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鲁迅,还记得天道里丁元英的那首自嘲吗
自嘲鲁迅,还记得天道里丁元英的那首自嘲吗?
在电视剧《天道》中,芮小丹因为在买音响时,对于丁元英没有说明音响实际价格的行为很是生气。可后来她又听到叶晓明在说丁元英卖唱片筹钱的事,于内心里又生出了几分愧疚。
于是,她和欧阳雪就商量筹划出了一场饭局:
我想,还是先请他吃顿饭吧,找几个能喝酒的文化人作陪,不委屈他。歉疚、窝火一锅烩了,剩下的事,看看再说。
在酒店的包房中,芮小丹请来了三位文化人来作陪。
通过芮小丹的介绍,这三人分别是公安局宣传干事刘江、古城晚报的编辑韦天逸、古城电视台某栏目记者杜小辉。
而丁元英在见到这一幕后,联想到芮小丹请他吃饭的理由,于是就明白了这场“鸿门宴”的目的,是在使自己出丑。
待到席间众人将他灌至八分醉后,韦天逸就提议大家饮酒作诗以助酒兴,并指明从丁元英开始。
迫于无奈,丁元英只好念了首他以前作的《卜算子·自嘲》:
本是后山人,
偶坐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
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
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
怒指乾坤错。
在听完这首诗后,席间众人神态各异,三位文化人在表示歉意后,灰溜溜的走了。而东道主芮小丹则感觉脸上发热,显得有些无地自容。
对于这首诗(词),芮小丹的原话是:
词句平淡,不生涩,活生生给自己画出了一副酸臭书生的心态图,自我讽刺辛辣,自我解剖深刻,意境很高。
那么,丁元英所作的《自嘲》究竟该如何理解了?我们先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
原文:
本是后山人:没见过世面,没有学识的人。偶作前堂客:偶然的机会登上大雅之堂。醉舞经阁半卷书:自我陶醉地卖弄藏经阁万卷之一的皮毛学问。坐井说天阔:坐井观天的一孔之见。
大志戏功名:志向远大到戏弄功名,彻底超脱的至高境界。海斗量福祸:以海为斗量度人生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突然一摸口袋自己的钱比别人少。怒指乾坤错:破口骂娘了,都是世道的不对。
我认为的是:
对于在座的几位文化人来说,我就是个上不得台面的商人。偶然间作客于此却听到你们的“高谈阔论”。
此为“我本后山人,偶作前堂客”的解释。
你们借着酒兴大谈大众文化、人生境界等,抒发着所谓的超脱等情怀,卖弄着连文化皮毛都算不上的学问。
这真像是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所见不过一孔,却偏偏自认为自己所说就是“真知灼见”。
这真是“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至于“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
本以为你们清高到视功名如同儿戏,胸襟大度到无所谓人生的起起伏伏。
可不曾想在谈论到钱财时,你们就抱怨着自己挣得太少,应该要得到更多才对。可你们不从自身去找原因也就罢了,反而抱怨这是社会的不公和自己不被人赏识。
这不正是“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吗?
而从《天道》的剧情来看,丁元英的这首《自嘲》,无疑戳穿了酒席上三位文化人的清高嘴脸,让他们出丑的同时,又提高了丁元英的形象。
可仔细品味这首《自嘲》,我认为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和剧情的解释外,还应有另外一种理解。
即:谦逊、好学、看的开、放得下。
《尚书·大禹谟》言:“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在陌生的场合下,我们不应当以自己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满,态度变得自傲、自负。
而《小序》有言:“学海无涯,书囊无底。”
既然学问的海洋本就是无边无际,没有谁能将世间的书读得尽。那么自以为学问高人一等,从而进行卖弄,这一行为在他人看来,其实是可笑至极。
所以我们当有好学的精神。
至于看的开、放得下,须知人生于世,功名、钱财犹如浮云,所谓福祸,不过由人自招。
从来是,得到有得到的因由,失去有失去的道理,不妨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去怨天尤人。
再将目光看得开些,这样才得下。
真的只是鲁迅的一句自嘲吗?
当然不是。
对任何文章的解读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解读一首诗同样如此。
如何才能不脱离具体的语境?
答案是:除了把诗完整地读下来之外,还要做到知人论世。
我们首先来看全诗:
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我们分三步解读这首诗: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当时的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情况是这样的:
据《鲁迅日记》记载,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兄长郁华,邀请鲁迅作陪,鲁迅结合几日前的谈话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只不过,当时鲁迅先生是把诗写在条幅上,送给了同席的柳亚子先生。
按理说,朋友们一起宴饮,不是应该很愉悦的吗?先生为什么要自嘲呢?
这就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北京时,曾被北洋军阀政府免职通缉,受到一些文人的攻击和陷害。三十年代初期鲁迅在上海,又遭受当时国民党当权者的种种威胁和迫害。
当时当权者者一面禁止进步书报出版,关闭书店,通缉著名作家,一面将进步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以死刑。
作为进步作家,鲁迅的处境十分险恶。
二、整体解读:全面把握诗歌内容。
诗题名为《自嘲》,意思很明确,就是嘲笑自己。
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一直是勇敢而睿智的,是让人仰视的伟大作家。这样的人居然自嘲,我们不禁要问:他自嘲了哪些方面,又为什么要自嘲呢?
诗的首联直言不讳地说自己交了华盖运,所以才会“未敢翻身已碰头”。那么,华盖运是怎样的运气呢?
鲁迅在《华盖集·题记》中说:“这运(指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这其实是嘲笑自己比较倒霉,处处碰壁。
但是,这还不够,先生继续调侃自己处境的糟糕,要“破帽遮颜”才敢“过闹市”,“泛中流”的时候又恰逢“漏船载洒”。可以说,生活中,危险时时处处都存在。
运气不好、处境危险,换作别人,也就明哲保身了,可是,先生却毫不畏惧地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你们不是指责我、通缉我、想要我的命吗?我对你们的种种伎俩只需要“横眉冷对”:蔑视!
可是,对于那些我时时刻刻都不忘的国民,我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诗歌尾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则像是一则宣言:任凭你冬夏春秋,我要躲进自成一体的小楼里,跟你们战斗到底!
战士本色,至此展露无遗!
读完全诗,你会发现,表面看来,鲁迅嘲笑的是自己的命运不好、处境糟糕,但是,细究起来你会发现,先生之所以要自嘲,是因为当局者对他的迫害。他不想用沉重的语言讲出来,就选用了这种有点和谐的调侃语调来说,好让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一些。
三、体悟名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毫无疑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最广为人知的两句,但是,这两句诗恰恰不是“自嘲”,而是先生对敌对友截然分明的态度。
面对千夫所指,他横眉冷对,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面对普通民众,他则甘心做“孺子牛”。
这种爱憎分明的姿态,哪里还是自嘲,这里分明写着对与人民为敌之人的不屑,同时又满怀对民众的无限的怜爱。
所以,总结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自嘲》的确是一首“自嘲”的诗,但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却无自嘲之意。
卜算子自嘲真的是自嘲吗?
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以为,凡是自嘲诗词,与其说是自嘲自贬,不如说是自怨自赏。我们看《卜算子•自嘲》这首词,也不例外: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从该词的上阕来看,作者把自己说成是“后山人”,即来自社会底层,是地位卑微的人;说成是读“半卷书”,即是才疏学浅、一知半解的人;说成是“坐井说”,即是比喻为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见识短浅的人。词人这样说,看似是自嘲自贬,如果换个角度看,从深层次上说,却是自怨自赏。
可以这样理解:我虽然出身卑微,但也在堂前做过客,受到过人们的尊敬。虽然不敢说饱读诗书,但在书房里读过“半卷书”,也是有学问之人。虽然我偏居一隅,但纵横论天下,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说,言外之意,就是:“我不是等闲之辈,是有用之才”。
再从下阕看,完全是一种抱怨。词人认为,自己是胸怀大志之人,不羡慕功名利禄;是豁达大度之人,不计个人得失,也就是说,自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却得不到重用,遭天下冷落。由此,作者怨怼这是“乾坤错”,而不是自己的错。
总的来说,这首自嘲词反映出词人世道不好,命运不佳,怀才不遇的心态和境况,是自我抱怨、自我解嘲,自我欣赏情绪的一种宣泄。
若论自嘲诗词,惟有鲁迅先生的《自嘲》诗写得最好,其思想境界高,胸怀格局大,战斗性、艺术性强,没有人能超越。全诗如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是作者鲁迅从自己深受迫害,四处碰壁,身处险境中迸发出的愤懑之情,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当时国民党的血腥统治,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的硬骨头性格和勇敢坚毅的战斗精神。
尤其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核心和精髓。它体现了作者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强烈的爱和对敌人强烈的恨,表现了作者在敌人面前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为人民大众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
也正因为如此,“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成为家喻户晓、流传甚广的名言名句。
余秀华色解唐诗白日依山尽?
双重视角解读朱秀华与朱秀华的诗
一、中国“狄金森”
“她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余秀华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学者、诗人—沈睿评
二、“正派”与“反派”的“对立”
提起诗人朱秀华,大家就会普遍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两派,在此姑且成为“正派”与“反派”。
“正派”认为:余秀华是有才的,她的作品是小情调中的佼佼者,也是诗坛百芳园中的一朵。她是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锋,敢于突破陈规,勇于表达自己。
“反派”认为:余秀华的诗不登大雅之堂,特别是解读唐诗充满色情、庸俗的内容。
难道真的余秀华与她的诗是“正派”与“反派”截然“对立”吗?
三、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艾米莉·狄金森是十九世纪美国诗歌的先驱者之一,与美国文学之父欧文和惠特曼齐名。一生写过1800余首诗歌,生前仅发表过7首。她的诗歌以描写日常生活的普通事物为主,但思想深沉,别具一格。经常探讨有关死亡、爱情、自然、永恒、人的自我本质和宗教信仰等主题,对现代派诗歌影响甚大。
四、或许她的思想、境界“领先”了一个时代
“我的身份顺序是女人、农民、诗人。但是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余秀华
或许她的思想、境界“领先”了一个时代。
请多一点宽容,让她绽放!
请多一点宽容,让她绽放!
请多一点宽容,让她绽放!
孺子牛是什么牛?
问题:“孺子牛”是什么牛?前言
说到孺子牛,自然会想到鲁迅先生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先生自嘲为孺子牛,孺子牛是来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
一、孺子牛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
“鲍子曰:‘汝忘君(齐景公)之为儒子牛而折其齿乎?’”
孺子牛,原意表示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后来鲁迅《自嘲》引用过以后,其意义得到了升华。特别是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到 :
“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孺子牛"被用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二、《自嘲》创作背景在《鲁迅日记》中,记录了1932年10月12日,这首诗的创作情况: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略)。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之。”
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来上海的哥哥郁华。
郁华是民国最高法院东北分院刑庭庭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郁华拒绝了日本人的招募,连夜离开了沈阳。
1932年,郁华接受国民政府的任命,担任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长,兼任东吴、法政等大学教授。
郁达夫这次请客,还邀请了柳亚子和鲁迅作陪。
就在这次宴席上,作陪的柳亚子先生请鲁迅先生写幅字。过了几天,鲁迅便凑成一首七律送给柳亚子。
多说一些。
1937年上海沦陷 ,1939年 ,郁华被汪伪特务暗杀身亡。
1938年,郁达夫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岛,1945,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郭沫若曾经作诗云:
“难弟难兄同殉国,春兰秋菊见精神;能埋无地天不死,终古馨香一片真。”
难弟难兄同殉国,说的就是郁达夫兄弟。
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郁达夫和鲁迅都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左联自从诞生起,就一直受到打压,甚至有"左联五烈士"被秘密杀害。
郁达夫宴请时, 两个人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另外鲁迅不仅仅受到敌对势力的攻击,在左联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针对他。鲁迅《致李秉中》这封信中说到:
上海文坛小丑,遂欲乘机陷之以自快慰。造作蜚语,力施中伤,由来久矣。......小报记者盛造谰言,或载我之罪状,或叙我之住址,意在讽喻当局,加以搜捕.....文人一摇笔,用力甚微,而于我之害则甚大。老母饮泣,挚友惊心。……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
所以郁达夫会关切问候鲁迅。 鲁迅用了这两句诗作为回答: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千夫指,出自《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千夫指是反动力量,鲁迅对于敌人则横眉冷对。而对于自己热爱的一方则是甘为孺子之牛。
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以后,鲁迅这首诗最后的两句有意思: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他们爱干嘛干嘛, 不管外面怎样折腾,我还是我。
结束语诸葛亮出师表中曾有名言: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主席在讲话中,将孺子之牛,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联系到一起,对于这个词赋予崭新的意义。
或许鲁迅先生,并没有此意,不过“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