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代皇帝列表,为什么在唐朝之后改为用庙号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为什么在唐朝之后改为用庙号?
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对中二病特别严重的夫妻,唐朝以后改称庙号的最根本原因是这一对夫妻毫无节操的秀恩爱而导致的…
称谥号汉朝,庙号不是哪个皇帝想有就有的,只有对国家做过大贡献的大德皇帝才可以进入太庙受世人供奉祭祀。没有进入太庙的就只能自己的子孙在自己家里供奉祭祀。
东西两汉有庙号的皇帝(包括后世废庙号的)加起来有十来个,可西汉就只有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帝,世宗孝武帝,中宗孝宣帝四个被后世认可,连孝景帝都没有。
当然西汉还有一个汉平帝有庙号,但那是王莽加的,所以东汉的皇帝就给去掉了。
东汉有庙号的皇帝也不过世祖光武帝刘秀,明章之治的的显宗孝明帝,肃宗孝章帝,永元之隆的穆宗汉和帝,武功强胜的恭宗孝安帝几人而已。
魏晋时候又不一样,他们庙号乱加,曹魏一共就那么几个皇帝,却有三个祖,太祖高祖烈祖,所以后世多数大骂曹氏,刘知几的《史通》里大骂曹魏,顾炎武也骂曹魏。
虽然魏晋时候有乱用的现象,但并不是每个都有,而谥号却每个都有。再加上谥号又特别简单,两汉以孝治天下,所以在除刘邦以外每个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个孝字。
刘邦是实在功劳太大,所以谥号比较霸气也比较特殊,就一个高字。
因此我们称呼刘邦时不应该称他为汉高祖,正确应该称刘邦为汉太祖或者汉高帝……
称庙号那么为什么唐朝以后开始叫庙号了呢?有两个原因。
一、因为一对中二的夫妻。
李世民死后,李治太崇拜自己的父亲了,觉得区区唐文帝怎么能够谥我伟大的父亲?我父亲那可是文武全能型人物,逼格必须高一点啊,因此把文帝改成了文武圣皇帝。
武则天更是中二,李治死后武则天难掩对自己老公的崇拜之情,当然他的这个老公也太牛逼了点…
因此武则天不按套路出牌,给李治直接谥为天皇大帝,你们说这还叫后人怎么叫?
二、唐朝人人有庙号,连亡国之君都有庙号,因此唐朝以后就开始叫庙号了…
称年号到了明清两朝,又不一样了,明清两朝又开始称年号了,那位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啊,明朝以前一个皇帝是可以有很多年号的…
比如汉武帝有十一个年号,汉宣帝有七个,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各有十四个,再比如那个身背开元盛世和天宝之乱两个极端年号的李隆基等等……
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了一世一元,也就是说他以后,一个皇帝必须只有一个年号,不能乱加,因此后世为了纪元方便,便开始称年号了。
比如明朝的洪武帝,永乐帝,隆庆帝,崇祯帝;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
虽然我们普通人只叫他们年号,但是当朝的庙堂内是会连着庙号一起叫的,比如你看某些电视剧里慈禧他们一般称呼康熙为圣祖康熙爷。
最后:点名批评一把一朝三祖的曹魏和满清…
关注@夏天的雷风,和我一起交流历史、文化!
唐朝的官职都有哪些大小怎么排?
比较中国古代历代的中央管理机构设置,唐代的政权组织形式比较合理,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约,又分工明确,正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积极的、合理的封建科层制功能,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务清明,迎来繁荣一时、洋洋泱泱的盛唐气象。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而且走在了当时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 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情况: 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 1)太常寺 2)光禄寺 3)卫尉寺 4)宗正寺 5)太仆寺 6)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7)鸿胪寺 8)司农寺 9)太府寺 另外,还有从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直属机构——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 | 四、内设的侍从机构 有殿中省、内侍省、学士院、内枢密使。其中学士院为唐玄宗所始设。最初招揽才学之士谓“待诏”,又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后来又有“内相”的别称,尤其加上“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等头衔。| 五、区别于职务的品阶制度 包括不任实际管理职务的工作人员都各有品阶,许多时候,职务与品阶并不一致。文官品阶及其名称如下: 1、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 2、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3、正二品:特进 4、从二品:光禄大夫 5、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6、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7、正四上:正议大夫 8、正四下:通议大夫 9、从四上:太中大夫 10、从四下:中大夫 。。。。。。 30、从九下:将仕郎 另外,还有对皇组宗室成员、战功等的奖赏所勋封的不同待遇称号。 六、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置 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监督结构。御史台下分三院: 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正班,列于阁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利、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议唐代官制及其渊源 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一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家事。这就是丞相的由来。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 1、中书省----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却不由皇帝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2、门下省----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须经过复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要求中书省重拟。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下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而没有中书、门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 3、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六部职能见zxc789兄《唐代中央管理制度小考》。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 政事堂----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了方便就在讨论重大事件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有权进入政事堂议事(由于尚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 再介绍一下御史台。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藩镇”。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三公”等衔。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台”的第一把手都为三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多为闲职。这里说一说“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 1、太常寺----“常”,本作“尝”,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之事; 2、光禄寺----其来源为汉代光禄勋,“勋”通“阍”,是皇家的门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 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 4、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 5、太仆寺----仆,是赶车人的意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舆马; 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判机关; 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部; 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天下田赋收入名义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国库; 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私人钱库中去。
中国自古以来?
自公元前221年嬴政创帝制以来,皇帝就开始作为封建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特有称号,自此拥有皇帝称号的人就成为人间地方最高的人。为了这个位置无数的人都为之拼命,甚至连自己的命没了也要去坐坐那个皇帝的宝座。
但不管如何在这二千余年中总共也只有数百位的人曾经坐上那个位置,而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皇帝是在死了之后被追谥的,而能够在活着的时候坐上皇帝宝座大概只有四百余人。同时这其中大概也只有344位皇帝是被世人所认可的皇帝,其余的或自封、或篡位、或造反、或早逝、或身份等各种问题被一一否决。那么这345位被世人所认可的皇帝到底都有谁呢?而杰出的皇帝又有哪些人呢?
秦朝君主(三位)一、始皇帝-嬴政
不用多说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君主,就凭借这个他可以说是中国最杰出的帝王。同时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和道路等,正是因为始皇帝的统一行径,中国在第一有了大一统的概念,而在之后中国的朝代也都开始是一统天下为目的,由此中国避免了如果欧洲那般小国林立的状态。
二、秦二世-胡亥
三、秦三世-子婴
西汉君主(十四位)一、汉高祖-刘邦
二、汉孝惠帝-刘盈
三、汉前少帝-刘恭
四、汉后少帝-刘弘
五、汉文帝-刘恒
带领汉朝走向昌盛的帝王,他与其子刘启开创出了中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同时是他废出了千百年来盛行的“肉刑”,即刺面、割鼻、斩足和宫刑,自此即使是罪犯也不用再承受如此非人道的刑罚。
六、汉景帝-刘启
七、汉武帝-刘彻
被誉为“千古一帝”,是他带领汉族走向了最鼎盛的时刻,是他让汉族终于有了发出“犯我大汉者 虽远必诛”的底气。从他让不管是匈奴还是西域人,亦或着南越人等异族都对汉族俯首称臣,曾经强大无比的匈奴在他的手上走上了衰落,自此异族再无侵犯中原的实力。
八、汉昭帝-刘弗陵
九、汉废帝-刘贺
十、汉宣帝-刘询
刘彻子孙,戾太子刘据之子。是他让西汉走向了极盛时期,他开创的“孝宣之治”将西汉的国力带入了最强盛的时刻,这个时候的西汉经济繁荣、四夷宾服,曾经对西汉危害最大的匈奴也在时候陷入彻底的灭亡,同时西汉正式在西域设立都护符,自此西域正式纳入中原的统治之中。
十一、汉元帝-刘奭
十二、汉成帝-刘骜
十三、汉哀帝-刘欣
十四、汉平帝-刘衎
新朝君主(一位)一、新建兴帝-王莽
玄汉君主(一位)一、更始帝-刘玄
东汉君主(十四位)一、汉光武帝-刘秀
他开创的东汉是被历代史学家称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朝代。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是他将西汉末年那个乱世治理称一个被称为“光武中兴”的时代。曾经有这么一个伟人评价他是“最会打战、最有学问、最会有人”的皇帝。
二、汉明帝-刘庄
三、汉章帝-刘炟
四、汉和帝-刘肇
开创出的“永元之隆”将东汉的国力带到了极盛。同时汉和帝时期西域也再一次被纳入到了汉族的统治范围中,且在他统治下东汉的耕地面积也达到鼎盛的732万多顷,人口也达到5325万人,而这在以前完全以农业为根基,又以粮食为足的时代,人口能达到千万就足以说明此时的东汉国力有多强。
五、汉殇帝-刘隆
六、汉安帝-刘祜
七、汉少帝-刘懿
八、汉顺帝-刘保
九、汉冲帝-刘炳
十、汉质帝-刘缵
十一、汉桓帝-刘志
十二、汉孝帝-刘宏
十三、汉少帝-刘辩
十四、汉献帝-刘协
曹魏君主(五位)一、魏文帝-曹丕
二、魏明帝-曹叡
三、魏前少帝-曹芳
四、魏后少帝-曹髦
五、魏元帝-曹奂
蜀汉君主(二位)一、汉昭烈帝-刘备
二、汉怀帝-刘禅
东吴君主(四位)一、吴太帝-孙权
二、吴废帝-孙亮
三、吴景帝-孙休
四、吴末帝-孙皓
西晋君主(五位)一、晋武帝-司马炎
二、晋惠帝-司马衷
三、建始帝-司马伦
四、晋怀帝-司马炽
五、晋愍帝-司马邺
东晋君主(十一位)一、晋元帝-司马睿
二、晋明帝-司马绍
三、晋成帝-司马衍
四、晋康帝-司马岳
五、晋穆帝-司马聃
六、晋哀帝-司马丕
七、晋废帝-司马奕
八、晋简文帝-司马昱
九、晋孝武帝-司马曜
十、晋安帝-司马德宗
十一、晋恭帝-司马德文
恒楚君主(一位)一、楚武悼帝-桓玄
十六国君主(七十八位)一、大成
1.大成武帝-李雄
2.大成哀帝-李班
3.大成幽帝-李期
二、汉
1.汉文帝-李寿
2.汉末主-李势
三、汉赵
1.汉光文帝-刘渊
2.汉光武帝-刘和
3.汉昭武帝-刘聪
4.汉隐帝-刘粲
5.汉昭文帝-刘曜
四、后赵
1.赵明帝-石勒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以奴隶的身份坐上皇帝的宝座的猛人,他以奴隶的身份最终建立了一个雄霸北方的朝代,并先后灭前赵,掠东晋,征代国,最终征服了四面八方的敌人,最终后赵在他的治理也得以成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国家,且没有之一。
2.赵文帝-石弘
3.赵武帝-石虎
4.赵正帝-石世
5.赵成帝-石遵
6.赵仁帝-石鉴
7.赵废帝-石祗
五、前凉
1.凉武王-张轨
2.凉昭王-张寔
3.凉成王-张茂
4.凉文王-张骏
5.凉桓王-张重华
6.凉哀王-张耀灵
7.凉威王-张祚
8.凉冲王-张玄靓
9.凉悼王-张天锡
六、前燕
1.燕景昭帝-慕容俊
2.燕幽帝-慕容暐
七、前秦
1.秦景明帝-苻健
2.秦厉王-苻生
3.秦宣昭帝-苻坚
东晋十六国时期最有机会一统天下的皇帝。当时已经一统北方的前秦在苻坚和王猛的共同治理下,前秦的国力也蒸蒸日上,并最终成为当时整个中国最强大的国家。原本如果苻坚能够继续励精图治的话,他将有极大的机会统一天下,只可惜苻坚太过急进,也太过鲁莽,他在完全没有解决前秦内部的矛盾下就基于率领大军攻击东晋,最终前秦遭遇“淝水之败”,苻坚的数十万精锐之师全军覆没,而前秦而自此有盛转衰,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4.秦平帝-苻丕
5.秦高帝-苻登
6.秦献帝-苻崇
七、后燕
1.燕成武帝-慕容垂
2.燕惠愍帝-慕容宝
3.燕昭武帝-慕容盛
4.燕昭文帝-慕容熙
5.燕惠懿帝-慕容云
八、北燕
1.燕文成帝-冯跋
2.燕昭成帝-冯弘
九、南燕
1.燕献武帝-慕容德
2.燕末帝-慕容超
十、后秦
1.秦武昭帝-姚苌
2.秦文桓帝-姚兴
3.秦末帝-姚泓
十一、西秦
1.秦宣烈王-乞伏国仁
2.秦武元王-乞伏干归
3.秦文昭王-乞伏炽磐
4.秦末主-乞伏暮末
十二、胡夏
1.夏武烈帝-赫连勃勃
2.夏德武帝-赫连昌
3.夏平武帝-赫连定
十三、后凉
1.凉懿武帝-吕光
2.凉隐帝-吕绍
3.凉灵帝-吕纂
4.凉后主-吕隆
十四、西凉
1.凉武昭王-李暠
2.凉后主-李歆
3.凉末主-李恂
十五、南凉
1.凉武王-秃发乌孤
2.凉康王-秃发利鹿孤
3.凉景王-秃发傉檀
十六、北凉
1.凉文王-段业
2.凉宣王-沮渠蒙逊
3.凉哀王-沮渠牧犍
十七、冉魏
1.魏平帝-冉闵
他可以说是华夏族的英雄,被称之为“民族英雄”也不为过。可以说是他在“五胡乱华”时期拯救了整个中原的百姓,若无他发出的《杀胡令》恐怕中原的华夏族百姓将被屠戮殆尽,还好因为他的出现,中原百姓得以被解救。他还将对汉族祸害最深的羯族杀得几乎灭族,仅剩一万余人逃亡东晋。
十八、西燕
1.燕归帝-慕容泓
2.燕威帝-慕容冲
3.昌平王-段随
4.燕中帝-慕容顗
5.燕文帝-慕容瑶
6.燕代帝-慕容忠
7.燕末帝-慕容永
十九、代
1.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二十、谯蜀
1.成都王-谯纵
二十一、翟魏
1.建光帝-翟辽
2.定鼎帝-翟钊
南北朝君主(六十七位)一、宋
1.宋武帝-刘裕
南北朝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君主,也是南北朝时期难得一见的明君。他被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也被世人称之为“南朝第一帝”。在位初期他先后灭掉了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南方割据势力,并第一次将陷入百年分裂的南方统一。原本此时的宋正处于鼎盛,而此时北方的北魏正处于分裂之中,这个时候本来刘裕北伐有着极大的可能能够统一全国,但可惜的是正当刘裕准备北伐北魏,一统天下的时候,他突然就在422年病逝于建康,自此宋再无力北伐北魏,南北的分裂也足足再次延续了百余年。
2.宋少帝-刘义符
3.宋文帝-刘义隆
4.宋孝武帝-刘骏
5.宋废帝-刘子业
6.宋明帝-刘彧
7.宋废帝-刘昱
8.宋顺帝-刘准
二、齐
1.齐高帝-萧道成
2.齐武帝-萧赜
3.齐废帝-萧昭业
4.齐废帝-萧昭文
5.齐明帝-萧鸾
6.齐炀帝-萧宝卷
7.齐和帝-萧宝融
三、梁
1.梁武帝-萧衍
2.梁废帝-萧正德
3.梁简文帝-萧纲
4.梁兴文帝-萧栋
5.梁废帝-萧纪
6.梁孝元帝-萧绎
7.梁闵帝-萧渊明
8.梁敬帝-萧方智
四、西梁
1.梁孝宣帝-萧察
2.梁孝明帝-萧岿
3.梁孝靖帝-萧琮
五、陈
1.陈武帝-陈霸先
陈朝的开国君主,他开创的陈朝是南朝最后的王朝,他所统治的时期也是南朝最后的盛世。曾经有这么一个伟人说过“要干好革命,必须要读《陈书》,必须读懂陈霸先”,可以说是他拯救了中华民族,是他平定了那一次造成中原百姓死伤近百万的侯景之乱。是他率领着中原的百姓和将士抵挡住了北方异族最猛烈的一次进攻。而他开创的这个富裕的陈朝也为后世隋唐盛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2.陈文帝-陈蒨
3.陈废帝-陈伯宗
4.陈孝宣帝-陈顼
5.陈后主-陈叔宝
六、侯汉
1.汉帝-侯景
七、北魏
1.魏宣武帝-拓跋珪
2.魏明元帝-拓跋嗣
3.魏太武帝-拓跋焘
4.魏敬寿帝-拓跋余
5.魏文成帝-拓跋濬
6.魏献文帝-拓跋弘
7.魏孝文帝-元宏
8.魏宣武帝-元恪
9.魏文景帝-元愉
10.魏孝明帝-元诩
11.魏殇帝-元氏
12.魏少帝-元钊
13.魏孝庄帝-元子攸
14.魏顺帝-元颢
15.魏惠哀帝-元晔
16.魏前废帝-元恭
17.魏后废帝-元朗
18.魏孝武帝-元修
八、东魏
1.魏孝静帝-元善见
九、北齐
1.齐文宣帝-高洋
2.齐闵悼帝-高殷
3.齐孝昭帝-高演
4.齐武成帝-高湛
5.齐后主-高纬
6.齐元成帝-高延宗
7.齐幼主-高恒
十、西魏
1.魏文帝-元宝炬
2.魏废帝-元钦
3.魏恭帝-元廓
十一、北周
1.周孝闵帝-宇文觉
2.周明帝-宇文毓
3.周武帝-宇文邕
4.周宣帝-宇文赟
6.周静帝-宇文阐
隋朝君主(六位)一、隋文帝-杨坚
一位堪比始皇帝的雄主,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开创的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沿用了近千年,也大大加强了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同时他所主持修订的《开皇律》更是对后世律法影响甚远,他修订的律法也被唐朝完全引用,杨坚对外更是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此外,开皇年间隋朝的疆域更是达到之前都未有过的广阔,其人口更是达到700万户,可以说杨坚时期是中国农耕文明最辉煌的时刻。同时隋文帝时期的粮食更是富足到极致,据记载隋朝国库中的粮食知道隋亡了20余年都还没有用尽,这足以说明当初的隋朝是有多么的富裕,百姓过得是如何的富足。
二、隋明帝-杨广
一个虽暴但绝对圣明的皇帝。他开创出的科举制为后世千年所沿用,自此穷苦人家的读书人也有了做官的机会,而富人子弟也再也没有一步登天的机会,他们必须得与穷苦人家一起竞争那个机会。同时他修建的大运河更是直到今天都仍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价值,它为历朝历代都创造出了十分巨大的经济价值。
三、隋恭帝-杨侑
四、秦王-杨浩
五、隋成帝-杨昭
六、隋恭帝-杨侗
唐朝君主(六位)一、唐高祖-李渊
二、唐太宗-李世民
三、唐高宗-李治
四、唐中宗-李显
五、唐睿宗-李旦
武周君主(一位)一、大圣皇帝-武则天
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女皇帝,虽然她是女帝但是她比其他的男皇帝都要贤明。在位期间她开创出了唐朝的另外一个盛世,并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发展农业,与民休息。
唐朝君主(十七位)六、唐玄宗-李隆基
他开创的“开元盛世”将唐朝带入了极盛时期,此时的唐朝国力空前的强盛,经济也空前的繁荣,人口更是达到了鼎盛的8000千万人。正所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非室”。
七、唐肃宗-李亨
八、唐代宗-李豫
九、唐德宗-李适
十、唐顺宗-李诵
十一、唐宪宗-李纯
十二、唐穆宗-李恒
十三、唐敬宗-李湛
十四、唐文宗-李昂
十五、唐武宗-李炎
十六、唐宣宗-李忱
十七、唐懿宗-李漼
十八、唐僖宗-李儇
十九、前废帝-李熅
二十、唐昭宗-李晔
二十一、后废帝-李裕
二十二、唐哀帝-李柷
五代十国君主(十五位)一、后梁
1.梁太祖-朱温
2.梁废帝-朱友珪
3.梁末帝-朱友贞
二、后唐
1.唐武帝-李克用
2.唐庄宗-李存勖
3.唐明宗-李嗣源
4.唐闵帝-李从厚
5.唐末帝-李从珂
三、后晋
1.晋高祖-石敬瑭
2.晋出帝-石重贵
四、后汉
1.汉高祖-刘知远
2.汉隐帝-刘承祐
五、后周
1.周太祖-郭威
2.周世宗-柴荣
被誉为“几乎没有缺点的帝王”,在位仅仅六年就完成了绝大部分帝王都完成不了的丰功伟业,其先后西败后蜀、南催南唐及北破契丹,而后周也在他的治理下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富足,可以说如果他不早死,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3.周恭帝-柴宗训
辽朝君主(九位)一、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二、辽太宗-耶律德光
三、辽世宗-耶律阮
四、辽穆宗-耶律璟
五、辽景宗-耶律贤
六、辽圣宗-耶律隆绪
七、辽兴宗-耶律宗真
八、辽道宗-耶律洪基
九、辽恭宗-耶律延禧
北宋君主(九位)一、宋太祖-赵匡胤
终结五代十国大分裂的一代君主,中原因他再次一统,曾经的乱世也因为他而被终结。赵匡胤在位期间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和南唐的国,并最终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区域。
二、宋太宗-赵光义
三、宋真宗-赵恒
四、宋仁宗-赵祯
“为人君,止与仁”,赵祯可以说是中国最具仁义的君主。他开创出的“仁宗盛世”更是北宋极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百姓生活的富足,整个宋朝变得极其的富有。而这一时期包拯、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狄青等名称相继被仁宗发掘出来。
五、宋英宗-赵曙
六、宋神宗-赵顼
七、宋哲宗-赵煦
八、宋徽宗-赵佶
九、宋钦宗-赵桓
南宋君主(十位)一、宋高宗-赵构
二、宋正安帝-赵旉
三、宋孝宗-赵眘
四、宋光宗-赵惇
五、宋宁宗-赵扩
六、宋理宗-赵昀
七、宋度宗-赵禥
八、宋恭帝-赵㬎
九、宋端宗-赵昰
十、宋祥兴帝-赵昺
西夏君主(十位)一、夏景宗-李元昊
二、夏毅宗-李谅祚
三、夏惠宗-李秉常
四、夏崇宗-李乾顺
五、夏仁宗-李仁孝
六、夏桓宗-李纯祐
七、夏襄宗-李安全
八、夏神宗-李遵顼
九、夏献宗-李德旺
十、夏末帝-李睍
金朝君主(十位)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二、金太宗-完颜晟
三、金熙宗-完颜亶
四、圣文皇帝-完颜亮
五、金世宗-完颜雍
六、金章宗-完颜璟
七、武平皇帝-完颜永济
八、金宣宗-完颜珣
九、金哀宗-完颜守绪
十、金昭宗-完颜承麟
元朝君主(十四位)一、元世祖-忽必烈
二、元裕宗-真金
三、元成宗-铁穆耳
四、元顺宗-答剌麻八剌
五、元武宗-海山
六、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朝最贤明的君主,也是最有作为的皇帝,元朝在他的治理下走向了极盛时期。他在位期间减裁冗员,整顿朝政,实行科举制度,并积极推行“以儒治国”的国策,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再次实施,汉族士人也重新获得了做官的机会,自此汉蒙的矛盾得到缓解,而元朝也走向了安定的时期。
七、元英宗-硕德八剌
八、元显宗-甘麻剌
九、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十、元少帝-阿速吉八
十一、元明宗-和世㻋
十二、元文宗-图帖睦尔
十三、元宁宗-懿璘质班
十四、元惠宗-脱欢帖木儿
明朝君主(十六位)一、明太祖-朱元璋
中国历史上对百姓最好的皇帝,他给予迄今为止都从未给予百姓最足够的尊重。朱元璋统治期间的中国百姓是历朝历代最有权力的时期,这个时候的百姓不仅可以直接拥有查办官员的权力,甚至不管遇到何种的不平事,只要地方官员敢不管,百姓甚至可以直接进京面圣求皇帝解决,而一旦让朱元璋知道地方官员的不作为,轻者丢官,永不录用,重者丢掉性命。所以说朱元璋时期的百姓可以说是活的最有尊严的时代。
二、明惠宗-朱允炆
三、明成祖-朱棣
四、明仁宗-朱高炽
五、明宣宗-朱瞻基
六、明英宗-朱祁镇
七、明代宗-朱祁钰
八、明宪宗-朱见深
九、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是明朝皇帝当中评价最高的皇帝,当年明月曾经这样评价过被誉为明孝宗,说他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一生只娶一个妻子的皇帝。明朝在他的治理下,逐渐从宪宗时期那个千疮百孔的大明变成繁荣富强的大明,明朝内阁首辅朱国桢就曾经说过“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十、明武宗-朱厚照
十一、明世宗-朱厚熜
十二、明穆宗-朱载垕
十三、明神宗-朱翊钧
十四、明光宗-朱常洛
十五、明熹宗-朱由校
十六、明思宗-朱由检
历史上死的最有骨气的“亡国之君”,到底宁愿自杀都不愿意投降的君主,甚至死之前还写下“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让人为之动容的遗诏,崇祯帝直到死的那一刻都没为自己想过,而是希望以自己的身体来换取百姓的安全,这种皇帝能说不是好皇帝吗?
南明君主(四位)一、弘光帝-朱由崧
二、隆武帝-朱聿键
南明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是最有可能再次带领大明统一整个天下的皇帝。但可惜因在福建受到郑芝龙的压制,最终没有丝毫的作为,直到被清军所俘获,绝食而亡,但自始至终也没有向满清说一句饶命的话,虽死不降。
三、绍武帝-朱聿鐭
四、永历帝-朱由榔
清朝君主(十一位)一、清太宗-皇太极
二、顺治帝-福临
三、康熙帝-玄烨
四、雍正帝-胤禛
清朝最勤政的皇帝,也是将清朝从灭亡的边缘拉会到盛世的皇帝。他最明显的政绩就是用13年的时间将国库原本只有800万两白银变成6000万两白银。同时清朝在他的治理下,吏治逐渐清明,官员变得开始有作为起来,百姓也开始慢慢过上了更富足的生活。
五、乾隆帝-弘历
六、嘉庆帝-颙琰
七、道光帝-旻宁
八、咸丰帝-奕詝
九、同治帝-载淳
十、光绪帝-载湉
十一、宣统帝-溥仪
唐朝之前是什么朝代?
首先,确定回复,唐朝以前是隋朝。
其次,说一说隋朝,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朝代,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灭亡,国祚38年。
而隋朝为了巩固统治,隋廷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并正式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臣服的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隋朝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同时兴建京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其中有四大势力比较强势:河南地区翟让、李密的瓦岗军;河北地区的窦建德军;江淮地区的杜伏威、辅公祏军;以及太原留守的李渊军。
大业十三年(元始617岁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618岁年)五月,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灭亡。
另外,历史纪年表是这样的:
夏朝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时期--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
隋朝时期--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时期--公元1644-1911年
有一首对于朝代的记录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最后可以关注我的今日头条号:轮回千百。大家可以一起交流。
唐朝有哪些皇帝称得上是明君?
谢谢题主邀请,发表一下自己的愚见。
唐朝有作为的皇帝无外乎以下几位:
高祖李渊——开国奠基之君。
太宗李世民——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典范。
高宗李治——守成之君
玄宗李隆基——在位前半期犹如古今模范帝王,后半期风流终毁开元盛世。
肃宗李亨——戡定祸乱
宪宗李纯——中兴之君,乱世中开创唐朝最后的治世,史称元和中兴。
宣宗李忱——有小太宗之名,开大中之治。
武宗李炎——奈何大厦将倾,有心回天而乏术。(包含昭宗李晔)
其中称得上明君的也便是唐太宗、唐宪宗。如若评论上盛世之巅,玄宗当仁不让,只可惜他在位后半期亲手毁掉盛世、空耗国帑、置王朝于盛世急转直下,实属可惜。
各位认为唐玄宗算得上明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