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孤篇压倒全唐,春江花月夜表白诗句
以孤篇压倒全唐,春江花月夜表白诗句?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首《春江花月夜》集离愁别恨,相思柔情于一体,又富有哲理。读过《春江花月夜》和听过这首曲子的人,都会被诗曲中所描写的美好景物打动。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张若虚是初唐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迄今为止,人们只发现了他写的两首诗,这首《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彰显了张若虚在唐文学史上的地位。而《春江花月夜》的曲子也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诗曲融合,使人宛若回到了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传说这首诗其实是张若虚在写自己的情感经历,所以内容才会如此深情并茂。
据说张若虚毕生最喜欢的女子是唐朝太平公主和武攸暨所生的女儿武艳。当时张若虚已经四五十岁了,是武艳和她的妹妹武丽的诗文老师。武艳正值青春妙龄,被学识丰富的张若虚所吸引,逐渐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张若虚自然对正处于芳龄之年,美丽聪慧的武艳也充满了好感。但一个是当朝最有权势的太平公主的女儿,另一个只不过是个穷酸教书匠,年龄上还相差了几十岁,所以他们不可能走到一起。晚年的太平公主变成了一个风流成性的女人,她看上了当时长安城的美男子崔涤,多次传崔涤来公主府做客,但都遭到婉拒。于是她就决定将女儿武艳许配给他,这样他就能见到崔涤了。
心有所属的武艳自然不愿意,她对太平公主说让妹妹武丽嫁给崔涤。太平公主起了疑心,心想崔涤如此美貌,女儿怎么能看不上他呢?莫非另有隐情?太平公主来到书院,张若虚出门相迎,太平公主便问他一些诗文知识,张若虚侃侃而谈,太平公主觉得张若虚此人不凡,就问女儿的读书情况,张若虚对武艳和武丽都褒奖有加,称赞她俩天资聪慧,超凡脱俗。但太平公主却从话里听出他言语间似乎更欣赏武艳,也好像感觉到了他和武艳的情感,于是在言语中流露出要辞退张若虚的意思。太平公主离开后,武艳直接向张若虚表白心意。但张若虚已决定离开,他做了这首《春江花月夜》,作为临别赠诗,送给武艳。武艳眼含热泪,说道:“先生教过我们安贫乐道,我不求富贵,只要有个小院,几间茅屋就够了。”但张若虚还是拒绝了她:“你我年龄差距太大,终究是不能终老的。”武艳拿着诗文含泪而去。两个月后武艳嫁给了崔涤,而张若虚也回到了扬州老家。
这首乐府诗在唐朝和宋朝并没有被发现,很少有人关注。到了明朝,文人李攀龙无意中发现了这首佳作,便把它传扬了出去,一时间深得人文人墨客的喜爱。近代人们对此诗的评价极高。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认为,此诗一脱宫廷空洞艳体的诗风,宽容进取,为盛唐雄奇壮美诗风的到来,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非要评个唐诗第一?
如果非要评也评不出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难以用客观标准来衡量,个人审美品位不一样,所喜欢的作品类型也不同,然而也正因为文学作品这样的特性,才使得其大放异彩。试想,如果所有的诗词、文章都有统一的评判标准,那不是成语文考试了吗?
唐诗就分很多种体裁,有绝句、律诗、乐府、歌行体,其中绝句又分古绝、律绝,律诗又分古律、今律,总之,唐诗的体裁丰富多彩,至于具体怎么分,翻开一本《唐诗三百首》,其中就按照不同题材归纳好了,看一眼就知道。
按照我心中所想,写几首我认为最好的唐诗吧。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这首诗很有意思,现今流传着很多唐诗选,其中大多以《黄鹤楼》为七绝开篇,更有人称其为“唐人七律第一”,可见其诗坛地位尊崇,据说诗仙李白当年登上黄鹤楼,望着眼前的壮阔美景,本想题诗一首,刚拿起笔就看到崔颢这首诗,李白读了一遍之后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只好题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来李白还是不甘心,又模仿崔颢的笔法,写了好几首诗,比较出名的便是《凤凰台》,开篇就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跟崔颢的诗如出一辙。
但这首诗的作者崔颢其人,流传下来的诗却不多,能被人所熟知的竟只有这一首,如果要问:有哪些诗人只有一首诗,却名垂千古?那我的答案中必定会出现崔颢同学。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如果要选一首足以跟《黄鹤楼》媲美的律诗,只能从老杜的作品中选一首,《登高》无疑是最适合的。无论是格局还是气势,诗圣都不输崔颢,在立意上我认为杜甫是远超崔颢的。讲真,我最喜欢的唐诗七律是李商隐的《锦瑟》,但比起这两首,《锦瑟》确实是差了一点,或者说整个中晚唐的诗,都略逊于盛唐,大概就是气魄上始终差了一点吧。
古人历来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诗词中对这事儿的描写数不胜数,杜甫当年在重庆奉节登高望远时,便写下了这首诗,时唐代宗大历二年,唐代宗李豫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在全国实行养民为先的政策,但刚刚经历了差点亡国的战乱,盛世气象已经没有了,国家山河一眼望去,遍地是狼藉,老杜登高极目,百感交集,极沉郁顿挫之致,特别是结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让人唏嘘不已。
《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读李白的诗,有时候觉得他确实是个侠客,如“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有时候又觉得他不过是个中二少年,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他还能给人打鸡血,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不是凡人,因为凡人都有喜怒哀愁,连范仲淹这样伟大的人格都难免会“忧谗畏讥”,但在李白身上,你看不到一点世俗的东西。
在皇帝身边好好的,可由于受不了当个御用文人,发了点牢骚就被赐金放还,换做别人恐怕要写诗抱怨了,李白倒好,出门就去找朋友喝酒,席间劝酒就劝酒吧,他篇要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被贬了不开心?不存在的,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有酒就行了,其他人爱咋咋的;工作丢了怕没钱?不存在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皇上赐的金花光了,我再去赚,多大点事儿嘛,岑夫子、丹丘生,赶紧喝酒啊别废话了。
你要说李白被皇帝赶走了,真的一点愁都没有嘛,那肯定不是,但李白之妙就在于,他知道怎么消解——“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的愁,不是阶前点滴到天明的小愁,而是万古之巨愁。
咋办?喝酒呗!
以上3首诗,都是我认为在唐诗中能名列前茅的,不论是“唐七律第一”的崔颢、以诗记录历史的老杜、还是永远飘逸绝尘的李白,他们的名气各有大小,后世受到的追捧也有个高低,但是他们留下的美丽诗篇,让人怎么忍心去分出个优劣呢?
一词压两宋出处?
这句话是闻一多说的。
原句是,“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
指的是张若虚的唐诗《春江花月夜》
一词压两宋,指的是岳飞的《满江红》,孤篇盖全唐,指的是张若虚的唐诗《春江花月夜》。
意思是这两首诗词是诗词界的天花板。
孤篇压全唐是谁评论的?
闻一多。
“孤篇盖全唐”是古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清末学者王闿运评价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也推崇有加,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他对这首诗的推崇主要在于诗中“敻绝的宇宙意识”。
张天虚死时多少岁?
应该是张若虚吧,张若虚活了60岁。
张若虚(约670年—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杭州)、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并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