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谛教义,释迦牟尼胸前的卐字是什么意思

2023-08-15 23:30:04 74阅读

佛教四谛教义,释迦牟尼胸前的卐字是什么意思?

首先,纠正一下,释迦牟尼胸前的应该是这个“卍”(wan,万)字,而不是上面提问中说中的“卐”字,虽然这两个读音一样,但写法不一样,意思也不同,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写反。

佛教四谛教义,释迦牟尼胸前的卐字是什么意思

我们知道,信奉佛教的人,经常要面对佛像进行祈祷,应该还记得,佛祖释迦牟尼的胸前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卍”字。可能会有不少教徒并不了解这个“卍”万字在佛祖身上是什么意思?

我今天就再来和大家谈谈这个“卍”字。其实,佛祖身上的这个“卍”字,是佛教中专用的一个字,叫万字符。

《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中说:“ 如来 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吉祥海云是梵语的意译。

什么是大人相?据《长阿含经》说,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是第十六种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因为佛被认为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就称为大人相。

《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二十九卷,说佛的腰间也有卍字相。“卍”表示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

在《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说:佛的手足及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示佛的功德。

“卍”这个符号的藏语叫作 “雍仲”。雍仲“卍”是佛祖的心印 (“雍”是胜义无生,和谐永恒的象征,就是诸法的空性与真谛;“仲”是世俗无灭的意思)。

而这个“卍”,也只有佛祖身上有,而菩萨却没有,因为这个“卍”就是佛祖的心印,是佛祖专用的标记。

因此,万字符(卍),它的名称为吉祥海云,是佛祖的心印,是胜义无生,和谐永恒的象征。

我们在写这个“卍”字符号时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写成这个“卐”字,这是纳粹的标志,纳粹“卐”是黑色的,而且这个“卐”字与佛祖“卍”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佛教“卍”字符号是金色的。

卍字,读万音,可是从中国武则天时开始的,后来就规定这“卍”和“卐”字都读 “万”字。

要知道,卍字一开始并不是佛教固有的,佛教创立之初,是没有使用卍字符的。把卍字符当成佛教用字的,是从公元283年的印度开始的。

据说当时最先使用卍字符的不是佛教,是婆罗门教里的药王神Agado。

古印度佛教是来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是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以后才建立的。雅利安人信奉太阳神,经常使用“十”字与“卍”字形图案。而“卍”字象征着比太阳还要明亮。

但我们能看到,汉代出土的佛像,以及东晋以前的壁画、摩崖石刻,甚至莫高窟佛像,佛祖胸前都是没有这个“卍”字符号的。所以,从中可以推测,当时在印度,佛教的影响势力是不如婆罗门教的。

大概到了公元283年,印度出版佛教《舍头谏经》中,才有信徒为《舍头谏经》作画,卍字符才被画在佛祖的胸口上。

自那以后,包括释迦摩尼佛在内,很多佛教角色胸口都画这么一个卍字了。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乳受到了空前推广,佛祖释迦牟尼还被描绘成一幅和善的面相。佛祖被人们认为他的福相可照耀人间,能拯救世间众生,而且他胸前的金光闪闪的“卍”字也可逢凶化吉。

中国古代说的三教九流是什么?

文献的解释,三教即:儒教、佛教和道教:九流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在中国文献中,“三教九流”作为一个名目正式出现比较晚。南宋绍熙年间赵彦卫所著的《云麓漫钞》云:“(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可见,在南北朝时期有此名目,而“三教”和“九流”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则出现得更早些。汉儒曾将“夏尚武,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也有将儒家的施教内容称为“三教”的。《辞源》说:“自东汉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佛为‘三教’。

《北史·周纪》下:‘帝升高座,辩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可见,“三教”一目最迟在北周已经明确出现,也有可能在北齐就有了。

而“九流”之目出现得更早,本指诸子百家中的九大派别: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和农。

“九流”之目是东汉班固首先提出来的。《汉书·叙传》曰:“刘向司籍,‘九流’以别。”其中“刘向司籍”是指刘向校勘群籍,撰写了《别录》,从而开创了目录学先河。后来,他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撰成以图书著录及目录编制为亮点的《七略》。《别录》是刘向在校书的时候撰写的叙录全文的汇编,篇幅比较多。

而《七略》则是摘取《别录》的内容成书,比较简略,所以称其为“略”。而后半句:“‘九流’以别”,却不是刘氏父子的原意,而是班固本人的看法;因为刘歆在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提到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之说的基础上,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成其为“十家”,而不是“九家”。

班固基本上接受了刘歆的说法,但他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尽管他辨证地为小说家留了点面子,并没说小说家们一无是处:“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但他最终还是把“小说家”从“十家”中剔除了。所谓“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就这样,“十家”就剩下了九家,也被称做“九流”。现代史学大家吕思勉在《七略》“十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兵和医,“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九流”,假如从传统的学术上分,如上所述,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按社会各种行业分,则泛指社会中不同的行业及从事不同行业的人,其中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庄田”。

“佛祖”即释迦牟尼;“仙”是指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以及上八仙、中八仙和下八仙等;皇帝即历代的“真龙天子”、封建君王等;“官”即朝廷大小官员、烧锅即“酒厂”,过去中国造酒业发达,所以最大的厂家就是酒厂;

当即“当铺”,是旧社会一种以抵押物资为主要营业的押当买卖。“商”即经商行业:“客”即庄园主:“庄田”即农夫,在这里似乎农夫的地位高的惊人,这是一来受道家田野情趣的影响,二来农夫毕竟还有相对稳定的职业。

中九流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 五流 “丹青 ”、六流 “相 ”、七“僧”、八“道”九“琴棋 ”。

“举子”即考中榜的举人,唐制为各地乡贡入京应试之通称,意即应举之人;到了明朝则为乡试考中者之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医”即医生,过去叫郎中、大夫,俗称药房先生;“风水”即是风水先生,专看风水阴阳宅,所以也叫阴阳生;“批”就是算命先生,算命靠人的生辰八字,所以也叫“批八字”,在同行之也称为“子平”;“丹青”就是书画,丹为红,吉为黑。国画和书法主要靠黑红二色,由此把丹青作为书画的代称;

“相”即相士,俗称看相的,也叫“相面先生”:“僧”即和尚:“道”即道士;“琴棋”即文人所娱乐的工具——古琴和围棋,是过去所谓文人的标志。

下九流是: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梆”、五流“剃头”、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街”、九“卖糖”。

“巫”即是指专以画符念咒招神驱鬼为业的南方巫师、巫婆等。有别于北方的跳大神。巫师不跳不唱,专门画符念咒;“娼”即娼妓,分坐娼、游娼和暗娼。坐娼属于公开的专业性的明娼、暗娼是暗地进行的无“执照”的卖淫者、游娼是走街串巷的歌妓;“大神”即所谓的神仙附体,以唱跳的歌舞形式治病的一种“神巫”;“梆”即更夫。夜里从一更开始,游街敲梆。梆子如同钟表,是计时的工具,一更敲一下,五更敲五下,向人们报时。也起到防贼的作用。

“剃头”即理发师。过去叫剃头匠,肩挑挑子走四方,手拿一铁器,有铁板条一划,铮铮作响,以此招揽生意,挑子前头是洗脸盆架带镜子,下面带生火炉,后头是两用的箱凳,顾客可以坐,抽匣里可以放工具,有一句俗语叫“剃头挑子一头热”就是说剃头匠的。

“吹手”即吹鼓手、喇叭匠子,专为红白喜事而在大门外吹吹打打,一般由五至八人组成乐队,乐器以唢呐为主,兼有笙、管、笛子和锣鼓,问或也有弦乐伴奏;“戏子”即唱戏的演员,包括戏曲、曲艺和杂技等;“叫街”即乞丐,也称“叫花子”,在江湖中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俗名“丐帮”;“卖糖”就是吹糖人的。肩挑糖担,手敲铴锣,是吸引小孩的一种生意。担子一头挑火炉,锅里熬着糖稀,等一停下来,便坐在扁担上,手蘸滑石粉,把一块糖稀捏成口袋状,边用嘴吹气边用手捏,能捏成老鼠、猴子和公鸡等等。

其实“三教九流”是泛指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或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职业、地位和阶级身份的划分。由于各个始祖的身份不同,因而在社会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但人们对三教九流总的说法最终却是:“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传统文化三大主体是哪三家?

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评论,这大体上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特质和彼此差异。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儒、道、佛三家。深入研究此三家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掘中华文化优秀、健康的精神遗产,并加以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大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形成

公元前六、五世纪,在东亚大陆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形成了儒家和道家等学说。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基础,决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

约在公元一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以“解脱”为本位,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槃”理想境界。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约在公元四、五世纪的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从文化形成根据的角度来考察,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出现决非偶然。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三家文化旨趣的共似性。三家思想的中心关怀和根本宗旨,都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实现理想人格,可以说都是生命哲学学说。二是三家文化内涵的差异性。三家文化体系的基点、架构、内涵、思维方式等均不相同,这又不仅适应于不同人群的文化精神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彼此互补融会。尤其是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艺术、天文学,乃至医学和民俗学等内容,弥补了儒、道文化的局限。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说,中华文化体现了古代东方哲学和文化的主体性格与最高成就。

儒家的人本主义传统

儒家重视人的生命,称“死生有命”(《论语·颜渊》),“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认为人应当感恩自然的造化而使自己拥有生命,并得以展开人生,演绎人生。

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人应当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维护人格尊严。这就是说,在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的严酷时刻,宁可“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以成就道德价值。与重“德”价值取向相一致,儒家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价值对比中,也认为精神高于物质,高度赞扬精神不朽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说强调,成就道德典范,建立盖世功业,阐发精深言论,都必将长远地影响于后世,也即其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是永不消失的,这也就是说三立者的精神远远超越于死亡而臻于不朽。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爱”,这也被视为人的生命的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儒家一方面肯定人具有内在的善性,一方面也主张强化外在的“纲常之礼”,强调两者的结合为人生之道:遵循纲常之礼以开显人的本然德性,进而达臻人的完善境界,成为圣人。张载说:“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录》中)这也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

儒家以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肯定人的生命意义和人性价值,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达臻理想境界,这种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人本主义。儒家人本主义传统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

道家反对天命论、天意论和目的论,也排斥人的意志、欲求和情感,排除任何加诸于一切现象的刻意有为,力主用自然性质、自然原因、自然原理来观照、解释人生、社会和宇宙,力求人的一切作为都要合乎自然的本来面貌和变化规律。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而构成万物具体形态的原始物质则是“气”。万物都是禀赋了“道”而成“德”(自然本性),又禀赋了“气”而成“形”(形态,形体)。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法,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最高原则的道,所遵循的就是自然无为。

在道家看来,万物无一例外地都同样根源于“道”的流转与“气”的聚散,由此它们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异,没有价值的优劣。《庄子·秋水》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认为一个人站在“道”的高度观照万物,认识到万物并无贵贱高下之别,就能平等地看待一切,包容一切。这里讲的“以道观之”,也就是以“自然”的角度来审视一切。

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肯定生命的价值,反对人为地延续或损害自己的生命,宣扬自然主义生命观。道家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直觉体认自我的自然本性,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庄子》又有《养生主》篇,宣扬养生之道,以求保命全生,不受损害。这种养生理论称为“全生”说,以后经黄老道家的养生论,进而影响道教,形成了长生论和神仙论。

道家还主张“天人合一”说。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万物和我们同生于“道”,天地万物的气和我们的气相通,人的生命要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合一,相应,协调,并与天地同长终。《庄子·在宥》论天人关系说:“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提倡无为,崇拜自然;贬斥有为,鄙视人为。道家所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构成了自然主义传统的重要内容。

佛家的解脱主义

佛家从“解脱”坐标观照人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解脱主义传统——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寻求解脱的修证中,总结出“四谛”即四种真理。“四谛”以论定人生的价值是苦和分析苦的成因为出发点,以指示解脱诸苦的途径为中心,以解脱境界“涅槃”为归宿,构成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早期佛教强调依“八正道”而行,即得解脱。“八正道”是八项修行实践的德目,包括正确的见解、思维、言说、行为等。后来又提出佛教修行者的实践总纲“三学”,即戒学、定学和慧学。戒学是抑止邪恶,积习善行;定学是安定身心,集中精神;慧学是如理思维,彻悟实相。随着小乘佛教发展为大乘佛教,佛教的解脱之道也发生变化,这就是在理论上力图超越小乘佛教对人生过于负面和悲观的看法,在修行上突出强调智慧的关键作用,重在以观照真理和证取真理为解脱。为此,大乘佛教还要求在修行上不脱离世间,积极参与世间的各种善举,以利于众生的普度、解脱。

中国佛教继承和发展了印度佛教的解脱主义学说,特别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以求得人生的解脱。如禅宗宣扬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求得心,即成佛。这实质上是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

儒、道、佛三家的差异与融会

由上可知,中华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社会问题意识是不同的,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道家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佛家关心人生痛苦的解除。故此,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评论,这大体上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特质和彼此差异。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概括地说,三家的融会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切,构成三家融会的基础。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并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给无数英雄豪杰带来精神鼓舞和巨大满足。道家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最终复归自然,从而为不重功名利禄者或默默无闻者提供精神支持。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给有深切痛苦感的人以心理的温暖和情感的慰藉。在历史上,三家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弥补着彼此的局限。

二、对人生崇高境界的追求,是三家相通的理想目标。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佛家无私无欲,超脱自在,这都是在不完善的社会环境中,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和保持完善的人生境界。三家追求超越是同,具体境界不同是异,三家相通,和而不同。

三、重视心性修养是三家思想的主要契合点。儒、道、佛三家的互动,历时约二千年,越到后来越倾向于融合。“儒也,释也,老也,皆名焉而也,非实也。实也者,心也。心也者,所以能儒能佛能老者也……知此乃可与言三家一道也。”三家一道归结为三家同心,心性修养是三家成就理想人格的根本。

儒、道、佛三家的不同传统,各有所见,也各有所蔽,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如何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加以创造性地阐发与运用,这当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和赋予我们的任务。

一个言字旁?

一个言字旁,一个帝,可组成的字:谛,拼音di第四声,音同帝。谛部首:讠,为左右结构的字,11笔画,笔顺:点、横折勾、点、横、点、撇、点、横勾、竖、横折勾、竖。谛的解释:1.仔细(听或看)。如:谛听、谛视等。

2.道理、意义。如:真谛,妙谛等。

3.佛教教义。意为真理或实在。如:四谛,三谛等。

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任何文明的演化都是有其过程,现在是矮矬穷以前也不会是真正的高富帅,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兴盛,如果印度真如提问者所说的如此伟大也就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我将印度文化制度的发展进行解析,就能发现印度现在的状态其实是历史发展必然,印度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伟大。

一、佛教所处的时代

古印度文明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称哈拉帕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

吠陀时代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吠陀时代指哈拉巴文化衰亡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两部史诗中,故称作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属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祗萨罗、跋祗、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娑罗。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外族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大夏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在丘就却建国后,国势日强,侵入印度,灭大夏在印度的残部。在阎膏珍、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继续入侵印度,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王之女。摩耶夫人在回父国途中,于蓝毗尼分娩后7天去世,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关于释迦牟尼生卒年代,南传和北传的佛教有不同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传佛教或认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一说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一说是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释迦牟尼开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跟随“数论”先驱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后到尼连禅河附近树木中单独修苦行6年。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转而到伽耶(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达到觉悟。时年35(一说30)岁。先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说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组成传教的僧团,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其子阿阇世王的皈依,在舍卫城受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称为十大弟子。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

二、佛教兴起和衰落

印度真正统一是英国殖民之后才完成的,即使孔雀王朝也不过是占据了印度大部分地区而已,即使印度最兴盛时期与中国也是相去甚远,所以提问者将印度文明形容成世界第一就是一种偏见,不能很多人信仰佛教就将印度文明过分拔高。释迦摩尼出生于古印度文明被雅利安人所入侵和奴役之后,并且释迦摩尼本身就是最高种姓的婆罗门阶级,而印度也正处于小国混战的时期,将这个时期定义为世界巅峰更是非常错误,这就如同将儒家诞生的战国时期定义为世界巅峰同样是错误的。释迦摩尼就是因为小国混战民不聊生才有了深深的触动,因此才会在菩提树下坐而悟道创造出佛教,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任何伟大的教派或学说大多诞生于动乱时期,智者没有足够的心灵冲击是无法创造出伟大的学说的,而将这个动荡时期形容成这个文明的鼎盛时期是非常荒谬的说法。

种姓制度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然而随着马穆鲁克、蒙兀尔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而经历过许多调整,并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而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佛教的教义是推崇轮回转世的,这就给予了底层民众希望,只要受苦行善来世就能跳脱自己的阶级。印度教与佛教在创造目的上就是非常对立的,佛教教义本身进攻性并不强,这也是为什么佛教能够在中国兴盛的主要原因,佛教必须依存于一个政权而不能成为一个国家思想的主体,所以佛教一直没有将印度教消灭。

佛教诞生时期正是印度小国混战时期,印度处于向封建制转变的阶段致使国家各阶层都处于动荡期,这个时期其实正是种姓制度受冲击最大的阶段,这就为佛教起源提供了外部环境。佛教衰落也是因为印度总是被外族侵略和统治,尤其被伊斯兰侵略后对佛教打击非常大。印度被外族统治后抬高了印度教的地位,主要原因是种姓制度更利于统治,而信奉轮回的佛教并不利于阶级统治。随着一次次外族入侵种姓制度被一次次强化,而佛教也必然一点点衰落,发展至今佛教在印度这个起源地变成小众宗教,传到外国的佛教反而成为很多国家的主体宗教。

三、印度的龟壳制度

任何制度不光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利益分配原则。

印度地缘位置处于难守难攻的位置,而印度真正长久处于统治地位的反而不是婆罗门阶层而是刹帝利阶层,被外族入侵不过是更换一个婆罗门阶层而刹帝利阶层并没有变,刹帝利阶层掌握着大量土地并且甘愿被婆罗门阶层统治,这就是印度本土贵族的生存之道。印度不管谁来执掌国家中下层一直不变,为了应对外来势力而刹帝利阶层及以下形成了一个大龟壳,给予外来势力足够利益和荣誉而内部固化来抵御外来势力的侵袭,不断的被外族侵略不过是在加强自己的龟壳而已,而对外侵略就会打破阶级而使得龟壳出现破绽,所以几千年来印度从未侵略外国一直龟缩在他那片土地上,英国殖民印度在印度人眼里不过是换了一个新的婆罗门而已。

印度没有一点自强意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雅利安人也是外来民族,这片土地并不是他们自己耕耘出来的,而曾经创造印度文明的那群人就是如今印度最低贱的阶层,不是自己创造的文明也就不会珍惜而只会注重自身利益。印度建国之后经历过甘地和尼赫鲁的改革,企图打破种姓制度对印度的束缚,而打破这层龟壳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外战争,对接壤国家的发动战争达到对内部进行重新分配,但是对中国进行侵略失败后致使印度改革失败。印度地主阶级掌握着大量土地也就掌握着大量粮食,在印度没有经历如中国那种动荡致使地主阶级并没有出现衰弱,这也就使得印度失去了土地改革的内在动力,底层民众被牢牢的束缚在土地上并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

新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纷纷发展工业,印度面对这个大时代反而畏缩不前,尤其莫迪政府大力抬高印度教,这其实就是印度种姓制度又一次抬头,印度面对这个大时代没有选择迎风破浪,反而又龟缩回那个种姓制度的龟壳里,等到再一个时代的到来期盼有机会进行改革。天下永远没有白吃的午餐,印度不经历痛苦也就不会完成真正的改革,地主阶层不被打破种姓制度也不会真正完结,印度错过了大时代自己又不奋起直追注定会被淘汰。

以上就是我的论述,欢迎大家评论转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