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怎么死的,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荀彧是怎么死的,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蜀汉自诸葛亮去世后,以蒋琬辅政。蒋琬是随刘备从荆州入蜀的旧部,也算蜀汉勋臣,是诸葛亮临终时指定的接班人。蒋琬任费袆为尚书令,以为副手。蒋琬和费袆执政后,力撑危局,一改诸葛亮在时穷兵黩武、倾国伐魏的做法,采取对内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保国安民,对外结好东吴、防备曹魏的政策,基本上维持了诸葛亮身后蜀汉的稳定局面,在军事上再也没有进行过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
蒋琬并未忘记恢复汉室的使命 。他曾计划训练水军,再顺汉水东进共伐曹魏,这本是值得一试的新思路,但因为朝议时遭众臣反对,没有得以出军。蒋琬本是颇有才干之人,可惜身体羸弱,执政仅几年便身患重病,遂由费袆担任大将军,执掌军政,而当时蜀汉直接统军的大将是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原是曹魏天水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时归降蜀汉。姜维能文能武,足智多谋,深得诸葛亮的青睐与器重,赞誉其为“陇西奇才”。他归附蜀汉后,诸葛亮先封其为将军,后来又升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死后又晋封为卫将军。
公元246年,蒋琬病殁,由费袆接替其职,执掌朝政。费袆继续执行蒋琬罢兵息战、保国安民的政策。姜维自以为文武兼具、才略过人,又熟谙陇西地理民情,总想继承恩师诸葛亮的衣钵,继续大举出兵北伐,但每每受到费袆的掣肘,并严格限制他的兵力,使其麾下所统之兵从未超过万人。姜维饱受裁抑,总有壮志难酬的憋屈感。
253年,在一次欢宴中,费袆被曹魏降人郭循刺杀,军权遂全部落到姜维手中。郭循因何刺死费袆?因史料记载含混闪烁,且语焉不详,遂成三国蜀史上的一大谜团。
姜维独掌军权后,便开始出兵向曹魏发动频繁的进攻。诸葛亮六伐中原的故事脍炙人口,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令人感佩;姜维独揽蜀汉军政大权后比恩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九伐中原,虽取得过局部胜利,但总体是胜少负多,丝毫改变不了魏强蜀弱的被动局面。为了谋求军事上的胜利,改变久战无功的尴尬态势,姜维绞尽脑汁,加紧了对战略、战术的创新研究,随后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军事变革”——撤掉前汉中守将魏延在(汉中)外围精心部署的军事据点,全面收缩防线,企图通过诱敌深入,快速反击,实现一次性大量歼灭魏军有生力量的战略目标。
实际证明,姜维的军事变革不但没有达到大量歼敌的目的,反而因为轻易放弃外围防御,给长于骑战的魏军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可乘之机,不但很快失去了战略要地汉中,还为之后的曹魏灭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后来,魏国司马昭命钟会、邓艾率军灭蜀。蜀军按姜维的战前部署,全面收缩防线,退守汉、乐二城。而钟会则对二城视而不见,只命偏将分别率军围困,自己率大军绕过二城继续前进,直接西出阳安关。魏军对汉、乐二城不理不睬,而是分兵围困并绕城而前,一旦越过这两座据点,姜维精心设下的防线也就名存实亡、不攻自破了。
随着汉、乐二城这两道互为犄角的防线被魏军撕破,钟会屯兵剑阁与姜维对峙,邓艾就可以从容地率奇兵寻找入川的捷径了。如果不是姜维擅改魏延将兵力集中在汉中外围、且早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守御法,汉中就不会失守,邓艾也绝不可能那么顺利地偷渡阴平,假如没有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平原,蜀汉凭借山川之险,也就不会迅速房倒屋塌了。
见邓艾率军突然兵临成都城下,蜀二世刘禅方寸大乱,意志崩溃,在投降派譙周的劝说下,刘禅献城投降。这年是公元263年,建国43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姜维先是继承恩师诸葛亮的遗志,九次出兵攻伐曹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国家灭亡、山河破碎之际,后主刘禅已经献土降魏的情况下,仍然不忘初心,还一门心思图谋恢复蜀汉。他企图通过诈降曹魏,再结好钟会,撺掇他起兵谋反,再寻机除掉钟会,实现自己灭掉曹魏、匡复汉室的最终理想。
姜维骗取了钟会的信任,又劝说钟会起兵谋反。他试图利用钟会的力量反戈一击,推翻曹魏,然后再杀掉钟会,帮助后主刘禅复国。
最后姜维功亏一篑,兵败身亡,常使后世英雄为之扼腕垂泪。但最近也有人说,姜维降魏是真降而非诈降。
依据是:蜀后主刘禅都已经放弃抵抗,举国投降了,姜维早知大势已去,且失去了效忠的对象,他还会死脑筋般心怀前朝、并忍辱负重、煞费苦心地策反钟会、迎回后主吗?这等曲折离奇且令人感动的情节,只会出现在演义小说中,在真实历史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他是真心归降曹魏的。后来钟会之所以铤而走险,意欲谋反,实属手握重兵被司马昭猜忌而百口莫辩,只得举兵造反,但最终被司马昭的政治攻势和内外夹击之策给彻底击灭了。司马昭为了彻底消灭蜀汉残余力量,就把降将姜维也给罗织进去了,于是诬陷他伙同钟会造反,再将其一网打尽。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姜维被杀83年(一说82年)后 ,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公元346年,东晋名将桓温再次率大军伐蜀,目标是消灭盘踞西蜀的成汉政权。晋军入蜀后,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不到一年时间就攻陷了成都,灭掉了成汉。桓温的部将孙盛进成都后,在宫殿内存放档案的密室中发现一封尘封已久的密信,打开一开,发现竟是前蜀汉大将姜维写给后主刘禅亲笔信,只有寥寥23个字。孙盛将信交给桓温。桓温看罢很是感慨 ,喟叹道:“诸葛亮可以瞑目矣”!
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短短23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很明显,姜维投降钟会是诈降,目的仍是走“曲线救国”之路,以图恢复蜀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迎回后主刘禅。到此人们才知道姜维之用心良苦。他劝刘禅忍几天屈辱,他一定说服钟会倒戈,举兵击魏,使社稷转危为安,让黑暗归于光明。很显然,若钟会起事后不愿逢迎刘禅为主,姜维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诛杀他。姜维对蜀汉的忠心可鉴日月,不禁让天地动容。难怪桓温看信后为之唏嘘感叹“武侯可瞑目矣”!
姜维的军事能力如何暂且不论, 他对蜀汉的忠诚却毋庸置疑,他一直没有忘却诸葛亮的遗愿,以恢复蜀汉为己任,虽然最终功败垂成,和钟会双双殒命,他的道德操守似乎并不比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动古今的诸葛亮差许多。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看的很准,他确实可以瞑目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三国荀令君什么官位?
尚书令
三国时期,荀彧为尚书令,故称为荀令君。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出身于士族家庭。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公元189年任守宫令,依附韩馥、袁绍。公元191年,归降曹操,任司马,为谋士。担任曹操谋士期间,提出先破张绣、擒吕布,派钟繇防守关中,北拒袁绍的策略。曹操按荀彧之谋划,统一北方。公元203年,荀彧因功被封为万岁亭侯。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公元212年,荀彧因受士族影响,反对曹操称魏公,惹怒曹操,忧虑而死,获谥为“敬”。公元265年被赠为太尉。
以他的智商难道看不出曹操想篡汉?
人在乱世,身不由己。荀彧辅佐曹操,在当时的形势看来,应该是最优解。
一般的谋士,都是为了实现君主的理想而奋斗,而不在意君主是对是错。荀彧非一般谋士,他有自己的理想,合作的前提是君臣目标一致。
荀彧的理想是辅佐一位英雄,一起平定天下,匡扶汉室。早年,荀彧曾寄希望于袁绍,但发现袁绍只是一位“割据军阀”,立即远离。
后来,荀彧觉得曹操是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英雄。因为曹操不仅具备实力,而且在想法上是与自己一致。董卓动乱后,曹操首倡义兵;在其他军阀不管皇帝生死时,曹操挺身而出。所以,荀彧对曹操说:“乃心无不在汉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
首先,荀选择曹操是在初期的时候,在这个时期曹操一直奉行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在初期对荀而言辅助曹操在传统意义上即是匡扶汉室,在众多诸侯中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接着我们看看曹操做了哪些事情,让广大忠于汉室的子民认可:
献刀刺杀董卓,这无疑是大大的加分项,对当时许多忠于汉室者而言是如此。
拯救汉献帝,将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献帝从混乱的军阀争斗中拯救出来,给予一个形式上的朝廷的位置
除吕布 袁绍 统一北方 给汉朝一个安定的环境
攻打袁术,当时已经称帝的袁术,这无疑让大家相信曹操忠于汉室的最大表现
统一荆州,纳降刘综。征讨刘备、孙权,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曹操一生从始自终从来没有说过希望当皇帝的话语。
给予一个安定的北方,震慑乌丸塌顿等少数民族,在当时的汉朝人心里,无疑是扬我国威的事情。毕竟无数人想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当时的荀彧以为曹操同自己一样,也是在为汉朝打工,竭尽全力地辅佐他,然而曹操后来的一系列事情,还是让荀彧失望了。
公元204年,两人就开始出现矛盾。曹操攻克邺城后,占领了袁绍的地盘,代理冀州牧。当时就有人建议,应该恢复古代的九州制,如是,冀州的地盘就做大了。按照九州制,并州与幽州以及司州四郡都要划入冀州。
曹操听到这个建议,觉得不错,准备采纳,但荀彧不同意,导致“合并州”的计划搁浅。到了213年,曹操还是推动了该计划的实施,司州被一分为三。司州原本是汉朝的京城所在地,洛阳与长安都在里面,相当于“天字第一州”。
曹操分解司州,就等于把大汉的首都地区给打散了,这与荀彧的理想有很大差距。当然,并州计划的实施是在荀彧去世后,但酝酿却是在荀彧去世前。
曹操合并州的计划,是与其封国建公同步的。他的目的是将司州的一部分,加上并州、幽州划入冀州,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魏国。
这意味着曹操与汉朝的关系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在此之前,曹操与汉献帝是君臣,冀州是朝廷的地方。建立魏国之后,汉朝就连一片土地也没有,完全沦为空壳,而皇帝的权威也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之前的曹操,为自己加官进爵,甚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荀彧都能接受,毕竟萧何也是汉朝的忠臣。
但封公建国事关重大,极为敏感,荀彧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不能同意,因为一旦建立魏国,大汉天下在实际上就会变成曹家天下,这突破了荀彧的底线。
荀彧的理想是兴复汉室,眼看大厦将倾,自己却无能为力。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理想的破灭更痛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荀彧就是具备这种品格的士人,宁愿死守名节,当一辈子汉臣,也不愿变更自己的立场。
荀彧与曹操,一个汉臣,一个“汉贼”;一个旧秩序的维护者,一个新秩序的建设者;一个士族的代表,一个寒族的领袖,同路不同道,两人因理想而走到一起,因政见而分道扬镳。
我认为,荀彧自始至终忠于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个政治理想在他早年一定是匡扶汉室,这并没有错。他不论是一开始投奔袁绍,还是后来毅然决然的又投奔了资历尚浅的曹操,都是他为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径。在助力曹操以及居中持重的二十年里,他才慢慢的发现其实曹操和当年的袁绍并没有什么区别,他在自己的政治之路上兜了一个大圈子。
选择曹操,是他的不得不为,他是一个改良派,利用曹操这个军阀来逐渐达到匡扶汉室的效果,他以为自己掌控的人脉是自己的,没想到二十年后成了曹操的。
附一张形势图
那么荀彧为何辅佐曹操而不辅佐刘备?毕竟荀彧忠于大汉朝。
司马光在评价荀彧时,把管仲当做参照物来比较,他认为这两个人在选择辅佐对象时都并不看重对方的小节,而更看重对方是否有济世安民的志向。管,荀二人的才志,功绩不相上下,荀彧在“仁义气节”上更胜一筹。
确实 与其说他效力曹操 不如他效力的是汉献帝荀彧之到死之前,曹操扛的旗帜还是汉的.虽然曹操大权独握,但是相对来说曹操还是丞相,汉朝皇帝没权利,但是曹操还是给足面子的.发放天下缴文盖的大章,是献帝的.而不是曹操的.天下百姓知道还是汉朝的皇帝..他在朝几十年,匡复汉室,安民定邦,可以说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以他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出曹操的野心,他应该知道自己迟早会有和曹操出现分歧的一天。但他把该做的都做了,朝中的栋梁之才多是他举荐和认可的,他知道把国家交给这些人没有问题,至于曹操,年事已高,离死也不远了。
荀彧的死,与其说是走投无路,不如说是大彻大悟——任何人都无力阻止大势,汉兴汉亡,皆为天数,一切只能寄希望于未来,荀彧已经尽力了,也许放下他最后的那点坚持,他就可以走下去,但对他来说,这辈子已经够本,他宁愿坚守在旧路上,目送新路的方向,与爱憎无关,只是一个君子的选择而已。
相伴一生的曹操和荀彧为何渐行渐远?
“吾之子房也”,这是曹操对荀彧的评价,荀彧得曹操如此评价,足以说明荀彧在曹操心中的重要性。一位是荀彧追随的主公,一位曹操信任并且重用的谋士,两人的关系却是渐行渐远,甚至有一种说法是,荀彧最终的死也是曹操的操作。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发展荀彧跟着曹操时很早,在董卓专权的时候,荀彧就已经追随曹操了,从那时起,曹操的发展壮大中,荀彧功不可没,比如迎汉献帝,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袁绍;推荐郭嘉、钟繇等人才……
若是一直这么发展,荀彧和曹操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关系亲近,但是现实发展使得两个人关系出现了裂痕,这个现实就是“荀彧反对曹操被册封为魏公、加封九锡”。这个就触动了曹操心里面那根敏感的弦,曹操那个时候势力已经很大了,可以说只要曹操愿意,就可以自立称帝,但是曹操没有这么选择。
而曹操麾下的人,不管是谋士还是武将,基本上都是只认曹操的,而荀彧是曹操十分看重且信任的,但在曹操加封一事上,荀彧公然反对,这就让曹操有些失望或者说不满,自己的谋士不顺着自己,那么哪怕再立有大功,也不能去信任了,所以曹操对荀彧逐渐疏远。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荀彧之死关于荀彧的死亡原因,是否为曹操直接害死的不好说。荀彧的死因,有说法是忧郁而终,就是荀彧自己感觉到曹操的不满,再加上年纪大了,身体患病、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去世。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曹操让人给荀彧送去了一个“饭盒”,荀彧把这个饭盒打开,里面空无一物(好像曹操特别喜欢这种猜谜的方式),于是,荀彧领会了曹操的意思,最终自杀。
而不管荀彧的死亡是不是曹操的操作,他在那个时候,已经不被曹操所信任了,就算荀彧不死,曹操也不会再让荀彧靠近权力中枢。
参考文献:《三国志》
许褚杀许攸是哪一集?
第23集。
许攸是袁绍的谋士,足智多谋,善于用兵,而且对袁绍忠心耿耿,可谓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虽然袁绍愚昧不堪,昏庸无道,但是还是一直辅助袁绍,后来,袁绍发兵打算一举灭掉曹操,两军相对于官渡。
曹操首战告捷,取得胜利,袁绍虽然首战失利,但是仍然是处于优势,而曹操这时候粮草将尽,派出信使向别处借粮,没想到被许攸劫下了就向袁绍请求派出两支兵马,一路昼夜袭击许昌,一路直接攻打曹操打大营,但是糟到袁绍的反对。
袁绍害怕是曹操奸计,没同意,反倒觉得是许攸与曹操串通一气,许攸觉得袁绍不能成事,必败无疑,就反投曹操去了,许攸得到了曹操重用,许攸献计让曹操夜袭乌巢(袁绍的屯粮库)曹操答应,袁绍被烧了粮草,军心动摇,将领无心打仗,曹操趁势攻击,袁绍大败。
许攸因为立下大功,居功自傲,出言不逊,甚至在公开场合直接羞辱曹操,直呼小名,曹操忍不下去,但是不敢说什么,手下将领都看不下去了,其中就是许褚斩了许攸。可见,一个人无论怎么出色,也别居功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