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怎么死的,发生过哪些恩怨分明的历史事件吗

2023-08-13 16:30:04 83阅读

冯玉祥怎么死的,发生过哪些恩怨分明的历史事件吗?

当阿拉伯帝国的铁蹄,踏平了东罗马在中东地区的所有统治地盘以后,基督教世界,感受到了伊斯兰世界带来的巨大威胁。

为此,东罗马帝国派遣使者前往罗马城,劝说罗马教皇,发动十字军东征,以此挽救基督教世界在东方的统治。

冯玉祥怎么死的,发生过哪些恩怨分明的历史事件吗

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是基督教旗下的东正教,首次向基督教旗下的天主教求援。这有利于天主教在东罗马帝国的传播。

与此同时,夺回圣城耶路撒冷,也能够证明天主教才是正儿八经的基督教正统。为此乌尔班二世,在公元1096年,发动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一、十字军东征,对伊斯兰世界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首次出征的是一帮平民十字军,这些人装备烂,纪律松散,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因此出征没多久就被打散了。

紧接着欧洲的正规军顺利攻占尼西亚,一路进军,击败当地突厥人,进入了安条克城。公元1099年,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他们在这里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

首任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是布永的戈弗雷。他虽然作战勇猛,不过很可惜,立国之初,危机四伏,所以说布永的戈弗雷并没有真正将耶路撒冷王国发扬光大。

反倒是他去世以后,他的兄弟鲍德温一世继位以后,开疆拓土,正式奠定了耶路撒冷王国的规模,使其成为了基督教在中东地区最强大的王国。

值得一提的是,十字军进入耶路撒冷以后,烧杀抢掠,他们将所有伊斯兰教徒全都除掉了。城内的房屋都被霸占,财宝也被他们抢掠一空。

耶路撒冷王国,是建立在血与火之中的。这是伊斯兰世界的空前灾难,可以说,从此以后,所有伊斯兰信徒们,都将夺回耶路撒冷当成了必须要完成的使命。对基督徒的复仇,似乎也捎带上了。

二、萨拉丁的出现,扭转了伊斯兰信徒总挨揍的局面。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实际上阿拉伯帝国已经是徒有虚名了。各路豪杰纷纷自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完全不用听从阿拉伯帝国的调遣。

其中最强悍的,当属赞吉建立的赞吉王朝。他们占据了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是当时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诸侯。

公元1144年,赞吉带兵收复了埃德萨,这里是鲍德温一世的龙兴之地,也是十字军的重要基地。因此再次惹毛了基督徒们,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也就拉开了序幕。

2年以后,赞吉去世,他的儿子努尔丁继承大位。恰逢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双方展开了拉锯战。总体来说,努尔丁的表现非常好,但与十字军之间始终处于互有胜负的状态,并没有取得明显优势。而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成果可言。

努尔丁手下有一名猛将,那就是萨拉丁。当时萨拉丁接替了叔叔的职位,成为了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实际上法蒂玛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赞吉王朝、东罗马、耶路撒冷王国等3方,都想吞并埃及。

结果萨拉丁以赞吉王朝臣属的身份,成为了埃及的宰相。同时顺利击败了东罗马和耶路撒冷王国的军队,稳住了自己在埃及的统治。

由于萨拉丁太厉害,引起了努尔丁的猜忌。正当努尔丁准备攻打萨拉丁的时候,居然得病死了。继位的是努尔丁11岁的儿子,压根对萨拉丁无法构成威胁。从此萨拉丁开始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领袖,他将带领伊斯兰信徒,对十字军发起反攻。

公元1175年,萨拉丁成为了埃及、叙利亚、马格里布、也门等地的苏丹。正式开始代表伊斯兰世界,挑战十字军。他要想成为伊斯兰世界真正的领袖,唯一要做的,就是收复耶路撒冷。

三、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以后,恩怨分明。鲍德温四世,也就是著名的麻风王,他活着的时候,萨拉丁还真的没法收拾耶路撒冷。毕竟麻风王是一位不错的国王,虽然有病在身,却依旧心系朝政,他曾在17岁的时候,带领几千人,击败了萨拉丁的2.6万大军。

即使后来萨拉丁在泉水谷之战和雅各布渡口之战中击败了鲍德温四世,却依旧无法撼动鲍德温四世对耶路撒冷王国的统治。

可以说,鲍德温四世活着,那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的机会几乎为零。没办法,萨拉丁只能选择等待。公元1185年,24岁的鲍德温四世病故。

萨拉丁兴奋得一个晚上没睡觉,他知道,耶路撒冷王国,将会因此陷入内乱之中。他只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发起进攻就行了。

果不其然,为了争夺王位,各路诸侯大打出手,耶路撒冷王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裂之中。甚至可以说,整个中东的十字军国家,都乱成了一团。

在此期间,萨拉丁的妹妹被耶路撒冷的新国王居伊给杀掉了,同时,居伊也撕毁了此前的和约,主动袭击了大片伊斯兰朝圣者。可以说,双方之前无论公私,都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那么好了,收割的季节到了,萨拉丁带领伊斯兰部队,向耶路撒冷王国发起总攻。战争很顺利,在哈丁之战中,萨拉丁一举击溃居伊的大军,灭亡了耶路撒冷王国。

这个时候,很多人都盯着萨拉丁的一举一动。如果萨拉丁和当初的十字军们一样,那么耶路撒冷必然又要遭到一次血洗,居住在这里数十年的基督徒,将会和当年的伊斯兰徒一样,灰飞烟灭。

他们的房屋将会被占领,他们的财富将会被掠夺,他们的生命将会遭到杀戮,就连他们的信仰,也会被粉碎。

可关键时刻,萨拉丁却按下了暂停键。他给了耶路撒冷城中基督徒们一次逃生的机会,只要给足了赎金,就能顺利离开耶路撒冷。而且就算不给钱,也不会遭到杀戮,只会成为萨拉丁的奴隶。

就连当初被俘虏的居伊,居然也被萨拉丁给放了。这可是杀害他妹妹的凶手啊!萨拉丁给出的理由是:王不杀王。

谁也想不到,大家都觉得萨拉丁是来报仇的,没想到萨拉丁如此恩怨分明。萨拉丁在拿下耶路撒冷以后,依旧允许基督徒合法前来朝圣,并没有摧毁他们的房屋和信仰,甚至在沿途,安排了保卫队。

总结:真正的骑士精神,或许就是萨拉丁发明的。很显然,萨拉丁的所作所为,震惊到了整个基督世界。这是一种和解的信号,彼此的杀戮,在萨拉丁看来,根本不是在解决矛盾,而是在激化矛盾。

只有一方先按下暂停键,那么和谈才能成为现实。此后狮心王理查又带领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虽然他在战场上占了便宜,却依旧没能夺回耶路撒冷。

狮心王理查在战斗过程中,摔下马来,萨拉丁立马派人为他送去战马,并且表示:国王怎么能没有战马呢?理查病倒了,萨拉丁不仅派医生为理查治病,还送了不少水果、物资给理查

在这次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萨拉丁的骑士精神,感染到了十字军中的每个成员。这些人将萨拉丁的骑士精神,传播到了欧洲每个角落。或许,真正的骑士精神,是从这个时候才确立起来的。

溥仪被赶出皇宫冤不冤?

关于溥仪被冯焕章赶出紫禁城这件事,主流定性一直以来都是“扫除封建余孽”、是完完全全的正义之举!但是,溥仪的亲侄儿金毓岚先生(溥仪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溥任先生之子)在一档访谈节目里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说法。

金毓岚先生的说法

金毓岚先生在一档访谈节目里说到冯焕章当年驱逐溥仪出紫禁城的事情时曾经提及:“北京政变”发生之后,冯焕章曾经派人前往紫禁城、向溥仪“打秋风”。大致意思是:“民国政府每年给你拨四百万银元的生活费,你一个‘关门皇帝’,哪里用得了那么多?现在我的手头有些紧、军费不足,想跟你‘借’点钱花花……”溥仪本来对民国政府就没有什么好感,更何况这次冯焕章不是来送生活费、而是来要钱的!溥仪想都没想便直接拒绝了……派去的人碰了一鼻子灰,回去自然不好交代,于是添油加醋地在冯焕章面前抹黑了溥仪一把。这下把冯焕章气炸了,索性派鹿钟麟带兵把溥仪轰出了紫禁城!换言之,如果按照金毓岚先生的说法,冯焕章当初驱逐溥仪出紫禁城是因为“打秋风”未果而恼羞成怒,根本不是什么“正义之举”。

▲金毓岚先生与其父溥任先生

金毓岚先生的说法可信吗?个人认为,应该是可信的。他的父亲是溥仪同父异母的亲弟弟,祖父是溥仪的亲生父亲——摄政王载沣。溥仪被冯焕章驱逐出紫禁城这件事,摄政王载沣是见证人之一,溥仪被紫禁城之后的一段时期,就住在载沣的府邸——前清醇王府。如果冯焕章当年没有去找溥仪“打秋风”,似乎载沣和醇王府的人没有必要编出这么一段,不是吗?更何况,现而今早已时过境迁,金毓岚先生有有什么理由和必要去公开“抹黑”冯焕章呢?因此,个人认为,这件事细节上或许会有一些出入,但大体应该是真实存在的。

▲溥仪的亲生父亲——摄政王载沣

冯焕章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投机商”,他真只是为了一点点银子就不惜公然破坏民国政府与清室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例》、把溥仪赶出紫禁城?个人认为,所谓“打秋风”事件仅仅是一个“导火索”而已,这件事背后远没有“经济纠纷”这么简单。冯焕章这个人朝秦暮楚是出了名的,但却从来都不是一个贪财好货之徒!仅仅因为“经济纠纷”便作出驱逐溥仪出紫禁城的事情,应该还不至于。那么,冯焕章为何要驱逐溥仪出紫禁城呢?

▲北洋时期的冯焕章

转嫁“北京政变”的舆论压力

冯焕章作为名义上的北洋直系将领,居然趁着直奉之间大战正酣时、发动政变公然扣押了彼时北洋系名义上的“大当家”、民国的大总统——直系大佬曹锟!一时间,舆论哗然……冯焕章虽然暂时控制了北京城,却成了北洋系各派势力的众矢之的。媒体更是什么说法都有,彼时的冯焕章绝对可谓“压力山大”!为了转嫁舆论压力,冯焕章把矛头指向了清室、将“关门皇帝”溥仪驱逐出了紫禁城。如此一来,原本一场“名不正、言不顺”的军事政变,却转变成了“扫除封建余孽”的正义之举。不仅媒体纷纷转向,连北洋系各派势力也不得不顾及到舆论方面的走向,冯焕章当面面临的舆论压力瞬间便被“稀释”了……

▲北洋直系大佬、民国大总统曹锟

减轻民国政府的财政负担

对于彼时的冯焕章而言,他发动“北京政变”恐怕不是为了为张作霖、吴佩孚这些人做嫁衣!更加不会料到自己没多久便被迫放弃了北京城。或者换一种说法,冯焕章发动“北京政变”的目的恐怕未见得真那么高尚,说白了其实就是被吴佩孚“借刀杀人”(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吴佩孚想利用奉系张作霖部削弱、甚至灭掉冯焕章部)逼迫得走投无路之后的铤而走险——进可以利用这次政变控制北洋政府;退可以借此给掌权者施压、提高自身在北洋政府和北洋系的地位,以对抗吴佩孚的打压。再不济,也可以借此作为筹码,与广州方面接洽、谋求改换门庭。

从冯焕章发动“北京政变”之后颁布《建国大纲》的行为来看,控制北洋政府似乎才是他彼时的第一目标……那么,问题就来了,按照《清室优待条例》,北洋政府每年要给溥仪四百万银元的生活费,这笔数目对于北洋政府的财政而言,虽然谈不上巨额,但也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了!对于彼时的冯焕章而言,这么一大笔钱,与其送给溥仪和清室的遗老遗少们去挥霍,倒不如留给自己。即便自己将来无法控制北洋政府,起码也算是为北洋系曾经的“同僚”们做了一件好事。再不济,将来在史书里好歹还能留下一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国民军时期的冯焕章

向广州方面释放善意

在发动“北京政变”、扣押直系大佬曹锟之后,冯焕章与北洋系也算是“感情破裂”、走向“离异”了…… 接下来如果无法控制北洋政,该何去何从?这是冯焕章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从后来历史的走向来看,冯焕章在“北京政变”前后便已经着手在与广州方面联系,给自己留下改换门庭的后路了……扣押北洋大佬、“扫除封建余孽”,无疑是给广州方面送出的一份大礼!是对广州方面最好的政治表态。有了这个大前提,接下来的一切就都“好商量”了。

▲蒋、冯、阎三人合影

综上所述,所谓“打秋风事件”只是冯焕章驱逐溥仪出紫禁城的直接“导火索”而已,真实原因还是整个事件背后的政治考量。驱逐溥仪出紫禁城不仅可以转嫁舆论压力,而且可以为北洋政府省下一大笔开销。如果能够控制北洋政府,这显然是冯焕章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即便无法控制北洋政府,此举也可以给自己在将来的史书中留下一个好名声,不是吗?更重要的是,冯焕章还可以借以向广州方面释放善意,等于是给自己发动的这场政变卖了一份“双保险”,又何乐而不为呢?

▲民国南京政府时期的冯焕章

那么,溥仪冤吗?从溥仪个人角度而言,或许有点儿——“我一个‘关门皇帝’,招谁惹谁了?”但从历史的大潮流来看,溥仪一点也不冤!堂堂共和国,首都之内居然住着前朝的皇帝,而且还是北洋政府认可的合法皇帝,这不可笑吗?冯焕章这个人虽然朝秦暮楚、号称“当世吕布”,他的每一次朝秦暮楚却都是顺时代潮流而动,这一点远不是开历史倒车的张勋、卖国求荣的汪精卫可比的!

▲公开投日的大汉奸汪精卫

历史上有哪些不经意的小事最终却酿成大祸?

在历史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事物的发展严重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让人瞠目结舌。今撷几则,以飨读者。

(1)一只猫葬送了一个指挥所。1917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由于机枪的广泛使用,导致进攻的一方伤亡巨大,战场变成了“绞肉机”,谁也无力攻陷对方的阵地,双方进入了无奈而又残酷的堑壕战,战争陷入僵局。这一天,一个德军军官像往常一样用望远镜观察对面法军阵地,无意中看到远处的坟头出现了一只猫,开始也没当回事,但是后来几天都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看到了那只猫,这个军官便向上级报告了这个情况。经过分析,德军认为这是一只家猫,否则不会每天固定时间出来活动,而在交战区域,能养猫的肯定是有身份的人。于是,德军调集炮兵对坟头

附近进行了火力急袭。事后查明,那个地方就是法军的一个师指挥所!没想到吧?一个师指挥所因为一只猫莫名其妙的被打掉了!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由一个偶然事件引发的偶然结果,但实际上,这个偶然结果却揭示了事件背后深刻的必然性。有两点主要看法:

一是德军军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德军军官的整体素质高是国际上公认的,严谨细致、善于计划协调是其显著特点。在这个事件里,观察敌情的德军军官正是从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里,发现了里面的不寻常。换作其他人,说不定会想,这不就是一只猫嘛,出来溜达溜达多正常啊!大概率不会“小题大做”。善于见微知著的德军抓住了战机,从而取得了战果。

二是麻痹大意导致灭顶之灾。军队里养猫,在一战时是很普遍的,不但法军养,德军也养。我们知道,堑壕战是一战时的常态,堑壕既是防护工事,又是生活场所,当然就有很多老鼠。为了灭鼠,对抗双方就养了很多猫。据有关资料,整个一战中,约有50万只猫为军队服务,负责捕捉堑壕和军舰上的老鼠。关键问题是,堑壕和军舰的位置是公开的,谁都知道在哪,而指挥所是需要保密的!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偏偏法军没在意,居然把猫养到了指挥所里,充分显露了法军的“浪漫”本性和做事的漫不经心。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军在德军面前屡屡吃亏,估计也就是这种性格使然。

(2)裁一个公务员,断送了大明朝。明朝崇祯二年,兵科给事中刘懋提出裁撤驿站,理由是驿站之弊已久,很多官员私自乘驿,又不付钱,致使驿站系统和财政不堪重负,等等,说

裁撤驿站每年可以为朝廷节省数十万两白银。正为筹集“辽饷”焦头烂额的皇帝立马准奏,委派刘懋负责办理。刘懋大刀阔斧,对全国的驿站来了个“一刀切”,所有的驿站一律要裁掉人员、马匹的三分之一。本来整顿驿站、裁撤冗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可万万没有料到,被裁撤的驿卒里面,有个叫李自成的大咖!

当裁撤的命令传到银川(驿站)时,李自成刚刚因为粗心丢失公文受到了处罚,于是驿丞顺手就把李自成开除了。这以后,李自成加入造反大军,十几年时间,生生断送了大明朝!更

狗血的是,你知道当初刘懋为什么要力主裁撤驿站?不是心忧社稷,而是为他的亲戚毛羽健泄私愤。毛羽健是湖北公安人,官居监察御史,在京城养了个小妾,视若明珠,乐不思蜀,他太太十分不满,于是便赴京兴师问罪。来京城她可不是自己雇车雇船,而是假公济私,使用的是公家的驿站系统,方便快捷又省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毛羽健一个措手不及,最后毛羽健挨了打,小妾也没保住。于是毛羽健便迁怒于驿站系统,认为驿站不干正事,便拉着刘懋上书皇帝要求裁撤驿站。

要说,裁撤驿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却偏偏造成了致命后果,一个驿卒当然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能量,隐藏在背后的才是关键。那么背后有哪些推手呢?

推手之一,惨不忍睹的明朝财政。明朝在万历之前,日子还是可以维持的,虽说不富裕,却也收支基本平衡。经过万历之后百十年的折腾,到明末崇祯时,朝廷财政已经枯竭。当时每年财政收入不过400多百万两白银,即使崇祯10多年的加征,也不过每年多了200万两,而当时“九边”(边镇,相当于军区)一年军饷就要1500万两。崇祯皇帝连给京营部队发饷的钱都还要向大臣募捐,这种状况怎么可能维持?所以,当皇帝听到有人说有个能每年节省几十万两的号事,不去做才怪了!

推手之二,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明朝中期开始,随着官僚和大地主无节制的土地兼并,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民破产,从而形成了流民,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在古代,流民经常有,但明末特别多。说实话,明末的社会动荡并不是崇祯朝廷造成的,是崇祯朝廷承接了百余年不断积累的社会矛盾的结果,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外部势力威胁,终于压垮了这个庞然大物。当时西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生活艰难,在驿站谋生成了许多人的选择。而一旦被裁撤,便立刻被推向深渊。当时在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造反队伍,都是从西北起家的,比如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刘宗敏等等,而流民为造反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有生力量,直接摧毁了明朝的社会体系。

(3)手指敲击的节奏暴露了身份。这是发生在二战苏联战场的一件事。有一天,苏军某部队司令部来了几个军官,自称是上级派来的,要了解该部队的作战计划。司令部查验了他们随身携带的证件和文件,也检查了服装,包括说话的口音,都没问题,于是便把详细的作战计划向几个军官作了汇报,场面十分和谐。就在汇报的过程中,该司令部一个参谋无意中看到这几个人之中有一个人的手指在桌子上像弹钢琴一样有节

奏的敲击,听了一会,司令部参谋断定,这个人手指敲击的居然是一首德军军歌的节奏!事情紧急,立刻采取措施抓捕。经过突审,方知道这几个人果然是德军间谍!因为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苏军的作战计划,不由心情大好,无意识地便露了马脚。

咱们前文提到,德军军官的个人素养比较高,为什么这么说呢?德军和其他国家的军队相比,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军官都出身于容克贵族,他们有很高职业素质,德军之所以能很快从一战的失败中站起来,依靠的就是这样一支军官团。对德军国防军的军官来说,专业化的

军事知识和技能自不用讲,关键是文化素养还很高,懂音乐会外语什么的太普遍了。这个间谍做梦也想不到会因为懂得多“栽跟头”。再看苏军,二战前苏联已经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和义务教育计划,用了10年时间初步完成了工业化,成为欧洲工业强国。尤其是军官,已经全部实现院校化培养,个人素养在各阶层比较靠前,在战前的1939年苏军大扩军之前,甚至各大机关、学校到军校和军队“抢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军军官队伍的素质是比较高的,那位苏军军官能发觉德军间谍的“小动作”,当然不全是运气。

每每想起这历史的一幕幕,不由感慨万端,谁又能想到这些轻若鸿毛的小事居然会牵动时空、影响全局呢!

历史上结局最好的亡国之君是谁?

导语:

古代亡国之君比比皆是,尤其魏晋南北朝及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割据,军阀混战,皇帝轮流转更是成为常态。古代亡国之君要么死于战乱,要么囚禁至死,甚至不明不白的死去,因此亡国之君基本亡国即亡身,而活着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求。

历史总有例外,有些亡国之君不但亡国不死,反而比当皇帝过得更加舒坦,最后也能够善终。但是善终或者结局好的亡国之君并非个例,下面涨知史就着重介绍三个结局最好的亡国之君。

第三名:魏元帝曹奂

大家对曹奂可能没有太多的印象,他是大名鼎鼎的魏王曹操的孙子。首先我们先理清一下曹魏的皇帝世系: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

从曹芳开始,由于幼主即位,曹魏大权旁落,司马家族逐渐掌握朝堂大权。公元254年,司马氏废曹芳立曹髦为帝,公元260年曹髦被杀,司马氏再立曹奂为帝,因此曹奂实质上属于司马家族的傀儡皇帝,根本毫无实权可言。

历史的转折点在公元265年,那一年司马炎篡夺了魏国政权,即位为帝,开启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而傀儡皇帝曹奂成了亡国之君。亡国之后的曹奂并没有被弑杀,反而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当然亡国之君被降爵改封是新晋皇帝的一贯做法,为的是保全自己的名声,伺机清除亡国之君。

历史可能开了一个玩笑,亡国之君曹奂不仅没有被杀害,反而一直活到公元302年,年五十八岁去世,而篡位的司马炎却活了五十五岁。除此之外,曹奂虽然被废,但是仍可以使用部分天子礼遇,且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也算是名义上比较尊崇。

曹奂的陈留王封号虽然是晋武帝册封的,但是该封号一直持续到南朝齐都有曹姓人承继,而且陈留国更是历经214年之久。

曹奂作为亡国之君,不仅没有亡国身死,还能够在亡国之后享受荣华富贵,并且以善终结尾,可算是结局最好的亡国之君之一。

第二名:汉怀帝刘禅

如果不考虑蜀国的灭亡,刘禅算是人生的赢家,刘禅即位之初有诸葛亮等一般老臣的精心辅佐,其后虽然朝政腐败,遭曹魏灭国,但是刘禅却能够保全身家性命。

公元263年,魏国灭汉,亡国之君刘禅只能移居洛阳。乐不思蜀的刘禅不仅被封为安乐县公,还得以六十四岁高龄善终。

刘禅无论当皇帝还是当亡国之君,都基本上未受到大的冲击,反而能够安稳的度过一生,可谓结局最好的亡国之君之一。

第一名:汉献帝刘协

无论曹奂还是刘禅都算不上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属于地方割据政权。而汉献帝刘协则是大汉王朝正统皇帝,无论曹魏还是蜀汉皆以承继汉朝为名,因此汉献帝的结局更能够吸引世人的关注。

公元189年,年幼的刘协在董卓的拥立下即位,但实为董卓把持朝政的傀儡。公元196年,由于战乱逃出长安,过起了颠簸生活,后在196年受到曹操的迎接,但转瞬成为曹操手中的傀儡人质。直到公元220年,曹丕胁迫刘协禅位,刘协才真正意义上摆脱了傀儡皇帝的局面。

三十年的傀儡皇帝生涯,给汉献帝刘协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三十年里他一直活在别人的影子之中,虽然有过反抗,但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

汉献帝人生的转折就在公元220年的禅位,禅位之后的刘协虽然没了皇帝的尊崇,但是保留了天子礼仪,降爵为山阳郡公,并且将二女嫁与曹丕。刘协本有曹操女儿三人为妻,现有二女嫁与曹丕,因此自身与曹魏家族关系密切,而曹魏对其也算是仁义,没有伤其性命,刘协退位之后也开始了自己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生活,真正有了自己的生活。

皇帝之位虽尊,但是强加于他,且处处受制于人,禅位之后虽不在尊崇,但是却丢掉了最大的包袱,过起了自己的生活,禅位之后的刘协度过了14年的自我生活而善终。因此在大一统王朝亡国之君中,刘协的结局相对比较好。

结语:

亡国之君既有让人唾弃的暴君,又有让人哀叹的幼君,但是身在朝堂之上,处处暗流涌动,身不由己。纵观亡国之君,曹奂、刘禅作为地方割据政权的君主也算是乱世中的幸运,而汉献帝刘协作为大汉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能够安居封地而终,也算是结局最好的亡国之君。

个人所见,还请斧正。

文/涨知史

为什么后期成为副总统的冯国璋成为了光杆司令?

冯国璋是河间人,他先后任清政府练兵处军学司正使,兼北洋陆军达成学堂督办、陆军贵胄学党总办等职。

事实上,他为清皇族,以及北洋军阀集团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与此同时,也发展和壮大了自己势力。

冯国璋协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清政府任为第一军总统,率北洋军至湖北镇压革命。后任袁世凯总统府军事处处长、直隶都督兼民政长、江苏都督,成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段祺瑞虽然身为国务卿,但仍在袁世凯的掌控之中,没有兵权。

没有兵权,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掀不起三尺高的浪,相反,冯国璋不受袁世凯的控制,手中有兵权。

一天,袁世凯与教育部部长张国淦谈论时局,请他谈谈对西南的看法,张国淦回答说,现在时局的重心不在西南,在东南,袁世凯听闻此言感觉非常意外。

袁世凯说,你认为冯国璋能左右时局吗?张国淦说,就怕他不左不右。

“不左不右”,这是张国淦对冯国璋精妙的评价,也是袁世凯的心病。

不久,袁世凯称帝,冯国璋联合赣、浙、鲁、湘等省督军,电袁“取消帝制,以安人心”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各派系后,冯国璋成为直系军阀的首领。

作为一个军事强人,后来他顺利地被国会选为副总统。1917年黎元洪下台后他又代理大总统。照理说冯国璋应该成为袁世凯那样的实权总统,为何会失去军队呢?

冯国璋就是在成为总统后,逐步被段祺瑞架空,进而失去军队的实际指挥权

府院之争后,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

冯国璋故居位于东城区帽儿胡同13号。虽然在名人故居保护名录中,冯国璋旧宅的门牌号是13号,但其实当年帽儿胡同东头的几乎所有房屋,都是这位直系军阀“冯四哥”的房产。

对冯国璋帮助最大的就是他的老大哥袁世凯。正是袁世凯的提携,使得冯国璋一介书生入武林。

小站练兵之后,冯国璋为袁世凯立功无数,一路平步青云,从一个秀才摇身一变成了直系军阀的头号大员。可他的辉煌时光与帽儿胡同的院子一点关系都没有,直到冯国璋死于北京帽儿胡同的家中,这个院子才被历史记住。

冯国璋当总统的故事,又和一位与冯国璋师出同门,又亦敌亦友的皖系军阀段祺瑞有关。

冯国璋与段祺瑞的新府院之争,其实是一种政见之争。

段祺瑞鹰扬虎视,要用武力征服全国,是把南方军政府当作敌人来对待的,这是承袭了袁世凯时代的武力统一原则。

但冯国璋却希望“和平混一”,视西南实力派为愤而出走的兄弟,因此寓含了对袁世凯政策的某种形式的否定。

开始冯国璋确实是有兵,有权,曾经占据上风,还迫使段祺瑞下台,此后段祺瑞在幕后竭尽全力破坏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政策。

他首先拉拢直系内部主战派首领,直隶督军曹锟,让他召开所谓的“天津会议”,煽动各路大军继续对南方用兵。

与此同时,段祺瑞还指示徐树铮勾结奉系军阀张作霖,让其派兵入关,以便威胁冯国璋。

冯国璋虽有15师、16师,却仍感力量单薄,又因敷衍西南的“和平统一”政策,促使和平统一的进行缓慢而无效果,致使护法战争重新交火。

段祺瑞的阴谋总算得逞,冯国璋在北京彻底陷于孤立。

1918年初,冯国璋借出京“巡视”为名,率领1000余名卫队,准备赴南京与李纯等人商讨反段大计。

当冯国璋的专车赶赴蚌埠之时。段祺瑞就急电其部属倪嗣冲,阻止冯国璋前往南京。

冯国璋专车抵达蚌埠,倪嗣冲率亲信十余人到站迎接,见到冯国璋居然说:“在天津小站时,咱还是个文官,如今居然也领兵了,咱们多时相好,如今你是大总统,我还是个督军,天差地远,我看这督军觐见大总统的大礼就免了吧!”

下车后,冯国璋到了倪嗣冲署府,也不甘示弱,刚坐定,就对倪嗣冲说:“督军不听中央的命令不必说,就是一个师长、旅长,索饷索械比什么人都凶,一点点不如意就通电反对中央,还请老弟替我想一想,这样的总统做得下去吗?”

倪嗣冲因事前接到段祺瑞密电,命令他阻止冯国璋赴南京,所以他对冯国璋的态度极为恶劣。

他竟然指着冯国璋说:“是战是和,你是当总统的,总统先有个主意,究竟你的主意何在?你为何不明白说出来!你和段总理已是数十年的老朋友了,可是,你只顾自己的总统地位,而不顾总理的面子,此种举动真令吾辈寒心。”

冯国璋欲赴南京,倪居然说:“你若回北京,我可以放行,若去南京,我便扣留你在此。”冯国璋不得已,只得折回北京。

可以说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冯国璋才失去了军队的实际指挥权。

其实民国总统没有军队,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黎元洪没有军队照样当总统。

说白了,没有军队,未必就是光杆司令,比如文治总统徐世昌,照样治国平天下。

那么失去军队的冯国璋为什么成为光杆司令了呢?其实冯国璋也确实有点缺乏当总统的能力和智慧,咱们可以举三个例子来解说,他为什么成为光杆司令。

其一、蔡锷起兵时,袁世凯曾经任命冯国璋为征滇总司令,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将军”总统,可是这个总统居然是个财迷,最后成为著名的“卖鱼”总统

冯国璋以读书人人伍,做了将军,正如段祺瑞说,我与冯是旧友了,此君有个钱癖,固所深知他一生最爱钱,但也没听说有什么贪腐行为。

只是当大总统的时候,曾经闹了一个大笑话,这就是“卖鱼事件”。

有一天晚饭后,冯国璋闲着没事在后院溜达消饱,无意中看到北海、中海和南海里有很多漂亮的大鱼,五彩斑斓,相当肥壮,在水里优哉游哉地闲游,那叫一个好看!

冯国璋看着,心中一动,便问随从,这里面都有些什么鱼啊!随从答道,回大总统,啥鱼都有,都是历朝皇帝放生的珍稀品种。

据传,皇宫中南海的鱼是前代皇家所放养,其中还有一条三尺长的红鱼和一条大鲤鱼,上面系着金圈,挂着金牌,一向就不曾为人所捕捞。

冯国璋入住皇宫后,派人将湖中的鱼一网打尽,然后命人在市场上高价卖出,一时间北京各处都在叫卖“总统鱼”。而所售之款尽入了冯国璋的私人腰包。

其二、总统冯国璋有些昏聩无能,居然在梦中签署命令,他也不识什么大体,居然派人答谢已经退位的宣统皇帝

再说说冯国璋的昏聩,冯国璋在南京任督军时,人皆以其为北洋派中佼佼者,可惜就任大总统后,其昏聩糊涂,竟使人难以置信。

如冯国璋就职总统后20余日,曾以明令发表林摄为塞北关监督,林奉令后,特谒见冯国璋,来谢恩,冯国璋淡然问:“你从何处来京?”林说:“我已经久住北京。”

冯国璋又问:“你现作何事?”林说:“塞北关监督,您刚刚发表不久。”

冯国璋瞠目结舌说:“谁让你作关监督的?”林马上说:“我是奉总统任命呀。”

冯国璋又愕然说到:“我几曾任你为关监督?”林日:“明令发表,已有数日。”

冯始憬然醒悟:“哦!是吗?某日我方午睡,有人持命令请我盖总统大印,殆即此事耳!

这个冯国璋当总统,还没睡醒就开始盖章办公了,其昏聩以至于此。

冯国璋答谢宣统皇帝

冯国璋以副总统入京,来代行大总统职权,失去统治权的清王室,以其在辛亥年,曾任清朝的征鄂统帅,所以特派代表莅站欢迎他,冯国璋如国稍识大体,完全可以一笑置之。

可以冯国璋却郑重其事,竟然派内务总长汤化龙为大总统代表,不久便入清宫答谢。

清室派人迎至大客厅,旋即入奏,传旨召见。

宣统衣黄龙纱袍,青色龙马褂,缀以东珠朝珠,端坐皇帝宝座之上,威仪极为赫赫,依然大皇帝气派。

汤三鞠躬既毕,大声唱:大中华民国大总统谨派代表内务总长汤化龙,致谢大清皇帝,并问大清皇帝安好,清王室也大声作答:大清皇帝谨谢大中华民国大总统。

其三、“生财有道”的冯国璋总统居然缺钱:民国政府经常靠借钱过日子,财政赤字节节蹿红,不成为光杆司令才怪呢!

对于冯国璋身为大总统中饱私囊的行径,有人指责他太过看重私利,冯国璋表示特别委屈,自辩说袁世凯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我这是学萧何自污呢!

为掩入耳目,他给自己刻了个印章,用来自剖明志,印文是:平生志在温饱。

当然,这一方面是冯国璋“生财有道”

另一方面也是在军阀混战时期,民国的总统确实不好做,因为各地税收很少有正常上缴中央的,反过来还要伸手向民国政府要钱。

民国政府经常靠借钱过日子,财政赤字节节蹿红。冯玉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有过这样的记载,黎元洪当总统时就经常抱怨:唉,这总统真不是人当的呀!

直系总统冯国璋冯国璋,在北洋时期当过代理大总统,其实时间不长,也仅仅一年零三个月。他去世得也早,1919年12月28日就因病故去,年岁不大不小,终年60岁。

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上,冯国璋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北洋系的重臣,直系军阀的开山鼻祖,与段祺瑞同为袁世凯的左膀右臂。

他临危召人口授遗书给徐世昌,望和局早成,以不能亲见统一为憾。徐不免有一番“震悼殊深”的假做作,阁议下半旗志哀,因元旦有外交团觐贺,改为下半旗三天,至31日为止。

综上所述,蔡锷起兵时,袁世凯曾经任命冯国璋为征滇总司令,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将军”总统,可是这个总统居然是个财迷,最后成为著名的“卖鱼”总统。

再则,总统冯国璋有些昏聩无能,居然在梦中签署命令,他也不识什么大体,居然派人答谢宣统皇帝。

最后,“生财有道”的冯国璋总统居然缺钱:民国政府经常靠借钱过日子,财政赤字节节蹿红,不成为光杆司令才怪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