嬛怎么读,为何说崔槿汐其实是太后安插在甄嬛身边的大卧底

2023-08-05 23:45:04 84阅读

嬛怎么读,为何说崔槿汐其实是太后安插在甄嬛身边的大卧底?

还记得在《甄嬛传》的第一集中,殿选时太后和皇帝见到甄嬛满脸惊讶的表情吗?

太监:大理寺少卿甄远道之女甄嬛,年十七(甄嬛没有反应)大理寺少卿甄远道之女甄嬛,年十七。

嬛怎么读,为何说崔槿汐其实是太后安插在甄嬛身边的大卧底

甄嬛:臣女甄嬛参见皇上太后,愿皇上太后万福金安。

皇帝:甄嬛,哪个嬛字?

甄嬛:嬛嬛一袅楚宫腰,正是臣女闺名。

皇帝:是蔡伸的词。

甄嬛:是。

皇帝:诗书倒是很通,甄远道教女有方,只是不知你是否担得起这个名字,抬起头来。

皇帝选秀

甄嬛:(把头抬了起来)皇上和太后满脸惊讶的神情。

太后:秀女姓甄,犯了皇帝的名讳。

甄嬛:禀太后,当年臣女父亲为官,圣祖康熙看见父亲姓名,说姓甄好,听着就像忠贞之士,以此作为勉励。

皇帝:先帝的意思朕明白,儿臣倒想起一件事情,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甄氏出美人,甄宓就是汉末的三大美人之一。

太后:走向前来,(太后身边的竹息姑姑抱着一只猫突然扔到了甄嬛的面前,甄嬛并未吓到表现稳如泰山)还算端庄。

皇帝: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香减玉消,紫禁城的风水养人,必不会叫你玉减香消,旁边那个秀女叫什么?苏州制造孙株合之妹孙妙青,年十六,孙妙青殿前失仪,拉出去,永不许再选秀。

太监:庶!甄嬛留牌子,赐香囊。

甄嬛参加选秀

在殿选时,皇帝一眼相中甄嬛,并连连夸赞;太后则直接否决甄嬛,直指她犯了皇帝名讳,可甄嬛现场灵机应变,说“甄”姓是圣祖康熙乃勉励其父所赐,这个回答有力的回击了太后的问题,加上一旁的皇帝一直在帮腔,那么太后也只能就此做罢,甄嬛也成功入选。

皇帝相中甄嬛

太后是什么人,她是上一届的宫斗冠军,在深宫之中已经是一只千锤百炼的老狐狸。她一票否决甄嬛自有她的理由,可是由于皇帝执意坚持也只能勉强同意。太后这次要求皇帝选秀,早就把她的目的分布在其中,那就是要平衡后宫与前朝的各方势力。既然阻止不了甄嬛入宫,那利用一翻也未为不可。

太后否决了甄嬛

甄嬛来到宫中,自己带了两个贴身丫鬟,浣碧和流珠,宫中给她安排的住处是碎玉轩,掌事宫女就是崔槿汐,至此之后,崔槿汐成为了甄嬛身边的智囊,一直跟随着她走向大结局。那么崔槿汐有没有可能是太后安排到甄嬛身边的卧底呢?个人认为是极有可能的:

催槿汐 来到甄嬛身边

一、太后发现甄嬛长得像纯元,为防甄嬛得宠狐媚皇帝,安排崔槿汐监视

在殿选时,太后和皇帝同时见到甄嬛,两人脸上皆出现了满脸惊讶的神情,两人的惊讶皆来自同一个原因,那就是甄嬛和已故的纯元皇后长的极为相似。皇帝满心欢喜,似乎是他曾经失去的“莞莞”回来了。

太后满脸疑虑,因为她太了解儿子对于纯元皇后的感情,如果让甄嬛入宫,那么她必将得宠。万一得宠,恃宠而骄,狐媚皇帝懒怠朝政,那么大清江山的根基也会随之动摇。

甄嬛殿前面试

太后和皇帝好不容易在背后花尽万千心思谋划得来的皇位,怎可因为一个小小女子而轻易地动摇,这是太后所忧虑的,也必是要防患于未然的事。

所以太后在殿选时就做出了选择,为了防微杜渐,她直接对甄嬛入宫投了否决票。既然有长得像纯元皇后这个事情,只要甄嬛不要入宫不就解决了所有的忧虑和担心吗?这也确实是一个永绝后患的方法,但此刻皇帝不干了,他的心已经被甄嬛牢牢地牵住。

太后拗不过皇帝,甄嬛顺利进宫,对于太后而言,甄嬛就像一个随时有可能会爆炸的危险物,为了防止甄嬛得宠之后会造成不可控的局面,太后是有可能将崔槿汐安排在甄嬛身边做卧底的。

催槿汐 成为碎玉轩掌事宫女

二、太后选秀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各宫势力,避免一宫独大

这一次选秀,皇帝本就不想选,只是皇太后发了话,也不可不接,皇帝本就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执行,并和太后赌气随手就指了夏冬春。直到甄嬛出现,才两眼发亮,打起精神。而太后对这次选秀的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华妃在后宫之中圣宠不断,甚至压过了皇后的势头,为了避免一宫独大,太后需要选一批新人进来分夺皇帝对华妃的专宠。

无论是何处境催槿汐 皆陪伴在甄嬛身边

华妃仗着年家的势力,在后宫之中嚣张跋扈,恃宠而骄,把一宫之主的皇后从不放在眼里。皇后是谁的人,皇后是太后的人。太后也在此次选秀之前就跟皇帝挑明,要用新人来制衡华妃,并且提醒皇帝,皇后毕竟是中宫,不能冷落了她。

太后发现了甄嬛长得像纯元后,也就算准了日后必得宠。为了助她牵制华妃也为了防止第二个华妃的出现,她把老成练达的崔槿汐安排到了甄嬛的身边,以便于引导她和掌控她。

催槿汐助熹贵妃回宫

三、崔槿汐和纯元皇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甄嬛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一个人的提点,那就是崔槿汐,无论是甄嬛失宠还是得宠,她都始终如一地跟在甄嬛身边,可以一起共患难,也可以一起享荣华。

甄嬛初入宫中时,她只是一个常在,并没有过高的地位,可她却能获得一位聪慧过人且资历又深的掌事宫女呢,崔槿汐看似没有来历背景,可在她的背后却隐藏着两位王者级别一样的人物。那这两个人物一个是已故的纯元皇后,一个就是当今的太后。

催槿汐 照顾有难的甄嬛

崔槿汐曾在王府时就受到个纯元皇后的垂怜,还得到了纯元皇后的认可,槿汐受恩于纯元,也极有可能在当时是照顾纯元的贴身侍女。那太后和纯元又是姑侄关系,崔槿汐和太后自然也就是同一艘船上的人。

崔槿汐来到甄嬛身边,一是为了完成太后的使命,二是为了报纯元皇后之恩,所以她才会一直忠心耿耿地帮助着甄嬛。

催槿汐 为甄嬛出谋划策

在《甄嬛传》中,崔槿汐并未被指明来历,但她来到甄嬛身边肯定不是自然而然地来,是有人故意在背后安排的,崔槿汐是前皇后的人,前皇后又是太后家族的人,太后为了达到其目的,极有可能把老成稳重的崔槿汐安排到甄嬛身边做卧底!

催槿汐 扶持甄嬛登上圣母亲皇太后的位置

但崔槿汐在甄嬛身边的处事怎着看也不像是卧底,她一心维护甄嬛,在滴血验亲的闹剧上她甚至可以付出生命来证明甄嬛的清白,她给了甄嬛一颗赤诚之心。这可能也有两个原因,在开始时她确实是太后的卧底,但在与甄嬛的日常相处中,被甄嬛的性情所折服;还有一点就是甄嬛和纯元皇后长得极像,为了报纯元皇后之恩,她以真心待甄嬛。

同时她的倒戈也成就了甄嬛,一路扶持着她登上圣母皇太后的位置,甄嬛的成功,崔槿汐功不可没!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甄嬛传甄嬛告别的诗?

第一首词是“汉·卓文君”写的《诀别书》

《诀别书》

汉·卓文君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司马相如飞黄腾达后,渐渐耽于逸乐、日日周旋在脂粉堆里,直至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在锦衣玉食之时弃糟糠而慕少艾时,卓文君作了一首《白头吟》,并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使得司马相如大为不忍,想到了当年的患难相随,将卓文君接到自己身边。

其中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这句词是甄嬛在得知自己不过是皇帝妻子纯元的替代品之后向皇帝决别时所说。

看着皇帝写下的篇段:寄予宛宛爱妻,念悲去,独余斯良苦此身,常自魂牵梦萦,忧思难忘,纵得菀菀类卿,暂排苦思,亦除却巫山非云也...甄嬛心灰意冷,含泪吟出这句诗。五分容貌,五分性情与纯元相似,甄嬛说:这到底是我的福,还是我的孽...

第二首词是《长命女·春日宴》

长命女·春日宴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

这是年轻女子向丈夫陈愿的词。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

这是第七十三集,甄嬛欲往准噶尔和亲,临别时对皇帝吟的一首词。

当时,皇帝发现甄嬛与果郡王允礼有私情,准噶尔可汗摩格要让熹贵妃也就是甄嬛和亲,甄嬛不顾一己之身为保全果郡王,向皇帝提出愿与准噶尔和亲,临别时向皇帝所说。

这两首词,用得是再恰当不过了,大家觉得呢?

嬛嬛一袅楚宫腰是甄嬛说的吗?

是的

本来皇帝因为人选太过平庸而没什么选秀的兴致,太后也因为已经选了沈眉庄这样的大家闺秀,差不多满意了没有太注意她。可偏偏就因为这片刻的走神,太监通报了两次甄嬛的名字,一下子让所有人,尤其是皇上太后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她的身上。

偏偏,她的名字还非常特殊,不论是姓还是名,都很少见。所以皇帝漫不经心问:

“huan"是哪个”huan"字。

我相信在这种非常关键的时候,甄嬛本已经唐突了一回,就算再不在意选秀,在皇上太后面前也吓得不轻了。所以,竟然忘记了要收敛,皇上问,她就真的答了。

嬛嬛一袅楚宫腰,正是臣女闺名。(词里念xuan,当年引发过争论)

皇帝也是打小从南书房各种学习上来的,能治理国家,也通晓诗词,他一听便知道是蔡伸的词。虽说名字是父母给的,但是这小女子如此对答如流的状态,就说明了平日里的诗词教养差不到哪里去。

别人总当皇帝默许了后宫不得干政,因而也是不喜欢女子多读书知道政事的。但怎想选秀了这么久,皇帝都是就愁没个共同语言的。好不容易碰上了个会的沈眉庄,她又偏听了家里,装作不会。这时候,甄嬛会诗词就是她绝对的优势,更不要说,这还是一首蔡伸的词。

皇帝一想是蔡伸,都不是直接夸甄嬛,而是赞赏了甄嬛的父亲甄远道。

甄远道教女有方,只是不知道你是否担得起这个名字。

曹雪芹死后多少年红楼梦才出名?

自《红楼梦》诞生后,因其独特魅力在士大夫阶 层广为传播,跨媒介转换之后形成了大众传播。其书不 断被再版重印,形成众多版本,评点注释研究之作可谓 汗牛充栋,后人竞相模仿续写,也被翻译为不同的语 言,传播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一条源源不断的《红 楼梦》传播接受史。以传播媒介而言,《红楼梦》被改 编为戏曲、影视、评书等形式,并催生了与之相关的音 乐、书画、园林等艺术创作或流通商品。本文从出版传 播视阈,探讨《红楼梦》的跨媒介传播,就正于方家。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在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中的观点已是众所共喻的了。《红 楼梦》的传播史体现了诸种媒介的作用,更见证了报 纸、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后起的媒介的产生 与发展。一部书的流传,也是传播史和媒介发展史的 一种微妙折射。 一、传统出版传播阶段 中国传统的传播以口头、书籍及戏曲等方式为 主。《红楼梦》在原始传播阶段,也主要是靠手抄与 刻印出版的手段,而批点、续书、戏曲、清谈等等现 象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红楼梦》的进一步传播。

(一) 手抄与刻印 《红楼梦》 最初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程伟元 《红楼梦序》中说:“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 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1] ,可见《红 楼梦》之受欢迎程度。程伟元无疑是看中了其巨大的 市场价值,才将其刊刻发售。乾隆五十六年 (1971) 程伟元以活字印刷了《红楼梦》,是为程甲本,销量 十分可观,第二年就修订重刻,是为程乙本,如此快 的重印速度,也从侧面反应了《红楼梦》的受欢迎程 度。程高本的出现使得《红楼梦》告别了手抄流传的 时代,进入了刊刻印刷的阶段,大大提高了 《红楼 梦》的传播速度。乾嘉年间,都中“人家案头必有一 本 《红楼梦》 ”[2] ,嘉庆间已有“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是枉然”的说法,而后京城士大夫中更出现 了“红学”的谑称[3] 。

(二) 批点 脂砚斋批语可视为最早研究 《红楼梦》 的活 动,将书中一些隐晦之处作了揭示提点,为提高人 们的阅读兴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排印的程高 本系统虽然删去了脂批,但人们探索的兴趣依然未 减,批点陆续出现,如东观阁评点本、王希廉评本 等等,现当代仍有王蒙、冯其庸等人的批点本。而 批点的内容,除了探佚索引之外,还有创作手法、 人物评论,甚至于将个人的身世之感也融入其中, 花样繁多。

(三) 续写 《红楼梦》的续书多达十余种,如秦子忱《续红 楼梦》(1799 年)、陈少海 《红楼复梦》(1805 年)、 梦梦先生 《红楼圆梦》(1814 年)、归锄子 《红楼梦 补》(1819 年)、嫏嬛山樵 《补红楼梦》(1820 年) 等,这一续书数量是中国其他古典小说无法比肩 的。续书现象一直持续到当代,张之、刘心武等也

二、现代出版传播阶段 《红楼梦》的问世赶上了传统传播的末班车,没 过多久,整个世界就进入了现代化的传播时代,现代 化的印刷技术为《红楼梦》的大规模传播提供了科学 前提,本书的研究也进一步学术化。

(一) 出版 民国时出现以近代科技手段印刷的 《红楼梦》, 1911年至1912年上海有正书局据戚沪本石印,是为 有正大字本,1920 年用大字本剪贴缩印了一种小字 本。戚序本是《红楼梦》最早付印的八十回脂批本, 突破了此前延续一百二十年的程高本垄断局面,使一 个接近《红楼梦》原貌的版本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意义非同寻常。亚东图书馆于二十年代初出版了由汪 原放等人加新式标点并分段的一系列古典白话小说, 其中也包括《红楼梦》,这是我国新式标点第一次用 于古籍整理,且标点校勘仔细,故而印量大,销路 广,影响深远,有“亚东版”之称,鲁迅先生也曾写 信请他人代购。 1951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即着手整理校注 《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点校后进行铅字排印。各个 出版社以不同的本子作底本进行点校或注释出版,如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以程乙本和庚辰本为底本的两 种本子,浙江古籍出版社以列藏本为底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以程甲本为底本,岳麓书社以梦稿本为底 本。但各个出版社选择底本时会有交叉,如齐鲁书社 和金盾出版社都选择了以庚辰本为底本,上海古籍出 版社与人民文学出版也都曾选择程乙本作底本。 发行量真正能说明 《红楼梦》 的传播情况,据 不完全统计,仅在五十年代,就发行了数十万部,文 革前四大名著共出版700多万部,文革期间达400万 部,改革开放以来的印数更是难以统计。这足以说明 《红楼梦》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二) 红学研究的兴盛 陈维昭在 《红学通史》 中将 《红楼梦》 的批评 与研究分为四个阶段[5] 。红学从第二个阶段 (1902 年-1949年) 开始真正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许多学 者涉足其中,并出现了许多红学大家,他们中不乏以 终生来治红学的人,红学学术地位的确立使 《红楼 梦》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以及研究的深度。各种红学 著作所论角度也各有差别,既有集大成通论性质的 《红楼梦新证》(周汝昌著),也有专论版本的《论庚 辰本》(冯其庸著);既有通论各色人物的《红楼梦人 物论》(王昆仑著),也有专论单人的《论凤姐》(王 朝闻著);既有专论园林的 《大观园》(顾平旦编), 也有专论饮食的《红楼饮食谱》(秦一民著);既有专 论外国名物的《红楼梦西洋名物考》(方豪著),也有 专论本土风俗的《红楼风俗谭》(邓云乡著);既有哲 学意味浓厚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著),也 有闲适文艺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而且还由红 学衍生出了曹学、脂学、秦学等等分支,实在让人叹 为观止。近世甲骨学、敦煌学勃兴,蔚为显学,然以 一书而能成为专学的,《红楼梦》实是独占鳌头,唯 有研究《文心雕龙》的“龙学”能稍稍跟进而已。

三、跨媒介传播考 《红楼梦》虽是由白话写成,其深刻内涵却是较 难领会的,尤其是在建国以前,一般民众受教育程度 低,很难将《红楼梦》原书通读,也不容易欣赏其文 字情节之美。但是中国人都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也知 道人物与情节的大概,几乎都能唱这么一句“天上掉 下个林妹妹”,戏曲之功是不可替代的。在传播媒介 缺乏的时代,普通民众的娱乐较少,戏曲除了是重要 的娱乐形式之一,是获知外来信息的重要媒介,也是 政府推行教化的重要渠道。《红楼梦》进入戏曲,便 也进入了大众传播的阶段。在将现代科技引入戏曲艺 术之前,应当还是属于传统的语言传播。科学技术的 助益,使得各种媒介互相交融,其传播力度更是得到 了前所未有地增强。

(一) 戏曲 《红楼梦》因其巨大的艺术魅力,诞生后不久就 进入了戏曲家的视野。嘉庆元年 (1796 年) 孔昭虔 创作的戏曲《葬花》刊行,即取源于《红楼梦》,而 后各种戏曲改编本层出不穷,如仲振奎 《红楼梦传 奇》(1799 年)、朱凤森 《十二钗传奇》(1813 年)、 25 2018年第4期 《红楼梦》版本与跨媒介传播考述 石韫玉 《红楼梦传奇》(1819 年) 等,并常演不衰。 到了近现代,几乎各个曲艺种类中都有《红楼梦》的 剧目,如京剧、越剧、昆曲、黄梅戏、弹词、川剧、 粤剧、秦腔、河南坠子等等。

(二) 影视 近现代音像技术的发展,使很多唱腔可以灌制 为唱片或直接录制为电影或电视剧,这是跨媒介融合 与传播的佳例。人们凭此可以反复欣赏琢磨,有的已 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如京剧梅派的 《黛玉葬花》 (唱片),荀派的《红楼二尤》(唱片),越剧电影《红 楼梦》(1962年上映),京剧电影《尤三姐》(1963年 上映),黄梅戏电影 《红楼梦》(1991 年上映) 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越剧 《红楼梦》 和电视版 《红楼 梦》。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越剧 《红楼梦》 1962 年上映,王文娟饰林黛玉,徐玉兰饰贾宝玉, 该 片 拍 摄 完 成 后 旋 即 被 禁 , 1978 年 恢 复 放 映 。 1978-1988年间,全国范围内这部电影的观众达12亿 人次,是中国电影史上放映场次最多、拷贝制作最 多、观看人数最多的电影。1987年首播的36集电视 剧《红楼梦》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 制,王扶林导演,周雷、刘耕路、周岭编剧,周汝 昌、启功、曹禺等多位红学专家和戏剧家担任顾问并 参与制作,由陈晓旭饰演林黛玉,欧阳奋强饰演贾宝 玉,播出后大受好评,至今已重播千余次,允称经 典。而后各种影视改编创作亦层出不穷。另有电视栏 目“百家讲坛”对《红楼梦》的传播也起了很大的推 动作用,尤其是刘心武的 《揭秘<红楼梦>》 系列反 响很大,掀起了一轮阅读讨论《红楼梦》的高潮,此 一节目不仅具有娱乐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学术性。

(三) 绘画等其他媒介 《红楼梦》以绘画为媒介进行传播,包括传统人 物画、连环画及年画等。故宫长春宫的四面游廊上的 壁画都是以《红楼梦》为题材的,故宫博物院收藏有 《红楼梦十二金钗图》,民间年画、挂历等也多有以 《红楼梦》为题材的,可见《红楼梦》获得了各层面 人们的喜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红楼 梦古画录》,全面梳理汇集了红楼古画,收有数十版 本近500幅精彩的红楼古画。北京、上海、济南等地 还出现了不少以“大观园”为名的园林等建筑,有的 是基于原型考证来命名的,有的则是纯以之为噱头而 已。至于相关的雕塑、书法、篆刻、诗词、风筝、饮 食、服装等等方面的创作也是不胜枚举,都可以或大 或小地从中窥见《红楼梦》的身影,它们以各自的形 式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红楼梦》的传播。 现在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对 《红楼梦》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网络上的 各种《红楼梦》论坛贴吧,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讨论,尤其是年青一代,虽然水平不一,但时有高水 平的文章,其见解并不逊于红学名家。“红楼梦吧” 有十多万人关注,贴子达五百多万,足以说明网络的 强大传播力量。

总之,《红楼梦》 以文本为起点,以媒介为凭 借,在不同形式之间进行转换,或独用,或兼用,从 而形成了其独有的传播链条与网络,从未消歇停止。 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作为我们感知的延伸,必然 要形成新的比率。不但各种感知会形成新的比率,而 且他们之间在相互作用时也要形成新的比率。”[6] 现 代科技的发展,使各种媒介的交互比率大大增多,其 传播效果也前所未有地增强。《红楼梦》借助现代科 技手段,其传播效率便获得了极大地提高。 任何一种传统艺术或名著,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传播手段,通过不同的传播媒 介而扩散开来,艺术性越强,感人力量越大,传播范 围越广,传播形式越多样,其经典性就越突出。艺术 性、经典性差的作品所能凭借的媒介就少,传播的效率 自然就低。《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其与各种媒 介的结合能力就要强得多,所获得的传播方式也更多 样。以此作案例,不仅可以窥媒介与传播之一斑,也可 为其他文学艺术作品和商品提供宣传传播之参考。

《红楼梦》版本与跨媒介传播考述 黄爱英

但翠莲真的是个好女人吗?

总的来说,金翠莲是一个好人。因为她做到了知恩图报。

金翠莲被“镇关西”郑屠夫欺负,被鲁智深搭救,脱离了苦海,嫁给了一个有钱的员外,当了人家的外室,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二奶。这样看,似乎金翠莲也不是什么良家妇女,更不是贤妻良母,是不是这样的?

当然不是,在当今社会,女人如果给有钱人当二奶,是不道德的行为,当然也构不成违法犯罪。

但是,在古代,我们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的,即男人可以纳妾,可以包养女人。那么,金翠莲的行为既不构成违法乱纪,也不属于不讲道德。她之所以这样,无非也就是有个生存下去的机会而已。

金翠莲当然也想光明正大地嫁人,做人家的原配妻子。但是,她家境贫寒,流落他乡异地,很难嫁给一个有实力的老板;如果随便嫁给一个穷小子,以她的姿色,她们父女两人也不甘心情愿啊!所以,做有钱人家的外室,其实也是有钱的男人和美女相得益彰的结合了。

鲁智深跟金翠莲,又怎么产生了一段不解之缘的?为什么说金翠莲父女二人知恩图报呢?我们看《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春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箸,铺下菜蔬果子下饭等物。丫嬛将银酒壶荡上酒来,父女二人轮番把盏。金老倒地便拜。鲁提辖道:“老人家,如何恁地下礼?折杀俺也。”金老说道:“恩人听禀,前日老汉初到这里,写个红纸牌儿,旦夕一炷香,子父两个兀自拜哩。今日恩人亲身到此,如何不拜。”鲁达道:“却也难你这片心。”

金翠莲父女竟然给鲁智深立下了一个生祠,早晚都要拜上一拜。经常有人说,风尘女子无情。金翠莲的所作所为给了这样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我个人认为:一个人是否有情,跟她所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

职业是为了自己谋生,能够生存下去;而感情谋的是心,是能够使人心情愉悦还是心情压抑的“催化剂”。

感情与生俱来,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有感情。亲情使人感到温暖,友情使人不孤单寂寞,爱情则使人充满活力……

所以,风尘女子也有情,只是职业局限,她们轻易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因为,感情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一生的命运。

金翠莲一开始处理得不好,就是因为她嫁给了镇关西。镇关西是渭州城里卖肉的屠夫,姓郑,因为财多势大,被人称为镇关西。

金翠莲嫁给了郑屠,做了郑屠的小妾。郑屠答应给她父亲三千贯,做聘礼。但是,这三千贯,只是打了一个白条,并没有实际支付。这分明就是白嫖啊!更令人发指的是,郑屠的大老婆把金翠莲赶走了。

按说,赶走了也就赶走了吧,金翠莲父女也无力抗争,也不敢去讨要那三千贯。可是,郑屠夫却硬是耍无赖,说是他给了金翠莲三千贯,要金翠莲还他的钱。

所以说,人性之恶,莫过于郑屠这种人了。自己给人家打了白条,还要以此向人家要钱。就算是讹诈,恐怕也没有这样的吧?

俗话说得好:

“贼咬一口,入木三分。”

这郑屠比起贼来,更是穷凶极恶了。恐怕普天之下,没有什么词汇能够贴切地来形容他这样的行为了。反正,我翻看了半天《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形容他这种行为的词汇。只能说:

郑屠坏到了极点,恶到了极点,狠到了极点,赖到了极点,作到了极点,他不可救药、死有余辜了。

听了金翠莲的控诉,鲁智深无名火起、怒发冲冠。他决定为金翠莲讨还公道。这正是:

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鲁智深打抱不平,三拳打死了郑屠。鲁智深只好畏罪潜逃了。尽管郑屠是一个特别坏的人,但是按照法律,也似乎罪不至死。所以,鲁智深为了避免坐牢,只能潜逃他乡。

等鲁智深逃到代州雁门县的时候,通缉他的海捕文书早就贴上了城头。鲁智深不识字,还在围观群众中,探头探脑地凑热闹。正好金翠莲的父亲金老也在人群之中。金老赶紧喊鲁智深为“张大哥”,然后把他扯到了无人之处。

金老跟鲁智深略微嘘寒问暖以后,知道鲁智深无家可归,就立即把鲁智深领到了家中,保护起来。回到家中以后,金翠莲又出来相见,叙述了阔别之情,又安排鲁智深的食宿,又请老公赵员外妥善安排鲁智深。赵员外乐善好施,跟五台山文殊院的智真长老交好,就安排鲁智深到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修行。

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鲁智深面临绝境,能有此归宿,也算是得其所在了。于是,鲁智深在赵员外的运作下,在五台山上演了一幕幕喜剧和闹剧,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通过以上故事,我们可以得知金翠莲是一个这样的人:

第一、她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大美女。

我们看原著:

金钗斜插,掩映乌云;翠袖巧裁,轻笼瑞雪。樱桃口浅晕微红,春笋手半舒嫩玉。纤腰袅娜,绿罗裙微露金莲;素体轻盈,红绣袄便宜玉体。脸堆三月桃花,眉扫初春嫩柳。香肌扑簌瑶月台,翠鬓笼松楚岫云。

真的是很美,所以赵员外才对她百依百顺。所以,辣手摧花的郑屠更令人发指。

第二、她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

鲁智深帮她讨回公道,她并没有人走茶凉,而是永远铭记,时刻感恩。她在自己家里供着鲁智深的牌位。金翠莲可以说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感念自己的幸福生活来源于鲁智深的仗义执言。

这不像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落水了,被人见义勇为救了出来。结果,回头被救的人早就不见了人影。

我们这边就发生一起见义勇为者受到巨大损失的事情。是一位朋友发现了三个男人调戏一个女子,他见义勇为上去干预,结果被三个男人暴打一顿,并被捅了一刀。后来,这位朋友在医院治疗,费用报销需要证人证明他不是打架斗殴,可是那个被她救助的女子却无影无踪,怎么也找不到了。

金翠莲知恩图报,鲁智深帮助他脱离苦海,她就帮助鲁智深绝处逢生。所以,她是一个善良的好人。

第三、金翠莲重情重义而轻视钱财。

要知道,鲁智深被通缉,赏钱一千贯。金翠莲父女不但不图赏钱而出卖鲁智深,还让赵员外破费了许多钱财,安顿鲁智深。赵员外为了鲁智深,又向文殊院施舍了大量的财物。所以说,报答恩情,有时成本也是很高的。这也是某些人知恩不报,甚至忘恩负义的主要原因。

金翠莲和鲁智深也是前生有缘了,他们的故事生动活泼,感人至深。金翠莲流落风尘,又心心念念地想找个有钱人养活她,这也是当时的社会局限性决定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歧视于她。

金翠莲的人生,使我想起了严蕊的一首《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是前生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金翠莲的洒脱豪迈不让须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