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话,为什么中原官话没有定为国语
唐朝官话,为什么中原官话没有定为国语?
我的母语就是中原官话漯项片,也就是黄泛区边缘的地方的人。
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来回答一下。
1.中原从唐朝末年开始就失去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2.中原从南宋开始,失去了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至此,中原再中国的版图上开始作为次要区域出现。
3.宋元时期,大量北方汉族南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北方经历了大混乱时期,北方话的入声开始消失,朗读古诗词已经逐渐失去应有的韵律。
4.中国传统上认为的正统王朝的语言才会作为国语,比如,宋室南移,虽后元朝覆灭,明朝仍采用“中原雅音”为正,但是此时的“中原雅音”已经不是中原地区的雅音,而是随着北宋皇室贵族带到南方的雅音。可见这段时间北方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的普通话是满族人入关之后学习明朝北京话形成的,跟明朝官话类似,但是在清朝中后期,读书音中的入声全部消失。
其实,在清朝之前,中国人认同的所谓的国语,其实没有太大变化,都是认同洛阳音为正。只不过改变的不是国语,而是河南地区的语言。失去官话地位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落后而出现的。
河南话这几十年来正在不断地靠近现在的所谓的国语,普通话。比如现在的郑州话,成为了河南唯一一种只用河南话音调和少量河南方言词的一种混合式方言。你要知道,我家乡河南话中现在用的方言词还是很多的,绝对不是郑州话的样子,这样也能看出,人群聚集时方言变化有多快。是不是河南的话全部变成普通话时中原官话就变成了国语?
哪本韵书哪本古书记载了古汉语是九声六调?
不论是“四声九调”还是“九声六调”的叫法,都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其区别主要在于对“调”字定义的不同。分述如下:
四声九调
粤语的“四声九调”是传统音韵学及诗词创作者的习惯叫法,是根据粤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分阴、阳两部,外加一个中入声。故认为粤语有四个声,九个调,即四声九调。这里的调,是声调的调,在粤语拼音方案中,习惯用数学1~9去标示(见下图)。事实上,“四声九调”是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粤语音调标示方式,在粤语的日常口语中,可能还要复杂一些,岭南声律大家莫仲予老师就曾亲口跟我讲述过粤语的第十个声调,莫老将其称为中平声,就是平时我们叫人时尾音稍长的平声字,如叫人时,“啊芳”,“啊平”的芳字和平字。
九声六调
粤语的九声六调则是当代语言学家,从字音调值的角度,归纳粤语声调的调值,并总结出粤语的声调,总共有六种调值(见上图),这里的调,是指调值。
从上图中可见:
阴入声的调值与阴平声相同,均为55。
中入声的调值与阴去声相同,均为33。
阳入声的调值与阳去声相同,均为22。
所以语言学家认为,虽然粤语有九个声,但实际的调值却只有六个,故谓之九声六调。
主要原因是在字音的古今变化中,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完全脱落。虽然南方口音中很多地方都保留了入声字,但大多都已调值不足,有些地方如湖南音虽然仍保留有入声,但已变得很难分辨。粤语的入声字和中古音对比,也有调值不足的情况。
所以大家不要争论了,先饮杯茶,唔掂倾到掂。
陕西方言怎么那么难听?
古代的官话 比如唐朝时期的话都随着战乱中的衣冠南渡 迁移到南方去了 现在的粤语闽南语 才是最接近唐宋官话的!那才是古汉语的痕迹!现在的陕西河南方言完全是另一种话 我个人不太喜欢听 不过每种方言都有它的意义。
雁塔区夏天好玩的地方?
以下是一些夏天在雁塔区可以去玩的地方:
大雁塔:大雁塔是陕西省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夏天来这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夜景,还可以参观大雁塔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大雁塔的历史和文化。
曲江池:曲江池是一个美丽的湖泊,周围有许多公园和景点。夏天来这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湖景,还可以参观曲江池公园、唐代文化村等景点。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历史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夏天来这里,可以了解更多关于陕西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大唐芙蓉园:大唐芙蓉园是一个以唐代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主题公园,里面有许多唐代建筑和文化景点。夏天来这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花园景色,还可以参观唐代文化展览。
雁塔公园:雁塔公园是一个美丽的公园,里面有许多花园、湖泊和景点。夏天来这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花园景色,还可以参观雁塔、小雁塔等景点。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您找到在雁塔区夏天好玩的地方。
闽南语的由来?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避乱:
第一次:四世纪西晋北方中原地区居民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于西晋末五胡乱华时期(公元304-439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的时候,中原(河南一带)的衣冠八族(詹林黄陈郑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晋江流域一带,他们把当时的中原语言(比如,有身、瞑、鳖、斟酌、鼎、箸等)带过来,后来称作“泉州话”。但这次数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闽江和木兰溪流域。
第二次: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析晋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闽疆南部安定取称,治所在今南安市 丰州镇,领晋安等三县,辖今之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一带,但不久就被撤销,直到200多年后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区第三次置武荣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区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后的五代时才设县。所以少量“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和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融合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比”读书音“较早。
第三次:九世纪后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统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话形成。 唐朝末年,发生黄巢起义(公元878年),光州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此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话。 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数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福建人读四书五经的时候,这就是部分“读书音”主要的来源。 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著有《汇音宝鉴》,十五音因而诞生。北方河南一带的人民(中原人)入闽始于秦汉,盛于六朝。