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特作品,什么是幼儿审美能力

2023-08-07 03:30:04 84阅读

赖特作品,什么是幼儿审美能力?

从某种程度来说,「童真是最高级的审美」。

长期以来,发展心理学都将色彩视为婴儿期认知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赖特作品,什么是幼儿审美能力

例如,2个月左右的婴儿,能分辨红色和绿色,到了4个月左右,他们开始能分辨蓝色和黄色。

渐渐的,孩子开始能分辨出很多不同的颜色;孩子们的托管机构(ChildCare),比如幼儿园,也会大量运用孩子们喜爱的明亮、柔和的色彩用在装饰、玩具和教具上。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对欧美早期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儿童教育学家——德国的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FriedrichFroebel,1782–1852)。

福禄贝尔早年曾在法兰克福学习过建筑,后来进入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ofGöttingen)学习语言和科学。在此期间,他表现出了对地质学和矿物学的极高兴趣,因为在他看来,矿物从简单到复杂的结晶的过程,反映了普遍的宇宙规律,也主宰着人类的生长和发展。

1816年,福禄贝尔在格里森建立了德国环球教育学院。

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为3-4岁的孩子们建立了一所新型的幼儿园。

在这所幼儿园里,福禄贝尔开始实践自己的早期教育理念。幼儿园不再只是「托管机构」,更被设计成为教育机构。在这里,老师引导孩子进行游戏、歌曲、故事和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活动,遵循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福禄贝尔深信,幼儿园的首要目标应该放在游戏上——他相信孩子们表达内心想法、需求和欲望的过程。他对游戏的强调与19世纪盛行的传统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即游戏是一种懒散和无序的形式,并非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元素。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促进了儿童的文化重演、模仿成人职业活动和社会化进程。通过游戏,孩子能逐渐社会化和模仿成人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因此,幼儿园也应当鼓励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其他孩子互动。

孩子应该「在玩中学」(playiswork,workisplay)的理念,被沿袭至今,从蒙台梭利到高瞻理论,无一不将其奉为圭臬。美国儿科学会甚至要求儿科医生,给孩子们开出「玩」的处方。

美国儿科医生开具的处方:更多玩耍/游戏时间!此后,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福禄贝尔的声誉不断提高,并在德国各州建立了幼儿园。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进行「游戏」(play),福禄贝尔自己开发了一系列至今热卖的幼儿园玩具,这些玩具在有的书中被翻译为「恩物」(gift),从简单的未分化的球体或圆形开始,并转移到更复杂的物体上。

纱线球(yarnballs), 图源:http://www.froebelgifts.com

纱线球(yarnballs),图源:http://www.froebelgifts.com

由于福禄贝尔的建筑学背景,他还涉及了很多积木和拼图素材,鼓励孩子们创造几何图形并搭建自己设计的建筑。

镶嵌板/拼图板,图源:http://www.froebelgifts.com

木棍和圆圈(stickandrings),图源:http://www.froebelgifts.com

在福禄贝尔幼儿园里,孩子们使用木棍和圆圈在纸上描出图案,锻炼手的小肌肉,协调手眼的动作,并为后来的绘画和写作中奠定了精细运动的基础。

福禄贝尔的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儿童教育,甚至是如今美国广泛流行的高瞻课程(highscopecurriculumcourse,HCC)。

在欧美根据福禄贝尔教育理念指导下兴建起来的幼儿园里,出现了很多现代艺术大师——他们都确凿地相信:自己的作品受到福禄贝尔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布置和设计的影响。

比如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dLloydWright,1869-1959)。

他在自传中回忆到:

福禄贝尔积木柔和且明亮的色彩,以及简单的形状,让他儿时的游戏里伴随着对15世纪佛罗伦萨画家FraAngelico描绘的「身披鲜艳长袍的天使」的遐想:一些天使穿着红色长袍,一些穿着蓝色的,还有一些天使的长袍是绿色的。不过最可爱的哪一位,身着黄色长袍,会飞来并盘旋在桌子上方。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认为:

幸运的是,当人类被简单的形状和纯正明亮的颜色所吸引时,就会表现得像孩子一样。在他后期的建筑作品中,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运用了温暖、柔和且乐观的自然色彩——正如他的理论所倡导的。

图源:https://www.vanityfair.com/style/2017/06/frank-lloyd-wright-150th-birthday

图源:https://www.ohiomagazine.com/ohio-life/article/ohio-s-frank-lloyd-wright-homes

图源:https://www.arch2o.com/forgotten-house-frank-lloyd-wright-architecture-lab/

20世纪早期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教师和儿童艺术教育理论家之一,弗兰茨·西塞克(FranzCisek,1865-1946),被认为是第一位发现「许多儿童喜欢以色彩起稿,而不事先进行任何勾绘的人」。

20世纪后期,有关婴幼儿发展的研究证实了福禄贝尔的观察,即幼儿对色彩的区分早于对形状的区分,而且,即使孩子无法正确命名颜色,但他们确实能区分出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

正是基于儿童对明亮、柔和、纯净色彩的偏好,20世纪初,欧美教育机构开始将这些颜色用于幼儿园和托儿所——而现代艺术中对明亮原色的偏好正始于托儿所!

荷兰风格派建筑师、设计师GerritRierveld(1888-1964)的标志性作品红蓝椅的用色,就源自他所设计的育儿家具。

图源:https://terraingallery.org/art-criticis丨m/gerrit-rietvelds-red-and-blue-chair-what-i-learned-about-rest-and-motion-in-myself/

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学府魏玛包豪斯学院成立早期,由于一战后经济萧条时期缺乏优质原材料,家具工作室(thefurnitureworkshop)开始频繁手受雇,生产色彩鲜明的儿童玩具。

PeterKelet(1898-1982)为他老师——瑞士画家JohannesItten——的儿子所设计的摇篮,也受到托儿所使用的色彩的影响。

图源:《艺术中的色彩》[英]约翰·盖奇

之前和

@TimothyWang

聊到这个话题时,他说:

「你去看看蒙德里安」在现当代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作品里,也都是深受孩子们所偏爱的颜色——他的风格太独特了,大家可能都曾看到过或者觉得眼熟。

图源:https://www.canvasartrocks.com/products/mondrian-design-print

圣罗兰(YSL)曾推出过一系列致敬他的连衣裙,当时大受欢迎和好评

图源:http://www.rtl.fr/culture/medias-people/l-oeuvre-de-yves-saint-laurent-en-cinq-creations-7778518345

儿童审美是不是处于低水平?

如果说,他们在色彩和形状的命名上频频出错,那么是的——他们难以用语言表达出审美。

但是从孩子的视角去感知、发展和设计,已经涌现出大量具有强烈艺术风格、高审美的作品。

从这个角度来说,童真确实是高级的审美。

本文来源:Cecilia,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著名的美国建筑师有哪些?

1.亨利·培根 亨利·培根于1930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亨利·培根是美国众多优秀建筑师的杰出代表之一。

2.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墅。

3.沃利斯·哈里森 。

做建筑工程需要创作灵感吗?

这个问题涉及了建筑师的不同层次——合格、优秀、大师、天才。 建筑设计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既要符合“适用、美观、安全、经济”等要素,又要勇于创新、突破。 对于新手来说,学习规范是必须的,但不能因了解到“严禁、必须”而畏首畏尾、束手束脚。

掌握规范、运用规范只是设计的基础,即使通过了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也不过是达到了“合格建筑师”的标准,这个过程肯定是要经过艰苦努力的。

简单的重复和抄袭不能算是真正的建筑设计,要想超越前人,离不开灵感、创意。

灵感和创意不是苦思冥想出得来的,要靠生活、知识和实践的积累,对建筑用地进行深入的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更重要的是不断否定自己,追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没有坚定的意志、探索的热情甚至充沛的体力都是无法做到的。

如果这一切的一切都与生俱来,那么真应该感谢上苍的慷慨,而更多建筑大师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努力,才达到了常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至于天才,肯定是有的,比如众所周知的赖特、高迪,他们的作品足以代表我们这颗星球!但如果你没有如他们那般的天赋,你依然可以通过努力做到“合格”、“优秀”、“大师”。

因为我坚信:天才,无法复制;但大师,可以复制!

但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建筑学奖?

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建筑学奖!?是因为诺贝尔奖仅颁发授予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科学领域具特别的贡献者。

诺贝尔奖项是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颁发的,他的遗嘱有规定仅授予诺贝尔奖项特定的研究领域!故而,建筑虽然是一个对社会有特别贡献的重要领域,但它并不包含在诺贝尔奖项授予的类别之中! 然而,在建筑领域其实还有其他享有盛誉的奖项,比如;普利兹建筑奖,它通常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兹奖每年颁发给一名或多名仍在世的建筑大师,他们的作品展示了才华、远见和承诺的结合,并对人类和建筑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虽然建筑未能在诺贝尔奖上得到认可,但建筑师却可以通过其他得途径获得对他在工作上和社会贡献的认可。

建筑与时代文化息息相关?

建筑是世界七大艺术的一种,也是最能表现出当代文化思潮的一种艺术。建筑是所有艺术门类的基础,一种艺术思想的流行,首先就是反映在建筑上。

简单的说,了解艺术,先看建筑。

一、世界现代建筑设计

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建筑”,其实大多数是指当代建筑,也主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年代,是当下,现在。如果从世界建筑史的角度看,世界现代建筑的出现,要追溯到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界博览会的“水晶宫”。由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 Joseph Paxton)设计的伦敦世博会场馆,全完摒弃了传统建筑的样子,成为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建筑。

世界现代建筑理念的传播,离不开一个人和一个学校,那就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他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虽然1919年建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历史很短暂,却深深影响了世界现代设计的思想。从包豪斯诞生了众多大师级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他对现代设计的理论“less is more"(少既是多)至今还在影响着世界设计文化。

可以说,以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为代表的世界建筑设计文化,表现出的是一种简约的、注重功能性和艺术性的文化理念。其中做的最纯粹的密斯·凡·德·罗,一辈子都在坚守他的“少既是多”的设计理念,他的西格莱姆大厦,就是其中最极致的作品。其他如柯布的机器美学、赖特的草原派、阿尔瓦阿尔图的有机功能主义,都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的再创作。

二、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的现代建筑思想,应该就是从梁思成他们开始。虽然梁、林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但年轻时的留美经历使他们并不缺少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梁思成和陈占祥对北京行政中心的规划建议(梁陈方案),就是他们用现代的规划理念完成的非常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设计。

中国大批量的建设现代化住宅,应该是从苏联专家来华时期开始。大量的苏式小区、厂房式居民楼,就是那时留下的。包括“十大建筑"的出现、对“大屋顶”现象的讨论等等,都是建国初期进行国家建设的多方面尝试和探讨。

和世界比起来,中国的现代主义理念并没有更多的机会完善自我,更多的是从世界范围内学习和借鉴。可以说,我们还没有完整经历过现代主义,就直接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央视“大裤衩”的出现,直接将“后现代主义”这盘菜端了上来,中国成了越来越多的大师的“实验田”。扎哈、库哈斯等等国外一众知名建筑师,都要来中国“弄一下”,这才算功德圆满。

三、现代建筑代表什么文化

现代建筑,也就是现代主义思想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现代主义思想传达的是以实用功能为基础,再实用的基础上,再进行美学上的设计,甚至为了实用而牺牲美观,或者将实用与美观想结合。格罗比乌斯在创建包豪斯之前设计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展科隆馆(Model Factory of the Deutscher Werkbund Exhibition in Cologne, 1914),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楼梯结构露在外面的建筑,楼梯成为了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这就是典型的将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

包豪斯影响了几代人的设计观,我们手里拿的苹果手机,可以说就是包豪斯设计理念的直接产物,乔布斯就是包豪斯的推崇者与实践者。

现代建筑没有古典建筑的那些繁复的装饰,但现代建筑有自己的文化观与文化属性。实用、简洁、美观,是现代建筑最主要的特点,现代主义的美学观念在繁琐的装饰上,而在建筑整体的空间与人的关系的处理,是在现代人审美基础上的创造与升华。

好了,这次就聊到这,我是很久以前,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艺术笔迹”,一起聊有意思的中国建筑与文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