着实不小。然而就战争本身而言,它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夸张。

二、萨尔浒战役

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萨尔浒战役明清之际重要战役。也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萨尔浒之战本由明方发动,后金处于防守地位,然而该役竟以明军之惨败而告终,并由此成为了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役之后明朝对后金之战略态势由主动变为被动,明帝国于东北地区的藩篱逐渐丧失,日后虽调兵遣将、征加粮饷却再也无法获得对后金的战略主动权,并直至王朝覆灭

三、虎牢关之战

虎牢关之战,发生在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军(郑军)、窦建德军(夏军)的一次极其重要战役。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不胜枚举,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在自身士气极胜,敌方士气倦怠时发动强有力冲击,挫败对方锐气,打击敌方士气,让失败和恐慌的气氛在敌军中迅速蔓延,造成敌军恐慌,一旦敌军退却,就会进一步造成恐慌,然后发生指挥系统失灵,各自为战,各自逃命,不明就里的慌忙逃窜,人踩人事件,基本上就搞定了。

此句话有什么深意吗?

这句话出自于《史记》,是范增说服项梁起义时所用的话语,范增也是引用了楚南公的说法。楚南公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显眼,只知道大约他和屈原是同一时代的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谶言,就是由楚南公在楚地广为传播。

不过这一预言,很有可能,是秦亡之后,由后人总结出来的。因为无论是楚南公,还是范增,都不可能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楚虽三户”其实很好理解,楚国王族有三个大姓,分别是昭、屈、景。也就是说这三大王族,必定会引导楚人推翻秦朝统治。几千年来,人们对“三户”的解释还有很多,无非就是地名还是人名之争。不过古人所用的数字,大多都是虚指,也许本意就是指几户人家,也不可知。

天下苦秦久矣,为什么楚国能够成为反秦的中流砥柱呢?这从秦末反秦斗争,中就能看出端倪,虽然天下群雄并起,但其余六国的表现,仅仅是上层贵族阶级忙于复国,而底层百姓反抗情绪并不激烈。

而楚国却恰恰相反,楚国表现出由上至下,由贵族到平民,全民对秦朝的极度怨恨情绪。这也是陈胜吴广,为何能振臂一挥,就出现“王楚之地,方二千里,无不响应”的局面。但出了楚国地界,其余各国人民反抗热情,就相对低落很多。他们都是专注于自己的复国行动,并没有把灭秦放在首位。

同样是灭国之痛,像韩国仅仅表现为,张良这样的贵族子弟,花巨金聘刺客刺杀秦始皇。而楚国却有如此多的下层百姓,表现出反秦的热情,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楚怀王的冤死。秦国不顾邦交礼节,在会盟之时扣押楚怀王,逼迫他割让土地。楚怀王拒不割地,最终客死异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楚人反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楚国和秦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大不相同。正是这种地域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冲突、矛盾的不断上升,最终成为了压垮秦朝的最后力量。

秦国在政治上的表现比较专一。历代君主都在追求江山统一,以及制度、思想、风俗的完全一致性。而楚国相对而言,比较注重融合。对于楚国境内的多民族、多地域文化,楚国统治者一直采取多元并存的方式。楚国统治者只要求,境内的附庸小国从楚不二,对其内政大事,可以自行其事。

这就是集权和分治的对抗。集权主义要求权力高度集中,其中最具特点的,就是秦朝推行的郡县制。而楚国境内分布着各种相对独立的封邑政权,郡县政权,以及强大的宗族势力。这种政治上的高度自由,也就使得楚人无法接受,秦国那样由上而下统一的郡县制度。

在权力分配上,秦国没有明显的血统意识。秦国实行的是军功封爵制。即便是王子,一出生也是平民,必须通过军功来换取爵位。

而楚国基本上由贵族把持朝政,甚至还形成了昭、屈、景三大族,为主干的封君之争。这种任人唯亲的制度,使得楚国贵族垄断了官职,也导致异国大贤不能为楚国所用,而且楚国人才也大量流失。

在文化方面,秦国具有浓厚的功利和实用色彩。秦人注重实际,不善幻想,在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上,讲实用,非道德,不浪漫。而且,这种功利主义不仅体现在秦国君主上,而且深入到了普通民众。这是商鞅变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一方面,造就了秦人“崇尚战功”的风潮,也造就了,秦人“贪狠强力,寡义趋利“”的世俗。

而楚国文化则带有浓厚浪漫色彩和感情色彩,楚国的统治者都具有我行我素的特色。比如楚庄王“三年不出号令,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样的做法,在中原统治者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楚国人们却认为,楚庄王深得楚国文化的精髓。

在诸侯争霸过程中,楚庄王攻克郑国国都,郑伯以臣隶状,“肉袒牵羊以逆”。楚庄王认为,郑伯能以放下君主姿态,必然能取信于国民,于是又让郑伯复国了。楚庄王在攻打送宋国,宋人向楚庄王坦诚告知,城中已经面临弹尽粮绝的困境。楚庄王听后,便退兵言和了。这在其他六国来看,就是迂腐,而在楚人眼里,这就是楚庄王“仁义”的表现。

而秦国和楚国结盟之后,取得楚国信任之后,还继续攻打楚国地盘,这让楚人无法接受。楚人认为秦国人不重情义,不重信诺,他们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两个国家在文化上更大的冲突是,秦国不重视文化理论,视道德为羁绊,视幻想为虚无。秦人更重视与人们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产活动。

而楚国在思想领域,创造了令人炫目的宏伟业绩。楚国的哲学家向往神驰八荒以外,不受时空限制。这从屈原的创作上,就可看出这一点。屈原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宏大的气魄,以及追本溯源的执着的精神。

屈原所追问的,不是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现实问题。而是更多遥远的历史难题,形而上的哲学困惑,以及神话传说。楚人这种浪漫洒脱,空灵飘逸的气质,与秦国现实主义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经济方面,秦人重视农业,楚人则热衷于商贾。秦国最初受封的西岐之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而楚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生活资料,这也使得楚人的农业技术,一直停留在原始的水平。

而楚地又蕴含着取之不尽的宝藏。自春秋以来,楚国的木材,矿产,水产,鸟兽,吸引着各国商人。巨额的商业利益,进一步降低了楚人对农耕的倚重。而秦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这让农业比较薄弱的楚人,感到难以接受。

“亡秦必楚”这个预言,除了是一种情绪上的发泄之外,更是对秦、楚两国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的充分认识之上,得出的结论。在战国七雄之中,秦、楚两国在行为和价值取向上,差异最大。因此,这种深层次的对立和抗争,必将导致一方灭亡。

大唐太子李建成有后人吗?

李世民太残忍!

玄武门之变,李二先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后把两人所有的儿子(总共10个)都杀了。

貌似太子李建成没后人了。

不过,据有关专家分析,李建成不仅有后人,而且,大诗人李白可能是玄孙。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种论调有多个研究者在前二三十年就提了出来,而且分析得有理有据。

接下来,我们将持这种观点的人,以及各种观点,一一呈现,然后再辅以我们的推理。

1、持“李白是李建成后人”观点的各位大咖

(1)罗香林

早先,台湾有个历史专家,他叫罗香林,出生于广东,曾就读于清华史学系,对于中国历史有着深厚的研究。

后来,罗香林虽然到了台湾,但研究工作没有放下。这是个真正的学者。

1985年,《中国青年报》转载了罗香林的文章《李白身世之谜》,突出了一个重点:李白乃李建成之后。

此时,罗老先生(1906-1978)已经去世七年了,享年72岁。

罗老先生的观点公布后,在大陆引得一片震惊之声。

(2)韩维禄

1988年,中国大陆学者韩维禄,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

在这文章中,韩专家认为李白乃大唐宗室人员,是李建成的亲玄孙。

无独有偶,和韩维禄、罗香林持同一观点的还有他人。

(3)徐本立

1990年,徐本立发表了《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在其文中,对于李家的血脉传承做了梳理,并根据现存的不多的资料,包括各种墓志,得出如此结论:

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

(4)朱秋德

1997年,在《丝路学刊》第四期中,朱秋德发表了《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人生诸要素的影响》,此文中,也是通过各种资料的对比,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李白就是李建成的后人。

看完这些专家的文章,你可能会得出这样的质疑:李白真的是李建成的后人?

李建成的后人不是都被杀完了吗?

我们继续。

2、李白身上的种种疑点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意境很美,诗中既能呈现出波澜壮阔,也能呈现极致的细节之美。作者天马行空的思想,让人大为惊叹,其脑洞让人折服。

但是,相对于唐朝其他著名的大诗人而言,李白显得非常神秘,身上可谓是疑点重重,这哥们仿佛就是天外来客。

一、我们说说李白身上的三个疑问。

(1)李白从来都不谈身世

从已有资料看,李白对外从来不主动谈身世的,那些所谓的朋友们,也就知道他大概是李唐的宗族,再没有其它详细的资料了。

通过各种资料看,每每谈到身世话题,李白只谈远祖,不谈近亲,闪烁其词,故布疑阵。

这是为什么?三个字:不能谈!

什么样的家世不能谈?除非是被皇家排斥的。

(2)李白很有钱

李白从小都是公子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仅诗文出色,而且剑术也是一流。

一个人,从小不为衣食发愁,能进入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只能说明这人家里底子厚。

而要把剑术学好了,那是要请剑术大师教导的,那需要钱,需要大量的钱。

另外,李白入了“江湖”以后,游览大江南北,却不为钱发愁,也说明人家有钱。

一个不愿意透露家世,而且很有钱的李家,会是哪一家?

(3)李白的出生地不确定

李白的出生地很模糊,有三种说法,一是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二是四川绵阳的江油,三是陇西成纪。

李白的同族叔李阳冰说李白是陇西成纪人,而唐人魏颢《李翰林集序》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

李白的家是哪里的,为何充满着各种疑问?

说明李白并不愿意大家知道他们具体的家族情况,而且欲盖弥彰。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不愿意大家知道自己家的具体情况呢?一定是担心对自己不利。

从以上三个疑点来看,说李白仅仅是李唐的宗族人,并不是皇族,这谁信?

如果是一般的宗族人员,李白何必掩饰?

这里面有名堂。

二、魏颢《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研究李白,三个人绕不过去,一个是李阳冰,一个是魏颢,一个是范传正。

李阳冰,是李白的熟人,被誉为族叔,但血缘也不近,仅仅是关系好罢了!对于李白的具体情况,李阳冰所披露的,都是通过李白的口述得知。

魏颢,李白的崇拜者,也是朋友,编著了《草堂集序》,这是研究李白的重要资料。

范传正,唐朝的一个进士,父亲和李白交好,他写了《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这也是研究李白的重要参考资料。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有这么几句话,值得人深思:

第一句: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

什么是绝嗣之家?意思是这一脉断绝了,没有人修家谱,难以找到家族的详细信息。这个“绝嗣”很有深意。

第二句,公之孙女搜於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

啥意思?李白的孙女,找到了父亲李伯禽写的一些家世资料,就写了几行,纸也烂了,字也缺了,还是没有详细信息。

第三句,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於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

这是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的9世孙,在隋末乱了的时候,李白的祖上逃到了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一个流落在遥远的外国的家族,如何保证富裕到李白这一代的?

另外,隋末是乱,但李家人在国内还是不错的,况且,李渊这一脉起兵一年多后就建立了大唐,李白的祖上为何要逃到遥远的吉尔吉斯?完全不合情理。

还有,既然是隋末逃走的,回到华夏后,大大方方承认家族情况,有何不可?

因此,可以这么说,李白家族的家谱没人修,是因为不敢修,一修可能就修到了李建成头上了;不敢承认,只能说明家族信息太敏感。

魏颢和范传正,也在有意无意间掩饰一些信息。

3、李建成的孩子不是被杀完了吗?

我们分析半天,说李白是李建成的玄孙,有人可能会一句话就顶到南墙上:李建成的儿子们不是被杀完了吗?

此话有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李白是李建成后人的合理性。

626年7月,发生了玄武门之变,当时李建成虚岁38岁,五个儿子全被杀死。这五个儿子年纪都不大,也没有后代。

但,李建成曾经是有六个儿子的,大儿子李承宗,在玄武门之变前就死了。

李承宗死去的时间,没有明确说明,但有一个大概区间,是公元620--626年之间。

我们取个中间数,假如在623年,李承宗去世,那时,李建成已经35岁了,此时的李承宗至少十七八岁了,完全有可能有后代;就算是620年李承宗去世,当时的李建成也32岁了,也完全可以当个爷爷,毕竟,那时的人们结婚较早,十五六岁结婚完全在情理之中。

所以说,李建成和李白的连接点,就是在李承宗身上。

通过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可以清楚地知道李白的父亲是李客,至于爷爷和高祖就不知道是谁了。

通过各方推理来看,李白的家谱应该是这样:李建成---李承宗---李承宗的儿子----李客----李白。

4、李建成后人的另一种说法

说李白是李建成的后代,虽然推理上没问题,但是,还是缺完全实锤的资料,不过,概率极大。

关于李建成有后人,还有另外两种说法。

一是李建成有五个女儿,她们可都是好好活着的,她们的子女们,在血缘上来说,也是李建成的后人,这个不容置疑,只不过,很多人用古代的传统观点“儿子才是后人”来衡量这事。

二是李建成死后,李世民两次给死去的哥哥过继了儿子,一次是宗族子弟李怀仁,被李世民过继给了李建成,算是给留了一个名义上的后人;一次是李世民的十三子李福,被过继给了李建成。

虽然,这两个人是过继给李建成的,但明面上,也算是让死去的李建成有了后人。

回到开头,李建成有没有后人?应该算有。

有血缘关系的,除了女儿们的后代外,李白的概率非常大;

没血缘关系的,过继来的儿子李怀仁和李福,算是李建成的后人了。

高三复读班的成绩比应届毕业班的成绩好吗?

高三复读班的成绩比应届班的成绩好吗?

这个是可以肯定的。

不论是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还是教育资源欠发达的地区,复读生的一本上线率肯定都高于应届毕业生。

现在已经不让宣传高考状元了。之前,很多学校都在宣传高考状元,根据网友统计的数据,大部分省份的文理科状元都是往届生。

还有网友做过统计,在有些省份,高考成绩能考600分以上的考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往届生。

甚至,每年有一部分学生,他们高考成绩能考到600分以上,也就是说,能够报考一个普通的211院校,他们也会选择复读。因为复读一年之后,就有机会报考985院校。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高考是定额招生

现在我们的高考是分省录取。高校先根据学校的专业情况,确定招生人数,然后,教育管理部门根据高校的招生人数和各个省份的考生人数,来确定当年的招生指标。

虽然,当年的报考人数多了之后,招生指标也会相应的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非常有限,这就会导致如果一个省份当年考生人数特别多,当年的高分考生就比较多,在填报志愿时,竞争就比较激烈。

如果你看过有些省份公布的一分一段统计情况,你就会发现,成绩特别高的学生特别少,特别低的学生也特别少。

而处在中间位置的考生,每一个分数段可能就对应很多考生,少则一个分数段,有几百名考生,多则有几千名考生。

这时候必然会出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多考一分甩掉几千人。

比如,在高考时,你考了620分,而别人考了621分,但是呢,621分这个分数段有200名考生。假设某个985院校在这个省份录取10名考生,这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别人能够报985院校,而你不能够报985院校。

单从成绩来看,复读一年提了5分或者10分,真的有点得不偿失。但是如果你多考5分或者多考10分,就能够报考一个层次更好的学校,这肯定是非常划算的。

也就是说,好的大学在每个省份招生的名额是有限的,大部分考生都想考一个好的学校,自然就会导致这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

只要名校的学历带来的回报足够高,这时候大家就会不断的投入,一年不行,就再来一年。

据说,某些地区的考生为了考上985院校,他们复读三年乃至4年。

第二,复读之所以能够提高成绩,主要是因为现在的高考不单是在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大部分题目是在考察学生是否熟练地掌握了知识。

之前,高考是有考试大纲的,命题人必须按照大纲进行命题。

虽然最近几年不再公布考试大纲,但是高考的题目仍然要以教材为纲,以课程为纲。

也就是说,课本上讲什么,高考就考什么。

虽然,最近几年部分高考题目比较灵活,也就是有些老师说的,高考的考试难度,其实是高于教材的难度。

但是呢,只要考试范围是固定的,考试方向是确定的,那么,老师和考生就有办法应对这个问题,那就是不断的刷题,大量的刷题。

有些网友喜欢抨击题海战术,作为老师,我也不赞成学生搞题海战术。而现实的情况是,有些学校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题海战术确实能够应对高考。

因为现在的考试,考试内容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它涉及到哪个知识点,涉及到哪些内容?这个是确定的,命题人在命题的过程中,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命题思路,题目的问法。

而在有限的范围内,根据有限的知识点进行命题,不论怎么变化,只只要考生练习的范围足够大,只要我刷的题目足够多,就有可能依靠刷题来应对这种变化。

更何况,高考的大部分题目都是中等偏下难度的题目,这些题目就是常规题目,这时候,比拼的肯定就不是你是否掌握了这个知识,而是你是否熟练的掌握这个知识。

这时候,多学一年肯定更有优势。别人三分钟做出一道题目,你一分钟就做出一道题目,甚至,你看完题干之后,就知道这道题目要问啥?

这样话,在考试的时候,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你做题的效率就会很高,准确率也更有保障。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考生和家长,他们其实不赞成复读,但是,他们不得不选择复读,甚至有些省份已经出台了规定明确的禁止公立学校招收复读生,但是有些公立学校还是禁不住诱惑,偷偷摸摸的招收复读生。

当然,有些省份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正尝试,从源头上遏制复读现象。比如有些省份明确规定,考生参加高考被录取之后,不按照规定正常入学,第二年参加高考时,减少其平行志愿的数量。

关注教育时事,分享学习方法,指导升学规划,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