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心勿动,的潜台词是什么谁知道
眼看心勿动,的潜台词是什么谁知道?
崇祯皇帝在北京城破死前确实写过这句话,而不是说过这句话。此事发生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即北京城破的前一天所写,当时崇祯眼见北京城情势危急,于是紧急召见百官,彼此相视不语,崇祯皇帝大感愤懑,于是乎就在御案上写了“文臣个个可杀”之语,随即抹去,此事记载在明人文秉写的《烈皇小识》里,鉴于其父文震孟当过崇祯皇帝的侍讲,应该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原文如下并附图。
《烈皇小识·卷八》:十七日,上召文武各官,上泣下,诸臣亦想向泣,束手无计。上书御案,有“文臣个个可杀”语,密示近侍,随即抹去。除《烈皇小识》载写外,还记载在《明季北略》、《小腆纪年附考》上,内容大同小异,就是崇祯的书写内容稍微改变了一下,“文武官个个可杀,百姓不可杀”。崇祯皇帝甚至在自缢前也不忘痛骂文武百官,《明史》上有“然皆诸臣误朕”之语,可见在其临死前那是怨念极深。其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无非就是骂手下大臣百无一用,断送了明朝江山,可以说这句话已经很明显了,崇祯在死前骂出了想骂的话,哪有时间给自己的遗言搞什么神秘莫测的潜台词。
对于这句话的品评,我倒不能一杆子打死,其实我倒是认为部分是正确的,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崇祯的确是个受害者,是明朝历代积弊的受害者,这一点是绝对值得同情的。从明朝整个官场生态来看。自明世宗之后,明朝的政坛和士林风气逐渐败坏,正如史学家谈迁指出:“狡伪成风,吏民相沿,不以为非,亦一代升降之关也”。迨至崇祯年间,明末政坛确实涣散,其陋习绝不仅仅是腐败这一面,办事不力、敷衍塞责、虚与委蛇那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说空话、漂亮话,然而脱离实际,抛弃责任的的官僚更是不计其数,反而是敢担责,敢任事的官员成为了稀有品种,而且这些敢于任事的官员经常被这些害群之马打压,深受其苦(毕竟喷是不用代价的),于是乎明末政坛形成了一个内耗的闭环,做啥啥不灵,干啥啥不行。
就比如说天启年间的辽东经略熊廷弼,他在奏疏中就直接开骂,自己在前方拼死拼活的经营,卫辽固辽,而朝堂上一群不懂军事的人却化身成微操大师,对其战略方案评头论足。当经营辽东稍有起色的时候,他们就给熊廷弼压力,要求熊廷弼大战重创后金,战事一有不利,个个竟成哑巴一般,一声不吭,可谓是厚颜无耻。
《熊廷弼集·卷十一·奉旨交代疏》:年来,庙堂议论全不谙军中情实,而第凭贼报缓急为战守。前冬去春,贼以冰雪稍缓,辄哄然言师老财匮,马上催战。及战败,又各愀然噤口不敢道一战字。比见臣收拾纔定,而愀然者又复哄然急急责战矣。而崇祯刚开始继位,也想要力图振兴,但很快就被现实打脸,早在崇祯元年就已经感受到对这种朝堂风气的无能为力,急赤白脸的批评这种凡事虚套的风气,“你们每每上疏,求举行召对文华商确,犹然事事如故,召对都成旧套,商确俱属虚文,何曾做得一件实事来”。
《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八·都察院》:总是借一个题目,凑砌做作,落于史册,只图好看,一味信口诬捏,不顾事理。但凡参过内臣,就是护身符了,随他溺职误事,都不诛处,这是怎么说?大家结合一下晚明的朝堂风气,就是这么坑爹,崇祯这些话如果不是他本人深受其害,根本就不会总结的这么精辟。所以,明朝这台官僚机器在崇祯年间已经是腐朽透顶,运转不灵,这实在不是崇祯个人可以改变的。
甚至在明末的官场上还衍化出一种畸形的道德作风秀,具体表现在国家利益这是可以不顾的,但是空话、漂亮话必须要说出来,露个脸,表演一下自己忠贞的节操,在表演之余顺便给自己捞个钱改善一下生活也是要紧的。
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就是个典型案例,当崇祯十七年正月形势已经万分危急的时刻,左中允李明睿要求大驾南迁,崇祯下部议,结果激烈反对,其中反应最烈的就是光时亨,甚至让崇祯皇帝将李明睿杀掉以安人心。
《明季北略·卷二十·李明睿议南迁》:及太原陷,明睿复疏劝,上深许之,下部速议。而兵科给事中光时亨首参为邪说,言:“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当然这种人如果最后殉国也就罢了。事实上,李自成的大顺军破城之后,光时亨立马赶去长跪不起叫爸爸。可悲的朱由检就被这帮人道德绑架,充当了他们表演高风亮节的人质。对此《明季北略》的作者计六奇悲愤不已,大骂光时亨哪怕是千刀万剐也不能洗刷这货的罪恶。
《明季北略·卷二十·附记南迁得失》:且先帝身殉社稷,假令时亨骂贼而死,虽不足以赎陷君之罪,尚可稍白始志之靡他,而竟躬先从贼,虽寸磔亦何以谢帝于地下乎?话说当年陈新甲被崇祯委托进行秘密议和,内容遭到泄露后,光时亨和其他三名言官又以忠贞之态建议崇祯杀陈新甲泄愤,蹊跷的是陈新甲下狱之后,这四位仁兄又奔走相救,这是为何呢?原来就是为了孔方兄,一开始言之凿凿杀陈新甲是要索取贿赂,后面之所以替陈新甲周旋原来是钱已经到位了。利用制造庙堂舆论为自己捞钱,无耻不?无耻至极啊!所以,任谁领导这个庙堂都得头痛,更不要说志大才疏的崇祯了。
《三垣笔记·附识上》:盖前之必杀以索贿,后之弗杀以赂入也。省中之横,至此为剧。从另一方面看,这句话就有推卸责任的成分了,从某种方面来讲,崇祯这人有着猜忌多疑,推卸责任的个性,这种“巨婴型”的个性把能干的大臣都给坑死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缩头缩脚或是真正无能的人,这帮人在他眼里看来自然就是变成可杀之人了。卢象升、孙传庭、陈新甲这三人就突出了其刻薄寡恩,缺乏担当的性格。
先来说说卢象升之死,这还得从崇祯十一年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在杨嗣昌的建议下,崇祯授意杨嗣昌对清进行秘密和谈,所谓“款市之议,武陵请于上,上许之矣”,在崇祯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给杨嗣昌的回复中说道:“奏内事机,著该抚监便宜酌行,不许抄传”,足以说明崇祯是支持秘密议和的。但是最要命的是崇祯从来不敢承担对清朝行款的责任,而让杨嗣昌代为受过,为之后的杨、卢矛盾埋下了伏笔。
议和失败后,崇祯十一年八月,清军第六次破关而入,卢象升奉命勤王,在入觐过程中卢象升表明了自己的主战立场,反对议和。身为议和幕后推手的崇祯却竭力装出主战的样子,马上甩锅杨嗣昌,说道:“抚乃外廷议耳,其出与杨嗣昌、高起潜议。”,当然以卢象升的个性当然是选择相信皇帝,指责杨嗣昌、高起潜了,此时的卢象升他并不知道他不仅仅得罪了杨嗣昌和高起潜,他更伤了崇祯的脸面,很显然在这一刻已经决定了他的死亡。
在其奋勇抗清之际,不仅得不到相应的兵力和权力,甚至被崇祯冠以抗敌不力的罪名,削夺兵部尚书的头衔,“上乃命宇亮出,削象升职,寻鐫其尚书秩,以侍郎总督”,卢象升为了证明自己率六千兵马在贾庄与清军作战,最后战殁。
卢象升死后寒心的一幕出现了,一开始杨嗣昌、高起潜污蔑卢象升未死。在查明卢象升战死的真相后,崇祯居然幽幽的来了一句“大臣阵亡,虽死事由其调度舛错”,这还要脸吗?这是人说的话吗?卢象升显然被他给逼死的,死后脏水都泼忠心耿耿的卢象升身上。最绝的是卢象升时候四年才得到封荫,这是人干的事吗?
《国榷·卷九十六》:踰四年,予祭葬,赠户部尚书,谥忠烈。再来看看孙传庭,在陕后日夜练兵,在崇祯的一再催逼之下,孙传庭明知道是个必死之局,“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结果战败,本人力战而死,他的结局比卢象升更惨,死后没有任何封赠,仅仅是因为崇祯皇帝怀疑他未死。
《明史·卷二百六十二》:或言传庭未死者,帝疑之,故不予赠荫。还有兵部尚书陈新甲,明明替崇祯议和,由于家仆误将议和密件当作塘报公之于众,崇祯害怕陈新甲将真相说出竟然将其杀死以平息物议。
这刻薄寡恩、甩锅的事情做多了之后难免砸到自己脚上,很多时候内阁大臣明知道某个提议是对的,但是却不敢说,只能一味的唱高调,希图侥幸。就比如说在李自成包围北京前夕,崇祯皇帝就放弃宁远撤回关宁军支援京师的意见交给陈演和魏藻德两人商讨,两人干瞪眼不敢说,在私下里的议论就是怕崇祯推卸责任,万一李自成没攻破北京,放弃宁远的责任可得算在我们头上啊!毕竟皇帝是永远不会有错的。
《小腆纪年附考·卷三》:明帝持以示阁臣陈演、魏藻德,愕视不敢对,退言曰:“上有急,故行其计,事定而以弃地杀我辈,奈何!”所以,崇祯皇帝这人显然是缺乏皇帝的担当,他的担待甚至还不如19岁的康熙皇帝,比如说面对三藩之乱,惊慌失措的大臣纷纷指责建议撤藩的大臣明珠、米思翰等人,但康熙却承担起了撤藩导致叛乱的责任,不肯诿过于下,这格局就比崇祯高了很多。
《清史稿·卷二六九》:时争咎建议者,索额图请诛之。上曰:“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九》: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岂因吴三桂反叛,遂i诿过于人耶!所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更倾向于,明之亡,亡于“君臣双误”,一部腐朽的政治机器,恰好遇到一个志大才疏、没有担当的皇帝,也只能走向灭亡一途了。
引用文献:《明史》、《国榷》、《明季北略》、《烈皇小识》、《小腆纪年附考》、《三垣笔记》、《清史稿》、《清圣祖实录》、《熊廷弼集》、《杨嗣昌集》、《春明梦余录》
你觉得关晓彤漂亮吗?
大长腿就是对她最初的印象。在《王牌对王牌》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越来越喜欢这位长腿小姑娘,关晓彤。只知道她是鹿晗的女朋友,一个长得漂漂亮亮的女孩子,其实关晓彤本身也是一个活泼可爱有颜值有演技的演员。特别喜欢她演的都市爱情剧《好先生》。里面她扮演彭佳禾,与张艺兴有精彩对手戏。她凭借该剧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女配角。参演了多部电影《月半爱丽丝》《图兰朵》《影》《无极》《左耳》等等,不仅仅颜值高演技还很棒。拿的出手的作品都是漂亮的成绩单,明明可以靠颜值的女星还这样努力,名副其实的优质偶像 。她的漂亮没得说。
现在最大的网红是谁?
回答这个问题,很多朋友回答得都很有自己的見解和眼光,说得都挺好。要说现在最大的网红是谁,我的回答可能和朋友们不一样,我要把这个"网红"的问题反着说,翻过来说。
现在是短视频的天下,现在是耍嘴皮子使巧卖乘直播带货的天下,现在是张三李四王二痳子刘五们大显身手丶人五人六美的丑的都跑上台"卖萌"的时候。还能找到"汗滴禾下土"、默默地在广袤的大地上无怨无悔耕耘着的人吗?还能看到餐风沐雨、踏踏实实在平凡岗位上为事业甘愿奉献的人吗?…
没有了!都一窝蜂地奔向了各个网络App上来当"网红"了。央视某些频道的前主持人,曾经送出优美歌声、唱出时代之音的歌星,某个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学者和探索者,文艺界体育界取得过优异成绩的艺术家和运动员们…,都出现在直播间,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卖力地推销着千货百货…。
这些人都成了"网红",不知道从啥时候起,新时代的"字典"里,出来了"网红"这个词儿!一看到网络平台上有一些人(我是说有一些人)丑陋的吃相,漫天要价的嘴脸,满嘴跑火车的瞎扎呼,拉大旗做虎皮忽悠人的伎俩…,就从心里往外直反胃!"网红"这个造出来的词,快成了贬义词了!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断层","资本家"、"富豪"们身上集中了大量财富,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有限的资源滚滚流向他们手中。"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要向"资本家、富豪"看齐,不管年轻的年纪大的,纷纷跑到网络平台上来蹭热度,当"网红"。
直播间里真是清静世界吗?没有虚假宣传吗?没有欺骗吗?沒有声嘶力竭的丑陋"表演"吗?没有毁"三观"践踏道德底线的行为吗?…,我们的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新时代的雷锋…。国家出手,发起清网行动,还网络平台朗朗乾坤,我盼望着这一伟大行动不要成为一阵风,盼望这一行为成为常态化!
我的回答有点跑题了,赶快回到题面上来吧,"现在最大的网红是谁?"~当然是眼下红的发紫,"赚"来百万粉丝的"徐云流浪中国"的主人公~徐云!他这位"网红"已经红得发紫了,连官方主流媒体都把眼光"扫"到他身上了,哈…。
一组《徐云流浪中国》的图片,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崇祯帝殉国之前,在世的儿子有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三人,女儿有昭仁公主、长平公主两人。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自缢前也对这五个儿女做了特殊安排:三个儿子化妆农家子弟逃出皇宫,这是要为大明老朱家留个种;为了避免两个女儿遭到农民军的凌辱,崇祯帝亲手砍杀了6岁的昭仁公主,长平公主则用手臂挡住崇祯帝的剑,当场断臂婚死,后在“送葬途中”苏醒过来,算是保住一命!这个传奇经历也被后世多次用于影视创作,如《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师傅“独臂神尼”。
三个皇子的结局道士太子上面说到崇祯帝上吊前是想遣散诸皇子,可当时农民军将北京城围的水泄不通,乔装出城并非易事。太子朱慈烺就没能逃出皇宫,好在被李自成俘虏后,并未加害于他,而且历史资料中记载了李自成与朱慈烺的一段对话。大体意思就是李自成很嘲讽的问朱慈烺,你老朱家为何失了天下,朱慈烺很清楚农民军一路杀戮大明藩王的手段,估计也是抱了必死之心,不下跪不作答,将亡国之责算在百官头上。
李自成见屈服不了朱慈烺,反而觉得此人颇有骨气,于是说“汝无罪”,决定留他一命。后李自成与吴三桂作战失败,朱慈烺被吴三桂寻到救出,但在随后的战乱中失踪,再无记载,所以历史上著名的“南北太子案”由此产生。此案主要就是对朱慈烺的去处产生了争议,一是说吴三桂想拥朱慈烺为明帝,被多尔衮拒绝,因此朱慈烺不再是政治筹码,所以吴三桂西征途中将朱慈烺杀害。
(吴三桂剧照)
但在南太子“现身”后,史可法在一件给弘光帝的奏疏中说提到了“传言太子为贼所害”,这个贼指的是李自成。陈洪范则说过“臣遍访北来诸人,佥谓流贼闻清兵将至,先杀皇太子,挟二王马上偕行迎战。永平失利,二王亦受害”,同样将杀害朱慈烺的罪名算在李自成头上。反正不管南北太子身份真伪如何,政客手中的两位太子最终都是被杀。其中“北太子”被记载为假太子自投罗网,据《弘光实录钞》记载,顺治元年(1644)农历十一月,有“太子”投靠皇亲周奎,摄政王多尔衮闻后彻查,最终结果是此人“伪称太子”,遂被处死。
(多尔衮剧照)
但如史学家分析,大明太子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意义非凡,无论是李自成、吴三桂、还是南明、清军都会如视珍宝,这张政治牌捏在手中不香吗?为何非要杀掉?所以洛阳栾川老君山下的太子墓更令人相信,大明太子朱慈烺并未落入任何势力手中,而是伪装成道人。老君山下太子墓有碑文四篇,其中“即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他方”、“万仞宫墙有门难进”、“住世者奉祭扫于冥宸”等字眼令人无限遐想。且据1934年盗墓案经历者回忆,太子墓有玉带、印玺、龙凤剑等物品被盗,何等道士敢拥此物?
(老君山太子洞)
朱慈烺逃至老君山也不无缘由,据《卢氏县志》记载,万历年间,朝廷派太监至栾川开挖银矿,这里的地理环境由监工太监传回京师,宗室无人不知此地。且万历皇帝信道,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建老君山庙宇,算得上皇家道教圣地,太子逃亡此处完全可以理解。据《明史》、《平寇志》、《甲申传信录》等史料记载,崇祯帝自缢前,对太子五次重托,主要意思是“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可见太子朱慈烺带着父亲重托,复明大业逃遁的,所以前往老君山化身道人实属谋划未来之计。只不过复国不成,当了30多年道士的朱慈烺最后郁郁而终。
朱三太子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一定对朱三太子映像深刻,因为朱慈炯是崇祯皇帝的嫡三子,所以有三太子之称。甲申之变后,他也一样没能逃出皇宫,但也未被李自成杀害,李自成携太子与二王战吴三桂时,朱慈炯也在其列!所以李自成败退时,朱慈炯跟哥哥一样“失踪了”,洛阳老君山的太子墓碑文也提到了“即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他方”,现代的学者解释这句话时,就认为是碑文撰写者故意隐晦的点出一子二王同时脱离李自成而逃跑,所以后文就不说朱慈炤了,他也是在此时“跑路”的。因为李自成的大顺军逃跑路线为北京向西,经西安、南商、洛南、灵宝、卢氏、襄阳,太子与二王在这条路线上完全有可能轻松逃至栾川。
(朱三太子剧照)
而坊间传闻最多的是朱慈炯从河南又跑到了凤阳,即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中都,而后更名出家,以掩饰身份。至吴三桂“三藩之乱”爆发后,他被一伙趁乱起兵的草莽之士裹挟,从此陷身于湘中地区。康熙十八年(1679),满清安亲王岳乐的大军,进剿武冈州枫木岭,将他抓获,解送京师。清庭到了康熙时期本就宣布不再追究明朝宗藩室属,但朱慈炯毕竟身陷造反一事,所以清庭对其态度是必杀!所以又制造出一个“伪太子案”,官方说“彼时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因而以“假冒前朝皇子,谋反作乱”的罪名将其处死!
难逃清算的皇子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在南京拜祭朱元璋陵墓时,为继续收买人心,召谕“访察明室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朱慈炤就是在此口谕宣布后被清庭抓获的。这个朱慈炤当年脱离李自成后,亦从河南逃至凤阳,化名王士元(猜测为原是王的意思),后至江浙一带当了教书先生,娶了一妻一妾,育有六子三女,小日子过的也算平静。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朱慈炤身份泄露,被清庭抓获,按理说康熙帝承诺不再迫害明朝余宗,可朱慈炤并没有逃脱被清算的劫难。清庭认为“朱慈炤虽未必有反清之行,但未必无反清之心”,于是将朱慈炤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除此之外,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六子三女,外加一个孙子,全家十三口尽数遇害,崇祯帝的血脉,甚至是此前泰昌皇帝、万历皇帝、隆庆皇帝、嘉靖皇帝的全部血脉,至此断绝!当年清朝发动“金印案”,一次处决13名被羁押在北京的明朝藩王时,就公开发布谕旨,即“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意思就是明朝朱氏宗室,如果是迫于无奈才投降,或者反抗过满清却又投降,或者被属下挟制投降的,无分年龄老少,全部斩首。此时的朱慈炤75岁,当了60年顺民被清算,也兑现了清庭当年的谕旨。
皇子的抉择与南明的走向崇祯帝的这三个皇子都选择了隐姓埋名苟且偷生,当初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大臣建议南迁未成,便有人提出将皇子移至南京主持大局,倘若真是如此,或许南明不会那么混乱。隆武年间,鲁王朱以海割据浙东,自称监国,不听福州的隆武帝朱聿键号令,两相争斗中,浙东轻易丢失于满清,八闽大地无险可守。福州陷落后,隆武帝殉国,唐王朱聿鐭自称绍武帝,桂王朱由榔自称永历帝,两个政权又开始争夺南明皇位,唐桂之争使南明实力进一步损耗,历时一个月便被清军趁虚而入,攻占广东,24名明朝藩王被处决。
以上这些事例都说明当时没有一位能代表正统的皇子,这是南明无法凝聚反清力量的重要原因。这期间最有希望参与领导南明政权的人应该是朱慈炤,但他安安生生的当了顺民,只是在给儿女取名时,依旧按照祖宗家法。即当年朱元璋定下的辈分“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中,取和字辈,以及最后一个用“土”字创造一个字。朱慈炤的这种行为显然就是卑微的维持着祖宗家法,却对老朱家的江山无动于衷。
不过我们也无法一味指责朱慈炤,毕竟那个时期豪杰并起,各股势力皆非善类。很难说李定国是否真心拥保永历皇帝,郑成功被隆武皇帝钦封“国姓爷”,这里又有多少尴尬和苦衷?作为崇祯嫡系子孙,是否真能一呼百应?或是成了挟天子令诸侯的傀儡?与其这样,明哲保身并非不是良策,为崇祯一脉传承香火,留得青山总归是万全之计。可是清庭基本扑灭反清势力后,康熙帝诏喻“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这是清初最险恶的诈骗行为,二王纷纷落网,又纷纷被诛,这完全是清庭的不讲信义,葬送了二王延续龙脉的愿望。
“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朱术桂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克台湾,郑氏政权灭亡。流亡在此的众多明朝远支宗室已非勋贵,在郑氏集团也未染指军政,又因血缘和皇室距离太远,构不成太大威胁,因此侥幸得以活命。他们被清廷收缴谱牒和印信,安置于山东、河南等地,从此务农为业。唯有辽王一系的宁靖王朱术桂,一直作为明朝宗室在郑氏军中的代表,观礼军国大事,不甘剃发易服,做满清顺民,故言“台湾有变,我再无他往,当以身殉”。当清军克澎湖,郑克塽决定投降时,朱术桂效仿崇祯帝,自缢而亡。
以上崇祯三子的下落多为后世推测,主要依据为史料、卷宗整合,以及考古推测,而就《明史》记载,崇祯帝三子在随李自成西撤时失踪。明遗太子、三太子的故事多为文学创作引用,因为这本就无法定论,加之满清迫害明宗室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史料中多有遮掩。如南北太子案,多尔衮所杀之人或许就是太子真身,只不过以伪太子定罪,遮掩满清不仁不义之举,平息社会舆论,降低民怨声势。反而是长平公主,被清庭圈养,顺治帝还亲自为其择选驸马,这种“仁义”之举被记录的相当详细。民间反清势力则非要传言长平公主出家为尼,成为一代宗师,再好比“二王皆被害”的言论也出自南明,说明崇祯后裔的生死问题在当时属于南北对峙的舆论工具,这才使该问题扑朔迷离,吊人胃口!
让你做个新闻调查员?
美国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现在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经济、文化、工业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访问美国,就是要详细了解美国的方方面面,尽管美国的很多行为让人所不齿,但不得不说它很多的先进的方面值得我们虚心学习。
1.政治
美国自建国起,通过著名的《独立宣言》,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政治体系,经过200多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式政治。它的多党制尽管与我们政治制度不同,甚至有对立冲突的地方,依然可以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完善我们的政治体系。
2.教育
美国的素质教育,精英教育是 很不错的。杨振宁教授写过文章谈论过这方面的问题。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宁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等,各有特色,也培养出了无数世界级别的精英。
国家强大,离不开教育。我们应该学习美国教育现进的理念、制度,大力发展教育,办自己的世界名校,培养本国的精英人材。
3科技
美国的科研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不仅拥有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而且基础科学研究实力非常雄厚,从诺贝尔奖获得的情况来看,生理学和医学、物理学和化学涵盖了其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美国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聚集地,大学的整体实力远远超过世界其他的国家。
美国有很多遥遥领先于世界的高科技领域:1生物技术、信息产业、航空航天业、纳米技术、先进制造业。
所以,多了解一下强大的美国,会知道让自己更快的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