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资料,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关于孔子的资料,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教无类。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仁爱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论语*学而》)。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没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说,孔子选择弟子不分贫富,不论门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便教授与你。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我的门下,我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即对于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教育者能顺利地接受知识。
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在学习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二,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
三、全面教育。
即现在的“素质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
在孔子看来,教育内容应广而全,不能约束在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各种内容。孔子说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学而》)即“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知识和德行。”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对于知识的学习,孔子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此六者谓之“六艺”。而对于品德的塑造,则孔子更是极为看重,他说“志于道,据于德。”即做人要立志于求道,要立足于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如果将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拿到当今来看,即为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六艺”即是现在素质教育的内容。
四、因材施教。
即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即为“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便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对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五、学思并重。
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孔子在教育门下弟子时,注重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要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篇》)即“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即让其获得知识,又让其有所感悟。另外,孔子还很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正如其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即“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它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说明孔子注意到知识的积累和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须一定的火候,须恰到好处的点拨。孔子对弟子是持一种民主平等,鼓励欣赏的态度。
孔子后人到第几代了?
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25字可续。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孑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
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
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因此,孔姓中人见面,有时不好称呼,因为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 佣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衍圣公往往比大多数同里同宗穷人辈份要低几辈,面对面时虽是主仆关系,但依家规又应按辈份称呼,彼此都易尴尬。
电影孔子深度解析?
电影《孔子》是一部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生平为主轴,展现其对中国思想、文化、道德的影响的历史剧情片。以下为《孔子》电影的深度解析:
1. 题材简介
《孔子》电影根据《论语》等古籍资料,结合历史背景,通过孔子不同阶段的成长历程,展现他对中国思想、文化、道德的贡献以及对后世人的影响。电影中呈现了孔子躬行仁义道德、倡导人文精神、践行大同思想的种种事迹,使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更深入的了解。
2. 主要人物及演员
电影中除了孔子外,还涉及到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包括孟子、子路、仲尼、颜回等。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由周涌饰演孔子、葛优饰演孟子、四小花旦中的蒋雯丽饰演孔子的夫人陈氏、舒淇饰演女子雅、周迅饰演发扬精神的女性等。
3. 寓意分析
电影《孔子》呈现了孔子对于中国思想、文化、道德的日逐深刻的贡献以及对后世人的影响。同时,电影也体现了“忠恕之道”、“大仁大义”等核心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以诚信、道德和信仰为核心的互信互爱的关系。在当今社会,这些思想和观念仍然具有启示作用,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社会交往,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底蕴。
4. 艺术表现手法
电影《孔子》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古装服饰、道具布景、音乐配乐、导演镜头等方式,通过对孔子时代的重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文化内涵。同时,电影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武术、中医、茶艺等,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文化的呈现。
总之,电影《孔子》是一部具有文化价值和史诗气质的电影,不仅唤起了观众对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回忆和思考,也让观众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
孔夫子的言论被记载在哪里作为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孔夫子的言论集中的保存于《论语》和《孔子家语》中,也有一部分保存于《礼记》、《孝经》中,其它一些典籍也有零星记载。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朋友的交谈语录,被孔子弟子记录下来,在孔子去世后被选择整理汇集成书,这就是《论语》。
《孔子家语》也是孔子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行,在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整理各自记录的孔子言行,汇集成为《论语》后,剩余的记录资料由孔子家人保存起来,并汇集成册,孔子家人将其作为用来教育后代的资料。三国时王肃(就是《三国演义》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的父亲)为《孔子家语》作注,才使《孔子家语》为人所知。其后一直有说法称《孔子家语》是王肃根据《礼记》等书伪造的,但据山东大学杨朝明教授考证,认为《孔子家语》并非伪造,有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
孔子思想主要关注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伦理。
其思想内容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礼用来规范人和人之间的等级差别。
孔子认为,人和人之间天然的存在等级差别,比如说,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就应该比父亲和侄子的关系亲近,相互之间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平等的对待。所以,以血缘远近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应当如何相处的规范,就是礼的内容。礼的具体行为仪式,就是礼仪。
除了仁和礼之外,孔子还提倡立德和孝道,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如果自己的父亲都不孝敬,都不爱,当然也不会爱其他人。
孔子还推崇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并不是庸庸碌碌的意思,而是不极端,行为处世恰到好处,凡事取其中间而用。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对后世影响很大。孔子之前,学问主要是由“士”这个阶层掌握的,从孔子那个时代起,私学兴起,只要有条件,想学习,都能在私学里学习各种学问。
对于孔子的评价,在孔子生前就有人批评孔子的主张,在他去世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孔子也并不是每个人心目中的圣人。
经过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和建国后“批林批孔”运动,孔子在很多人眼里是中国历史的“罪人”,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也被归罪于孔子的思想导致的。孔子的思想被认为是腐朽、落后、反动。其实,这样的认识,有些是出于别有用心的歪曲,更多是出于没有认真读过孔子的著作,人云亦云造成的。
但“打倒孔家店”和“批林批孔”导致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传统文化的信仰被打破,人们失去敬畏之心,变得无所畏惧而无所不为;传统道德观被完全抛弃,孝悌之道、师道尊严、文明礼貌、诚信待人童叟无欺、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忠厚朴实等等传统中国人的优秀品质没有被很好的传承发扬,导致整个社会善恶不分,道德沦丧,礼仪之邦不懂礼貌也不讲礼貌;最应该讲诚信的企业和有关部门带头不讲诚信;过去讲舍身取义,现在是见利忘义;从孩子的教育开始,全社会利益当先,成功的标志是有没有出大名挣大钱,在全世界都很罕见!
这就是抛弃传统文化,抛弃儒家思想,抛弃孔子这位全体中国人的老师导致的恶果。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全社会一切向钱看,这样的复兴不是真正的复兴,而是暴发户式的复兴,是没有价值的。只有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强大,才是真正的民族复兴!
那么他都读过哪些书?
你把孔子当作生活在现代啊?很多是多多?
那时的“书”,指书写,不是现代意义的纸质书。
那时的书(写),书在哪里?金属鼎是一种。常见的应是竹简,推测,现代一页纸的字,用竹简得20支,一本400页的书堆小半间屋。再有就是帛,丝织物,珍贵,很少用。还有就是兽皮,不易保管,发臭。
书写工具有笔、墨、刀、削。
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当然也用于刻字;还有是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
早于春秋的,写在龟甲、骨头上。
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还是一个有可能把天下的书都读完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若要写本书,就得用小刀一个字一个字地刻,所以写书和读书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有贵族和神职人员才可以有机会读书。
现在说的“五经”是孔子编的,自己直接没有写书传于后世。
编也不容易,将已经成“书”的书重新整理定稿,估计主要工具就是用刀和笔墨。
编的过程就是读。
这个过程经过夫子去粗取精,阅读量应该比现在看到的大得多。
比如“诗经”,有记载是3000,夫子整理出305。还有2700被无情删掉,这里面留下哪怕一首,又够后人写出许多读后感😃
《尚书》是一本上古三代及以前历史文献的汇编,属国家档案性质宝典,原有100篇,孔子不但研读过,还进行了编纂并为之作序。
《周礼》应该是夫子读过最多遍,相传这本书是周公所著,也是西周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孔子一生克己复礼就是为复这个礼。
《易经》一定也深入研读,曾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乐记》,孔子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是一位音乐家,他曾经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传授弟子的“六艺”课程中,“乐”是一项重要内容。
除了这些有记载的,应该还将当时能看到后来失传的书看了个遍,因为那时书写非常困难,这个量也不会很大。孔子编的春秋,资料来源应是鲁国的编年史,两万字不到,但浓缩于多少字也不得而知。
总之,孔子读过很多书,具体读过哪些很难考证。
不过,现代崇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应该就是从夫子几十年游学吃辛受苦颠沛流离将所见所闻人格升华智慧凝练透过弟子记载的“论语”中体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