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悍匪,刘邦这人厉害之处在哪里

2023-08-14 07:15:04 85阅读

天命悍匪,刘邦这人厉害之处在哪里?

在中国古代四百多位帝王中,本人最佩服刘邦,但部分人把他称为“流氓”或“无赖”,不屑一顾,就连“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也曾感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然阮籍不一定意指刘邦,但是他说这话时就站在楚汉之争的古战场广武山,这就由不得后人不朝那方面扯了。

天命悍匪,刘邦这人厉害之处在哪里

刘邦虽在一些人心目中牛粪一样存在,但却成了秦末群雄逐鹿中最大的赢家,这个事实让任何人都得去接受,你说气人不?因此,我们不禁要问,刘邦的成功究竟是脸皮厚等来的运气,还是“两把刷子”打出的成果?很显然,答案是后者。那么既然如此,刘邦的厉害之处又在那里呢?下面就来盘点一下。

一、敢于出头,有担当精神

众所周知,刘邦从沛县起兵,一路由沛公做到汉王,最后建立汉朝,坐上皇帝。所以有一个问题必须搞清楚,那就是,他为什么在起兵之初就做了头领?要知道他当时不过一个泗水亭长,身份地位要比萧何、曹参等人矮了一大截,为什么萧何等人甘于人后?显然,如果当初萧何或其他人做了“大哥”,刘邦就不大可能成了皇帝。

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那就别人没有胆量,不敢出头。因为当时谁也不能判定秦朝必会被推翻,所以这不仅是“枪打出头鸟”的问题,而有可能是一个给自己乃至整个家族带来灾难与毁灭的问题。如果起兵一旦失败,魁首必然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这是一个谁都明白的道理,所以本应该带头的一类人却在退缩,随后又将资历不如自己的人推到前台。

刘邦不是傻子,自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是他更明白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道理,所以他愿意带这个头,赌一把,说的高大上些,这就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胆量和勇气。结果刘邦赌赢了。

刘邦在赌的时候,又体现出一种担当精神,因为当时众人已将县令杀死,没有了退路,要么自己立山头抗秦,要么加入别的反秦势力,只有这两条路可走。他选择了前者,带领众人“另起一行做老大”,而不是附庸别人。到后来他成功了,追随他的那伙人都跟着沾光。

二、精于识人,大胆用人,敢于放权

刘邦的成功,有关键的两步棋走的很好,一是重用韩信,一是重用陈平。韩信与陈平都曾是项羽的部下。楚汉战争之前,韩信投奔刘邦,随后带领汉军从南郑杀回关中,从而奠定史学家们共识的“汉朝400年大业之基础”。

可是,韩信原本在项羽手下不过一个寂寂无名之辈,没有过任何像样的战绩,刘邦却拜他为大将军,将全部家当都押在了他的身上,可见刘邦用人方面之胆量,同时也考验着他识人的眼光。

楚汉战争开始后,刘邦又派韩信去开辟北方战场,最终让项羽受困于他的战略包围之中,促成鸿沟议和,使楚汉战争胜利的天秤移到自己这边。从这点上看,又体现了刘邦敢于放权的一面,要知道韩信就像他手中的风筝,牵着韩信的那条也很脆弱,韩信随时都有单飞的风险。当年陈胜起兵称王后,部下武臣、韩广、等人纷纷自立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据此不过四五年前的事情。因此,刘邦在放权方面确实可圈可点,让人佩服。

同样陈平一投奔刘邦,就被委以重任。接下来,面对沛县那帮兄弟的挑拨与不满,刘邦不仅丝毫没有动摇重用陈平的决心,反而更加器重陈平。纵观刘邦从楚汉战争开始的后半生,陈平给予他的贡献是无人能替代的,可见刘邦在识人用人方面的独到之处。

三、处事大方,舍于分享

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许诺说,谁要是能助我打败项羽,函谷关之东的土地就是谁的,我刘邦一寸都不要,结果他争取来了彭越、英布等人,以此捎带也拴住了韩信,曾经依附项羽的那些诸侯也纷纷依附归顺。刘邦称帝后,果然兑现了这个承诺,汉朝中央只占据了关中、巴、蜀及汉中这些土地,其余函谷关以东以南分别划给了韩信、英布、彭越、臧荼、吴芮等七个异姓诸侯。

事后看来,虽然刘邦的承诺不过权宜之计,其中六个异姓诸侯最终贬杀得一个不剩,但是在楚汉战争期间,如果他不去“画饼充饥”,不去用利益诱导别人,打败项羽跟痴人说梦没什么区别。可见刘邦的厉害之处在于懂得与别人分享成果,自己成功的同时,给别人也带去满满的成功感,因此才会团结起一大帮人对付项羽。反观项羽,手中的印都磨掉了棱角,也不舍得赐封别人,最终越打越孤立,成了“孤家寡人”,垓下之围中孤独到只剩下了虞姬和眼泪,注定被刘邦吃掉。

四、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意气用事,不刚愎自用

一般来说,权力越来越大的人都会变得越来越自我,对于别人的意见建议很难听从接受,而刘邦恰恰相反,他能立刻判断出其中的对错,分析出其中之利弊,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刚进入咸阳时,他就打算在秦二世的后宫时享受人生,结果樊哙与张良稍一规劝,立刻还军霸上,不给项羽留下把柄。

再比如,受封汉王之后,刘邦一肚子怨气,打算同项羽拼命。结果在张良的劝说下,立刻清醒,停止冲动。因为刘邦明白了,这样做就是自取灭亡,只要留着青山在,就不怕没有材烧,逞一时快,只有灰飞烟灭。

还有一个例子。刘邦称帝后,打算在洛阳建都,于是大兴土木,营建宫殿。戍卒娄敬路过洛阳时去见刘邦,他给刘邦分析了建都洛阳的弊端与建都关中的优势。刘邦听后,又去请教张良。张良给出的建议与娄敬基本一至,于是刘邦改建都为关中长安。

如果从地理角度分析战争,关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即四塞之地,天府之国,外加巴、蜀、汉中的资源借给,秦统六国就是凭借于此。接下来,刘邦统一天下,莫不是复制了当年秦国同样的过程。而汉初的情形是中央与地方诸侯并存的状态,如果诸侯反制中央,那么建都于洛阳的刘邦将无险可守,来自四方八方的力量很快把他吞掉。

显然,刘邦建都关中之后,为他接下来平灭异姓诸侯提供了一大份儿从容。他占据关中优势的地理位置,俯冲关东大地,将叛乱的诸侯逐一平定,而诸侯们也从来没有攻入过关中。如果当初刘邦一意孤行,将都城建在洛阳,他的下场比周赧王好不了那去。可见,刘邦在别人点拨后,审时度势的分析了自己的处境,而不是得意忘形地将一条道走到黑。

五、心思缜密,构建起汉朝延续下去的框架

刘邦称帝之后,大概会在第一时间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汉朝延续下去,如果任由异姓诸侯存在下去,汉朝的命运就变得飘渺起来。因为,当时刘邦已经五十多岁,身体也不硬朗,待他死后,说不准那个异姓诸侯就会对中央朝廷发难。而现实的问题是,刘邦的儿子们都尚年幼,也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锤炼,在异姓诸侯面前不堪一击。

所以,刘邦的当务之急是除掉异姓诸侯,然后由刘姓子侄代替。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异姓诸侯之患,而且形成地方拱卫中央之势。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形成了一种外戚集团、军功集团及刘姓诸侯相互制衡的格局,使其中任何一方的觊觎皇位都变成不可能。

因此,刘邦死后,汉朝经历了吕后专政、元老重臣“生事”之后,皇权依然能保持在刘姓宗室手里。接下来,汉文帝继位,标志着汉朝政权走上了正轨。而这一个结果的取得,与刘邦提前的布局分不开关系,所以刘邦的厉害之处,又体现在高瞻远瞩及未雨绸缪之上。

结语:

在秦末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中,论出身,刘邦并不显赫,比陈胜吴广强不到那去,论武功,项羽杀他比捏死一只蚂蚁还简单,可是刘邦却凭借别具一格的生存策略及处世哲学笑到了最后。刘邦的厉害并不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综合性的强大,而正是这些综合性的因素决定了他成功的关键。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

古代刽子手应该算是高收入人群,不过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不是皇粮,而是犯人及其家属的贿赂。

刽子手,也称行刑者,是古代对于从事直接处决犯人的职业的人的一种称呼。在世人眼中刽子手是魔鬼的化身,手握屠刀,上面沾满了鲜血,然而单论收入水平的话,其实刽子手是很吃香的一个职业,这也是很多人良心不安也要当刽子手的原因。

莫言的小说《檀香刑》里面,主角赵老甲就曾是一名资深的刽子手,在此期间他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后来赵老甲金盆洗手回到家乡养老,直接一跃成为乡里的首富,可见刽子手这个行业的油水有多足。

从收入来讲,古代刽子手赚的钱的确很多。就拿清朝末年的刽子手来说,他们每杀一个人就能得到四块银元,而在当时普通人一个月只能赚半块银元,也就说刽子手杀一个人比普通人干大半年还要多。

不过,刽子手这个职业也有一定的弊端,他们每年只能在秋天工作三个月,其他时间则是依靠官府发放的微薄薪水过日子。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秋天万物凋零、满目疮痍,此时人的阳气处以最低点,这时候执行死刑更容易让犯人“魂断命绝”。

而且到了秋天农忙已经结束,普通老百姓能够腾出时间前往刑场围观,这有利于实现杀一儆百、警戒世人的作用。

所以在古装电视剧中,那些钦差大臣往往会对对犯人给出“秋后问斩”的判决。

不过在这三个月当中,并不是每次行刑所有刽子手都能参与进去。犯人多的时候,这些人一起去没问题,但要是犯人少于五人时,刽子手们将会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去,抽到红签才有资格,这也被称为“出红差”。

与此同时刽子手这行业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杀人超过100个以后必须转行,否则将沾染上因果罪孽,这同样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刽子手的营收。

然而真正使得刽子手成为高薪职业不是因为每颗人头带来的收入,而是来自犯人及其家属的贿赂。

在我们的想象中,刽子手行刑无非就是手起刀落瞬间结束犯人的生命,但其中这其中还有许多门道,一名富有经验的刽子手对下手的力度与位置都很有讲究,借此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掌握犯人死前受折磨程度。

而熟练的刀法为他们收取贿赂创造了机会。如果犯人家属给他们行贿,他们会根据行贿钱财数量的多少来减轻犯人的痛苦程度,甚至直接一刀带走。

要是犯人家属没有贿赂他们,那这些刽子手可能就会故意避开要害多砍几刀,让犯人饱受折磨。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等人被行刑时用的是钝刀,每一刀下去他们都忍不住大声哀嚎,接连好几十刀以后他们才咽气,可见过程有多么痛苦。

砍头尚且如此,凌迟就更加不用说了,按照规定执行凌迟之刑的犯人必须被割上三千六百刀,可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活着挨上这么多刀,哪怕是袁崇焕也仅仅只承受住了3543刀,我们不难想象行刑期间犯人需要承受多大的痛苦。

所以除了被上头盯上的犯人以外,刽子手对犯人实行凌迟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要是犯人家属懂事提前贿赂他们一大笔钱财,刽子手便会在前几刀就瞄准要害杀死犯人,从而减少他们的痛苦;如若不然他们就会在犯人的哀嚎声一刀刀地割肉,让犯人在无尽的折磨中死去。

因此,凭借掌控犯人受折磨程度这一点,刽子手能够获得很多额外的灰色收入,这些钱才是他们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只不过刽子手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一方面他们必须拥有强大新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刽子手的刀功必须精湛,否则根本不具备收取贿赂的资格。

古代刽子手练习刀功,首先拿冬瓜开刀,他们不断给冬瓜削皮,直到能够熟练削出薄厚均匀、大小一样的冬瓜皮才算大功告成。然而再练习切冬瓜,当他们在冬瓜上画个印记,一刀下去冬瓜两半而不见印记图案就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就开始使用鸡鸭等活禽作为练习对象,主要是锻炼刽子手的胆量,让他们渐渐免疫红色的血液,最终做到行刑时心如止水。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熟悉人体的基本构造,尤其是脖颈的构造,哪里是肉、哪里是骨头、哪里是骨缝连接处都必须一清二楚,因为只有明白这些才能随意操控犯人的受折磨程度,从而向其家属索贿。

值得一提的是,刽子手虽然有钱,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很低,和衙役、捕快一样同属于贱民,唐朝甚至还明确规定,家中有做衙役的三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而刽子手与其半斤八两,社会地位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虽然刽子手每年只能工作三个月,但他们仍然属于高收入人群,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资深刽子手,能够凭借精湛的刀功向犯人家属勒索大量的钱财。

只不过当刽子手的门槛不低,不仅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还必须有一定水平的刀功,而且其社会地位低下,所以并非人人都想挤破脑袋当刽子手。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残忍的杀人犯?

要说起古代历史上的杀人犯,那可就多了。杀人犯不仅古代有,现在也有。否则,就不会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样的说法了。

题主既然把这个问题这么隆重地推出来,那肯定不是指普通的杀人犯。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杀人犯,肯定不在题主说的范围之内;杀一个或杀少量的人肯定也不在题主说的范围之内;必须是成批量地杀人,才符合这个要求。按照这个思路,我说几个古代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杀人犯。

第一个:白起

说起战国时代这个白起,那可了不起。他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他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对于秦国统一六国,那是一个战功赫赫的人物。

伊阙之战,他率领秦军大破魏、韩联军24万人马,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军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

我们之所以认为他是杀人犯,不是因为他在战争中消灭了多少对方的军队,而是指对待已经放下武器、投降了的军卒。

1,第一次杀人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与赵将贾偃战,沈(沉)其卒二万人於河中。

2,第二次杀人

这件事,发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之后。

秦赵两军在长平决战,赵军由于粮食补给不够,急于结束战争,赵王用喜欢进攻但又喜欢“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擅于坚守的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被围投降。

白起担心赵军降兵反复无常,把赵国降兵40万全部坑杀了。只有240个赵军俘虏被放回赵国,让其回赵国报信,意图摧毁赵国人的意志。

这件事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详细描述: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后位列武庙十哲。这十哲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张良、韩信、李勣、诸葛亮、李靖 。

到北宋建立以后,白起因坑杀赵卒四十万,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他军事能力尽管超强,但人品有亏,不值得后人供奉,便把白起清出了武庙。

第二个:李广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

关于李广成为本文所列举的杀人犯的原因,本人本来不愿意。因为他毕竟是民族英雄,不应该在这个名单中出现。不过,这是李广自述的,而且他对此非常懊悔。

李广于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后自杀。司马迁评说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李广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追封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

王朔说:“将军回想一下,曾有过悔恨的事吗?”

李广说:“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一天把他们杀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

这就是李广自己说的,杀了羌人降兵800多人。

第三个:项羽

项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于世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

项羽被称为战神,一生杀人无数,无法确切统计。说起他的大规模杀人事迹,史书上至少记载过三次。

第一次,项羽派英布等人领兵趁夜袭击,并活埋章邯部下20多万人;

第二次,彭城之战带领众兵杀害30多万人。

另外,还有巨鹿、荥阳会战等重大战役,每场重大战役死伤人数都超过十万人,还有其他小规模战役、私下杀人等,其杀人数无法统计。

因为私下杀人数无法统计,暂且可以不提。战争嘛,总是要死人。

但是,第一次“活埋章邯部下20多万人”,都是投降的军卒。第二次彭城之战杀害30多万人。既然称作是“杀害”,那就说明他们本不该死。这两项加起来,就超过了五十万人。

第四个:曹操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他几十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也杀了不少人。

在三国群雄中,他杀人之多,恐怕是为人所不及的。有些是政治原因,有些是出于猜忌。

1,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董承、王服、种辑等受献帝密诏谋诛曹操,计划泄露,这些人都被杀,夷三族。董承的女儿是贵妃,当时已经有了身孕,献帝多次求曹操放过她,曹操也没答应。

2,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说曹操残逼之状。到建安十九年事发,曹操派华歆当着献帝的面,把藏在夹层壁中的伏皇后揪出来,活活打死。这次还杀了两个皇子和伏皇后的兄弟宗族一百多人。

3,建安二十三年,金德祎、耿纪、韦晃、吉本、吉邈、吉穆等谋反,二十四年,魏讽纠结徒党谋反。这两次谋反者都无一例外,全部被杀。

另外,只要是有损他的利益或者不能为他所用,曹操也毫不手软。包括荀彧那样的功臣也不能幸免。

4,徐州大屠杀

这件事《三国志.魏书.武帝传》、《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都有记载。只是年代稍有差异,所杀害的人数相差较大。

《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太祖从徐州返回兖州。当初,太祖的父亲曹嵩解职归隐到谯县,因发生董卓之乱,到琅笽(láng mǐn)避难,结果被陶谦部下杀害,所以太祖立志讨伐陶谦,以报父仇。这年夏天,太祖派自己领军征讨陶谦,接连攻克五座城池,夺取了直至东海郡的大片地盘,收兵经过郯县时,陶谦的部将曹豹和刘备截击太祖,被太祖击败,太祖又乘胜攻下襄贲县,所经之处,大多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载:徐州大屠杀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一。徐州大屠杀发生在公元193年,是魏武帝曹操因为其父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害,产生了报复的行为。在攻下徐州之后,对徐州百姓大肆屠杀。

根据后汉书记载,曹操攻打陶谦,攻下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区),陶谦退守郯城,曹操也再攻打郯城(今山东郯城县),暂时攻不下,然后,曹操一连攻下了取虑(今安徽灵璧县)、雎陵(今江苏徐州睢宁县)、夏丘(今安徽泗县)。开始了大规模对百姓的屠杀。数十万人,甚至连鸡犬也不剩下,而徐州的泗水因为尸体堆积得太多,都流不动了。”

对于徐州大屠杀,《三国志》只有:“所过多所残戮”六个字。

另外,《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记载:“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

三国志里说徐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只有几万人,而《后汉书》说的是几十万人。

徐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是多少?究竟是几万人,还是几十万人?《三国志》和《后汉书》有很大差异。究竟是《三国志》可靠,还是《后汉书》正确,一直以来争议较大。

5,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五月,曹军毁去土山和地道,绕邺城挖了一圈大壕沟,挖开漳水河淹灌邺城;城中的人饿死了一大半。

另外,曹操杀人的记录还有: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10月,征吕布,屠彭城。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攻袁尚,屠邺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征乌丸,屠柳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

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这些屠杀行为,尽管不全是曹操亲自领兵干的,但如果没有曹操下令或者默许,那些部将应该不会杀那么多人,至少不会屠城。

第五个:张献忠

张献忠,陕西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今陕西定边县)人。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曾经跟着父亲做过小生意、做过捕快、当过边兵。他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攻克武昌后,自称大西王。带兵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于成都,年号大顺。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局势越来越紧张,而张献忠却自命不凡,不以为然。10月20日,部队到达西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凤凰山坡时,张献忠中箭身亡。

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张献忠义军号称60万大军。因为看到李自成兵败,清兵气势如虹,张献忠自感大势已去,绝望之下,在四川进行了空前的烧杀破坏。

他以开科取士为名,杀知识分子于青羊宫,又坑成都民众,杀各卫军98万;遣四将军分屠各县,将亿万宝物掷入锦江,决水放流,自谓“无为后人有也”,残忍变态至极。

据记载,张献忠以杀人为游戏,方法也是花样百出。一次,他已积起了一大堆的妇女的小脚,带着他的爱妾去观赏。看了一阵,觉得那山一般的小脚堆上还缺少两只出色的小脚做顶尖,就把他爱妾的脚割下来放上去了。

每到一处,张献忠照例杀一大批人以后,还要把这些人的人头、手、脚分别堆积起来,清点数目,然后刻石碑记载。

一天晚上,他把他自己的老婆和儿子杀了。第二天起来很懊悔,问从人为什么不劝阻他。从人回答说不敢劝。他一怒之下,把身边这些从人都杀了。

张献忠很尊重一个中了状元的读书人,只是因为钦佩至极,他想弄明白这个状元为什么能够如此多才多艺,就把那状元的肚子剖开来看。

据《蜀碧》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川出现了“千里无烟,空如大漠”《荒书》的惨状,有些地方出现大规模人吃人的事件。

当然,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剧减,也不能全都赖在张献忠一人身上。这是许多军事集团连年混战,再加上天灾、瘟疫、饥饿等各种因素的汇合,使得原先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变成了活生生的人间地狱。

故此,到了清朝初年,朝廷只能执行“湖广填四川”的方法,从全国各地大规模移民四川。

这些事实,大多出自《清史稿》的记载。

不过,也有人认为《清史稿》大多数所述是事实,也可能有夸大之嫌疑。但是,不管怎么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很多人,这肯定是事实。

第六个:李鸿章

李鸿章,晚清名臣。在晚清时期,无论是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还是和洋人卑躬屈膝也好,据理力争也罢,都和这位充满争议的人物脱不了干系。

公元1863年,太平军起内讧,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所杀,洪秀全不满意北王韦昌辉杀人太多,又命令翼王石达开除灭了北王韦昌辉,但又猜忌石达开,逼走石达开。以至于太平军实力锐减,李鸿章带着他的淮军接连拿下太仓、常熟、昆山、吴江、江阴等地,然后集中兵力进攻苏州。

太平军苏州守军主将谭绍光,尽管处境艰难,但仍然带领部队打退了李鸿章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但让谭绍光没有料到的是,内讧又一次在苏州城内上演了。

原来,苏州城内当时的四大王(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四天将(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启发)早就被清军吓破了胆。在纳王郜永宽带领下,这八个人背着苏州主将谭绍光,私下和清军谈判、讲和。为了清除谈判障碍,他们杀害了谭绍光,打开城门,迎接清军进城。

李鸿章高高兴兴接受了他们的投降,然后设下鸿门宴,杀了这八个人,又杀害了已经放下武器投降的太平军士兵20000多人。

第七个:曾国藩

曾国藩,晚清名臣。

现在的网络上,提到曾国藩,似乎一片叫好声。好像历史上的曾国藩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完人。诚然,对于清王朝来说,曾国藩毫无疑问是大功臣,但在历史上,他就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好人了。

那么,历史上的曾国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有一个历史数据,或许可以证明曾国藩的为人。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最高峰时,据说南京城人口有一百多万人。到了光绪皇帝转正上位后,有人专门对南京城人口做过统计,结论是,南京人口不到50万。

也就是说,不算太平军军队人数,光是南京城人口,就消失了至少五十万人以上。而造成南京城人口大锐减的原因,就是这位被现在很多人公认的“完人”曾国藩造成的。

近些年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公开资料对曾国藩不利的信息统统消失了。但根据我过去看过一些史料的记忆,曾国藩这个人不仅是除灭太平军的主力军,而且也是剿灭捻军、义和团的主力干将。

好不容易查到一条消息: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

至于说曾国藩带领他的湘军究竟杀害了多少人,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详细数据了。只能以“非常多”来说明。别的暂且不说,就以他对待南京无辜市民来说,无论是太平军、捻军,还是义和团,不管是对待战场上的“敌人”,还是放下武器投降的普通士兵,他采取的政策就是一个字:杀。

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撰文考证,晚清时期的曾国藩就是一个屠夫。

第八个:骆秉章

骆秉章(1793年—1867年),广东广州府花县华岭村(今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 。晚清的中兴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书法家,湘军的统帅之一 。他和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沈葆桢、李鸿章并称为“晚清八大名臣”。同时也是一位清官。

同治二年(1863年)春,石达开兵分三路,从云贵边界攻入四川,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公历5月14日),三四万太平军经冕宁小路进抵紫打地,准备横跨大渡河,直取成都。

但是由骆秉章策划,由川军、湘军和土司的“夷兵”组成的大网正撒在大渡河两岸。农历四月四日,石达开太平军乘筏渡河,骆秉章率大军等待石达开大军渡河一半的时候,用枪炮连环袭击太平军,石达开损失惨重。

农历四月十二日(公历5月29日),清军劫取马鞍山,太平军粮道尽失,陷入死地。最后激战至农历六月十三到二十七日,骆秉章命人竖起投诚免死的大旗。

为了保全部下,石达开写信给骆秉章,表示愿意以个人生死来换取部下的生命安全。骆秉章乘机派杨应刚赴紫打地石达开大营游说,力劝石达开解甲归田。

石达开与骆秉章订盟。不料骆秉璋却中途变卦,将石达开抓住。石达开的部下缴械投诚后,骆秉章发路票遣散四千多人,尚有二千人安置在大树堡寺庙,骆秉章把他们全部杀害了。

历史上有没有谁把自己吹的牛逼都实现了的?

导读: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我们每个人都怀着青云之志,终其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然而陈胜、项羽等人都在追梦路上折戟沉沙。姜子牙,百里奚直到耄耋之年才大器晚成。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似乎只有刘秀在青壮年时期,就超额完成少年时立下的两大愿望。

落寞皇族的人生理想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本该享受着钟鸣鼎食的皇族待遇。然而由于文景两代皇帝长期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实力,以至于刘秀父亲只当了一名小小的县令。

刘秀九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哥哥刘演被南阳郡蔡阳县的叔父刘良收养,兄弟两成了普通农民。然而,命运捉弄和生活磨砺,都没有磨灭刘秀与生俱来的王族气质。

史书形容他“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

从这番描述来看,刘秀应该是个中等身高的美男子。他性格温和,做事勤勉,似乎甘愿服从命运安排,一门心思扑在农业生产上面。

而哥哥刘演素有大志,喜欢结交江湖豪侠,经常取笑只会埋头种地的弟弟,把他比做汉高祖的哥哥刘喜,言下之意自己怀着刘邦的鸿鹄之志。

刘演哪里想到:这个闷骚的弟弟才是刘邦。自己嘛!最后连韩信都没混上。

王莽天凤年间,刘秀前往长安求学,他的视野一下就开阔了。当他看到执金吾率领车驾威风八面经过大街时,顿时许产生“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人生理想。

那么,那时候的阴丽华在做什么?

——在断奶。

史书记载的时间错误

刘秀出身于公元5年,他于王莽天凤年间到长安求学。天凤元年是公元14年,可见刘秀到长安求学时不过十二三岁。

因为刘秀姐夫邓晨和南阳大户阴氏是亲戚,所以刘秀才有机会跟着姐夫进入阴家。难道刘秀见到阴丽华后,立刻就萌生了非她不娶的爱情誓言。

可是,阴丽华比刘秀整整小十岁,那时不过是一个刚断奶的小囡囡。难道刘秀一眼就瞄上了蹒跚学步的阴丽华,背着人悄悄对她说:小妹妹,快快长,长大了好做我媳妇。

公元21年,各地起义越演越烈,甚至出现盗贼经常出入长安城的现象,刘秀应该是在那个时期前回家组织起义的。而那时候阴丽华也不过6岁而已,刘秀也不可能说出“娶妻当如阴丽华”的豪言壮志。

好吧!反正不管正史野史对这句话的记载都存在严重的时间问题。

心照不宣的乱世良缘

刘秀对阴丽华如此钟情,难免引发后世人们对阴丽华容貌的猜想。到底是阴丽华具有倾国倾城的绝世美颜?还是刘秀落魄时刻情人眼里出西施?

据说阴氏家族是春秋名相管仲之后,是南阳地区实力雄厚的豪门大户。阴丽华出生在这样一个环境,想必一定容貌出众,而且知书达理。作为一名刚放下锄头的落魄皇族,刘秀对她一见钟情也挺正常。如此一来,阴家就有了想法。

尽管阴氏家大业大,但一直没能重振祖先的辉煌。眼看天下大乱,家中有钱有势却无用武之处,这时家里来了一位根正苗红的龙子龙孙,怀着一腔匡扶汉室的雄心壮志。阴家何不帮助他成就大业,也让阴氏有机会重振家族的辉煌。

公元22年,17岁的刘秀从宛城起兵,阴丽华哥哥阴识、阴兴不顾掉脑袋的危险,率家族成员跟随刘秀兄弟起兵,而阴丽华则在家苦苦等候刘秀12年时间。

至于刘秀在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下说的“娶妻当如阴丽华”那句话,同样值得玩味。

我估计在发兵前刘秀和阴丽华就有了婚约,军中大多是刘家和阴家的乡亲,对两人的婚姻早有耳闻,没准一帮大老爷在战争间歇高谈阔论,刘秀有意无意就发出了那番肺腑之言。

试想,如果刘秀和阴丽华没有婚约,刘秀就大张旗鼓发出“娶妻当如阴丽华”这种豪言,让身边的阴识、阴兴哥俩情何以堪。

不管真真假假,不管时间早晚,反正这句话很美,激励后世男儿近两千年。

兰心蕙质的阴小姐

刘秀如此大张旗鼓向阴丽华示爱,想必阴丽华是一个艳压群芳的绝色美女?然而,诸多史书名家对阴丽华的贤德高度赞誉,唯独没有对其容貌做过描写。

范晔《后汉书》:阴丽华生性仁爱孝顺,怜悯慈爱。性格恭谨俭约,“少嗜玩,不喜笑谑”。有贤后之名。南怀瑾:中国这么多皇后,算是好皇后的,第一是朱元璋的太太马皇后,第二是刘秀的太太阴丽华,当然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也不错。

不论是南宋史学家范晔还是当代学者南怀瑾先生,都是从品德和性格上面高度赞美阴丽华。后来阴丽华以自己容貌气度都不如郭圣通为由坚决辞让皇后之位,可见她在郭圣通面前还是有些不自信,难道阴丽华就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富家小姐。

当然不是,刘秀是个美男子,素有大志,他怎么会恋上像贾南风那样的女人。阴丽华出生于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世家大族,家庭条件优厚,她的美貌不用质疑。

李白: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李白盛赞阴丽华有天然之美,而其他女子都是靠美颜化妆。当然,李白的话不可全信,上次他夸杨贵妃时,还嘲讽赵飞燕也就靠穿衣打扮呢!

当然,如果说阴丽华堪比西施貂蝉不大可能,要知道那是一个天下大乱,盗贼横行的时代,如果阴丽华真有芳名远播的绝世美颜,估计早就被过路的叛军给顺走了。

因此笔者认为,阴丽华的容貌介乎于绝代佳人和小家碧玉之间。她内在的品德修养,才是母仪天下的良好美德。

公元23年6月,刘秀在战争间隙迎娶了阴丽华,终于实现了少年时许下的美好愿望。三个月后,刘秀辞别新婚妻子,再次踏上烽火连天的战场。

公元25年,刘秀打败王莽政权和各路义军登基称帝。16年后,刘秀罢黜郭圣通的皇后之位,改立阴丽华为皇后。

一派狐言:

人生一世,最大的满足莫过于事业爱情双丰收。刘秀在很短时间内,超额完成少年时许下的两大愿望,可谓是空前绝后第一人。

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

这段话套用了佛家天台宗的一些内容,我在阐述上可能会借助一系列术语,希望过往的朋友不喜勿喷,天台宗修行的止观法门,大概分为小止观和大止观,小止观指有六妙门,大止观有空、假、中三观,这三观又分但空、但假和但中的权教,以及即空、即假和即中的圆教,这部分内容构成了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这里面作者套用的是权教里的部分内容。

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

这一句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剥离”,另一个是“分别”,合在一起就是“剥离分别”,把“剥”字去掉,其实也就是“离分别”,即暂时关闭主观上的识别功能,把专注力从外面收回来。禅宗参话头中祖师常说“离心意识,参!”也是这个意思,天台止观里叫“由假入空”。

这个是初始阶段用到的方法,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知见都是有对立的,也就是非此即彼的模式,比如空和有、生和灭、垢和净、增和减等等,我们对一切事物的主观认知,都是通过这种对比的方法来形成的。

事物之间有对比,就会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这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把眼睛闭上,这个世界在我们的主观世界中也就没任何区别了,但睁开眼以后,各种色彩、形状等等之间的差别就会被我们的感官捕捉到,然后不同的事物在我们的内心就有差别了。

“剥离分别”,意思也就是暂时忘掉我们以往所有的认知经验,让这个世界象我们闭上眼睛看到的样子一样,一片无差别的黑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

这是第二个阶段,“如实观照”就是直接从佛家拿来的概念,大概意思是等到以往的经验已经不能再干扰我们的时候,这时再去重新观察眼前的一切,这时感觉不一样了,是一种相对平等的感觉,这个在天台宗应该叫“从空出假”。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个例子,比如用泥巴捏泥人,已经捏成了,那么泥巴也就定型了,经过很长时间以后,泥巴干了,这时泥巴的形状不容易改变了,这是我们平时对事物认知的流程。把我们所认知的事物比作泥巴,那么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就等于是在捏泥巴,等我们把泥巴捏好了,也就等于对事物的认知不管对错,都已经形成我们固定的见解了。

“由假入空”,“假”就是我们对事物的主观见解,“空”就是除掉一切主观见解后它原来的样子,先大概这样解释。那么“由假入空”的意思就很明确了,把我们赋予事物的一切主观见解全部去掉,等于把水浇到捏好的泥巴上,不管我们以前捏成的是什么形状,现在把它统统打碎,泥巴就是泥巴,和它是什么形状没任何关系。

“从空出假”,意思就是重新再开始观察,这时候我们逐渐就会发现,以前的方泥巴,圆泥巴,三角泥巴等等,和泥巴的本身没关系,方不是泥巴,圆也不是泥巴,三角更不是,都不是,泥巴就是泥巴,它就是它,和我们给它捏成什么形状没任何关系。

但如果泥巴没有形状,我们的认知功能就没办法启动,所以我们目前的认知能力,只能从方、圆、三角等等形状上去产生见解,所以虽然以前我们的见解都是错的,但这毕竟是我们区别事物的唯一途径,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想进一步提升认知的精度,那只能先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随便你怎么写怎么拍都是新意和深度

这部分就回到文学角度了,不必再作过多的展开,作者说的简单,做起来很难,“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这不是我们能做到的,如果我们能做到,一开始也就不会颠倒了,正因为我们做不到,所以才会颠倒。

以前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只要我们的认知能力不发生质的飞跃,这是根本无法成功的,而质的飞跃,就是指上面的天台止观,这是需要专修的,我们没经过专修的,根本谈不出什么。象作者讲的,心里还怀着名利、成就、价值等等,这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在此就不多谈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