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分为,四库全书中的史籍是如何分类的

2023-08-06 21:00:05 89阅读

四库全书分为,四库全书中的史籍是如何分类的?

《四库全书》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清乾隆年间,清朝国力正值康乾盛世的顶峰,乾隆怀着整理文化典籍和销毁“反动”书籍一公一私两个目的,组织大量人力财力,耗时近10年,编修了《四库全书》。

内容:“四库”又称“四部”,分别是经、史、子、集。《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

四库全书分为,四库全书中的史籍是如何分类的

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如《周易》、《尚书》、《诗经》、《论语》等;

史:史书,即正史。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子:百家著述。包括前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以及部分佛、道典籍、古代小说等;

集:文集。包括楚辞、汉赋、骈文、唐宋诗词、元曲等历代文集。

四库全书最大的一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在乾隆皇帝的亲自主持下广泛展开,纪昀和陆锡熊出任总纂官。《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完成。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残阙,后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子部目录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

四库指的是什么?

《四库全书》并不是指哪四本,而是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完备。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

该书著录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一万多种,为我国收书最多的目录,而且写有内容提要和评论,为学者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提供了一部翔实的书目。

扩展资料:

《四库全书》的成因:

1、安定的社会环境

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

2、统治者的重视

《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弘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

3、雄厚的资金来源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

4、严密的组织系统

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

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

5、破格录用人才

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入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库全书什么时间编撰完成的?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安徽学政朱筠奏请自《永乐大典》中辑录古代亡佚典籍,弘历亲自批准设置四库全书馆,准备以十年时间,集中大批人力物力纂修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编纂工作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至五十二年(1787年)《四库全书》缮写完毕,历时十多年。以后又检查书籍内容,校对错误缺漏,并补充一批书籍入四库,直至五十八年(1793年)编纂工作才全部告竣。它基本上包括了我国历代的重要著作,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七万九千零七十卷,包罗宏大,丰富浩瀚,收录书籍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部官修的大类书,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使许多有价值的古代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但是所谓全书,其实也在毁书,禁毁书籍总数高达2629种。因每种书籍由几部至十几部不等,据学者统计,所销毁的书籍总数至少在10万部左右。为了巩固清王朝统治。修改书籍更是不计其数。

清朝入关后,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励精图治,至乾隆中叶已臻全盛,乾隆在武功方面自称“十全武功”,在文治方面也有颇足道者,那就是亲自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四库全书》所以得名,是因为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4类,其中包括《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尔雅》、《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

(钦定《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亲自谕令汇集古今群书,“宜及时采集,会送京师,以张千古同文之盛”,“以光册府,而裨艺林”,做到“四库七略,益昭美备”。于是,乾隆第二年即决定以《四库全书》来命名此次盛举。

(乾隆)

乾隆把江南作为搜书的重要区域,尤其对民间的藏书之家极为热心,如宁波范氏的“天一阁”、嘉兴项氏的“天籁阁”等。清朝屡兴文字狱,文人动辄得咎,不能不对乾隆此举抱有看法,而乾隆则“开诚布公”道:“书中即有忌讳字面,并无妨碍……不过将书毁弃,转谕其家不必收藏,与藏书之人并无干涉,必不肯因此加罪”。在乾隆的“交心话”之下,征书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民间藏书家进献甚巨,乾隆并将其表彰,以鼓励天下臣民积极进献。

(天一阁)

乾隆并下令充分利用官方藏书,特别是从前朝《永乐大典》中,摘录罕见书籍,并收入和存目了西洋传教士参与撰述的著作。并组织强大的官方编纂机构,正总裁、副总裁、总阅官、总纂官、总校官等任用有序,互相配合,汇集了当时一大批饱学之士、博学鸿儒,如纪昀、姚鼐、戴震、邵晋涵等人。

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至四十六年冬,《四库全书》才完成第一部缮写工作,乾隆并自三十九年起陆续设立“文津阁”(避暑山庄)、文源阁(圆明园)、文渊阁(紫禁城)、文溯阁(盛京)、文宗阁(镇江)、文汇阁(扬州)、文澜阁(杭州),每阁存放一部《四库全书》,以昭人文之盛。

四库全书共收录书籍3488种,存目更高达6783种,其中对于散佚、残损等书多有补获,失而复得。但之所以说《四库全书》“寓禁于征”,是因为在征集编纂过程中,统治者对于不利于自己统治的书籍采取了销毁、删改等手段,未能呈现某些古书的原貌。据当时官员的上报统计,禁毁书籍总数高达2629种。因每种书籍由几部至十几部不等,据学者统计,所销毁的书籍总数至少在10万部左右,这对中国传统文化古籍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